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轮上呓语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颜光明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汽车传播如何避免“低智商”?

颜说:汽车产业正逢乱世,广告及传播鱼龙混杂,正不压邪,“恶俗”就有市场。问题是,汽车不仅是个体消费,还有意识形态的表达和诉求,其价值取向从未遭遇像今天这样的混乱和挑战。“如果只有极端的声音才能受到重视,那么公共生活就会衰落。”尤其是在汽车进入社会化的今天,如果我们不站在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大众带来利益,服务大众,那么汽车的“恶俗化”就难以遏制。

VOL.1

论汽车广告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一个“互联网+时代广告传播新态与效应”的学术研讨会上,著名翻译家、上海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教授说,汽车广告要嵌入文化才有生命,尤其是要吸收传统文化,讲好故事才会有感性和温度,唤醒记忆和联想,不被同质化。

这是切中时弊的良言。当下汽车广告的粗鄙和过于强硬充斥视觉,甚至霸气逼人,躲也躲不掉。在高架桥上开车,老远就能看到“伟大,不止”的巨幅广告向你招手;出机场必经之道上安置“天生英雄”的灯箱广告干扰视线;打开网络,就会跳出“时代由此划分”的霸气逼人;翻阅书报、杂志就会看到“车之道,唯大众”的不容商量等。人们对这些牛气冲天的广告只能说,除了比块头、秀肌肉,剩下的就是财大气粗而已。尤其是大众,在所有的品牌广告当中都要加上一句德语“Das Auto”,圈内人戏称“打死奥拓”(中文音译),客观上产生了恃强凌弱的霸道行径,谁都难以接受,况且奥拓(谐音)也是一个汽车品牌,你凭什么要“打死”人家?

近年来,随着平面媒体断崖式的下滑,不少车企追逐电视娱乐节目有点过火,开始发飘,纷纷发布赞助消息,广而告之,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地“砸”,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在他们看来,吸引力就是影响力,以为就此可以拉动销量,绑定观众就能赢得市场。从“中国好声音”到“挑战不可能”;再从“爸爸去哪儿”到“笑傲江湖”等,从这些冠名的节目或同质化节目,不是明争暗斗,就是竞相攀比;在传播上你争我夺,逞强斗富,彼此贬损,甚嚣尘上。有人称,这种现象的低俗化正在把汽车消费引入轻率归类、随意图解的歧途。由此,汽车营销“低智商”化所造成的文化缺失,如同雾霾在弥漫,兜售的不是娱乐致死就是一夜成名,有意或无意地把汽车捆绑在“成功学”的战车上试图找到商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家车企却在悄悄地资助一家文学网站,引起沪上文化学者葛红兵的关注。他说,在当下混沌的社会环境中,还有汽车品牌冠名文学,说明汽车行业还有情怀存在,不因善小而不为,至少给当今边缘化的文学送去了一点“光亮”,与物欲横流、消费至上的浮躁形成强烈反差。故有人赞赏这家车企“聪明”,有前瞻性眼光。再如,最近走红的《战马》引发了戏剧界的热议,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某豪车品牌赞助了此剧,同样让人对其产生不俗的好感。该豪车一改以往美式包装,换上英式风格,顿时变得清新、儒雅起来,这一赞助被看作感性传播的回归。据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介绍,其实《战马》无需商业赞助,他们把赞助来的费用拿来降低票价,惠及观众,在博得舆论称赞的同时,赞助商的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从以上两个例子当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和影响不可低估。也许这些广告和赞助没有给人直接的感官和刺激,却能让人间接地感知“温暖”,传递“能量”。相信,无论是读者还是观众都会记住并潜移默化在他们的印象里。这就使我想起前不久,中国国际自行车赛事的主办方上门感谢一家车企的情景。主办方说该车企赞助的车辆保证了赛事的完成,提高了赛事的品牌形象。而车企并没有借此大肆宣传,认为这是企业的常态。于是,有人说,在人人都想当“人参”的风气下,这家车企甘做“大萝卜”的胸怀值得赞赏,反而成了稀缺的个案。

