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济公》由裴斐著,小说中塑造的九松先生、慧远禅师、凌虚道长以及神医李妙手等人物形象,就是天台山儒释道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凝聚的艺术化代表。《少年济公》突出体现李修缘舍弃个人安乐与万贯家财而不顾,毅然出家,寻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走上一条救民济世人生之路。济公那种打抱不平、刚直正义的品格,在《少年济公》李修缘的身上也得到充分表现;书中叙说的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故事情节都是百姓们所乐见喜闻的。书中演绎的济公少年故事,回归最原始真实、自然本质的生活化层面,绕开了以前传奇小说那种全面神化乃至荒诞的模式。这部传记小说对济公身世作了一个较为合理的一种文学性陈述,它填补了国内外济公少年题材小说的空缺,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济公传说》一种补充,相得益彰,可谓是乡土文化的双璧!
由裴斐著的《少年济公》取材于有关文史记载、民间故事、传说,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故事情节构思奇巧,妙趣横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泼可爱。小说充分展示了济公故里天台山深厚浓郁的地方风情、民俗人文和优美的地理自然环境,热情讴歌人性的真、善、美,坚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诠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大众文学艺术作品。
第一章 檀香木显化钱塘江 李赞善归隐天台山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南宋淳熙时,来自温州平阳、擅长诗文的士人林升一时感慨,诗兴所至,将这一首诗题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的墙壁之上,由于辛辣地讽刺了时政,引起了很多人强烈的共鸣,因此成为时人传诵的一首咏西湖的名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只求苟且偏安,屈膝谄媚于外,迫害忠良于内;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民众心头的愤懑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社稷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且说南宋朝中设有詹事府,专事皇室日常大小上下事务的打理,诸如草拟文书、礼节往来、宫殿修造、教读太子、侍奉皇室内眷及节庆祭祀等朝廷内务俱是。
詹事府中有一位春坊赞善(职官名),姓李名华,字茂春,品阶虽然不高,但却是宋先朝(太宗)枢密使李崇矩、宋真宗驸马李遵勖之后,与皇室有中表之称,其家族也算得上是国戚重臣累世贵胄。不过,宋朝皇帝热衷专制,推行中央集权,对于宗室、外戚、勋旧,多授予官爵,优加俸禄,而少授予实权之职。靖康年,李茂春之父李涓,在抗金勤王之战中捐躯沙场,朝廷褒其忠烈,官封其三子,举家随驾南迁临安。因为这个缘由,朝中官员人等多对他谦让三分。李茂春年纪三十有五,正值壮岁,身材魁伟,相貌堂堂,眉宇间透出几分贵胄血统的高贵之气。他自幼熟读诗书,苦修文墨,兼习礼乐,加上崇善向佛的家风熏陶,因此虽然出身豪门贵族,但少有纨绔子弟习气。且这李茂春为人良善忠厚,言语不俗,不擅威权,礼贤下士,待人接物,谨敬高雅,济弱扶危,其身大有祖风懿德在。这李赞善平日喜欢广结心气相投的四方高士,无论军民人等、三教九流、富贵贫贱,无不留心延揽。在其心目之中,最为崇敬的人就是宗泽、岳飞、韩世忠等几位朝中名将了。在朝中当差,凡宣召交办之事,亦无不勤谨尽职。正所谓:处显贵之位而不藉袭宠,居富足之地而不涉淫靡。
时高宗封秦桧为宰辅,将朝廷政事全部交其处理。秦桧结党营私,权势熏天,声名显赫,真可谓炙手可热,“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秦府。”然李茂春对此只是淡漠以对,冷眼视之。自高宗与秦桧、万俟卨(读音mo qi xie)等奸佞沆瀣一气,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名将韩世忠亦被罢官,将整个南宋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李茂春更是陷入深深的悲愤、失望和迷茫之中。
这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3)的初春时节,临安城彤云密布,那满山的树木枝干萧条,残留的枯叶在嗖嗖寒风中战栗,发出簌簌的声响,像是在低吟又像是在哭泣。但在那林壑岩壁间,却也有数枝梅花在寒风中悄悄地绽开,透露一丝初春来临的信息。
横卧于九曲丛祠边的一条石板路上,缓缓抬过来一乘大轿,轿边左右两个丫鬟陪护,轿子后面跟着两乘坐骑。那两个骑马的人正是春坊赞善李茂春与李府管家李兴,在前面轿子里坐着的是李茂春的夫人王氏。
到了九曲丛祠边上,轿子停下,简装便服的李茂春与李兴翻身下马,丫鬟将王夫人从轿子中扶出。李茂春携王夫人往九曲丛祠北面林边而行,管家李兴及丫鬟跟随其后。
