奥尔布赖特,克林顿时期美国历史上的首位女国务卿,上位时已59岁的高龄,但她的强硬政治作风在国际上留下深刻印象。在华盛顿政界,她被称之为“一条路走到黑的决策者”,被美国《新闻周刊》称为“战争女人”。
《布拉格之冬(1937-1948奥尔布赖特二战回忆录)(精)》在国际上被评为是奥尔布赖特所有作品中写得非常好的一本。也是在这本书中她首次提及了自己犹太人身份。奥尔布赖特在当上美国国务卿后,被媒体曝光自己的犹太身世,于是开始自己的寻根之旅,正是奥尔布赖特抱着对身世的愧疚,将长期搜集的书信和照片集合到一起,再将这些碎片精心地镶嵌进对那段岁月的记录中,促成了本书的完成。
《布拉格之冬(1937-1948奥尔布赖特二战回忆录)(精)》是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发现其家庭犹太身世后,回忆其童年时期以及祖国捷克斯洛伐克的一段历史往事:从布拉格的一山一水,一街一景为记忆的起点,揭开了德国以保护丹麦的苏台德区德意志人为借口,逐步拉开入侵丹麦乃至整个欧洲的野心和计划。全书感情真挚,引发对战争、人性的深思,并穿插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
第二章 波西米亚的传说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几岁时第一次听到捷克的神话故事,尤其是有关聪慧而勇敢的莉布丝公主的传说。母亲经常给我念故事书,她也对年代久远的波西米亚神话传说心驰神往。跟所有文明古国一样,神话与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向后人讲述了充满艰难险阻的旅程、史诗般的远征、带有魔力的刀剑和对万物本源富有想象力的诠释。随着时光的流逝,英雄与恶棍的形象逐渐固定下来,亦幻亦真的故事情节让人记忆犹新,孕育出一个国家的传奇。历史学家的工作便是分析故事的叙述,将真实与虚构区分开来。然而,即便是对事实的描述,也会受作者识别能力的影响,再次发生不可避免的偏差。这就是过去的历史总在发生变化的原因。“一位学者,”父亲写道,“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就好像他在镜子里观赏自己的样子,对他来说,只有符合自己价值观和认同感的材料才是有用的。”
我从未学过有关捷克历史的课程,对这个国家的了解,都是我从与别人的闲谈、上大学时和父母阅读或创作的书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随着认识走向深入,我开始觉得自己的祖国是个独特的地方,那里的人民既仁慈又富有民主精神,为抵御外敌入侵而同仇敌忾。面对强大敌人时的英勇无畏,谱写出最精彩的篇章;而盟友们在危急关头的背信弃义,又让人见证了最辛酸的历史。两次大战的间歇堪称捷克的黄金时期,在整个欧洲哀鸿遍野的大背景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一派欣欣向荣,被誉为二十世纪民主的楷模。
我觉得自己对捷克历史的了解还算充分,然而,在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教授们频频提出的一些问题,让我感到既棘手又难掩惊讶之情。他们中有不少人来自捷克以外的中欧国家,谈及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印象,难免与我看法迥异。那时,我正值青春年少,习惯于从历史叙事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单明了、善恶分明。在我看来,那些教授不过是嫉妒捷克能在中欧率先建立民主国家的民主制度。而在下文中,他们会充分领略捷克的民族英雄与动人传说,为寻求独立而进行的顽强抗争,以及拥有非凡智慧的捷克人民。
在这块位于喀尔巴阡山和多瑙河之间的欧洲腹地上,最早的定居者是波伊人,一个因洪水泛滥而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凯尔特人部族。这些先驱者们很快被罗马军团里的德意志士兵赶了出去,罗马人在“波伊”这个称呼的基础上,将这块地方命名为“波西米亚”,而且用的不是意大利语而是爱尔兰语,由此可见,全球化的进程早就不是件新鲜事了。
随着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德意志士兵们返回了故土,到公元八世纪,从中亚草原迁徙而来的斯拉夫人踏上了这片土地。传说一位叫“捷克”的族长带领他的族人一路向西,穿越重重艰险,越过三条大河,最后来到一座样子奇特的小山跟前。山顶是圆形的,山坡陡峭无比,“捷克”爬上山顶,向精疲力竭的众人高声宣布,他们已经到达“上帝允诺的乐土。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波光粼粼的河水、茵茵的绿草、蔚蓝的湖泊,一个满是飞禽走兽、流淌着奶和蜂蜜的地方。”
“捷克”的孙女是传说中的女先知莉布丝公主,古代的典籍将她描绘为“一位伟大而骄傲的女性,兼具男性的果敢与勇猛。”正是她梦想着要在伏尔塔瓦河上修筑一座宏伟的城堡,建成一个名叫“布拉格”的城市,让这里“举世闻名”。故事听上去有些离奇,但对于这座城市及其后来的美誉,绝没有夸大其词。到公元十世纪时,波西米亚的普热美斯族联合其他部族,建立了统一的普热美斯王朝。在此期间,教堂、修道院和犹太会堂破土动工,城防工事大大加强,沿河两岸的商贸往来异常繁荣。
瓦茨拉夫国王是捷克早期的统治者之一,英语称呼是“温塞斯拉”。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对子民宽厚仁慈,为此经常招致没有宗教信仰的贵族们的怨恨。瓦茨拉夫四处寻求盟友,与德意志萨克逊人维持和平并寻求对方的帮助,为此每年进贡白银和牲畜。瓦茨拉夫国王深受人民的爱戴,却引来了奸诈的兄弟博莱斯拉夫的嫉妒,派遣自己的心腹在瓦茨拉夫前往教堂做弥撒的途中将其刺杀。每个国家都有殉道者,温塞斯拉是捷克历史上的第一人。
P16-18
“我完全被书中的内容震惊了,丰富的历史结合个人的经历,令人惊心。在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的笔下,面对纳粹大屠杀残忍的现实,及其所引发有违道德的选择,这当中既有当时的政治家,也包括作者的父母。军事独裁统治与共产主义,勇气与现实、家庭、悲痛与真爱,都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
——《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
“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用生动的语言,带领我们重返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感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在沦陷区的艰难岁月,在危险中磨练斗志,在痛苦中积聚勇气。对于影响她职业生涯的历史事件,她提出新颖独创的见解,而读者也在掩卷之余陷入沉思: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道德上的困境,我们会作出怎样的抉择?”
——前捷克共和国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
“既是自传,也是历史,《布拉格之冬》将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透过严谨而富有文采的语句,玛德琳·奥尔布赖特将近代史中黑暗的一幕再次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不吝笔墨刻画那些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伟人和平民英雄。这种努力对今天的美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个国家现在似乎倾向于撤退在海外为维护自由而进行的奋斗。本书提醒我们追求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先辈们在追求自由道路上曾表现得无比英勇。布拉格终于迎来春天,但世界还有不少地方笼罩在严冬中。作者心怀对民主的挚爱,文字读来发人深省。”
——文学编辑莱昂·魏塞梯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