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蒐书记(精)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辛德勇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嗜书瘾君子的聚书实录,历史学家、藏书家辛德勇先生记录书与人的一次次神奇缘分。

辛德勇教授不仅是史学界颇有成就的学者,也是一位非常爱书的藏书家。《蒐书记(精)》是收录他谈买书、藏书、读书的通俗文章,既有买书藏书的经验之谈,又有关于图书尤其是古籍的知识,甚至是独家秘笈。这些文章曾深受读书人、爱书人的好评,首次结集成专书。

内容推荐

辛德勇教授不仅是史学界颇有成就的学者,因读书而爱好收藏书籍。看《蒐书记(精)》收录的文章,可以分享他买书、藏书、读书的经历和体会。这里面既有买书藏书的经验之谈,又有关于图书尤其是古籍的知识介绍,甚至是独家秘笈。这些文章曾深受读书人、爱书人的好评,首次结集成专书。

目录

自序

【访书偶记】

 买书的经历与感想

 在书市的最后一个秋日里

 落伍的一年

 卖书人徐元勋

 津门得书偶记

 在斯堪的那维亚买旧书

 天南访书记

【得书东洋】

 东洋书肆记

 大东购书漫记

 东京书市买书记

 有朋自远方淘得好书来

【藏书杂谈】

 藏书要成系列

 漫谈丛书零本的收藏

 买残书

 牛头、鸡肋与狗屎

 花冤大头钱买书读

 记我买过的几部影印本古籍

 《读书与藏书之间》自序

 行走在读书与藏书之间

【读书忆旧】

 念书非易

 在老师身边读书的日子里

 黄永年先生教我读书买书

试读章节

在书市的最后一个秋日里

第一次到北京琉璃厂古旧书市上去买书,是在1992年春天。这一年一过元旦,就住到北京,等待调动工作的进京户口指标。中国书店的古旧书市,在1991年秋天就开始举办了,但当时我还在西安工作。在报纸上读到5角钱一本卖线装零本的报道,真是不胜艳羡;无奈僻处西鄙,无缘预身其间。

古旧书市头两年,买书的人不管心里有多么急迫,大多还要尽量保持读书人的斯文和矜持:虽然一大早就聚集在门口,等待入场,门一开便快步疾走,但还不会狂奔;翻看书籍时,对稍感兴趣的书,都要先夹在腋下,但还不至于不管是什么书,都要先抢到手中再说。无奈嗜书者愈来愈众,没两三年,书市首日的早晨,就演化成烟尘飞扬的战场一般。在线装古籍的摊位上,学养和眼力,对于买书已经毫无作用,需要的只是结结实实的力气。但当时确实有许多好书,价钱实在便宜,自己也还算身强力壮,便每次都凑过去捡捡漏儿。

书市热气腾腾的盛况,持续了不到十年上下时间。这几年温度骤降,好像从夏天进入了秋天。这种走势,同古旧书籍市价的飙升,正好相反,用科学的术语来讲,叫作“负相关”。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现象上的关联,事实上,其内在的原因,也正是缘于古旧书籍市价的持续上涨。中国书店储存的陈年老货,虽然数量还有不少,但随着拍卖市场的兴隆和新兴个体旧书店的繁盛,店里继续收购旧书的路子,基本上已经断绝,在书市上抛售出去的书,是有去无回。货源有时而尽,书价却在以高速率无限攀升;在书市上买书的人当中,又往往是转贩的书商,要多于最终用书的读书人。无奈之下,中国书店的经营者只得收紧“书根”,不再投放书籍。不仅是书市,就连其下属书店,这两年也已经很少配发古旧书籍。

没有什么有诱惑力的旧书,逛书店,赶书市,毫无兴味可言。去年秋天,在书市上只买到几本民国经济、社会方面的资料书,但总还算有所收获;今年春天,更是扫兴,几乎一本像样的书也没有看到。架上摆的,大多都是平常在哪里都能够找得到的货色,而且价格一点儿也不比平时便宜,场面冷清到了古旧书市有史以来的最低点,昭示着结束书市的寒流,转瞬就要降临;至少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不再关心书市,竟连秋季这一场举办的具体时间,久久都毫不知晓。直到书市开始前两天,偶然有人问我何时前去选购书籍,这才想到十几年来每年秋天都要举行一度的这一古旧书籍集中售卖活动。不过想起春天的萧瑟景象,竟丝毫也提不起赶场的兴致,要不是第二天晚上,专门从上海赶来买书的忘年老友周振鹤先生,在电话里特地指点说这次书市还是值得一看的话,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前往的。周振鹤先生不只做学问是大家,还不愧为藏书大家,精熟个中门道,虽然远居海上,却清楚了解到北京的书市上将会上一批线装残本零册,而且价格不高。书市上已经连续几年,没什么线装书可看了,这真是一个诱人心动的消息。