李茂春举目四周打量着,他的目光终于发现了位于祠旁的一座新坟,坟前有两棵移栽不久的橘子树。李茂春对王夫人说道:“夫人,看来那边的一座新冢,想必就是了。”
李茂春偕夫人来至那座新坟墓前,管家李兴拿出带着的箱匣,在墓前摆下一些简单的祭品。李茂春与夫人随即在坟前行了三个跪拜礼,而后站立一边凭吊逝者。
李茂春抬眼望着满天密布的彤云,前不久闻知的那一幕令人永生难忘的情景仿佛又映现于眼前:临安大理寺内风波亭,寒气逼人,气氛一片肃杀。远处,传来如狼嚎般凄厉的叫喊声:“传——岳飞——听旨!”狱卒将监门徐徐打开,从狱中走出戴着镣铐的岳飞。岳飞昂首挺胸缓步而行,来至在风波亭边,将身伫立。另一边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监刑官杨沂中来至大理寺。杨沂中宣读高宗圣旨:“皇上有旨:岳飞特赐死……”临刑前的岳飞,抬头仰望着灰暗阴沉的天空,坦然一笑。一个狱卒递过纸笔,让岳飞画押。岳飞猛然抓过狱卒手中的毛笔,在那纸上面赫然写着“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书毕,将那毛笔掷于地上,而后仰天大笑:“哈哈哈……”灰暗的天穹在岳飞的笑声中颤抖,天色阴沉得有些发青;那满天的雪花也像是被这笑声所震落,纷纷扬扬下个不停……
“老爷……”王夫人的一声呼唤,将在悲愤而又深沉思绪中的李茂春惊醒。王夫人指着墓碑,轻声问:“老爷,你说这座坟墓是岳元帅的,为何墓碑上却书‘贾宣人之墓’?”
李茂春解释道:“夫人有所不知,岳元帅遇害之后,是大理寺一个名叫隗顺(隗,读音wei)的狱卒,连夜冒死将岳元帅的遗体背出钱塘门,偷偷草葬于此。这墓碑不写岳元帅的姓名,是为了掩人耳目的啊!为了今后可以辨认,隗顺还在这坟前种了两棵橘子树为记。”
“哦。”王夫人点点头,但又觉得有些不明白:“老爷,你怎么会知道此事?”
李茂春:“早些年,那狱卒隗顺曾遇到一件不顺之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帮他解了难,后来他就成了我的好友之一。这件事情,也是他在前些天才偷偷告诉我的。”
王夫人:“哦,原来如此。”
李茂春走向坟前,将一壶清酒洒于地上。
P5-7
胡明刚
天台山是浙东山水形胜之地、人文荟萃之所,也是我依恋的热土家乡,我喜欢山上的景,更敬仰山上的人。那些灿若星辰的行者,在远年的时光中,一路唱着歌谣飘逸而过。智顗、司马承祯、寒山、拾得、张伯端,济公……我铭记这些闪光的名字,应和着他们的歌唱,追随着他们的身影。在乡土文学的世界里,我和裴斐都成了沉醉其中的人。
天台山所涌现出来的人物也与山水一样神秀,像那寒山、拾得、济公都是深入民众之心、充满神奇色彩的。他们是天台山最好的代言人,也是天台乡土最好的LOGO,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老乡前辈。我们敬仰的济公,头戴破僧帽,身穿破袈裟,脚趿破僧鞋,手摇破芭蕉扇,腰挎酒葫芦,几分醉意几分癫狂,一路禅歌,打抱不平,扶危济困,后世被人们神化,尊为“活佛”。而今,济公故里成了文学和宗教的双重圣地,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朝拜观光,他们之中,既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众百姓,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达人高人……
天台是济公的故乡,有关济公的传说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三十几年前,我受聘编辑天台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从山村里走到城市,专门从事文学工作。那年,在街头镇参加县里组织举办的民间文学采风培训中,我与裴斐相遇相识了。当时,他在文化部门工作,是民间文学集成稿件的重要提供者。我在编辑集成卷的过程中,读到不少他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就有济公故事与传说。
本以为裴斐与我一样,是个土生土长的天台人,其实他出生在古都西安的大雁塔边。他父亲是个行伍军人,工作生活在西北。后来,随父亲工作的变动,举家回转祖籍天台,就如北雁南归。不料,在回乡后数年里,家遭天灾人祸之磨难,生活清贫,留下了苦涩的少年记忆。尽管如此,他依然觉得,自己的孩提时光还是充满淳厚质朴的氛围与童趣的,少小时就得到民间故事和歌谣充满温馨情感的熏陶,心灵得到了安抚。他特别喜欢听济公故事与传说,从小就在心底里敬仰济公打抱不平、扶危济困,特别关注与济公相关的事物,喜欢徜徉在流光溢彩的赭溪畔,经常爬上佛道双修的赤城崖端和洞府,探访济公出生地和读书的遗迹。人们说,济公是尊神活佛,但他觉得济公倒像是一位慈悲仁爱的长辈,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亲人。有时他觉得迷惘,有话就说给心中的济公听,冀望能得以慰藉,在心头点亮一盏指路明灯,他将自己的情感心志与济公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裴斐自幼爱好文学、喜欢写作,有过许多作品。正因为有这个特长,他被选聘录用到文化部门工作;后又因工作出色,选调到政府行政机关,整天与官家公文、繁杂政务打交道,只得将文学写作爱好暂搁一边。1998年起,他受命抽调到县重点工程指挥部工作,一干就是八年。在此期间,县里决定同意复建济公故居,他就是这项工作的主要筹划人和具体实施者之一。其时就济公文化特色内涵展开了全面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工作,对相关文史档案资料进行细致的收集与归整,俟故居落成重光,辟出专室一一布展陈列;此后他又负责济公故居对外开放旅游的入轨运作,由青少年时期对济公的敬崇膜拜,逐步转到对济公文化深层次的探究与传播上;通过文学写作的方式,深入了解并刻画济公的情感世界,探究弘扬济公文化精神的社会意义。