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也是我所亲历或见证并采访过的新闻。在我看来,一些受人尊敬的品牌,并不是靠砸钱砸出来的,也不是靠所谓的造势造出来的,而是靠品质和口碑、文化植入、引发共鸣和认同站住脚的。高明的商家总是把眼光放在未来的现实市场,善于挖掘潜在用户,走在同行前面,从不临时抱佛脚,大有未雨绸缪的洞见和运筹帷幄的韬略。比如,某知名车企,长期以来一直赞助某大学的网站。在他们看来,在校的大学生出了校门就是潜在用户,抓住他们,就是抓住未来。无独有偶,20世纪90年代初,某日资车企在上海市区开设了一家豪华城市展厅(当时私家车市场还没有开放),我采访时问,你们既不卖车,又没商业目的,图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是在做未来市场。见我费解,他们解释,现在的高中生就是我们未来的用户。可见,当时这家车企还未进入中国市场就己在谋划未来市场。

P2-4

后记

汽车是解读现代文明的钥匙

感谢海滨兄将拙文收集编辑成书,心中不免惶恐,忐忑不安。原因不外有三:首先是旧文;其次是过时;再次是易碎。这三点也就构成了一再推辞出集的理由。在我看来,出书应以“部头”(专论或专著)为重,小觑集刊。但海滨兄不这样认为。他说,这是真实的记录。因他是编辑出身,又是传记作家,内行之人,花了两年时间才编完付梓,让我感慨良多,除了感激,就是回想和反思。

收集在这里的文字多半是及时性的新闻言论,所以它是“易碎”的,不免浅显或粗糙,但真诚而不夹私货。即便是今天,汽车依然是深不可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它是旧文,有时过境迁之意,虽属无用之用,但可留作参照,也算对汽车大潮观察的一个视角。尽管记述过眼烟云,但留下的并非往事如烟。时而唏嘘或扼腕,时而兴奋或希冀。今天看来理所当然,过去则匪夷所思。这就是历史。汽车对于国人来说,从“梦”到“逸乐”,不是简单的“现代化”过程,而是“诗意”的开始。虽有“隐痛”或“挑战”,却不失为富强的利器或思考的工具。

有鉴于此,把点滴写成专栏,急就成章,周到欠详,在所难免,故而汗颜。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感谢为我开设专栏的诸位友人的盏情。他们是:《汽车导报》的徐茜、《名车志》的缪俊、《东方早报》的贾岱、《第一财经日报》的钱蕾,以及《汽车有文化》的周海滨等。是他们促成了这些文字变成了铅字,留下了我在汽车圈跋涉的脚印。当然,要感谢的不止是他们,还有很多向我约稿的友人,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

三十年弹指一挥。我也随汽车的脚步由黑发变成白翁。回头看,汽车其实是一门显学。有道是,汽车百年看上海,60年看长春,30年看安亭。这只是对汽车“物”的认知,以西方为参照,尚未来得及对汽车“教化”的思考。现在看来,开掘汽车“教化”资源是时候了。这不仅是造车的需要,提升自信的“物化”,还是认知时代和未来的载体。这就像互联网一样,发明虽在美国,落地则在中国。汽车也会这样,中国将会成为“互联网汽车”大国,改变的也许不仅是汽车本身,还有我们自己。这是时代之需。“物质进步如果不转化为精神享受就毫无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汽车已不是汽车,而是时代大潮里的桅杆。以此为切口,会看到更为宽阔的汽车视域,发现汽车的学问大有可为,可以扯起“境界到世界”的理想风帆去远航。由此,汽车的边界就会拓宽,变成每个人的胸襟和大海,这又岂止是诗和远方?

汽车对于当下中国不正是解读现代文明的一把钥匙?相信这把钥匙也会为我们打开世界的大门。

2017年5月1日于江浦公寓

目录

序(汽车旁观者之书)

自序(中国车急需“汽车思维”)

辑一 何谓文化

 汽车传播如何避免“抵智商”?