第二天赶了个早,尾随着第一批书蠹步入场内。一上楼,果然见有一大堆线装古书,码放在案子上。不知是书市连续冷清几年,人们一时还恢复不了往日的热度;还是买古书的年轻人,经过这十几年的历练,眼界抬高,对残本零册古籍已经没有多大兴趣的缘故,选购线装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并没有前些年那样的疯狂。大家都在紧张而又沉静地翻检选择,看好了,自己喜欢,才揽在怀里。

久违的廉价线装旧书,离去更久的平静气氛,使我沉浸在搜寻书籍的愉悦之中,竟全然没有理会到,身边已经陆续来到好几位同样热衷此道的老朋友,其中也包括为我点拨路径的周振鹤先生。专心选书的结果,是将近两个小时下来,找出一堆值得收入囊中的书籍。虽然大部分书籍很破烂,但并不都是残书,里面也有许多全本,或是丛书零本。

书市归来后几天,见到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帖子,大意谓在书市上以廉价买到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以为此书乃是这次书市上唯一值得一买的书籍,除此之外,俱不足道也。姚薇元这部书,名气很大,在1949年以后出版的学术著述当中,确属比较少见,旧书肆里不是经常能够遇到,但毕竟是迟至1958年才出版的书籍,印刷将近2000册,需要的话,图书馆里终归不会太难找。在市面上买书,名著当然重要,马上派上用场固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着眼点,应当是平常不易查找,用的时候,可以起到弥补图书馆藏书不足的效用。我在乱书堆中,就拣选到一些这样的书籍。

近年受西洋人影响,研究中国基层社会众生相,成为历史学界一部分人非常关注的选题,传统的蒙学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过去的蒙学书籍,自然是研究蒙学教育历史的基本资料,但过去几乎没有什么人,会拿蒙学书籍当回事儿,除了宋明古本,清代特别是清末到民国初期的蒙学读物,图书馆和藏书家一般都不会收藏。现在到荒村远乡,虽然还能搜罗到一些这类东西,然而,大学里的学者,若是需要查找原始版本,却常常并不容易。因此,这类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儿用书,现在已经很有收藏的必要。这与郑振铎等人在民国时期集藏明末世俗用书,情形和意义,都可以说相差无几。

P19-21

序言

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既不是在诗书之家闻着书香生下来的,更赶上了一个极端蔑视知识的年代,结果直到上大学,也没读过几本书。在文化上,是严重营养不良。

“少见多怪”这话讲起来有些刻薄,但不能不承认,其实是很普遍的实际情况。小时候什么书也没看过,就导致上大学、特别是读研究生以后,看什么书都新奇。上大学时,最可怜的故事,是读到杨周翰等先生编著的《欧洲文学史》之后,始按图索骥,一本一本地找各国文学名著看。当看到欧洲中古时期所谓“城市文学”的重要作品《列那狐传奇》时,在图书馆里找不到正儿八经的书,不得已,借来一册《狐狸列那的故事》的小人书,兴致盎然地捧着看,引得班上那些老三届的大哥哥们投来一片怜悯的目光——就像现在我们看那些常年饥饿饿出来的大头娃娃狼吞虎咽地吃方便面一样。

缺啥补啥。于是稍有能力买书,就尽力去买。人干什么都会有惯性,越买,想买的就更多。直到现在,老冉冉其将至,终于明白人一辈子读不了几本书,家里也实在没有地方放了,这才稍稍收手。

买书买得最狂的时候,自然是兴趣最浓的时候。兴致高,买下书后随便翻翻,情不自禁,有时还会随手写下一些东西。世界这么大,中国也这么大,对这些讲买书经历的文字,总有一些人喜欢;还有一些人虽然并不喜欢买书,但也愿意窥视一下别人奇怪的癖好。这样,我就陆续刊发了一些这类文稿。

九州出版社的李黎明先生,对买书藏书,雅有同好。于是,把我过去写过的这类文稿汇集到一起,编成这本《蒐书记》,以便读者集中阅览。对李先生的盛情和为此耗费的心力,我自然衷心表示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书名是我自己定的。之所以采用这个现在有些生疏的“蒐”字而不写成“搜书”,是想强调一下“寻觅”的意象。买书,特别是买旧书,并不仅仅是拥有或是占有,更多的趣味,是寄寓于寻寻觅觅的过程之中。这一点只可以与知者道而不可与不知者言。另外,谁的书房里都免不了会有犯禁的东西,至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读物,要是写成“搜书”,会让我这个年龄以上的人,一看就想到“入室查抄”或是勘验邮包行李之类的肃煞景象,会不寒而栗的。除了对极个别原文的错误做有订正之外,编录在这里的文章,较诸过去,还多增加了一些插图(个别插图也有改换),以增强阅读的效果。

2016年8月6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