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月光下的规矩--社会现象时评(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谢京辉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面子文化与中国式浪费

2013年春节让人过了一个“轻松年”,许多以往具有“应酬使命,,的人如是说道。这得益于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有效地遏制了铺张浪费和公款消费,春节期间的社会风气也为此一振。而用公款?肖费如豪华宴请、天价烟酒、高档奢侈礼品等,除扰乱党风、败坏政风、侵蚀民风外,还助推了中国式浪费的社会风气。这种浪费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比如面子文化。“讲面子、给面子、卖面子、赎面子、换面子”……面子观念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面子被理解为人们的脸面,古代称为颜面或面目。从社会心理分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地位或声望”。面子与里子是伦理问题。伦理,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规则。从学术角度看,人们往往把伦理看作是对道德标准的寻求,对社会现象不同的反应也可视为面子文化背后的伦理争议。

要透视当下的面子文化对中国式浪费的影响,不妨来看“剩宴”“过度包装”“奢侈品”“闲置设备”等。据统计“剩宴”全国一年浪费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过度包装”在茶叶、酒、保健品的专柜,却是另一番景象。包装精美的铁观音、大红袍等茶叶,内含茶叶不足500克,而包装却是木盒、皮盒、塑料盒、纸盒层层相套,售价高达数千元。在城市生活垃圾里有1/3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包装废弃物体积占固体废弃物的一半,每年废弃价值达4000亿元;“奢侈品”,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未富先奢的中国这种浪费更是惊人。

前不久,国家工商总局表示已与中宣部、工信部、监察部、商务部等联合制订了工作方案,正在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志的商品进行集中清理整顿。这些能让消费者、送礼者“颇感面子”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烟、酒、茶等人情礼品上——号称富有中国特色的“奢侈品”。其中,尤以白酒最为典型。但业内人士已经指出,所谓“特供”“专供”的白酒,大部分是假冒产品,或者是不法小企业假借“特供”“专供”之名忽悠消费者。专项统计也显不:在全国白酒市场上,“特供酒”的份额其实很低,只占到1%~2%,高峰时一年有六七十亿元的规模,后来缩水到二三十亿元。社会学家说,不健康的面子文化是“特供”和“专供”商品泛滥的社会温床,尽管多数人反对特权,但在乎特权感觉者并非少数。如果社会正气得不到充分发育,市井之气仍会顶礼“特供,,和“专供”;联合执法可以治一时,却很难治一世。此外,科研经费中的闲置设备浪费已成为普遍现象。如奥运会那年,北京审计局就公布过当地6所高校购入设备闲置、涉及金额达2941亿元,并判断此种现象乃是相互攀比造成的。显然,单位间的攀比也是一个面子问题,超过别人就是“有面子”。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式浪费的特点在于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重形式讲排场。面子文化往往是仪式比结果重要,场面比内容重要,其注重的也是形式,这两者是吻合的。当下中国式的浪费是在面子文化的作用下形成发展的,也是儒家文化“礼”制的产物。这种文化强调在人际交往中礼尚往来;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通过面子来反映,而人际交往也形成了体面、给面、留面、要面、丢面、长脸、不要脸、脸皮厚、没脸见人等思维定式,有些成了潜规则加以社会化运用。如对于丢面子和挽回面子的事,则采取做面子、撑面子的办法加以应对;对于交换面子与赠送面子则采取借面子与赊面子、争面子与保全面子的做法……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是个人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爱面子的心理,所以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以对方给不给自己“面子”和给自己多少“面子”来判断对方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并对彼此的关系进行认知和评价;同时,互动的双方为了促进彼此的关系,一方面为了自己的自尊,另一方面也为了给别人“面子”,就带上了“面子”这一面具进行交往。于是饭局、礼品接踵而来,甚至越来越高级到了顶级程度,还出现了菜点少了觉得没面子、不劝酒不够热情、少喝酒态度不够等“面子情节”;进而在“体面之道”下比阔绰,一度就成了不良社会风气。一位汉学家这样评论:在中国,一次聚餐会被赋予很多涵义,节俭反而成了“多余的俗套”。P3-5

后记

当笔者步入花甲时,有幸将近几年发表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各种媒体的百篇时评、散文、杂文、理论等整理汇编成《月光下的规矩》一书出版,真是感慨万千,百感交集。

