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传播如何避免“低智商”?
颜说:汽车产业正逢乱世,广告及传播鱼龙混杂,正不压邪,“恶俗”就有市场。问题是,汽车不仅是个体消费,还有意识形态的表达和诉求,其价值取向从未遭遇像今天这样的混乱和挑战。“如果只有极端的声音才能受到重视,那么公共生活就会衰落。”尤其是在汽车进入社会化的今天,如果我们不站在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大众带来利益,服务大众,那么汽车的“恶俗化”就难以遏制。
VOL.1
论汽车广告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一个“互联网+时代广告传播新态与效应”的学术研讨会上,著名翻译家、上海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教授说,汽车广告要嵌入文化才有生命,尤其是要吸收传统文化,讲好故事才会有感性和温度,唤醒记忆和联想,不被同质化。
这是切中时弊的良言。当下汽车广告的粗鄙和过于强硬充斥视觉,甚至霸气逼人,躲也躲不掉。在高架桥上开车,老远就能看到“伟大,不止”的巨幅广告向你招手;出机场必经之道上安置“天生英雄”的灯箱广告干扰视线;打开网络,就会跳出“时代由此划分”的霸气逼人;翻阅书报、杂志就会看到“车之道,唯大众”的不容商量等。人们对这些牛气冲天的广告只能说,除了比块头、秀肌肉,剩下的就是财大气粗而已。尤其是大众,在所有的品牌广告当中都要加上一句德语“Das Auto”,圈内人戏称“打死奥拓”(中文音译),客观上产生了恃强凌弱的霸道行径,谁都难以接受,况且奥拓(谐音)也是一个汽车品牌,你凭什么要“打死”人家?
近年来,随着平面媒体断崖式的下滑,不少车企追逐电视娱乐节目有点过火,开始发飘,纷纷发布赞助消息,广而告之,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地“砸”,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在他们看来,吸引力就是影响力,以为就此可以拉动销量,绑定观众就能赢得市场。从“中国好声音”到“挑战不可能”;再从“爸爸去哪儿”到“笑傲江湖”等,从这些冠名的节目或同质化节目,不是明争暗斗,就是竞相攀比;在传播上你争我夺,逞强斗富,彼此贬损,甚嚣尘上。有人称,这种现象的低俗化正在把汽车消费引入轻率归类、随意图解的歧途。由此,汽车营销“低智商”化所造成的文化缺失,如同雾霾在弥漫,兜售的不是娱乐致死就是一夜成名,有意或无意地把汽车捆绑在“成功学”的战车上试图找到商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家车企却在悄悄地资助一家文学网站,引起沪上文化学者葛红兵的关注。他说,在当下混沌的社会环境中,还有汽车品牌冠名文学,说明汽车行业还有情怀存在,不因善小而不为,至少给当今边缘化的文学送去了一点“光亮”,与物欲横流、消费至上的浮躁形成强烈反差。故有人赞赏这家车企“聪明”,有前瞻性眼光。再如,最近走红的《战马》引发了戏剧界的热议,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某豪车品牌赞助了此剧,同样让人对其产生不俗的好感。该豪车一改以往美式包装,换上英式风格,顿时变得清新、儒雅起来,这一赞助被看作感性传播的回归。据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介绍,其实《战马》无需商业赞助,他们把赞助来的费用拿来降低票价,惠及观众,在博得舆论称赞的同时,赞助商的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从以上两个例子当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和影响不可低估。也许这些广告和赞助没有给人直接的感官和刺激,却能让人间接地感知“温暖”,传递“能量”。相信,无论是读者还是观众都会记住并潜移默化在他们的印象里。这就使我想起前不久,中国国际自行车赛事的主办方上门感谢一家车企的情景。主办方说该车企赞助的车辆保证了赛事的完成,提高了赛事的品牌形象。而车企并没有借此大肆宣传,认为这是企业的常态。于是,有人说,在人人都想当“人参”的风气下,这家车企甘做“大萝卜”的胸怀值得赞赏,反而成了稀缺的个案。
