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衔夏著的长篇小说《人类沉默史》讲述了姻缘理发店大起大落的兴亡史。
它是一部侦探小说,但它探讨的是哲学问题:女人是什么?它是一部商战小说,但它着重的是通过企业的兴衰来反映时代;它是一部讽刺小说,但它同时也自讽;它是一部诗歌小说:它是一部书评小说;它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是一部论文小说,上面有许多作者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的观点,比如股神巴菲特的观点是如何的不可信,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会增加心脏病的概率,用多种比喻剖析女人是什么,小说究竟是结构的艺术还是语言的艺术,等等,都是作者原创的想法,有较长篇幅的论述。
李衔夏著的《人类沉默史》是一部长篇小说。故事男主人公侦探杨锦程接手一宗特殊的案件,调查“女人是什么”。过程中他广泛接触清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并与久违的初恋情人相遇。杨锦程以她开的理发店作为破案的突破点,帮助理发店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清城的知名品牌,顾客与应聘者纷纷前来,由此出现了一场招聘的选美大赛。大赛中他爱上其中一名获奖佳丽,在她身上寻找破案的线索,其间荒诞离奇的遭遇使杨锦程经历了入狱、逃狱再自首的连锁悲剧,也在事件中弄清了女人究竟是什么。
回到办公室的时候,杨锦程给赵俊打了个电话,说自己未来一段日子将在锦程理发店策划方案,平时要找他可以直接打店里的电话,然后又安排了几个研究项目给赵俊,并说现在项目越来越多,让赵俊适时物色几个帮手。
第二天早上,锦程理发店的上班时间是上午十点钟,杨锦程故意在十一点钟才抵达。唐明慧早给其他员工介绍过杨锦程的事,大家也从其名字琢磨出了杨锦程在老板娘心中的分量。杨锦程步入店里,唐明慧认真介绍大家,刚刚已经给你们讲过杨先生的故事了,你们以后可以叫他杨哥。然后分别指着其他三位员工说,这是刘红甜,这是宋云。这是我们上次说起的华敏兰,她很快就要嫁给谭校长了。呵呵,她们的手艺都是一流的。刘红甜连忙说,还是老板娘教得好。华敏兰和宋云也说,是,是。杨锦程说,我都成杨文广了,身边就环绕着你们清一色的杨门女将。她们都不知道杨文广是谁,都姓杨,也许是杨先生的亲戚,于是均咯咯直笑。杨锦程继续说道,有什么工作可以给我啊?唐明慧说,你坐着看看书,随便走走就好了,哪敢给你工作啊!你工资这么高,我们这里请不起。杨锦程说,我是来学习的嘛,工作就当是学费吧。唐明慧说,既然这样,那我就不客气了,先把地板扫了吧。
在大家都不注意的情况下,杨锦程凭借专业的手法在店里各个角落安放了针孔摄像头、窃听器、红外线感应器等,以便全时全方位地掌控理发店里的信息。晚上十点收工,其他员工走后,唐明慧递给杨锦程一套新配的钥匙,凝神说,希望,以后我们俩能一起经营这家店。
市长办公室召开内部会议,讨论失而复得的内参文件的现实意义,廖市长带头发表意见,滔滔论述两小时。会议室里挂着硕大一个鹏程万里的牌匾。其他人也各自说了自己的想法,虽然都是不同的意见,但总体的方向都是肯定与补充。杨锦程也发表了一些自己最近的研究心得,没有说出具体的案子。会议的结论是,由梁主任组织专家根据关于大家意见的会议记录修改增补扩充成提案,向省里递交。
会后必饭是正道,宴上,廖市长说,我已经跟邢书记说好了,这篇文章将作为市基层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指导意见。梁主任饮尽一杯说,市长放心,经过修改扩充,交上去的这篇文章,省里一定非常重视。廖市长举杯说道,就冲灿明这句话,大伙,咱们干!
