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的失格/青鸟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太宰治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日本“无赖派”文学大师、“颓废美”代言人——太宰治的代表作!

用灵魂谱写的绝唱,太宰治对这个世界深情的告白!《人的失格》献给正在或曾经在迷茫中挣扎的人!

青春的挥霍、生命的迷惘、人性的探究,自虐而扭曲的精神自画像、灵魂自白书。对挣扎在社会边缘的理想主义者的精神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心底真切的迷茫、挣扎与绝望无所不在。真正细腻感伤的文字从这里开始。

名家之作,名家译注,中日对照,注释详尽,页码标识,方便阅读,名著典藏!

内容推荐

太宰治著的《人的失格》可以说是作者整个一生的自画像,从中可以看到他从多愁善感的少年一步步丧失为人资格的过程。作者以赤裸裸的自供状手法,将主人公对于人,对于人世的疏离感、孤独感、恐惧感以至绝望感毫不掩饰地剖析出来,同时将作者对爱与真诚、对友情与信任、对自由与幸福的诉求推向极限,展示了边缘人和生活在自闭世界之人血淋淋的真实的灵魂切片。

目录

第一篇 手札

第二篇 手札

第三篇 手札

试读章节

第一篇 手札

送走了耻辱多多的人生。

人的生活这个东西,我不知其为何物。由于生在东北乡下,第一次看见火车,已是长到很大以后的事了。自己在车站天桥上下之间,全然没有意识到那是为横跨铁路而建造的东西,一心以为那是为了把站内弄得像外国游乐场一般复杂、有趣和时髦而设置的。并且那样以为了很长时间。对自己来说,在天桥爬上爬下,莫如是一种超尘脱俗的游戏,以为那是铁道服务设施当中最乖觉的一种。而后来发现那仅仅是方便旅客过铁路的颇具实利性的阶梯,当即没了兴致。

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在图画书上看地铁,同样以为那不是出于实际需要而想出来的设施,而单单是一种游戏——人们觉得乘地下车比乘地面车别有情趣。

自己从小就体弱多病,常常躺着不动。躺的时间里,觉得褥单、枕套、被罩实在是多此一举的装饰。及至快二十岁时意外明白那是实用品,不由得为人的节俭黯然神伤。

还有,自己不晓得“空腹”这回事。这并不意味自己生长在衣食无忧的人家——不是那么愚蠢的意思——而是说自己根本不明白“空腹”的感觉是怎样一个东西。说来奇怪,即便肚子瘪了,自己也觉察不到。从小学到中学,放学回来,周围人都问自己肚子饿了吧?说他们本身也有那样的体验,放学回来时饿得要死要活,就问甜纳豆怎么样?蛋糕、面包也有,如此七嘴八舌。于是自己发挥与生俱来的讨好精神,嘟囔说肚子饿了,往嘴里扔了十多粒甜纳豆。至于空腹感是怎么回事,却完全稀里糊涂。

自己当然也很能吃,但几乎没有过因空腹而吃东西的记忆。吃大约稀罕的东西,吃似乎奢侈的东西。外出时人家端上来的东西,哪怕很勉强也大体吃下去。对于小时候的自己来说,最痛苦的时刻,就是自家吃饭时间。

乡下自己家里,十多个人一共分坐两排,面对各自的饭菜。最小的自己自然坐在最后的下座。吃饭的房间黑乎乎的。午饭时间里十几个家人不声不响一味吞食的场景,总让自己不寒而栗。加之是乡间旧式家庭,菜也基本干篇一律,稀罕物、奢侈物之类根本指望不得,使得自己更怕吃饭时间了。在那昏暗房间的末座,自己以冻得浑身发抖的感觉一点一点把饭端起塞进口腔。人为什么要一次不少地一天吃三次呢?吃得那么一本正经,俨然一种仪式——全家一天三次定时聚在昏暗的房间里,齐刷刷摆好饭菜,即使不想吃也默默咀嚼不止。莫非是低头向家中活动的神灵们祈祷不成?我甚至这样想道。

不吃就死这句话,在我听来不过是吓唬人罢了。可是,那种迷信(至今我仍然觉得那是一种什么迷信)又总是给自己以不安和恐惧。因为不吃就死,所以人们必须为此劳作、吃饭。对于自己,再没有比这一说法更晦涩难懂、更带有威胁意味的了。

这似乎意味着,自己至今也全然没弄明白人的营生是怎样一个东西。自己的幸福观念和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观念截然不同——这让我不安,甚至为这种不安夜夜辗转反侧、呻吟,险些发狂。自己果真是幸福的吗?从小就时不时被人说是幸福者。可我总觉得身陷地狱。在我眼里,反倒是说自己幸福的人开心得多,自己根本比不上。

我甚至心想,假如有十个块状灾难,邻人哪怕背起一个,那一个怕也足以要邻人的命。

也就是说,我不懂。完全不懂邻人痛苦的性质、程度。现实性痛苦、只要有得吃即可解除的痛苦。然而或许那才是最剧烈的痛苦、足以轻松抵消自己所举十个灾难的凄惨的阿鼻地狱。这个我不懂。尽管如此,他们居然不自杀,不发狂,不绝望,还谈论政党,不屈不挠地继续生活的战斗——这岂不并不痛苦吗?岂不彻底成为利己主义者且视之为理所当然、从未怀疑过自己吗?既然这样,理应快乐。可是,人这东西恐怕又不完全满足于此,无一例外。不懂……想必夜里呼呼大睡,早上神清气爽。做的是怎样的梦呢?走路思考什么呢?钱?不至于只想钱吧?人是为吃而活着这一说法倒是好像听过,但为钱而活着这句话则闻所未闻。不,不过,说不定……不,这也不懂……越想越糊涂。只落得自己一人遭受完全与众不同的不安与恐怖。几乎没办法和邻人交谈,不知说什么好。