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也是我所亲历或见证并采访过的新闻。在我看来,一些受人尊敬的品牌,并不是靠砸钱砸出来的,也不是靠所谓的造势造出来的,而是靠品质和口碑、文化植入、引发共鸣和认同站住脚的。高明的商家总是把眼光放在未来的现实市场,善于挖掘潜在用户,走在同行前面,从不临时抱佛脚,大有未雨绸缪的洞见和运筹帷幄的韬略。比如,某知名车企,长期以来一直赞助某大学的网站。在他们看来,在校的大学生出了校门就是潜在用户,抓住他们,就是抓住未来。无独有偶,20世纪90年代初,某日资车企在上海市区开设了一家豪华城市展厅(当时私家车市场还没有开放),我采访时问,你们既不卖车,又没商业目的,图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是在做未来市场。见我费解,他们解释,现在的高中生就是我们未来的用户。可见,当时这家车企还未进入中国市场就己在谋划未来市场。
P2-4
汽车是解读现代文明的钥匙
感谢海滨兄将拙文收集编辑成书,心中不免惶恐,忐忑不安。原因不外有三:首先是旧文;其次是过时;再次是易碎。这三点也就构成了一再推辞出集的理由。在我看来,出书应以“部头”(专论或专著)为重,小觑集刊。但海滨兄不这样认为。他说,这是真实的记录。因他是编辑出身,又是传记作家,内行之人,花了两年时间才编完付梓,让我感慨良多,除了感激,就是回想和反思。
收集在这里的文字多半是及时性的新闻言论,所以它是“易碎”的,不免浅显或粗糙,但真诚而不夹私货。即便是今天,汽车依然是深不可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它是旧文,有时过境迁之意,虽属无用之用,但可留作参照,也算对汽车大潮观察的一个视角。尽管记述过眼烟云,但留下的并非往事如烟。时而唏嘘或扼腕,时而兴奋或希冀。今天看来理所当然,过去则匪夷所思。这就是历史。汽车对于国人来说,从“梦”到“逸乐”,不是简单的“现代化”过程,而是“诗意”的开始。虽有“隐痛”或“挑战”,却不失为富强的利器或思考的工具。
有鉴于此,把点滴写成专栏,急就成章,周到欠详,在所难免,故而汗颜。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感谢为我开设专栏的诸位友人的盏情。他们是:《汽车导报》的徐茜、《名车志》的缪俊、《东方早报》的贾岱、《第一财经日报》的钱蕾,以及《汽车有文化》的周海滨等。是他们促成了这些文字变成了铅字,留下了我在汽车圈跋涉的脚印。当然,要感谢的不止是他们,还有很多向我约稿的友人,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
三十年弹指一挥。我也随汽车的脚步由黑发变成白翁。回头看,汽车其实是一门显学。有道是,汽车百年看上海,60年看长春,30年看安亭。这只是对汽车“物”的认知,以西方为参照,尚未来得及对汽车“教化”的思考。现在看来,开掘汽车“教化”资源是时候了。这不仅是造车的需要,提升自信的“物化”,还是认知时代和未来的载体。这就像互联网一样,发明虽在美国,落地则在中国。汽车也会这样,中国将会成为“互联网汽车”大国,改变的也许不仅是汽车本身,还有我们自己。这是时代之需。“物质进步如果不转化为精神享受就毫无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汽车已不是汽车,而是时代大潮里的桅杆。以此为切口,会看到更为宽阔的汽车视域,发现汽车的学问大有可为,可以扯起“境界到世界”的理想风帆去远航。由此,汽车的边界就会拓宽,变成每个人的胸襟和大海,这又岂止是诗和远方?
