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进编的《渡过》,让你学会与命运和解,与真实相遇;接纳自己,知行合一。
24个直面内心、揭开生命真相的故事,抚慰心灵,给你坚定的信念;
13位知名专家,理论结合实践,传递科学的力量,带你走出精神困境。
经历过精神疾病困扰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幻象。有些患者在幻象的控制下,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别人听不见的话,有着别人所体会不到的内心感受。
| 书名 | 渡过(2接纳是最好的治愈)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张进编的《渡过》,让你学会与命运和解,与真实相遇;接纳自己,知行合一。 24个直面内心、揭开生命真相的故事,抚慰心灵,给你坚定的信念; 13位知名专家,理论结合实践,传递科学的力量,带你走出精神困境。 经历过精神疾病困扰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幻象。有些患者在幻象的控制下,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别人听不见的话,有着别人所体会不到的内心感受。 内容推荐 张进编的《渡过》为继《渡过》之后,财新传媒创始高管张进又一力作。本书中不仅有感人至深、充满治愈能量的战胜抑郁症的故事,也有专业、科学的理论探讨,为正遭受抑郁症折磨的患者及患者家属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是心灵疗愈的权威指南。 目录 上篇 幻象 题记 你所认为的幻象,其实是我的精神世界 一位急短障碍患者的心路历程 两个不同的我,交替在同一个身体里 现在的危机,是为了规避另一场危机 一个姑娘的9种人格 我有一个叫D的朋友 女子行为异常,原是躁狂作怪 生活属于你自己,和他人无关 我所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9年发作8次,一位双相患者如何看待疾病 中篇 光明 题记 你受的苦、遭的罪、忍的痛,后都会变成光,照亮 你的路 自信是自我接纳 我如何一次次渡过自杀危机 那些压不垮我的,只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 曾经以为我的世界就这么坍塌,现在看来只是新的开始 我能选择和不能选择的事情 一生的战役 我为什么能够公开病情 孩子,别怕,我们陪你走下去 我的抗郁“三部曲” 我带母亲治病13年的经历和教训 一份来自美国的康复经验 跑步是我的信仰——如何通过跑步治愈抑郁症 回乡 精神疾病患者完全能够过上正常生活 摆脱所有“害怕”,学着让自己强大 下篇 知行 题记 如果我身处黑暗,你是能救赎我的光 如何帮助抑郁症患者?这里有全病程指南 对抑郁症用药利弊的完整表述 如何判断抑郁症药物治疗是否见效 母女关系往往是抑郁之结 从糖尿病看抑郁症,兼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美国如何治疗抑郁症 用综合征思维治疗抑郁症 心理学如何对付强迫症 心理咨询治疗有哪些技术手段 打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内箱 纠正认知误区,收获安好睡眠 抑郁症和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何区别 康复是患者毕生的功课 后记 抑郁不是你的敌人 试读章节 中篇 光明 题记 你受的苦、遭的罪、忍的痛,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没有人愿意得病,尤其是精神类疾病。 但是,疾病往往不期而至,让你猝不及防。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除了积极求治,更要接受得病的事实,接受不堪的经历;接纳自己,包容别人。 在绝望中尝试,在尝试中等待,在等待中改变,在改变中重生。这个世界不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自我疗愈。 一位从疾病中挣脱而出的患者说得好:你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终极自信是自我接纳 自信是人人都想获得的东西,多数人却可觅而不可得。自信藏在了哪里? 这两年,经常有相熟或不相熟的朋友来找我,诉说自己的病理或心理困惑。病理问题相对好办,虽然凶险,但只要找对医生,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并不难处理;难的是心理问题,如在茫茫大海上漂浮,连坐标都不易找到,往往让你无从下手。 不久前,一位美国留学生通过网络找到我诉说苦恼。他自小就是学霸,一路凯歌高奏,直至进入哈佛。可是,在外人眼里无比优秀的他,却非常不自信。他说,自己其实能力很差,力不从心;外人评价高,是因为他把真实的自己藏了起来,欺骗了大家。他现在最发愁的是毕业后没有能力在美国立足,每天都纠结于要不要回国。 还有一位老兄,开了一个对个人来说挺大的公司,小有资产,时不时就去海外度假。没人知道,在强大的外表下,他内心惶惶不可终日。他觉得自己的每次成功都是侥幸,外部强手林立,内部虎视眈眈;最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 这两个人的来访,让我认识到一个现象:自信其实和能力无关,和财富无关,和权位无关,和成就无关。 