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思变轨迹(当代中国建筑师访谈录)(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顾勇新,周小捷编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BIAD ART由BIAD董事长朱小地先生领衔主持,他将多年来对城市、传统和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建筑创作的视野和基点,将观念性思考作为追求建筑价值的途径,形成建筑设计与当代艺术创作为主要功能的复合型设计机构。作品突出建筑的当代性和新锐艺术特色,强调建筑语言的实验性表达,力图以准确的建筑语汇传递建筑理念。

同时,BIAD ART与当代艺术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与合作,参与高水准的展览和沙龙活动,结合设计项目组织更多的设计团队参与艺术交流和艺术实践,开拓创新思路,营造较浓郁的艺术氛围。

BIAD ART近期作品包括:通辽蒙文博物馆、通辽名人博物馆、又见五台山剧场、又见敦煌剧场、敦煌游客集散中心、前门东区旧城改造、天安时间艺术空间等。朱小地先生的艺术装置作品《方块字》参加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当代水墨作品《清明上河图》和《心图》参加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

Q 作为导师、建筑师和企业家,这三个角色您更喜欢哪个?

A 每个人生都会有自己的轨迹,我从建筑师走到了管理岗位,可能是自己的选择,也可能是社会对我的选择。行政管理工作看似非常复杂,但对于我来说,我得到的最大利益是能从更广阔、更高的角度看建筑问题。一个人不能简单拘泥于一个点,作为建筑师要能跳出这个圈子看建筑问题,如此能够找到最准确,最简单的答案。作为领导,时时刻刻想到的不是小我问题,是一个大的概念,拥有这种胸怀才能真正思考建筑问题;否则,只想着自己成功的道路、自己的作品,思路越来越窄,即使成功了,你已经失去创新的勇气,只能沿着自己的路子走下去。人贵在创新,贵在不断地超越自己。我非常热爱建筑,作为建筑师来讲,不仅仅需要专业能力,当代建筑师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探索:①传统。建筑师要对传统的东西有研究,丢失传统,你无法锁定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②城市。城市不是简简单单一个个房子的问题,没有对城市的研究,实际上你就没有价值判断。城市是让我们增强判断力、增强价值取向的问题。③当代艺术。建筑师均毕业于理工科,没有当代艺术的熏染,眼界不够敏锐,如果只是通过视觉转移,凭借视觉概念工作,那你能画出很漂亮的效果图,但是真正成为建筑师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画画是挑战你的视觉,其实这属于知觉,建筑师需要挑战知觉,把视觉转化成视知觉,这样你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三点如果你没有涉猎,我认为你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建筑师,或是比较全面的建筑师。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中国的建筑成果,实际上可圈可点的太少了,它处于盲从性阶段,看看别人喜欢什么我们便做什么,证明给别人我也能做,这样,再好的技术、再好的成果只能证明我会做,而不是为什么我做,这是当前建筑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你做的建筑和别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个房子放在这里是独一无二的,这些问题没有考虑。若想让建筑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我们很多人看似很热爱这个行业,其实他的工作只是在重复,在浪费社会资源而已,建筑师需要转变观点。建筑行业是以建筑师为主体,你需要想到我为什么要设计,如果这个问题没解决,那我们就是建构了一个不切实际、没有把自我放进去的结构,便导致了上面谁做得好,我跟着谁做,所以我们出现了体制内和体制外。体制内,就是像我刚才所讲述的状态:体制外,建筑师们的想法不同,分道扬镳。体制内的建筑师很可悲,体制外的虽然我不认为都是好的,但是体制外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他们是在讨论建筑问题,而我们在回避真正的建筑讨论,看看我们谁能做东西,然后证明自己也能做,这不是建筑创作。

Q 在数学这方面,您有怎样的体会?