于是心生一计:逢场作戏。

那是自己对人最后的求爱。虽然我怕人怕到极点,但又怎么都不能放弃。这样,逢场作戏这条线就将自己和人勉强联系起来。表面上我总是做出笑脸,而内心却历尽千难万险做着汗流浃背的讨好努力,正可谓一发干钧。

从小就连家人也全然琢磨不透,不知道他们经受怎样的痛苦、思考怎样的事。而仅仅对其郁郁寡欢感到忍无可忍。那时我就成了逢场作戏的高手。就是说,不知不觉之间,自己成了一句实话也不说的孩子。P5-9

序言

太宰治:“无赖”中的真诚(译序)

倘以三驾马车打比方,日本近代文学的三驾马车应是夏目漱石、森鸥外和芥川龙之介;日本现代文学的三驾马车则非此三人莫属: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和太宰治。令人沉思的是,六人中有四人死于自杀。尤其后“三驾马车”,居然集体跌入自尽深渊。太宰治于一九四八年投水自尽,年仅三十九岁;三岛由纪夫于一九七。年剖腹自绝,正值四十五岁盛年;川端康成于一九七三年含煤气管自杀,时年七十四岁。其中太宰治从二十岁开始自杀,接连自杀五次。虽说爱与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但就世界范围来说,多数作家都程度不同地将作品中的爱与死同个人生活中的爱与死剥离开来。而像太宰治这样使得二者难分彼此的,无疑少而又少。在这个意义上,要想真正理解太宰治的作品,就要首先了解太宰治其人,就要进入其个人世界,.尽管那是个大多时候雾霾弥天、充满凄风苦雨的世界。

太宰治,本名津岛修治。一九○九年(明治四十二年),太宰治作为第六个男孩儿出生于青森县一个有名的大地主家庭。父亲源右卫门是当地的名士和高额纳税者,曾任贵族院议员、众议院议员。母亲体弱多病,太宰治由乳母带大。豪宅深院,家中男女佣人多达三十人,出入有带家徽的马车。不过由于当时日本实行长子继承制,他作为第六子在家里并不受重视。这使他在怀有贵族意识的同时逐渐萌生了边缘人意识和逆反心理。高中时代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因此对自己的地主出身即剥削阶级出身产生自卑、内疚和负罪感。一九二九年服安眠药自杀未遂。翌年进入东京大学法文系,一边用家里充裕的汇款游玩享受,一边用来资助处于非法状态的日本共产党,进而参加共产主义政治运动。脱离运动后同萍水相逢的酒吧女招待投海自杀。女方溺水身亡,自己侥幸获救。其后开始同艺伎小山初代同居,但精神一蹶不振。一九三五年参加《都新闻》报社录用考试而被淘汰,自缢未果。翌年因药物中毒而住院治疗。原先信赖的长辈和朋友们视他为狂人,纷纷弃他而去。加之入院期间小山初代与人通奸,致使太宰治对人生与社会彻底绝望,深感自己已丧失做人的资格(“人间失格”),和初代同时自杀未遂。

这样的人生经历相继带入他日后创作的《斜阳》和《人的失格》这两部堪称日本文学经典的中篇之中,尤以后者明显。写完《人的失格》不出一个月,太宰留下未竟之作《再见》(Goodbye)手稿和数通遗书,同恋慕他的山崎富荣双双跳入河中。此即第五次即最后一次自杀。日本战后“无赖派”最具代表性的天才作家就此落下人生帷幕,时为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三日深夜时分,尚未步入不惑之年。虽云《再见》,而不复见矣!

《斜阳》写于作者离世前一年的一九四七年上半年。贵族出身的母亲同女儿和子原本在东京一座足够阔气的公馆里生活。战败后由于经济上难以为……于是在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或者莫如说,名誉高于生死。但同时强调,不惜为之一死的名誉必须是真正的名誉。日本思想家、教育家新渡户稻造在其名著《武士道》中这样写道:“真正的名誉是执行天之所命,如此而招致死亡,也决非不名誉。反之,为了回避天之所授而死去则完全是卑怯的!在托马斯·布朗爵士的奇书《医学宗教》中,有一段与我国武士道所反复教导的完全一致的话。且引述一下:‘蔑视死是勇敢的行为,然而在生比死更可怕的情况下,敢于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敢。’”

至于宰治的选择死亡属于哪一种,这里不予置评。但这句话值得任何人记住:在生比死更可怕的情况下,敢于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敢。

最后请允许我就翻译本身啰嗦两句。《斜阳》和《人的失格》已有若干中译本印行。尤其《人的失格》,中译本据说已不止十种。作为我,一来并非太宰治研究者,二来平日关注不多,故无意涉足太宰译事。此次率尔启笔,实为上海高谈文化公司和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威逼”或诚意所致,对方一再煞有介事地强调所谓林译本如何必不可缺。勉强译毕,又不揣浅薄拉拉杂杂写了这篇绝不算短的译序。林译也好林序也罢,唯愿都不至于让读者朋友过于失望才好。

林少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8: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