这些文章是平时笔者“读、听、看、聊、忆”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读”,主要追求杂、博,讲究通,于是养成了阅读各种报纸、杂志、网上浏览的习惯,抓住其中一点,想深想透,尔后下笔;“听”,在各种场合听不同的声音和议论,从中找到一些正能量加以提炼后下笔;“看”,观察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有的发生在马路上、公众场所、办事机构,发现问题时再出手;“聊”,与各类人在不同场合进行交流时产生观点后行文;“忆”把所经历过有价值的能对现实有借鉴意义的撰写出来。

写作初始是愤青,不写不快,后来是责任,不写不眠,现在养成了爱动笔的“毛病”。这些文章特点:虽百篇却不同样,然所付出均一样,用一个“熬”字不为过,常常为观点打架,理说不通,夜半时不能人眠,甚至折腾时还忘了爱人交办的任务而挨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是几易其稿的产物,有时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坚守不成熟不发表的信条。对待写作,笔者也算是急性子,只能挤占节假日、晚上、休闲时间,这些年时间流过了,但作品留下了,也是一件欣慰之事。

本书把文章分为现代文明、规矩规范、社会万象、品牌文化、岁月感悟五大篇,既是归类之需,也是文理逻辑之要,其中有交叉交替之处,不影响内容之阅读,有助于进一步理清思路,把握主题,其间与编辑进行了多次沟通,花足了功夫,如此设计也是编辑高明之处,此书编撰还得到了王泠一、陈国梁、李天扬等老师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现在想起出此书,不忘读者也是原因之一,记得《厂里医务室冷暖情怀》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人纷纷写信来与笔者互动,令人感动。有的文章发表后被《人民日报》,以及多家媒体广泛转载,有时阅读量多达十多万人次,这是对笔者的鼓励和鞭策,才有了笔耕不辍的动力和勇气。可能因为时间和能力等方面原因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当然,此书能够出版更要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这个学术研究机构,笔者进院14年,做学问10年,学习了各位老师很多做人做学问之道,可以说是社科院成就了自己。社科院出版社为作者提供了与读者见面的机会也是值得称道之事了。人生终有退场时,借用笔者曾经的这篇文章《人生退场也精彩》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并结束此文。

目录

序文风:文明之舟的桅杆/邓伟志

现代文明篇

 面子文化与中国式浪费

 抑恶扬善

 莫让公共信息成摆设

 从自行车“坟场”说起

 择偶观中的“游戏”与“儿戏”谈

 从“文明”贴歪谈起

 禁止语里的文明话

 还真该把自己当外人

 生活不能被“无用”所占有

 老爱闯红灯、开车抢道,其实是种“病”

 举手之力行文明

 揭短也要讲底线

 有感于带走喝剩的矿泉水

 透视“尾巴”的人生观

 感恩、施恩与索恩

 请尊重消费者的时间

 用不道德手段占规则的便宜,怎么治

 不能期待孩子自然懂得感恩之心

 关注“二孩”政策更要关心“悌”文化的建设

 失范比失德更让人揪心

 “扶老”的纠结与行动自觉

 “大妈舞”悟出了什么

 从奖励拾金不昧者说起

 城市“禁鞭”关乎观念问题

规矩规范篇

 诚信也需“倒逼机制”

 转作风从直面群众开始

 违法要拆,占道也要治

 别偷换了为民服务的概念

 《欢乐颂》女主角曲筱绡开车违章不当回事,令人费解

 如何把好制度关

 让规则成为我们文明前行的动力

 走流程也要出效率

 诉求也该讲底线

 “逼良为娼”不该成为制度之殇

 人行道不该成为“唐僧肉”

 守法始于遵纪依规

 透视替考背后的腐败

社会万象篇

 银行服务不能无为而治

 跑步不应成问题

 妥协是一种境界

 “责任教育”莫错位

 还是要保基本、保基础

 便宜也要讲底线

 机顶盒岂能只管取薪不管创新

 公共停车场不该是笔糊涂账

 涨价不该是笔糊涂账

 良法善治话物业

 请别为“虚荣”打工

 遇事何必想歪处

 养生不能放弃常识

 花钱当学叶澄衷

 实体店不是输给马云,而是输给了当年的“马式服务”