汽车对于当下中国不正是解读现代文明的一把钥匙?相信这把钥匙也会为我们打开世界的大门。
2017年5月1日于江浦公寓
汽车旁观者之书
好的作品,会让人想找点时间静下心来,去读。
颜光明先生的作品就属于此类,不要想在书中捕获什么新鲜事,这里更多的是发人所未发的观点,说人想做却没有去做的想法。此外,每篇文章里,学问的味道很浓。
所以,作者的文章若烹小鲜,将复杂的品牌现象、模糊的产品调性、错位的市场营销,剥丝抽茧、层层分解,读来恍然大悟。虽然,这尚不是先生对单一问题的长篇思考,但观察视角下,也让每篇文章有的放矢,总有观点值得品味。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汽车尤甚。中国的各大汽车品牌和产品,如同不同菜品,所用原料大同小异,但是经过名厨之手,经过一番“讲究”之后,便成了人间至味。本书作者便是这样的名厨,每篇文章都要深思熟虑后才敢下笔,从不敷衍了事,也无私心左右,既为品牌支招、为产品建言,又为中国汽车未来输出思想,善莫大焉。
与作者相识很是偶然,是在遥远的漠河边陲——荣威丈量极地之旅。碰巧我们同车坐在一起。这仿佛是冥冥中的注定,我们一路上十分畅快地聊了起来。先生生性沉静、涉猎广泛,对艺术、书籍、美术和行走,都有独特的体会。在为期五天的采访中,他的采访本和笔几乎从不离手,每有所获便奋笔疾书,记录下来。想必这样的场景,大家不会陌生。此外,作者在每一次新车发布或采访后都会酣畅淋漓地快评,让不少人专门去朋友圈看看观点。在与作者的交往中,类似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也对年轻汽车媒体人的成长有帮助。他经常会说:“我们要为汽车行业做点事”
“我还有几个大的工程没有完成”……这也是我平日喜欢和长者交谈的原因,因为他们的阅历和思考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在和先生的长期见教过程中,我发现后学们认为是写稿任务,在先生这里是写作机会,这就是写稿和写作的区别。
这与发自内心热爱汽车有关。在作者看来,发布会、试驾会、冠名赞助活动,可以将日常的思考借机写出,是难得的写作机遇,也是可贵的写作缘由。这是一个旁观者应有的态度。这本书,就是一本旁观者之书。
读作者的作品,听作者的言语,总是能感受纯粹的态度和超脱的处事。从1985年进入汽车新闻领域,到建言并参与中国汽车市场重大事件,作者目睹并亲历了汽车品牌的风云变幻、汽车人物的起落变幻、汽车销量的城头变幻,是一位资深的见证者。
见证者并非只有作者一人,与作者同辈前后的汽车媒体同仁也多有亲历者,但是作者比起诸公,虽然不能以京城之势激扬文字,但也有独特的地理高位以为掎角。在上海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者对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南汽等车企,所历之人交谊深厚,所历之事如数家珍;对产品的前世今生,更是信手拈来。身处沪上,又是上海人,先生对企、车、人观察的更为细致贴近,脉络也更清晰。
除了旁观者、见证者,本书作者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建设者。
在书中,中国车急需“汽车思维”、中国汽车消费缺什么、汽车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诸多作者之思、作者之问闪烁其间。“如果我们再不醒来,以‘汽车思维’去思考这个世界,我们失去的也许不仅仅是市场、话语权,还有大国的脸面。”类似的忧患意识和谆谆告诫散落各处,也反映出作者怀有悲天悯人的胸怀。
作者笔耕不缀已有33年,劳心费力的坚持,熟知其作风的老友都深知这个过程殊为不易。但是,正是因为经年累月的观察、评论、分析汽车市场,先生在恰当的节点,通过文章观点推动并促成了某些事件,是为建设者。
正是因为是旁观者、亲历者和建设者的多重角色,作者注定是一个辛勤工作的人,他找线索、查资料、访人物、记速记,青灯黄卷,写得艰辛!
我很敬重这种态度,不去做领域内的权势人物,甘于伏案,创立自己独特的写作范式,丰富了汽车报道的内容创作,值得更多的人去体会这种态度带来的快乐。
作者一直嘱我写序,我自知难当重任,拖延数月,但也让我有机会盘桓多日,细细研读书中“何谓文化”“知中之境”“车路如山”“野心时代”等四辑。读罢全书,掩卷发现,每个篇章,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但总的来说,都离不开一个命题:未来的汽车将是怎样的,又应当是怎样的。
今日,恭敬不如从命,品味作者淡泊老成、审视深邃文风之后,写下以上数语。
望不耽阅赏。
周海滨
2017年11月7日立冬
《轮上呓语》为汽车评论家、汽车记者颜光明先生从事汽车产业报道及汽车产业评论的随笔合集。全书共收录了颜光明先生近年来发表的52篇文章,书中分为“何谓文化”“知中之境”“车路如山”“野心时代”四个部分,从文化传播、汽车广告、自主品牌建设、汽车营销、车企新战略等角度对作者在汽车产业界的所见所闻进行了评述,是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文化发展历程的写照。
进入21世纪,汽车产业面临空前危机,汽车是死还是生,不容选择。通用的落败与大众的幸运,以及丰田的活法,已经揭开了汽车未来生存游戏的序幕。如果我们再不醒来,以“汽车思维”去思考这个世界,我们失去的也许不仅仅是市场、话语权,还有大国的脸面。
《轮上呓语》为上海汽车报记者颜光明的汽车产业评论随笔合集,共收录了近年来的52篇文章,书中从文化传播、自主品牌建设、车企新战略等角度对汽车产业、汽车文化、汽车品牌的建设进行了评述,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