这些年来,裴斐将弘扬天台山济公文化当成自己的人生使命与事业,始终怀有强烈的愿望与炽热的痴迷。从2000到2005年,他先后写出了《走进济公老家》和《走出天台山的济公》等书,公开出版发行,为“立德、立功、立言”而竭尽心力。这些济公文化专著也可说是济公故里的文化名片,深得海内外济公信众和旅游者的喜爱。他们拜谒天台山济公故里圣迹后,会带走这些书,作为了解济公、缅怀济公的最佳纪念物;来自印尼的济公信众在征得裴斐同意后,将《走出天台山的济公》一书再版翻印,向东南亚地区华侨、济公信众赠阅,将济公文化精神传播到海外异域,弘扬到更远的地方。
在与裴斐交谈中,我了解到他的一些想法。济公文化的核心含义,就是“利他”“利众”,始终贯穿“众生平等”“无我利他”的精神,贯穿着对弱势群体的终极关怀。济公始终关注底层,恩惠百姓,用天台人的话来说,待上不如待下,福德于人,就像施甘雨于枯涸的大地河流,施茶水与干渴难耐的旅人,施饭菜于饥饿难忍的田夫。济公造福民众,就像予人水米一样平常,不是空喊高大上的口号,而是在举手投足之间自然地泽惠众生,这就是佛家普门妙智、慈航普度的具体体现。济公的一生举止每一细微之处真正体现了人间佛教的精神。这些现实要义和核心价值观,也许就是裴斐致力于弘扬济公文化精神的初衷与原动力。他在书中以浓笔重墨大写“真善美”三字,道出了济公文化精神中的三昧,始终贯穿着这根精神红线。
裴斐同时觉得对于济公身世及其文化精神的推介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与提升。因为,从南宋起至近代写济公的作品虽然不少,但大多写的是出家后的济公生活。济公之所以成为人间佛教的代表人物,首先是得益于家乡神秀山水的滋养和天台文化的浸润。但到目前为止,以出家之前济公成长历程故事为题材,表现天台山水文化与济公之间关系的文学作品,却是一块空白地带。一直来,小济公的事迹零散、片段地出现在民间故事传说中,还没有比较系统翔实、充分体现济公成长历程的人物传记式文学专著。天台山作为济公的故乡,就应该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人文、社会环境和家族渊源等,与其人生成长经历连接交融在一起,将济公出家从佛的心路历程还原出来,这对于帮助读者大众真正了解济公文化,认识活佛济公,包括了解佛道圣地天台山,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好的作用,这也是非常值得一做的重要事情。
于是,裴斐从探寻济公少年生活轨迹入手,广泛阅读有关济公的文献,凡笔记、戏曲、方志、语录、公案以及其他的文史资料等,逐步理清写作脉络与思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入济公的内心世界,从另一个层面与济公的情感同步。天不负,有心人,他先于2006年创作了《少年济公》电视剧本,并且与天台影视文化俱乐部的同仁们一起,自筹资金、购置道具、挑选业余演员进行拍摄,但因为种种客观原因,电视剧拍完~集就中止了。但裴斐并不因此气馁,他又在电视剧本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重新创作这部章回体传记小说,从济公之父李茂春弃官归隐天台山开始,一直写到济公出家灵隐寺为止。
在天台乃至周边地区,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流传很广,但要形成一部反映少年济公的传记小说专著,却有一定难度。裴斐在酝酿这部作品时,首先遇到了一个值得斟酌思考的问题,在历代济公传奇话本中,关于济公身世的故事虽然家喻户晓,但许多情节却说法不一。如何在小说中从新的角度定位少年济公,塑造人物形象,如何在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契合点?他思量很久。他先从历代笔记方志和相关的文献资料入手,重点发掘整理鲜为人知的济公少年时期的故事情节,而后适当融合文史资料及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进行再度加工,重新铺陈,以济公成长过程为主线,天台山文化为副线,始终围绕讴歌人性真、善、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诠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一创作灵魂,串珠成链。