 让租房观念改变生活

 共享单车还要师从徐文渊

 说说沪上“中央商场”的服务精神

 对回拍品的另一种认识

 城市化不能丢了农村教育

 孩子放假不该穷对付

 化解医患矛盾应从供给侧入手

 请不要与安全较劲

 生两娃期待政策的配套

 谁该为央企债务负责

 说明书不该再说明

 平淡在于莫过度“自我”

 莫让证明失去价值

品牌文化篇

 发展品牌经济正当其时

 做强中国制造品牌,需要哪四种精神

 迪士尼品牌效应的启示

 面对奢侈品消费外流,不能只是望洋兴叹

 “网红”餐饮为啥不想被人叫“网红”

 让中国品牌在“一带一路”开花结果

岁月感悟篇

 月光下的规矩

 居民食堂的感悟

 人生抉择中的价值观

 西雅图,一次遇见

 厂医务室的冷暖情怀

 有感于熟食店的老味道

 蓝屋里的青春岁月

 莫让“魏妈操守”失传

 人生退场也精彩

 路口有间服务站

 未有校园的校庆

 留住毛衣的爱

后记

序言

文风:文明之舟的桅杆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长达近三千年,中国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从甲骨文诞生的远古时期开始,事实上也就有了文风。文字,刻录着中国文明之舟的岁月痕迹;而文风就好比是这艘文明之舟的桅杆,它决定着人们亲近文明的温度。

中国,曾经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国度,但如今社会上快餐文化盛行,深入阅读缺乏,很多作者为之焦急。深究起来,这中间确实有个作者的文风问题。

问题之一是套话连篇。人无不有求新心理,无不有审美疲劳。文章也一样,老话套话,令人发腻,空谈误国,套话误事、误时、误人……

问题之二是面孔铁板。套话本来就够板的了,难得出现作者自己的话语,也是铁青铁青的,铁板铁青的东西不仅不宜共享共赏,简直是拖着读者“共患难”,这样的文字也可以说是对文明灵性的扼杀。

问题之三是拖沓冗长。套话、空话、大话是冗长的三大支柱,实际上文章从来都是从创新点看水平,而不是以长短论高低。尤其是在所谓“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文章变短是大趋势,好文章往往是“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文风欠佳有内因,同时还要从文章之外找找原因。目前导致文风不正的主要原因是作者没有为读者着想,缺乏群众观点。提笔的时候,或者手指放在键盘上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是写给谁看的。写民众之所想,文章才有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民众那里有大智慧,读者那里有生动的语言,个人的才智无论如何赶不上集群效应。中央在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条”里第一条就讲“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这既有助于作风建设,也更有助于文风的改进。

心里有群众、时常有调研,文风才能达到“真实、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谢京辉同志的文章,就反映着这样的文风。谢京辉同志有着多个岗位的工作经历,2004年7月奉调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先后评为总经济师、副研究员、研究员。他爱读书、爱思考、勤调研、勤写作。除了在品牌经济的专业研究上颇有建树外,撰写了一批接地气、有深度的时评、散文、杂文、理论文章,发表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上。今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将他近10年的文章汇聚成册,用他的话来说,一方面是向院庆60周年献礼,另一方面是为“以文会友、获取养料、提升自我”。

因为接地气、善剖析、重比较,谢京辉同志的时评充满着家国情怀,杂文很吸引人,读者从他的著作中还可以看到其敢于和善于“讲真话”的品质。讲真话,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过程中特别值得提倡的精神。

邓伟志

内容推荐

谢京辉著的《月光下的规矩--社会现象时评(精)》为学术随笔,大部分是发表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媒体上的文章集结,分为现代文明、规矩规范、社会万象、品牌文化、岁月感悟五大篇,以学者的角度,对社会、经济、文化、道德、品牌、法律法规等,进行评论。语言通俗、流畅,很有可读性。

编辑推荐

谢京辉,男,1958年11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研究生学历,研究员,高级经济师。《月光下的规矩--社会现象时评(精)》将作者近几年发表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各种媒体的百篇时评、散文、杂文、理论等整理汇编成。内容分为现代文明、规矩规范、社会万象、品牌文化、岁月感悟五大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