 “跃进”广告为何感人?

 汽车赞助的迷失

 从“公民建筑”想到“国民车

 久石让能给雷克萨斯带来什么?

 豪车如何讲好“文化”故事?

 那些植入影视剧的汽车品牌

 电影植入是捆绑式广告?

 大众与丰田:“王牌”与“王牌”的对决

 从“Das Auto”想到“在人家的花园里

 SUV盛行让我想到了夹克衫

 从汽车过度包装说起

 中国汽车消费缺什么?

 媒体何以成为营销载体

 汽车借助黄浦江看到了什么?

 上海车展的文化反思

 汽车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辑二 知中之境

 中国能否迎来小车当道时代?

 自主品牌基因重塑的“雕刻时光

 学生设计的汽车有价值吗?

 全新君越能否叫“国货”?

 广本还在“闷声发财”,雅阁的本事是什么?

 路虎国产“二孩”,你“发现”了吗?

 南京依维柯:为何不炫耀不声张?

 面对1000万辆的历史拐点

 高尔夫GTI,“G”成了玩具,有必要吗?

 宝马下沉要井水犯河水

 保时捷在华靠什么火起来的?

 “汉腾”脱颖而出靠什么?

 大家为何关注宝沃?

 领克,一个与吉利切割的品牌

辑三 车路如山

 纳瓦拉:万众创业的高端“SUV级皮卡

 冠道撩拨和碾压的是什么?

 带血的轮毂击穿汽车成本底线

 SUV消费为何只剩下了躯壳?

 从皇冠想到品牌身价

 硬顶吉普为何改称SUV?

 车展办成“展销会”,中国汽车跑偏何方?

 斯巴鲁,一个并不陌生的尴尬者

 见证“伟大 不止”的插曲

 广汽在沉默中激活三菱品牌

 Jeep能拯救广汽菲亚特吗?

辑四 野心时代

 埃尔法与汽车消费三段论

 造车的意义及其他

 “雪佛兰是上海抹不去的记忆

 黄浦江让别克焕发活力

 为什么说宝来天生是个喜庆的车型?

 上汽大通D90会否复制G10的套路?

 东风雷诺想打什么牌?

 面对新能源汽车怎么办?

 DS撩拨的瘙痒是什么?

 从饥饿到温饱?名爵锐腾推“十万元手排

 雷凌双擎“零差价”带来的震撼

 混合动力 汽车革命的前夜

后记

序言

汽车旁观者之书

好的作品,会让人想找点时间静下心来,去读。

颜光明先生的作品就属于此类,不要想在书中捕获什么新鲜事,这里更多的是发人所未发的观点,说人想做却没有去做的想法。此外,每篇文章里,学问的味道很浓。

所以,作者的文章若烹小鲜,将复杂的品牌现象、模糊的产品调性、错位的市场营销,剥丝抽茧、层层分解,读来恍然大悟。虽然,这尚不是先生对单一问题的长篇思考,但观察视角下,也让每篇文章有的放矢,总有观点值得品味。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汽车尤甚。中国的各大汽车品牌和产品,如同不同菜品,所用原料大同小异,但是经过名厨之手,经过一番“讲究”之后,便成了人间至味。本书作者便是这样的名厨,每篇文章都要深思熟虑后才敢下笔,从不敷衍了事,也无私心左右,既为品牌支招、为产品建言,又为中国汽车未来输出思想,善莫大焉。

与作者相识很是偶然,是在遥远的漠河边陲——荣威丈量极地之旅。碰巧我们同车坐在一起。这仿佛是冥冥中的注定,我们一路上十分畅快地聊了起来。先生生性沉静、涉猎广泛,对艺术、书籍、美术和行走,都有独特的体会。在为期五天的采访中,他的采访本和笔几乎从不离手,每有所获便奋笔疾书,记录下来。想必这样的场景,大家不会陌生。此外,作者在每一次新车发布或采访后都会酣畅淋漓地快评,让不少人专门去朋友圈看看观点。在与作者的交往中,类似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也对年轻汽车媒体人的成长有帮助。他经常会说:“我们要为汽车行业做点事”