揽月散场,好几人醉倒,被抬进黑皮箱红字牌的车中。杨锦程和同为特别顾问的钱律师一道步行回家,脸颊被夜晚的凉风吹白复又变红,两人相互搀扶,步履蹒跚。经过中山公园门口时,钱律师被凸起的石头绊倒,两人倒成一片,索性瘫坐在地上哈哈大笑。钱先生你做特别顾问多久了?杨锦程问。两年了。相信我,我觉得你的前途无可限量。钱律师说。就算成功也是先奔向钱先生你啦!杨锦程说。我不行了,光剩一张破嘴,在中国做律师不能挂靠在法院基本等于白混,我也是这两年才有机会接触法院的内部关系,之前已经虚耗十多年时光,再起步就晚了。钱律师叹道。
言谈中杨锦程得知钱律师从前的经历。钱律师是师大的高才生,当年抱着建设家乡的理想返回Q城,进入联友律师事务所工作。在十五年前律师是相当新的事物,由于工资相对较高,因此社会地位一直高企。钱律师用心用力工作,但当年的他根本不明白为什么,律师事务所里所接的官司绝大部分均是败诉,五年后关闭了。钱律师后来又换了两家,均成绩平平。善良的他还尝试做公益律师,不单经常败诉无钱可收,即使偶尔胜诉了,也会被委托方赖账。就这样过了庸庸碌碌的十五年。三年前,他把多年经手案件的手记整理成册,被一位出版商看中买下来。可惜苦等了一年不见出版,奇怪的是两年前市长办公室来人,邀请他出任特别顾问,理由是他的案件手记呈现出惊人的法律调解能力。钱律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那些手记记载的基本都是败诉的案件,何以竞如此受重视。梁主任对他说,案件手记内容受市领导高度重视,不便出版广泛传播。成为特别顾问后,每月有一份可观的顾问报酬,钱律师除了正常工作只需要不时出席市里的会议,并未涉及太多高层的信息。即便如此,这个身份足以让钱律师接触社会顶层的关系网,包括法院,为他处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惜钱律师壮心渐逝,力不从心,工作成绩提高并不明显。钱律师也算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事法律职业没有法院背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
P8-9
《人类沉默史》的故事是复杂而交错的,讲述侦探杨锦程接手一宗特殊的案件,调查“女人是什么”。这个命题本身更像是哲学层面的追问,但杨锦程秉持专业的知识和素养,仿佛面对正常的凶杀案一样,以严谨的态度,主动出击,广撒渔网,顺藤摸瓜,直捣黄龙。不到黄河心不死,打破砂锅问到底,誓要查个水落石出。破案过程中,杨锦程发挥超凡想象力,不断给破案造势,也遭遇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人和事。与此同时,一个神秘的组织逐渐浮出水面,它像一只躲藏在Q城背后的黑手,这是一种寓言化的现实,揭示社会背后的魔力与潜规则。里面不会局限在情节的推进,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各阶层人物的描写,试图从不同人里挖掘出人性的一些共同点,其中着重写了一个身兼工程队队长身份的哲学诗人的故事,这些人的经历穿插在整个破案主线的推进过程里。在所有人物的叙述之中,探索人类之所以出现沉默的原因,即沉默的历史。
由于这是一个侦探故事,乍看似乎离纯文学较远。然而这恰恰是我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我看来,纯文学与题材无关,任何题材都是从生活出发的,纯文学的胸怀应该兼容并包,比如张平的《抉择》写的是政治,麦家的《暗算》写的是谍战,余华的《鲜血梅花》写的是武侠,这些类型和题材并不影响他们的作品成为优秀的纯文学经典。上面提到,《人类沉默史》致力于跨文本的创作,首先在内容上便是如此。它是一部侦探小说,但它探讨的是哲学问题:女人是什么?它是一部商战小说,但它着重的是通过企业的兴衰来反映时代;它是一部讽刺小说,但它同时也自讽;它是一部诗歌小说:它是一部书评小说;它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是一部论文小说,上面有许多我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的观点,比如股神巴菲特的观点是如何的不可信,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会增加心脏病的概率,用多种比喻剖析女人是什么,小说究竟是结构的艺术还是语言的艺术,等等,都是我原创的想法,有较长篇幅的论述。
