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天堂/菲茨杰拉德作品全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F.S.菲茨杰拉德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F.S.菲茨杰拉德著的《人间天堂》主人公艾默里·布莱恩外表俊美,家境富裕,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少年时代,这种贵族式的目空一切曾令他陷入痛苦,唯有在与达西大人的交往中才获得些许慰藉。在普林斯顿的大学岁月,加剧了他对中产阶级庸俗礼仪的反叛。成名的渴望使他心劳神疲,他徒劳地在爱情与生活中挣扎。

内容推荐

艾默里·布莱恩是典型的“迷惘的一代”,外表俊美,家境富裕,充满幻想,想出人头地。他以贵族式的目空一切对现实不屑一顾,与社会格格不入。在大学读书期间,周围的环境更加剧了他对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怀疑。正当他终日迷茫、踯躅在堕落的边缘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离开校园奔赴军营。战争期间,他母亲去世,同学惨死疆场。战后,他回到纽约做生意,但投资失败,最后破产。此时,心爱的姑娘嫁人了,多年崇敬的精神导师也已病逝。一次次的打击使他对人生厌恶到了极点,终日借酒浇愁,以寻找内心的平静。

F.S.菲茨杰拉德著的这本《人间天堂》着力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年轻一代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强烈反叛精神,与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小说”。

目录

总序

第一卷 浪漫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第一章 艾默里,比阿特丽斯之子

 第二章 锥形尖塔与怪兽滴水嘴

 第三章 自我中心主义者开始思考

 第四章 那耳喀索斯不再顾影自怜

 插曲1917年S月至1919年2月

第二卷 一位重要人物的成长历程

 第一章 初入社交圈的少女

 第二章 康复期的各种试验

 第三章 年轻人的荒唐事

 第四章 傲视一切的牺牲

 第五章 自我中心主义者成长为一位重要人物

传统价值体系与现代伦理话语的悖论——评菲茨杰拉德长篇处女作《人间天堂》

试读章节

第一章艾默里,比阿特丽斯之子

艾默里·布莱恩继承了他母亲身上的每一个秉性特征,只有为数极少的那几个不合常理,也难以言说的特点除外,就凭这一点,他也值得来这个世上走一趟。他的父亲,一个原本劳而无获,又不善言辞的人,只是对拜伦怀有一种偏爱,还有一个习惯,总爱在翻阅《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时候打瞌睡,年方三十岁时他才忽然时来运转,成了一个很富有的人,因为他那两个事业有成、在芝加哥做经纪人的哥哥都相继去世了。于是,在平生头一次品尝到坐拥财富的喜悦,感觉这世界当真是属于他自己的时候,他便兴冲冲地去了巴尔港,继而又在那里认识了比阿特丽斯·奥哈拉。随后,斯蒂芬·布莱恩便把他那将近六英尺的身高和每到关键时刻就摇摆不定的性格传给了他的后代,从他身上抽象出来的这两大特点在他儿子艾默里的身上都有所体现。许多年来,他一直徘徊在一家人生活的幕后,是一个遇事从不作决断的徒有虚名的主儿,一张脸被毫无生气、柔弱如丝的头发遮去了一半,满脑子想着的都是怎么“照顾好”他的太太,却又因为自己老是理解不了,也根本没法理解他的太太而深感苦恼。

可是,比阿特丽斯·布莱恩就大不一样!世上就有这样一种女人!从她早年在威斯康星州日内瓦湖畔她父亲的那座庄园里拍摄的那些照片上,或者从她在罗马圣心女子修道院拍摄的那些照片上——她年轻的时候在教育方面所享有的那种奢华待遇,只有特别富有的人家的女儿才能享受得到——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她清秀、靓丽的容貌,她身上的衣服做工也极其考究,款式简洁大方。她的确接受过绝好的教育——她的青春时代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华章中度过的,她对那些历史悠久的古罗马家族的最新内幕传闻熟悉得能倒背如流;甚至连主教维多利、意大利女王玛格丽塔,以及必须具有相当文化背景的人才会有所耳闻的那些更加神秘的社会名流,都能说得出她的芳名,都知道她是一个非常富有的美国姑娘。她是在英国学会爱喝威士忌加苏打水而不爱喝葡萄酒的那套做派的,于是,有一年冬天住在维也纳时,她闲聊的话题也在两个方面得到了拓宽。总而言之,比阿特丽斯·奥哈拉获得了那种从今往后再也不可能有的教育;那是一种根据一个人或可嗤之以鼻,或可爱之人迷的人和物的多寡来衡量的个别指导式的教育;那是一种富有一切艺术和传统,但却贫瘠得全无任何思想的文化,这就好比在那过去的岁月里,一个伟大的园丁剪去了所有劣质的玫瑰,单单只让一朵完美的花蕾绽放之后最终产生的文化。

在她不再那么受人重视的时候,她回到了美国,遇见了斯蒂芬·布莱恩,于是就嫁给了他——她作出这样的决定几乎完全是因为她感到有点儿厌倦,有点儿伤心了。她的独生子是在一个令人慵懒的季节里意外怀上的,后来,在一八九六年的一个春日,他便被带到了这个世界上。

