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是从一片海域上开始的,当时的那片海域简直就是一个蔚蓝色的梦境,流光溢彩的海面艳丽得犹如蓝色的丝袜,连俯瞰着海面的那一片天也是碧蓝碧蓝的,蓝得就像孩童眼中那蓝汪汪的虹膜一样。在西边的半拉天空中,太阳正羞答答地将一片片金黄色的小圆盘洒落在海面上——倘若你有足够的耐心凝神静气地仔细观看,就会发现这些小圆盘在不停地从一个浪尖跃向另一个浪尖,直到汇人一个黄灿灿的大金币的辽阔光环里,这个黄灿灿的大金币还在吸纳着方圆半英里开外的光华,最终将会化作一片令人眼花缭乱的夕照。约莫在佛罗里达海岸线与这道金黄色的光环之间,有一艘雪白的汽艇停泊在那儿,显得非常有朝气,也非常典雅,在艇艉处的一顶蓝白相间的遮阳篷下,有一个金发姑娘正斜倚在一张柳条编制的躺椅上,在读阿纳托尔·法朗士所作的那本《天使的叛变》。
她芳龄大约有十九岁,身段苗条而又柔韧,天生一张娇惯任性、妩媚迷人的嘴,一双水灵灵的灰色眼眸里炯炯有神,洋溢着求知的渴望。她的那双脚,竟然没有穿长筒袜,那双蓝色缎面的拖鞋也并不是穿在她脚上,而是在点缀着她的那双脚,拖鞋在她的脚指头上还在若无其事地晃悠着,她占据着一张躺椅,却把一双脚搁在与她相邻的那张躺椅的扶手上。她一边看书,一边时不时地用舌头去浅浅地舔一下拿在她手里的一块只有半拉的柠檬,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儿。另外那半拉柠檬,因为早已被吸吮干了,此时就躺在她脚边的甲板上,随着几乎难以察觉到的潮汐的涌动,在优哉游哉地晃来晃去。
这第二块也只有半拉的柠檬几乎又吸吮不出什么汁水了,那道金灿灿的光环也令人惊奇地变得更加辽阔了,就在这时,一阵突如其来的沉重的脚步声打破了笼罩在这艘游艇上的令人昏昏欲睡的静谧气氛,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蓦然出现在舷梯口,他虽然满头华发,却梳理得纹丝不乱,身穿一袭白色的法兰绒西装。他在舷梯口稍稍停留了片刻,直到眼睛适应了这时的阳光,随后,当他一眼看见遮阳篷下的那个姑娘时,嘴里便忍不住发出了一声长长的、颇有些埋怨的哼哼声。
倘若他想就此而得到什么起立、欠身之类的礼貌举动的话,那他注定要失望了。那姑娘镇静自若地把书翻了两页过去,随即又往回翻了一页,机械地把手中那块柠檬抬高到动动嘴即可品尝到的距离,接着便打了一个虽说非常微弱,却也肯定错不了的哈欠。
“阿蒂塔!,’那灰白头发的老者板着面孔说。
阿蒂塔细声细气地哼了一声,却无动于衷。
“阿蒂塔!”他又连喊了几声,“阿蒂塔!”
阿蒂塔懒洋洋地抬起手中的柠檬,在入口之前,舌尖上总算溜出三个字眼儿来。
“啊,闭嘴。” “阿蒂塔!”
“什么事?”
“你能不能好好儿地听我说句话——否则,你要不要我叫个用人过来摁住你,好让你老老实实地听我说话?”
那块柠檬慢慢地、满不在乎地垂了下来。
“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嘛。”
“你能不能放规矩点儿,把那本讨厌的书收起来,把那块该死的柠檬丢开两分钟吧,行不行?”
“啊,你就不能让我一个人清静一小会儿吗?”
“阿蒂塔,我刚刚接到一个消息,是岸上用电话打来的——”
“电话?”她这才首次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兴趣。
“是的,电话里说——”
“你的意思是说,”她颇为疑惑地打断了他的话,“他们让你在这里也拉了一根线,好与外面联络?”