小说讲述了姻缘理发店大起大落的兴亡史。题材的启发源于七八年前我高中时代的一个真实见闻。有一家理发店,女员工都长得标致,其中几个嫁给了通过光顾理发店而认识的大人物,有局长也有企业老总,为什么身份差异巨大的男女可以结合在一起呢?当时这些事成为附近居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多年来我一直想写这个题材,试图探索当代社会中文化对性别的趋向化定义所造成的性别不同对身份差异的调剂作用。小说的姻缘理发店便是从此出发的,当然,具体的情节甚至故事发生的城市,这个“城市”里面潜伏的那个荒诞不经的神秘组织,都纯属虚构,只是为创作而创作,在现实生活中绝无蓝本。而后面衍生的诸如盛大访谈节目与招聘选美大赛之类的事态发展,也只是题材的拓展与深挖,并非现实。
从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探讨的最核心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沉默,人类为什么会出现沉默这种状态。沉默这一关键词源于我的生活经验,属于我的一贯状态。老子日:知而不言。这就是一种沉默。在我的生命中,每每遇到一些牵系心灵内部的问题时,我总会沉默。似乎沉默是一种最深邃也最复杂的状态。后来我明白,听别人说话,不但要听别人说了什么,还要听别人没说什么,尤其是系统化避开的话题。于是我常常好奇地观看别人的沉默,一直试图找寻人类沉默的原因。一开始,我跟身边的朋友谈及我这部小说的题目,他们总会问我,你小说的内容只是一个现代的故事,起一个感觉像是历史的题目,而且还挂上“人类”一词,是不是帽子太大了?我也时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每每此时,我总会想到柯南伯格的电影《暴力史》,里面同样叙述的是一个现代的故事,而名字则叫“暴力史”。还有诸如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铁凝的《永远有多远》、范小青的《城乡简史》等等。这里不得不谈到我起这个名字的初衷,在我看来,起名可以出于多种需求,如吸引眼球、介绍内容、提及人物、关键词等等,而我所欣赏的起名方式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思想。比如“人类沉默史”,虽然谈论的仅仅是现代的某一个虚构故事,但是,里面通过细节的思辨的展现,挖掘了人沉默的原因、沉默的状态、沉默的意义,人性是共通的,一个人就是全人类,因此,以小见大,未尝不可。
这部小说并非侦探类小说,仅仅是写到一个侦探身份的人,事实上,小说与诸如凶杀、线索、破案等元素并无过多关系。就侦探身份这一短语来说,小说侧重的不是侦探,而是身份。或许是受昆德拉《身份》的影响吧,小说探讨了人的身份问题,不局限在侦探上面,有情人身份、主仆身份、老板身份、领导身份、诗人身份、作家身份、女人身份等等。小说谈的是一个侦探身份的人如何坚持着自己的身份,谈的是敬业。选取侦探角度的元素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小说里面探讨的问题不少,需要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脉络,而侦探与推理的角度恰恰可以把这些问题用一条线串联起来;第二,侦探代表着一种推理的态度,与我一贯主张的冷静叙述和理性分析不谋而合;第三,从本质来看,侦探的工作就是找出真相,即寻找和揭示真理,而一个优秀的作家也是。
之前我一直觉得把侦探题材写出深度是我的创新,在我写作到一半的时候,我阅读到意大利哲学家埃科所写的《玫瑰的名字》,他在侦探小说里探讨了哲学、历史学、神学、犯罪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等等问题,我知道,真正的第一人是他。同时,我也甚是高兴,仿佛遇到了知音,承载着相同想法的文字在时光中微笑对话。我努力的方向被前人证明是可以达到成功的。他更多注重探讨,而我的出新,是着重在叙述,文学的叙述,还有整体的架构。
我的一些想法是颇为奇特的,我渴望表达。我更重视的是如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于是我采取小说承载论文的方式。纯文学同样需要一种诱导式探索,即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纯文学小说。跨文本尝试无疑是一条光明的出路。同样,侦探小说拥有大批忠实读者,上面提到的商战小说、历史小说、伦理小说等也是,所以我探索把这些结合起来,扩大纯文学小说的胸怀,也拓展纯文学小说的阅读群体。
