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文化与中国式浪费
2013年春节让人过了一个“轻松年”,许多以往具有“应酬使命,,的人如是说道。这得益于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有效地遏制了铺张浪费和公款消费,春节期间的社会风气也为此一振。而用公款?肖费如豪华宴请、天价烟酒、高档奢侈礼品等,除扰乱党风、败坏政风、侵蚀民风外,还助推了中国式浪费的社会风气。这种浪费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比如面子文化。“讲面子、给面子、卖面子、赎面子、换面子”……面子观念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面子被理解为人们的脸面,古代称为颜面或面目。从社会心理分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地位或声望”。面子与里子是伦理问题。伦理,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规则。从学术角度看,人们往往把伦理看作是对道德标准的寻求,对社会现象不同的反应也可视为面子文化背后的伦理争议。
要透视当下的面子文化对中国式浪费的影响,不妨来看“剩宴”“过度包装”“奢侈品”“闲置设备”等。据统计“剩宴”全国一年浪费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过度包装”在茶叶、酒、保健品的专柜,却是另一番景象。包装精美的铁观音、大红袍等茶叶,内含茶叶不足500克,而包装却是木盒、皮盒、塑料盒、纸盒层层相套,售价高达数千元。在城市生活垃圾里有1/3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包装废弃物体积占固体废弃物的一半,每年废弃价值达4000亿元;“奢侈品”,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未富先奢的中国这种浪费更是惊人。
前不久,国家工商总局表示已与中宣部、工信部、监察部、商务部等联合制订了工作方案,正在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志的商品进行集中清理整顿。这些能让消费者、送礼者“颇感面子”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烟、酒、茶等人情礼品上——号称富有中国特色的“奢侈品”。其中,尤以白酒最为典型。但业内人士已经指出,所谓“特供”“专供”的白酒,大部分是假冒产品,或者是不法小企业假借“特供”“专供”之名忽悠消费者。专项统计也显不:在全国白酒市场上,“特供酒”的份额其实很低,只占到1%~2%,高峰时一年有六七十亿元的规模,后来缩水到二三十亿元。社会学家说,不健康的面子文化是“特供”和“专供”商品泛滥的社会温床,尽管多数人反对特权,但在乎特权感觉者并非少数。如果社会正气得不到充分发育,市井之气仍会顶礼“特供,,和“专供”;联合执法可以治一时,却很难治一世。此外,科研经费中的闲置设备浪费已成为普遍现象。如奥运会那年,北京审计局就公布过当地6所高校购入设备闲置、涉及金额达2941亿元,并判断此种现象乃是相互攀比造成的。显然,单位间的攀比也是一个面子问题,超过别人就是“有面子”。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式浪费的特点在于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重形式讲排场。面子文化往往是仪式比结果重要,场面比内容重要,其注重的也是形式,这两者是吻合的。当下中国式的浪费是在面子文化的作用下形成发展的,也是儒家文化“礼”制的产物。这种文化强调在人际交往中礼尚往来;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通过面子来反映,而人际交往也形成了体面、给面、留面、要面、丢面、长脸、不要脸、脸皮厚、没脸见人等思维定式,有些成了潜规则加以社会化运用。如对于丢面子和挽回面子的事,则采取做面子、撑面子的办法加以应对;对于交换面子与赠送面子则采取借面子与赊面子、争面子与保全面子的做法……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是个人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爱面子的心理,所以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以对方给不给自己“面子”和给自己多少“面子”来判断对方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并对彼此的关系进行认知和评价;同时,互动的双方为了促进彼此的关系,一方面为了自己的自尊,另一方面也为了给别人“面子”,就带上了“面子”这一面具进行交往。于是饭局、礼品接踵而来,甚至越来越高级到了顶级程度,还出现了菜点少了觉得没面子、不劝酒不够热情、少喝酒态度不够等“面子情节”;进而在“体面之道”下比阔绰,一度就成了不良社会风气。一位汉学家这样评论:在中国,一次聚餐会被赋予很多涵义,节俭反而成了“多余的俗套”。P3-5
当笔者步入花甲时,有幸将近几年发表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各种媒体的百篇时评、散文、杂文、理论等整理汇编成《月光下的规矩》一书出版,真是感慨万千,百感交集。
这些文章是平时笔者“读、听、看、聊、忆”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读”,主要追求杂、博,讲究通,于是养成了阅读各种报纸、杂志、网上浏览的习惯,抓住其中一点,想深想透,尔后下笔;“听”,在各种场合听不同的声音和议论,从中找到一些正能量加以提炼后下笔;“看”,观察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有的发生在马路上、公众场所、办事机构,发现问题时再出手;“聊”,与各类人在不同场合进行交流时产生观点后行文;“忆”把所经历过有价值的能对现实有借鉴意义的撰写出来。