艾默里长到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能和她做伴儿,能让她开心的小可人儿了。这孩子长着一头赤褐色的头发,有一双总有一天会长得非常非常漂亮的大眼睛,还有一个非常机灵、很有想象力的小脑袋,对化装舞会上的那些舞蹈服饰也挺有审美眼光。四岁到十岁的这些年里,他时常陪伴他的母亲坐在他外公的私家车里外出去探险旅行。从科罗纳多,一直南下至墨西哥城。在科罗纳多时,他母亲忽然变得十分烦躁,结果在一家时尚人士经常光顾的大酒店里精神失常了;到了墨西哥城时,她竟染上了一种轻度的、几乎是流行性的肺结核病。没想到,得了这种毛病反倒让她高兴起来,她后来居然还把这种微恙派上了用场,把它当成了她生活氛围中一个固有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喝了几口让人大惊失色的烈性酒之后。P3-5

序言

对经典的呼唤——《菲茨杰拉德作品全集》总序

“经典”(canon)一词,源自希腊文kanon,原为用于丈量的芦苇秆,后来其意义延伸,表示尺度,并逐渐演化为专指经书、典籍和律法的术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典开始进入文学、绘画、音乐等范畴,成为所有重要的著作和文艺作品的指称。如今人们所说的文学经典,一般指得到读者大众和批评家公认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经典的形成(canonization),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对文学原理以及史诗和悲剧的界定。由于文学经典边界模糊,不确定因素颇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有新的优秀作家和作品纳入其中,已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家和作品则永远会受到时代的挑战,有些会逐渐销声匿迹,有些则会被重新发现并正名为经典。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尤其在文化多元化的氛围下,人们对文学经典和对“入典”标准的质疑,已成为批评界热衷讨论的重要话题。事实上,文学经典的形成往往会经历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会受到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文化模式、读者情感诉求等诸多因素的介入和影响,“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能否真正成为经典,需要经历起码一个世纪的时间考验”。美国小说家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的批评接受史,便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界说。

“在美国现代小说家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排在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的第三号人物。”然而大半个世纪以来,菲茨杰拉德的文学声誉却经历了一个从当初蜚声文坛,到渐趋湮没,到东山再起,直至走向巅峰的演变过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坛掀起的“菲茨杰拉德复兴”(Fitzgerald Revival),终于将他稳稳推上了经典作家的高位。他的长篇小说《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1920)、《漂亮冤家》(The Beautiful,and Damned,1922)、《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1925)、《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1934)和《末代大亨》(The Last Tycoon,1941),以及他的四部短篇小说集:《新潮女郎与哲学家》(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1920)、《爵士乐时代的故事》(Tales of the Jazz Age,1922)、《所有悲伤的年轻人》(All the Sad Young Men,1926)和《清晨起床号》(raps at Reveille,1935),已被列入文学经典之列。如今,人们已不再怀疑,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位杰出的社会编年史家和文学艺术家。

回望菲茨杰拉德在我国的批评接受史的发展走向,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在美国极负盛名的小说家,在我国却经历了一个从全盘否定,到谨慎接受,再到充分肯定的曲折过程,这其中所包含的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反思,从中找出经验或教训,供后人记取。  二被“误读、曲解”的一代文豪

如果我们以美国文学评论家M.H.艾布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及其所构成的关系作为参照,来考量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即可看出,实用主义文学观在中外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实用主义文学观强调的是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效用关系,即作品应当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种事情的工具,并以作品能否达到既定目的作为判断其价值的标准,即所谓文学的功能应当是“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欢,才能符合众望”。各文化群体对外族文学作品的取舍和译介也概莫能外。

……

六并未终结的结语

文学从来就是生活和时代的审美反映。一个作家以什么样的姿态来从事创作,他的作品究竟能否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要看这位作家是否真正走进了现实生活,获得了真切的体会,发现了真正闪光的思想和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作家光凭着自己极高的天赋、满腔的热情、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去贴近现实、观察社会、感受人生,以自己独特的写作姿态和艺术形式去如实反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去揭示和描绘时代的变迁对社会道德、文化习俗和人的个性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唯有这样,才能写出“像样的”、有深度的、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经典之作来。这是菲茨杰拉德留给我们的启示。

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羞于重复,格外重视个人的文体风格和独特的创作个性,这是名作家们之所以名不虚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体风格如同作家的专有印记,刻下了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凡是严肃的、对艺术有所追求的作家,都会以十足的劲头去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具有个性特点的写作风格,而绝不会与他人雷同。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福克纳、沃尔夫、多斯·帕索斯等作家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代,但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世界一眼望去,便知是菲茨杰拉德的,绝不会与其他作家所创造的世界相混淆。这是因为他一生都在执着地追求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写作技巧和文体风格,力求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现实,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像奴隶一样对每句话都进行艰苦细致的推敲”,“在每一篇故事里都有一滴我在内——不是血,不是泪,不是精华,而是真实的自我,真正是挤出来的”。正因如此,他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他创造的那个艺术世界才那样富有魅力,感人至深。这是他的作品之所以会引起历代读者和评论家兴趣的原因之一。

菲茨杰拉德在我国的批评接受史,恰好是对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出现的“菲茨杰拉德现象”的有力补充。在当前世界各地出现的“菲茨杰拉德研究热”中,相信我国学者对这位经典作家的研究将会有自己的声音,将会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同步,得出更加深入、更加令人信服的成果来。“菲茨杰拉德有福了,他将以他不朽的诗篇彪炳千秋”。

吴建国

2013年12月29日

于上海维多利书斋

书评(媒体评论)

菲茨杰拉德从未丧失一个极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对生活和历史的感知,在这一点上没有几个作家能与他相比。他的一生经历了社会习俗和伦理准则的巨大变革,而真实地记录这些变革则是他为自己定下的使命。

——马尔科姆·考利(文学评论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