叙事方面我采取的是全景式角度。当代小说的发展无疑是一条追寻可信度的道路,作家们纷纷探索如何让小说的叙述更加可信,让读者看来更真实。从全景式角度演变到个人角度,从全知状态自由摆弄故事演变到作家不是上帝。在我看来,是一个信任的问题。作家越来越不自信,也越来越不相信读者的阅读能力。恰恰是追寻可信度的努力,使当代小说走向了一条丧失真实的道路。追求真实的小说,反而丧失了真实。没错,生活本身就是真实与虚假并存的,正确与错误并存的:小说只呈现自以为真实的一面,是一种不客观的状态,本身就是非生活的,虚假的。因此我在小说中呈现了许多虚假的东西,并不争辩对错,作家应该有积极面对质疑的勇气。之所以采取全景式角度,正是出于这个考虑。认为作家不是小说的上帝是一种虚伪的态度,这种虚伪的努力本身就说明作家是小说的上帝,否则作家凭什么用写法来表现作家不是上帝的姿态?一部小说里面任何方面起决定性因素的角色永远是作者本身。关于这方面,在小说中我会在人物的对话中进行详尽的论述。这里要控制篇幅,只能简单提一下。比如格拉斯的《鲽鱼》便全然排斥了真实感。
叙事节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叙事风格与叙事手法的选取与变化。在整部小说的节奏布局上,我借鉴了“元小说”的特点,把小说的叙事与人生的状态联系起来。我把小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叙事风格,寓意人生的四种状态。小说开头用的是最简单的语言,甚至接近于通俗小说,除了一些必要的描写外,基本上只有对话,这是海明威和卡佛的简约主义风格,寓意人生最开始的状态是充满疑问、喃喃学语、朴素纯真的。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读者很好地引入小说之中,在我看来,可读性是很重要的。而放弃技巧的朴素叙事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选择,只有读者真正进入了小说,小说后面的一切努力才成为可能。第二阶段的重点是承载观点和问题,会有许多我个人原创的观点,当然也有通过阅读而获得的观点,算是增加小说的容量和内涵,我认为小说并非只有主题、人物和故事。第二阶段就好像人生的成长阶段,会接触到许多新鲜的问题和观点,思想左右碰撞。而第三阶段的关键词是联系,小说发展到这里,会逐渐舒展开来,不局限在某点某线,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会穿插推进,也照应前面情节,这也是一种满足“结构艺术”的努力,就像人生的成熟阶段,会接触到许多人,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明暗相生的联系。第四阶段是最后,小说到这里,期待的是花朵绚烂的开放,叙事的特点转为迅疾、灿烂、开阔的散文式叙述,语言上积极向耶利内克、西蒙和克莱齐奥靠拢,实现语言创新和感官释放。而小说前面的疑问也将在这里得到解答。最后的最后,平静下来,虚拟了一场谈话录,节奏归于零点,也把总结性的观点全数列出,复归拙朴,只剩下对话。这就像人生的老年,看透一切,平静中达到绚烂的极致。
对话。《人类沉默史》创作之重是对话方面。顾名思义,小说题目讲的是沉默,自然对与沉默相关的元素会格外重视,具体到小说创作层面便突出表现为对话。沉默的对立面就是对话,或者,沉默便是对话的一种形式。仔细阅读的读者会发现,里面的对话不时会出现断层,许多人物的问题没有得到问题对象的答案,还有不少人物在小说前后部分关于同一个问题的对话观点截然不同,其实并非小说的纰漏,而是一种对沉默的描写。上面提到,听人说话。不但要听别人说了什么,还要听别人系统性地没说什么。就好像断臂维纳斯雕塑,它的艺术性不在于它呈现了什么,而在于它缺少了什么,恰恰是这种缺少,给了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小说中,人物的对话承担了许多观点的陈述,文当载物,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叙事的过场。由于现实中没有任何人的任何观点是绝对正确的,因此也无须深究小说人物对话中观点的真伪对错,错伪的观点就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都是理性的艺术结晶,作者不仅让他的人物大谈哲理,甚至通篇的结构都发源于观念,无论是《神曲》中的古罗马诗人维尔吉,还是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特,都是作者观念的化身。深刻的思想一旦获得了形象,组织到戏剧冲突之中,得到艺术上强有力的体现,也一样成为不朽之作。”“这些作品中,作家注重的不是人物的个性,而是人类的共性。”