曾经,我认为,一个人不自信,是因为不如人——看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什么是自信?心理学著作中定义很多,随手摘引两则:“自信是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自信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积极评价的结果”…… 这些定义过于学究,且让我作一个最感性的描述:自信就是心里踏实。再具体些:自信意味着一个人对他所处的外部世界有把握,因此不忧不惧。 这么说来,自信就不是一种恒定的东西,而是分层的、变动不居的。一个人来到人间,终其一生,都要面对外部世界每时每刻的变化。而要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去把握无限复杂的陌生世界,何其难也! 自信,其实就是人类在寻求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所衍生出的情绪体验。如此说来,自信也好,不自信也罢,应该是一种流动的心境。而鉴于人类的渺小,自信只能是暂时的,不自信是永恒的。 故此,上述学霸和企业主,只有他们自己最知道自己的弱点, 知道外部世界其实不由他掌控,内心深处才会有种种不可名状的不安。而人的心理功能之一,是自我保护,所以他们会用光鲜的外表,掩藏内心对外部世界不可知的恐惧。天长日久,心力交瘁。 这是一出戏吗?——很多看起来很自信的人,其实是在努力表演出自信的样子。 基于上述认识,我想,如何才能获得自信? 首先,不要强求自信。 人人都知道自信是一个好东西,很多人都会努力追求自信、显得自信。成功学之类的书畅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殊不知,自信这种东西最难强求。从哲学上看,世界是不可知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井然有序是暂时的,万物运行并不总有规律可循。因此,希望拥有完全的自信,只是幻想,是精神上的自慰。 所以,不要害怕不自信。对比一下焦虑,也许可以看得更清楚。 焦虑作为一种情绪是负面的。但是,适当的焦虑并非坏事。焦虑是一个人在面临不能控制的现实威胁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其生理过程是:当面对挑战而焦虑时,大脑丘脑下部区域一个小小的回路会释放压力荷尔蒙,将身体置于高度警觉状态,在短时间内调动生命潜能,迎战各种危机。等到危机过去,应激反应就会自动关闭,从而休养生息。 和焦虑类似,不自信也是一种内敛的力量,克己、节制由此而生。不自信也可以激发人的斗志,逼迫自己不断拼搏和努力,“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亦是好事。 其次,尽管不自信并非全是坏事,我们仍然有必要去追求相对自信。正如心理学家艾尔弗烈·阿德勒(Alfred Adler)所言:“人们所有的成长动力与行为目标,旨在追求安全和克服自卑感。” 怎么办?很简单,认识自我,认识环境,从而调整好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对人性和人生的觉察与反省,是一个人真正的强大。如果缺乏自我观照和观察的能力,不管他在世俗功业上多么成功,灵魂中的焦虑,都是摆脱不了的苦痛。 在一定程度上,这和道家的观念相应:“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终极自信是对自我的认识和接纳。当看见内在的自我,伤痛还在,却不再抱怨。生命在穿越和成长,生命的智慧在酝酿、发育。审视自身,相遇真实,才会真正了解生命、了解人生。于是才有真正的自信。 想到这里,我不禁心生感慨:人类的至理,不分地域,不分领域,不分年代,其实是相通的。比如,哲学家鼻祖苏格拉底早就问过:“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这三个问题,如果谁能够回答,他就获得了终极自信——以有限的经验对无限世界的把握。 作者◎张进,本书编者,“渡过”公众号创办人。P66-70 序言 作为疗愈的写作 (一) 2015年9月下旬,《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简称《渡过》)出版。一天,我的小同事蓝方对我说:“张进老师,你只出书,传播量还是太小。应该做一个公众号,让更多的读者看到。” 听从她的建议,我尝试着建了一个公众号。在“开篇的话”中,我写道:“因应我的新书《渡过》出版,本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且与书同名,旨在科普抑郁症知识,记录有价值的病例。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因工作太忙,以及自己微信技术不熟练,公众号建立后,一直搁置,未予启动。某日,另一位小朋友,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穆昕,《渡过》一书中“抑郁病房日记”的主角,对我说:“张进老师,我帮你把公众号做起来吧。” 于是,她辛辛苦苦把《渡过》一书中的重要章节,一篇一篇搬到公众号上。筚路蓝缕,功不可没。 (二) 2016年春节过后,穆昕换了工作,一下子忙了起来,没时间再管公众号。我只好亲自上阵,继续把《渡过》的内容朝公众号上“搬运”。 那时,公众号上都是我一个人的文章。直到有一天,收到了洁轩小朋友的信。 洁轩是书中《寒冷的微笑》的主角。