“是的,就在刚才——”P3-5
他的才华是那么自然,就如同蝴蝶翅膀上的颗粒排列的格局一样。
——海明威
总序
近海海盗
冰宫
脑袋与肩膀
雕花玻璃酒缸
留短发的伯妮斯
赐福礼
误入歧途的戴利林波尔
吃了四次拳头
论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叙事艺术——兼评《新潮女郎与哲学家》
对经典的呼唤——《菲茨杰拉德作品全集》总序
“经典”(canon)一词,源自希腊文kanon,原为用于丈量的芦苇秆,后来其意义延伸,表示尺度,并逐渐演化为专指经书、典籍和律法的术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典开始进入文学、绘画、音乐等范畴,成为所有重要的著作和文艺作品的指称。如今人们所说的文学经典,一般指得到读者大众和批评家公认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经典的形成(canonization),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对文学原理以及史诗和悲剧的界定。由于文学经典边界模糊,不确定因素颇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有新的优秀作家和作品纳入其中,已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家和作品则永远会受到时代的挑战,有些会逐渐销声匿迹,有些则会被重新发现并正名为经典。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尤其在文化多元化的氛围下,人们对文学经典和对“入典”标准的质疑,已成为批评界热衷讨论的重要话题。事实上,文学经典的形成往往会经历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会受到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文化模式、读者情感诉求等诸多因素的介入和影响,“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能否真正成为经典,需要经历起码一个世纪的时间考验”。美国小说家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的批评接受史,便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界说。
“在美国现代小说家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排在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的第三号人物。”然而大半个世纪以来,菲茨杰拉德的文学声誉却经历了一个从当初蜚声文坛,到渐趋湮没,到东山再起,直至走向巅峰的演变过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坛掀起的“菲茨杰拉德复兴”(Fitzgerald Revival),终于将他稳稳推上了经典作家的高位。他的长篇小说《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1920)、《漂亮冤家》(The Beautiful,and Damned,1922)、《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1925)、《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1934)和《末代大亨》(The Last Tycoon,1941),以及他的四部短篇小说集:《新潮女郎与哲学家》(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1920)、《爵士乐时代的故事》(Tales of the Jazz Age,1922)、《所有悲伤的年轻人》(All the Sad Young Men,1926)和《清晨起床号》(raps at Reveille,1935),已被列入文学经典之列。如今,人们已不再怀疑,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位杰出的社会编年史家和文学艺术家。
回望菲茨杰拉德在我国的批评接受史的发展走向,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在美国极负盛名的小说家,在我国却经历了一个从全盘否定,到谨慎接受,再到充分肯定的曲折过程,这其中所包含的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反思,从中找出经验或教训,供后人记取。 二被“误读、曲解”的一代文豪
如果我们以美国文学评论家M.H.艾布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及其所构成的关系作为参照,来考量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即可看出,实用主义文学观在中外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实用主义文学观强调的是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效用关系,即作品应当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种事情的工具,并以作品能否达到既定目的作为判断其价值的标准,即所谓文学的功能应当是“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欢,才能符合众望”。各文化群体对外族文学作品的取舍和译介也概莫能外。
……
六并未终结的结语
文学从来就是生活和时代的审美反映。一个作家以什么样的姿态来从事创作,他的作品究竟能否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要看这位作家是否真正走进了现实生活,获得了真切的体会,发现了真正闪光的思想和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作家光凭着自己极高的天赋、满腔的热情、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去贴近现实、观察社会、感受人生,以自己独特的写作姿态和艺术形式去如实反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去揭示和描绘时代的变迁对社会道德、文化习俗和人的个性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唯有这样,才能写出“像样的”、有深度的、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经典之作来。这是菲茨杰拉德留给我们的启示。
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羞于重复,格外重视个人的文体风格和独特的创作个性,这是名作家们之所以名不虚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体风格如同作家的专有印记,刻下了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凡是严肃的、对艺术有所追求的作家,都会以十足的劲头去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具有个性特点的写作风格,而绝不会与他人雷同。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福克纳、沃尔夫、多斯·帕索斯等作家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代,但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世界一眼望去,便知是菲茨杰拉德的,绝不会与其他作家所创造的世界相混淆。这是因为他一生都在执着地追求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写作技巧和文体风格,力求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现实,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像奴隶一样对每句话都进行艰苦细致的推敲”,“在每一篇故事里都有一滴我在内——不是血,不是泪,不是精华,而是真实的自我,真正是挤出来的”。正因如此,他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他创造的那个艺术世界才那样富有魅力,感人至深。这是他的作品之所以会引起历代读者和评论家兴趣的原因之一。
菲茨杰拉德在我国的批评接受史,恰好是对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出现的“菲茨杰拉德现象”的有力补充。在当前世界各地出现的“菲茨杰拉德研究热”中,相信我国学者对这位经典作家的研究将会有自己的声音,将会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同步,得出更加深入、更加令人信服的成果来。“菲茨杰拉德有福了,他将以他不朽的诗篇彪炳千秋”。
吴建国
2013年12月29日
于上海维多利书斋
《新潮女郎与哲学家》是F.S.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他已发表的八个短篇故事:《近海海盗》《冰宫》《脑袋与肩膀》《雕花玻璃酒缸》《留短发的伯妮斯》《赐福礼》《误入歧途的戴利林波尔》《吃了四次拳头》。这部短篇小说集以崭新的视角和鲜亮的文笔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的生活景象,表现了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颂扬了年轻一代对旧文化、旧道德的反叛心态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为菲茨杰拉德赢得“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的美誉。
无论是从题材、文笔,还是其内容和思想的深度来看,《新潮女郎与哲学家》都标志着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正在迅速走向成熟。
《新潮女郎与哲学家》是F.S.菲茨杰拉德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以崭新的视角和鲜亮的文笔如实描绘一战后美国社会的生活景象,颂扬了年轻一代对旧道德的反叛心态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书中收录了《离岸的海盗》、《冰宫》、《脑袋与肩膀》、《刻花玻璃酒缸》、《伯妮斯剪掉了头发》等八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