写作初始是愤青,不写不快,后来是责任,不写不眠,现在养成了爱动笔的“毛病”。这些文章特点:虽百篇却不同样,然所付出均一样,用一个“熬”字不为过,常常为观点打架,理说不通,夜半时不能人眠,甚至折腾时还忘了爱人交办的任务而挨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是几易其稿的产物,有时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坚守不成熟不发表的信条。对待写作,笔者也算是急性子,只能挤占节假日、晚上、休闲时间,这些年时间流过了,但作品留下了,也是一件欣慰之事。
本书把文章分为现代文明、规矩规范、社会万象、品牌文化、岁月感悟五大篇,既是归类之需,也是文理逻辑之要,其中有交叉交替之处,不影响内容之阅读,有助于进一步理清思路,把握主题,其间与编辑进行了多次沟通,花足了功夫,如此设计也是编辑高明之处,此书编撰还得到了王泠一、陈国梁、李天扬等老师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现在想起出此书,不忘读者也是原因之一,记得《厂里医务室冷暖情怀》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人纷纷写信来与笔者互动,令人感动。有的文章发表后被《人民日报》,以及多家媒体广泛转载,有时阅读量多达十多万人次,这是对笔者的鼓励和鞭策,才有了笔耕不辍的动力和勇气。可能因为时间和能力等方面原因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当然,此书能够出版更要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这个学术研究机构,笔者进院14年,做学问10年,学习了各位老师很多做人做学问之道,可以说是社科院成就了自己。社科院出版社为作者提供了与读者见面的机会也是值得称道之事了。人生终有退场时,借用笔者曾经的这篇文章《人生退场也精彩》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并结束此文。
文风:文明之舟的桅杆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长达近三千年,中国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从甲骨文诞生的远古时期开始,事实上也就有了文风。文字,刻录着中国文明之舟的岁月痕迹;而文风就好比是这艘文明之舟的桅杆,它决定着人们亲近文明的温度。
中国,曾经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国度,但如今社会上快餐文化盛行,深入阅读缺乏,很多作者为之焦急。深究起来,这中间确实有个作者的文风问题。
问题之一是套话连篇。人无不有求新心理,无不有审美疲劳。文章也一样,老话套话,令人发腻,空谈误国,套话误事、误时、误人……
问题之二是面孔铁板。套话本来就够板的了,难得出现作者自己的话语,也是铁青铁青的,铁板铁青的东西不仅不宜共享共赏,简直是拖着读者“共患难”,这样的文字也可以说是对文明灵性的扼杀。
问题之三是拖沓冗长。套话、空话、大话是冗长的三大支柱,实际上文章从来都是从创新点看水平,而不是以长短论高低。尤其是在所谓“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文章变短是大趋势,好文章往往是“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文风欠佳有内因,同时还要从文章之外找找原因。目前导致文风不正的主要原因是作者没有为读者着想,缺乏群众观点。提笔的时候,或者手指放在键盘上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是写给谁看的。写民众之所想,文章才有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民众那里有大智慧,读者那里有生动的语言,个人的才智无论如何赶不上集群效应。中央在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条”里第一条就讲“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这既有助于作风建设,也更有助于文风的改进。
心里有群众、时常有调研,文风才能达到“真实、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谢京辉同志的文章,就反映着这样的文风。谢京辉同志有着多个岗位的工作经历,2004年7月奉调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先后评为总经济师、副研究员、研究员。他爱读书、爱思考、勤调研、勤写作。除了在品牌经济的专业研究上颇有建树外,撰写了一批接地气、有深度的时评、散文、杂文、理论文章,发表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上。今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将他近10年的文章汇聚成册,用他的话来说,一方面是向院庆60周年献礼,另一方面是为“以文会友、获取养料、提升自我”。
因为接地气、善剖析、重比较,谢京辉同志的时评充满着家国情怀,杂文很吸引人,读者从他的著作中还可以看到其敢于和善于“讲真话”的品质。讲真话,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过程中特别值得提倡的精神。
邓伟志
谢京辉著的《月光下的规矩--社会现象时评(精)》为学术随笔,大部分是发表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媒体上的文章集结,分为现代文明、规矩规范、社会万象、品牌文化、岁月感悟五大篇,以学者的角度,对社会、经济、文化、道德、品牌、法律法规等,进行评论。语言通俗、流畅,很有可读性。
谢京辉,男,1958年11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研究生学历,研究员,高级经济师。《月光下的规矩--社会现象时评(精)》将作者近几年发表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各种媒体的百篇时评、散文、杂文、理论等整理汇编成。内容分为现代文明、规矩规范、社会万象、品牌文化、岁月感悟五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