她患病一年,已经痊愈。在给我的信中,她叙述了自己这一年的经历,最后说道:“从接到姐姐(指我的同事李妍)那个电话开始,从我踏入张进老师办公室开始,就是我的新生。” 我觉得她的治愈经历,可以给其他患者以信心。于是就征求她的意见,可否编成一篇文章发表?她欣然允诺,甚至勇敢地表示可用真名。于是,公众号上发出了第一篇来稿:《曾经以为我的世界就这么坍塌,现在看来只是新的开始》。 (三) 洁轩这篇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共鸣。一天之内,患者信息不断。我突发奇想:既然这么多读者愿意分享他们的感想和经历,何不约他们写稿呢7 我想起我的一位患者朋友,名叫兰心。她的丈夫患抑郁症,在她的眼前坠楼。半年过去了,她还没有从痛苦中挣扎出来,总是陷于深深的内疚、自责中。 我和她断断续续交流已有很久,彼此信任。于是我问她,是否愿意把她的经历、想法写一写?对其他人会有用的。 她答:愿意,但我从来没有写过文章啊。 我鼓励她:没事,你只要把你的经历、想法记下来就行。怎么想就怎么写,完全不用考虑是在写文章。 几天后,打开邮箱,她的文章跳了出来。我看了看,回信告诉她:感受太多,事情太少;细节要多一点儿,越细越好;至于感受,纯粹个人情绪化的,不要太多。 就这样来回修改了几次,文章丰满了许多。我正式开始编稿,字斟句酌。修改的地方,都请她确认。最终定题为:《丈夫抑郁离去,一位妻子的悔恨和反思》。 文章发出后,好评无数。我向她表示感谢,并给她发了个100元红包作为稿费。她谢绝了。 她说:“这次工作,我对自己像外科手术一样的剖析”;“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梳理和情绪的释放,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我自己”;“只能放下过去,面对未来”。 过去我也曾这样劝慰过她,没有效果;现在她自发认识到这些道理,这是写作带来的吗? 又过了几天,她发来一段话:“张进老师,我儿子看到了我的这篇文章,认为是他造成了爸爸的悲剧,很难过,我应该怎么办?” 我回答:“你对儿子说,世界上因果关系无限。有的是一因多果,有的是一果多因,有的是多因多果。我们永远无法对自己的某一行为负无限责任,但求心安。” (四) 我的另一位好友刘野,是一位中学英语老师,曾经重度抑郁,后通过元认知干预技术治愈。再往后,她自学这门技术,帮助了很多人。我请她给公众号写稿。她积极主动,连写带约,至今贡献了三篇文章。 她是一位优秀的英语老师,同时也是称职的元认知咨询师。不过,对于写文章,不甚在行。最大的问题是,心里什么都明白,就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谈的时候,头头是道;写出来一看,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好在我们已经很熟,她的文章来了,我毫不客气,大砍大杀,发回给她补充、订正。有一天,她对我说:“你能把你的改稿给我看看吗?”我说:“就是发出来的那样。”她说:“我是想把你的改动和我的原稿对照一下,看看你怎么改的,好提高水平,省得你总说我笨。” 我很惊喜:平常工作中,我就是这么教我的记者学写作的,想不到她竟然无师自通。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初学者如何学习写作的想法,发在我的朋友圈:“你就把写文章当成说话,怎么想就怎么说。先把想说的录下来,整理成文字;再分段落、分层次;再加开头、结尾;再修改字词。那落在纸上的就是文章。” (五) 始料未及地,约读者写稿,给他们改稿,给我带来很多快乐。 很多患者,一辈子都没有写过和发表过文章。我想,我干新闻28年,当编辑16年,一直都是带我的记者们写稿。现在,就算用我多年所学,来回馈社会吧。 另外,对患者来说,写作恐怕还有疗愈的作用。 我曾经在一次讲演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写作是心灵秩序重建的过程,也是自我心理治疗的手段。 为什么?因为写作是抽离的。沉浸于写作中,重新经历往事,感受消逝的过去,却超然其外,对自己、对世界可能看得更清楚。 从心理建设的角度看,写作无异于清理自我,和自我对话。写作又是一个把思维片段逻辑化的过程。在自己的故事里,不断地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在理解中,带出新的灵感、意念、感受,转化为新的行动。这和心理医生的功能非常接近。 当然,这不一定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面对过往的伤痛,常常会有逃离的冲动。但是,当直面内心,在故事的叙述中,你可以收获感动。这是一种自我拥抱,带出温柔的力量,抚慰伤痛的心,如同抽丝剥茧,把生命的真相逐层揭开。 我想,这就是“作为疗愈的写作”。 (六) 自今年春节后,“渡过”从我个人小天地,转为公众平台始,中国工人出版社的编辑就考虑把公众号文章出版成书,编辑工作同步展开。 至2016年5月上旬,已经积攒了一大批文章。优中选优,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幻象”,是患者诉说疾病感受;中篇“光明”,是患者交流康复经验;下篇“知行”,是医生、咨询师、专家记录案例,科普知识。 书名,想来想去,都不合适,干脆偷懒,定名为《渡过2》。当然也加了一个副标题,“接纳是最好的治愈”。 在全书即将编定的时候,7月1日,“渡过”公众号粉丝破万。 当今几十万、上百万粉丝的公众号动辄可见,1万粉丝不值一提。但这对我是一个鼓舞。感谢读者,感谢作者,感谢中国工人出版社的编辑。 期待《渡过3》。 