“我还有几个大的工程没有完成”……这也是我平日喜欢和长者交谈的原因,因为他们的阅历和思考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在和先生的长期见教过程中,我发现后学们认为是写稿任务,在先生这里是写作机会,这就是写稿和写作的区别。

这与发自内心热爱汽车有关。在作者看来,发布会、试驾会、冠名赞助活动,可以将日常的思考借机写出,是难得的写作机遇,也是可贵的写作缘由。这是一个旁观者应有的态度。这本书,就是一本旁观者之书。

读作者的作品,听作者的言语,总是能感受纯粹的态度和超脱的处事。从1985年进入汽车新闻领域,到建言并参与中国汽车市场重大事件,作者目睹并亲历了汽车品牌的风云变幻、汽车人物的起落变幻、汽车销量的城头变幻,是一位资深的见证者。

见证者并非只有作者一人,与作者同辈前后的汽车媒体同仁也多有亲历者,但是作者比起诸公,虽然不能以京城之势激扬文字,但也有独特的地理高位以为掎角。在上海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者对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南汽等车企,所历之人交谊深厚,所历之事如数家珍;对产品的前世今生,更是信手拈来。身处沪上,又是上海人,先生对企、车、人观察的更为细致贴近,脉络也更清晰。

除了旁观者、见证者,本书作者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建设者。

在书中,中国车急需“汽车思维”、中国汽车消费缺什么、汽车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诸多作者之思、作者之问闪烁其间。“如果我们再不醒来,以‘汽车思维’去思考这个世界,我们失去的也许不仅仅是市场、话语权,还有大国的脸面。”类似的忧患意识和谆谆告诫散落各处,也反映出作者怀有悲天悯人的胸怀。

作者笔耕不缀已有33年,劳心费力的坚持,熟知其作风的老友都深知这个过程殊为不易。但是,正是因为经年累月的观察、评论、分析汽车市场,先生在恰当的节点,通过文章观点推动并促成了某些事件,是为建设者。

正是因为是旁观者、亲历者和建设者的多重角色,作者注定是一个辛勤工作的人,他找线索、查资料、访人物、记速记,青灯黄卷,写得艰辛!

我很敬重这种态度,不去做领域内的权势人物,甘于伏案,创立自己独特的写作范式,丰富了汽车报道的内容创作,值得更多的人去体会这种态度带来的快乐。

作者一直嘱我写序,我自知难当重任,拖延数月,但也让我有机会盘桓多日,细细研读书中“何谓文化”“知中之境”“车路如山”“野心时代”等四辑。读罢全书,掩卷发现,每个篇章,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但总的来说,都离不开一个命题:未来的汽车将是怎样的,又应当是怎样的。

今日,恭敬不如从命,品味作者淡泊老成、审视深邃文风之后,写下以上数语。

望不耽阅赏。

周海滨

2017年11月7日立冬

内容推荐

《轮上呓语》为汽车评论家、汽车记者颜光明先生从事汽车产业报道及汽车产业评论的随笔合集。全书共收录了颜光明先生近年来发表的52篇文章,书中分为“何谓文化”“知中之境”“车路如山”“野心时代”四个部分,从文化传播、汽车广告、自主品牌建设、汽车营销、车企新战略等角度对作者在汽车产业界的所见所闻进行了评述,是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文化发展历程的写照。

编辑推荐

进入21世纪,汽车产业面临空前危机,汽车是死还是生,不容选择。通用的落败与大众的幸运,以及丰田的活法,已经揭开了汽车未来生存游戏的序幕。如果我们再不醒来,以“汽车思维”去思考这个世界,我们失去的也许不仅仅是市场、话语权,还有大国的脸面。

《轮上呓语》为上海汽车报记者颜光明的汽车产业评论随笔合集,共收录了近年来的52篇文章,书中从文化传播、自主品牌建设、车企新战略等角度对汽车产业、汽车文化、汽车品牌的建设进行了评述,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写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