南方的人文历史风貌。我是一个岭南人,沐浴岭南传统文化长大,对岭南有深厚的感情。许多见闻、观察、思考、分析、历史传说、地域介绍都被我有机地结合到小说情节的铺排之中,里面可以看到大段大段的南方人文风貌描写。小说中关于Q城历史与传说的题材均是经过一番资料搜集而成的,不过只是虚构城市Q城对现实中某一城市的历史的借用。尽管涉及的历史人物仍用原名,但这些人、事、物与小说中的人物之关联,实为虚构,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联想,故称之为Q城。
辩证法。易经和老子的《道德经》早就阐述了这一中华文明的思想瑰宝。后世西方才出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辩证法是我的自我指导方法之一,也被我运用到小说之中。可以看到,小说中充满辩证法的身影。对话就是沉默。坚持就是放弃。等等。就连里面人物的观点也会相互矛盾共存,没有偏颇哪一方的看法,通过对比参照引发读者的思考。
我认为,优秀作家的一个重要责任是,增强自己写作的难度,而减低读者阅读的难度。许多超现实主义先锋作家只做到了前者,而把阅读难度同时交给了读者。这是我所力避的。在《人类沉默史》中,我交给自己的写作难度是历史的导入、观点的陈述、语言的创新、对白的拿捏、人物的联系、情节的穿插、叙事的把握、隐喻的运用、意境的营造、事物的描摹等等。写作者的水平体现在对写作难度的追求之上。在这一切中,我始终保持一个清晰的信念,让读者明白并理解。文中的观点我一直保持辩证的态度,同时力戒说教与训诫式叙述。
那些缺少序言和后记的大部头,是没头没尾的、不完整的。每次捧起一本书,我总会先把头尾扫一遍,碰到只有身子的,就会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书名强调了一个词:沉默。但面对人生出版的第一本书,我必须说点什么,正如小说末尾的那句:和盘托出是最深邃的沉默。人类永远无法复述自己体悟到的一切,因此哪怕倾诉所有,也不过是心灵世界的沧海一粟。自序已说尽了关于小说内容我想说的全部,那么后记我们来侃点花絮、扯点彩蛋。书名强调的另一个词是:人类。我曾自编自导自摄一部自认为是电影的电影《人外人》,亦冠之以:人。这与我的个人经验有关。我们看一幅画,最被吸引的是人像;听一段音乐,最被触动的是人声。人的内心,最关注的永远是人。于是,我在创作中始终不忘把人定位在第一要素之上。我不仅集中描述个体人,更希望自己的笔触能泼墨一片人的群像,就像人头攒动的黑压压的广场,那么喧闹、那么狂热、那么澎湃、那么旺盛。只有把个体人置于人的群体之中、置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人性才能浮出水面。写个体人叫传,写人的群体自然叫史。
斯为《人类沉默史》也。
我生于1985年。那个喊作80后的群体似乎离我很远。它叱咤风云的那几年,我还是乳臭未干的小书童。在我的印象里,80后这个词只与1980、1981、1982、1983年出生的人有关。等后些年的人冒头时,80后早已偃旗息鼓。我被强行塞进80后这个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阶级里。我把像我这种在80年代中期出生的同龄人,命名为:80后的肚脐眼。肚脐是个特殊的器官,出生前荣耀满身、不可或缺,一旦出生,便第一时间挨刀子,继而彻底退化,在漫长的一生中苟且无用。这何尝不是我的写照。
我们这一代的文学拾荒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海子的影响。于我而言,海子的影响不在诗歌,而在他的卧轨。我理解为:他把火车睡了。他死的时候25岁,年少轻狂的我立下志愿,必须在25岁前写出一部长篇小说。这样,万一我哪天突然死掉了,也不至于死不瞑目。于是,就有了现在这部书。提前一年,我辞去工作,蜗在他乡广州的城中村里,夜以继日地码了大半年字,终于实现了这个毫无技术含量的人生目标。我曾热情高涨地不断投给杂志社、出版社,从来都是石沉大海,渐渐就丢荒了。直到六年后,我通过中短篇投稿,认识了文学杂志编辑高璟老师,高璟老师又推荐了徐清松兄长与我交流切磋,继而徐清松兄长把我引荐给中国文史出版社的薛媛媛编辑,我的《人类沉默史》终于获得了印刷出版的机会。感谢!一部以史命名的小说,遇上一个以史命名的出版社,不得不说是一种宿命般的缘分。这部完成于25岁的长篇在作者31岁时出版,实现了从海子自杀年龄向普拉斯自杀年龄的飞越,中间是烟水茫茫的2000多个日夜。我还要感谢一下当时还是我女友、现在已是我妻子的易文静女士!在我辞职居家、坐食山空写作《人类沉默史》的那段幽暗岁月里,她毫无怨言、独力工作的支持就像一盏温暖的明灯。没有她,这本小说也许就不会有完成的那一天。