张继 2016年7月1日 后记 抑郁不是你的敌人 人类是上帝的杰作。上帝在造人的时候,或许考虑到子民的困厄,故预设了一套自我保护系统,让人类能够在严酷的丛林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不断繁衍、进化。惜乎人们不自知,经常误友为敌。 比如,恐惧。 恐惧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情绪。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谈及“四大自由”时,其中一条就是“免于恐惧的自由”。但这是政治学概念的论述,从生物学意义上说,恐惧不可能“免于”。它是必不可少的“刺激一反应”形式,是物种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的法宝。 以对蛇的恐惧为例。人类的早年是在丛林度过的,蛇是丛林的主宰。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对蛇的恐惧如影随形,渐渐成为基因,铭刻在大脑深处。时至今日,蛇早已对人类不构成威胁,但多数人见到蛇,还是会产生本能的不适反应。 科学家发现,大脑有一个恐惧中心,获取环境信息,并与大脑的推理区域沟通,连接海马体。这个系统效率非常高,当遭遇危险,你的理性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恐惧信号已经在大脑危机系统之间传递了。假若反应能力不足,世界会因此变得更加危险。极言之,如果没有恐惧,人类早就灭绝了。 再如,疼痛。 疼痛更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很多三级甲等医院都设有疼痛科,目的不是治病,只是缓解疼痛。殊不知,疼痛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疼痛让你知道处于不安全的情境中,并迅速应对。 一个孩童,大干世界对他是陌生的。但如果不小心碰到火炉,他会立刻缩回手。这是因为,他的皮肤检测到危险信号,大脑迅速处理,将其转化成痛觉,发出指令,避开危险。这些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是人的本能反应。 我的同事王烁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胖瘦主要天注定,健康还能做努力》,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基因漂移假说猜测,我们的祖先既不能太胖,那样既跑不动又太关味,很难活下来;又不能太瘦,那样很难活过食物匮乏的阶段。所以,他们的基因既会控制体重的上限,也会控制体重的下限。……不过,随着智人爬上食物链的顶端,人类成为猎物的危险越来越小,基因对体重上限的控制代代放松,然后,今天肥胖就成了全世界的问题。 你看,连肥胖问题,造物主都准备了这样一套精巧的自我调节机制,可想而知人类这台机器何其精妙而复杂。 回到本文的标题。读到这里,有心的读者大概能猜到我要说的是什么了吧? 是的,我要说的是:抑郁的本质是人体的自我保护。 没有人喜欢抑郁,但抑郁常常不期而至。抑郁症最常见的表现是:悲观;呆滞;情感低落;思维迟缓;运动抑制。病情严重时,患者什么也不想干,什么也干不了,连刷牙、洗脸的生活能力都丧失了。 这似乎是坏事。其实,抑郁的真相是:天长日久,你积劳成疾,生命能量逐渐流失,终于不能承受。这时,身体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强制休息,减少消耗,节约能量——这就是抑郁。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封闭是他对抗外部世界的本能防御方式。这并非他的主观意愿,而是生命的本能选择。 和抑郁相对的一面是躁狂。躁狂相的特征是兴奋、乐观、情感高涨、效率提高、行动力增强。这似乎是好事。但是,天下能有免费的午餐吗? 关于躁狂,我有一个比喻:人的生命好比一碗灯油,常人拥有的灯油是相近的。生命之灯能燃多长时间,取决于火苗有多旺。当处于躁狂相时,你的生命火苗会突然蹿高,光芒四射;可惜,好景不长,灯油被消耗得太快。这时,抑郁登场,调暗你的生命之灯,避免耗竭。无数血和泪的事实证明:在躁狂之后,必然有抑郁;躁狂有多高,抑郁就有多深。 我观察一些医生给双相患者用药,压躁狂压得很凶,提抑郁提得较缓。他们说:宁郁勿躁。原因是:躁狂是能量的透支和过度消耗,更需防范。 所以,抑郁好比冬眠,让你缩起来,降低消耗。待度过艰难岁月,再醒来。 正因如此,抑郁是可能自愈的。部分患者,抑郁到一定程度,生命能量会逐渐恢复。用他们的话说,“活过来了”。 但这是不是说:得了抑郁,不用管它,熬着,等着自愈就可以了呢? 不行。原因有二:其一,自愈耗时太长,这段日子太痛苦,不一定每个患者都能熬到;其二,所谓自愈,只是暂时解除临床症状,它会复发,好比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哪天还会落下。 所以,我不主张自愈,而希望患者能够借助科学的力量,综合求治。简单地说,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而不强作妄为。 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正确地认识抑郁——它是结果,不是肇始;它是必然,不是偶然;它是朋友,不是敌人。接受它,善待它,告别它。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