A 我希望能够更多地发挥我的作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沿着挖掘内心价值的思路考虑问题。我们中国的教育,恰恰忽略掉了你的力量在哪里,怎么能体现个人的价值和独特的价值,这些只能从内心深处挖掘。每个人都有内心的内在结构,需要老师去开发,让学生们理解建筑师这个职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系统,这些事情是我非常喜欢做的。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简单的讲课,改变的机会太难了,我们需要有课程设计,但是这种机会很少。同时,作为建筑师在工作中要增加积累,对城市和传统必须有新的认识和研究,如果只是凭借学校的教育或者年轻时的视野去做设计,这样的设计深度不够。

Q 提到改变,您认为每个改变有没有节点?

A 改变这个事情很难得,也很宝贵。我个人具有多重身份——企业家、建筑师、教师,这恰恰是我的矛盾点。这些角色的价值观有矛盾,所以我在一个非常痛苦的状态下,这也是我改变的根源。痛苦促使我改变,使我思考如何把管理、教师和建筑师这三个问题提炼成一个问题。

P11-13

目录

编者的话

朱小地

邵韦平

崔彤

汪克

陆轶辰

马树新

王硕

吕品晶

沈中伟

夏海山

张宝贵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30多年中,中国建筑设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一样,城市建设和建筑创作也面临着转型的迫切需要。其中,有三个方面的“转型”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其一,是从快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文化传承、注重生态文明、提倡以人为本,作为建筑师需要更自觉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使命;

其二,是从盲目追随西方到倡导文化自信的转型。当前,建筑设计领域正面临着“路在何方”的文化困惑。面对建筑文化特色缺失的现状,只有在创作中深入理解并诠释中国文化精神,建筑才能突破创新,也才能凸显个性;

其三,是从贪大求怪求奢到回归建筑本原的转型。回归建筑本原,意义重大。建筑师在创作中,需要聚焦适用、经济、绿色等问题,以作品践行责任,以创作实现理想。

“转型”意味着“思变”。本书以“思变轨迹”为名,正合时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一代的建筑师可能更为敏锐地感受到“转型”的现实。他们或来自“体制内”的大院,或在高校任教,或成立了个人的事务所及工作室,都有着丰富的创作和实践经验,也给出了各自的“思变解答”。不少建筑师已经打破“一元化”观念的束缚,开始展现建筑创作多方向探索的可喜局面。

在这之中,邵韦平先生始终关注人与空间的互动,并且秉承整体性的原则来实现从技术、材料到细部之间的连贯性;朱小地先生将城市、传统与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建筑创作的视野与基点,以观念性思考作为追求建筑价值的途径;崔彤先生主张从研究入手,关注整体性、强调系统化,发展出策划、规划、设计全过程的设计策略和方法;陆轶辰先生把建筑与基地的关系视作建立新场域、新自然、新秩序的机会,以对相关语境和具体元素的研究为驱动,揭示项目的独特本质,并由之推进概念演化与空间塑造;王硕先生试图通过跨学科的合作重建当代城市文化研究与设计实践之间的桥梁,组织跨学科的合作者一起开展跨越城市策略研究、城市更新改造、建筑及室内空间设计、展览策划、新型产品研发等多重领域的创造;等。

书中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建筑师在时下并不十分理想的创作环境中所作出的艰苦努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三十年来中国建筑师在多元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值得珍惜。顾勇新先生和周小捷女士采访当代建筑师并出版这本书,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时代在变,故而“思变”永恒。我祈愿并相信中国建筑师能够保持思考的习惯、学习的心态、创作的热情,中国建筑设计事业将大有可为。中国建筑师一定会以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中国、也为世界建筑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内容推荐

顾勇新、周小捷编的《思变轨迹(当代中国建筑师访谈录)》采访了中国当代建筑界知名的十位建筑师以及建筑教育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享了他们的观点,为建筑行业的朋友和广大热爱建筑艺术的读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编辑推荐

顾勇新、周小捷编的这本《思变轨迹(当代中国建筑师访谈录)》以访谈形式介绍了当前国内建筑界十位优秀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学教育、建筑师职业等方面的见解和思考,并对他们的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建筑师在时下并不十分理想的创作环境中所作出的艰苦努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三十年来中国建筑师在多元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值得珍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