国内曾经兴起关于现代和现实两大主义的大争论,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前卫性和永恒性,但这个提法却是鼠目寸光的表现。文学艺术创作的两大主流应该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所谓的现代主义,不过是浪漫主义的一种现代化表述。我们看到的所有先锋探索与创新,比如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结构主义等等,本质上都只是浪漫主义的某些支流,有个别最终流成了未来的主脉,但依然是在浪漫主义的范畴内。浪漫主义跟现实主义一样古远,也将一样永久不灭。因此,就我个人的文学追求而言,尽管我也强调探索与创新,但我的探索与创新是有根有传统的,绝非空中楼阁。与先锋意识相比,我更看重文学品质。我给自己的定调是:浪漫主义。一种既古老又现代、既精英又大众的创作风格。回归到个人阅读,首先我不敢落下中国文学:古代文学是文心,现代文学是文骨,当代文学是文血。当然,阅读还必须放眼四海,西方经典与新贵不可不过目。从我个人喜好出发,西方文学有三座大山:读法国文学,知世界之厚;读俄国文学,知世界之寒;读美国文学,知世界之新。我故意不选拉美文学,因为拉美文学大爆炸不过是西班牙语文学的一次边地复古,它并不是一次灵魂的革命。由此,阅读中西合璧,中国文学(尤其古典文学)取其山高水长,西方文学(尤其各个时期的里程碑作品)取其地广犁深。
伟大的文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认为:伟大的文学是谣言那样的,是流言蜚语那样的。我们知道,传播信息和消遣是文学的重要基本功能,而流言蜚语则是这两个方面的佼佼者,而且流言蜚语每经过一个人就会有一次新的添油加醋、艺术加工,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吸引人,因此,我认为流言蜚语是一种活的文学。你比方说李小龙,那么强壮那么能打的一个人,在30来岁的时候突然死掉了,警方和电影公司在公布死因时也始终遮遮掩掩、神神秘秘的,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谣言:是西方忌惮李小龙的强大,担心李小龙的影响力会使全世界的人对中国乃至亚洲人身体虚弱的印象改观,于是密谋毒杀了李小龙。为什么这么肯定地说,这是谣言呢?是因为它是一个抄袭的说法,它抄袭的对象是霍元甲,霍元甲正是死于他跟外国人比武,外国人担心自己失败,导致民众对他整个国家的武力都丧失信心,于是买通精武门的仆人,给霍元甲下毒。尽管是借鉴,但李小龙的那个谣言还是很成功的,它能让影迷以及后世相信。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谣言帮助了李小龙的不朽,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李小龙没有死,一直拍电影,大概现在也就是成龙和李连杰那个样子,但李小龙现在变成了神一样的人物,那是因为谣言令他成为传奇。
……
给你写了一首诗
但不知该如何送达——
是寄往大海,还是德令哈?
是嘱托你不存在的姐姐
还是那列山海关的火车?
我时常臆想自己是那趟火车的其中一名乘客——
从你身上碾过时——
火车是被诗人的血肉之躯刹停
还是只是轻微地咯噔一下?
我曾挪榆你最广为传诵的一句诗
不过是两个常用的短语。直到我恍悟——
春天再暖,大海也只开放浪花
我开始理解你不关心人类的壮心
你说以梦为马,然后又说要喂马——
我只见过动物园的马
走过马路上的斑马线。我的马是残缺的
它少了一片辽阔平坦的草原……
你不忍目睹《荒原》描述的残忍的四月
死在了三月的尾巴。你用自己的死——
把诗歌的毒性提纯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同时宣告诗人年代的落幕……
你匍匐在车轮下,是朝圣远方——
你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你平躺在铁轨上,是要把铁轨竖起来——
立成一张高梯,向太阳攀缘……
李衔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