济公出身于仕宦人家,可说是养尊处优的贵胄弟子,却为何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其中缘由,绝非偶然。小说既要表现济公的神奇色彩,但更要详实体现佛宗道源底蕴深厚的天台山文化、李府家族文化和天台山淳朴刚健的民情民风融合一起,孕育造就了济公“活佛”,产生了不朽的济公文化。小说中塑造的九松先生、慧远禅师、凌虚道长以及神医李妙手等人物形象,就是天台山儒释道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凝聚的艺术化代表。《少年济公》突出体现李修缘舍弃个人安乐与万贯家财而不顾,毅然出家,寻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走上一条救民济世人生之路。济公那种打抱不平、刚直正义的品格,在《少年济公》李修缘的身上也得到充分表现;书中叙说的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故事情节都是百姓们所乐见喜闻的。书中演绎的济公少年故事,回归最原始真实、自然本质的生活化层面,绕开了以前传奇小说那种全面神化乃至荒诞的模式。这部传记小说对济公身世作了一个较为合理的一种文学性陈述,它填补了国内外济公少年题材小说的空缺,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济公传说》一种补充,相得益彰,可谓是乡土文化的双璧! 尽管这部小说还有不完善甚至缺憾之处,但毕竟是裴斐倾心而为做出的成果,值得称道。这是真正传承真善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学创作,意义深远,功不可没。
我与裴斐以及每个天台人,一定会为弘扬济公文化精神坚持不懈继续努力。
2016年10月于北京通州大运河畔
(作者系乡土散文家、图书杂志编辑,浙江天台人,现居北京)
天台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风光神奇秀美,历朝历代众多名人雅士纷纷莅山游寓、隐逸。神秀天台山也是许多历史名人圣贤诞生的地方,活佛济公就属于其中的佼佼者,我为家乡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位伟大的老乡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济公文化源自于天台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经历了八百多年的传承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济公文化至今仍有许多课题,有待人们去不断发掘与探讨,在继承中发扬光大,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也是弘扬济公文化精神的魅力和意义之所在。
我从小爱好文学,喜欢听济公故事传说,对济公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此,这些年来,我怀着一颗敬仰之心,抱着一份真诚愿望,一直为弘扬济公文化锲而不舍、不懈努力,先后写出了《走进济公老家》《走出天台山的济公》,公开出版发行;接着又用十年业余时间,写成了这部章回体传记小说《少年济公》。
《少年济公》以南宋为时代背景,以天台山文化和济公李氏家族文化为文化背景,通过少年时期济公成长历程中的传奇故事,塑造“天台山神童”——李修缘的形象,充分体现天台山水孕育了济公,历史和文化造就了济公。小说取材于有关文史、笔记、方志、语录、公案以及民间故事、传说,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力图在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的契合点。小说从李茂春弃官归隐天台山开篇,讲述了济公出世、拜师开蒙、读书悟道、习医救难、惩恶助弱、崇佛扬善等一系列成长历程中的故事,刻画李修缘聪慧、机智、善良、好学的性格特征;展现少年济公匡扶正义,仗义执言,惩恶扬善,用聪明才智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优秀品行;同时也对李修缘最后走上出家从佛的心路历程,做了丝丝入扣的描述与剖析。
我写作的初衷与归宿点,就是想通过小说故事构思和情节安排,将一个夙成敏慧、心地善良,活泼可爱、充满传奇色彩的少年济公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讴歌人性的真、善、美,坚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诠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乡土文学艺术作品。与此同时,也将济公故里天台山深厚浓郁的人文风情民俗和优美的地理自然风光,推介给广大读者。
本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学者朋友、艺术名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承蒙乡土散文家胡明刚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中国工艺美术师徐俊贤先生为本书创作封面画并提供部分内页插图,摄影家王文斌(边走边拍)与高弘奇两位先生惠赠部分精彩图片,使得本书能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形象性、可读性和欣赏价值;本书的出版得到明蓉女士、英从先生的热情帮助和校雠;还有许多领导和同仁,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所有这一切,我心怀感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忱!
囿于作者才疏学浅,书中不当和疏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不吝赐教。
裴斐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