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故事(一个外宣人见证中国崛起三十年)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唐书彪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中国年轻人真的很物质很肤浅吗?

法国出版商玛丽-安娜-拉莫特(Marie-AnneLamotte,éditrice)说:法国电视报道中经常描写中国的年轻人,说他们很物质而且肤浅,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人口超过13亿,年轻人有几亿之多,这么庞大的群体,要说明其中一些人过于看重物质、急切追求物质生活,实在不是什么难事。比如,2010年,一个女嘉宾在中国收视率很高的电视某相亲节目中说,她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我记得这个节目播出后,杭州媒体在当地随机找了几个外国人做小调查,来自美国某公司的经理Steve就说:如果她真这么想的话,她也是肤浅的、可怜的,毕竟真正的快乐无法用物质去衡量。

再说近一点的事例。今年10月,中国一对演艺人士花近2亿元人民币在上海举行婚礼,以至于国际时尚杂志《VOGUE》发表线上文章,称该婚礼花费金额超过当年金·卡戴珊与威斯特的惊世婚礼,甚至比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的皇室婚礼只少一点点而已。这场婚礼是当事人的自由选择,本无可厚非,但在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中国,却又明显给人炫富的感觉,这对中国贫困人群的震撼和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肯定会远远超出严重冲击了中国一些年轻人的价值取向,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从不讳言。不过,正如上述美国人Steve说的那样:“现在中国社会的包容力越来越强,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好的多了,坏的也多了。比如对物质赤裸裸的渴望,就会在电视上被放大。”Steve在中国工作过几年,对中国的一些现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这样说,我表示认同。

事实上,在中国,也可以举出很多的事例来说明年轻人并不那么特别物质化。就拿本刊报道过的事情来说吧。本刊由致力于中国妇幼保健事业的中国福利会创办,因而一直比较关注中国妇女儿童题材的报道。今年第10期,我们报道了中国与联合国的一些合作项目,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与中国政府合作开展的“携手儿童青少年,携手抗击艾滋病”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进行疫情监测、关怀、预防、社区教育和针对年轻人开展宣传工作,仅以项目大使名义参加其中的人就有数千名中国青少年。再如联合国妇女署(UNWomen)“他为她”(HeForShe)活动在中国启动的项目,这个项目旨在动员男性支持消除社会和文化壁垒,实现全社会性别平等,有不少中国公众人物出任该项目中国宣传大使,如年轻的奥运射击冠军杨凌。有很多中国男性参与该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侯介平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也有女性朋友,也有母亲,关心这个问题很现实;而且,实现性别平等不仅仅是提高女性地位、保障妇女权益,也同时可以减轻男性肩头重担,何乐不为?

今年第11期,我们又对女童保护组织做了报道。这个组织以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为宗旨,致力于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成立于2013年6月1日。6月1日是中国的儿童节。全国100多名女记者参与其中,其核心成员都是出生于1985年以后的年轻人。两年来,该组织通过志愿者进入学校讲课的方式,直接为中国23个省份近7万名儿童上了“防性侵一堂课”;还通过与地方妇联、教育局、检察院等部门合作,为超过30万儿童做了防性侵教育。今年1月,一个剪着“蘑菇头”短发、双手抱着一颗爱心的小女孩,获得第三届中国社会创新奖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特别表彰奖。这个小女孩就是女童保护组织的官方标志。

我想,在纷纭复杂的社会,持不同观点的人不会发愁找不着具体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我相信,中国有很多年轻人在追求和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他们愿意超越自我,为社会做更多事情。所以,中国年轻人是不是像法国电视报道中经常描写的那样“很物质而且肤浅”,最好由读者自己来判断。

(本文原载《今日中国》2015年12期,法文版读者点题专栏。)

P219-221

目录

序 用心、细心、真心、爱心

序 传播中国的使命感

前言 不负初心

观·世界

 我们的阿拉伯读者

 《金字塔报》怎样看中国

 中国进步的秘密是什么

 埃及人为什么批评中国

 现在推进中墨双边贸易有点难

 欧阳民:致力于中墨文化交流的热心人

 路易斯:情定中国三十年

 萨卡特卡斯:希望同中国开展更多的合作

 中墨需要增进相互了解

 祝愿中国向上和向前发展

 坎昆观察:中国为什么要“始终坚持”

 坎昆会议:只有合作才能成功

 坎昆,会场之外的感受

 中国在坎昆发挥积极作用

 雅典印象

 智利,中国亲近的伙伴

读·中国

 回忆衍圣公孔德成

 畅游在父辈生活过的土地上

 画家姚迪雄

 大别山人初尝温饱

 三峡工程:妥善安置移民

 蔡冠深:经商·议政·热心公益

 建设中国的西部“硅谷”

 合肥高新区:留学人员大显身手

 淅川库区移民情

 敦煌的保护、研究与对外交流

 夜访田陈李

 “草莓皇后”蒋秀芝

 一个大国的伟大抱负

 中国为未来五年描绘新愿景

答·读者

 依法经营:谷歌不能例外

 GDP,数字不说明所有问题

 上海世博会,相互学习的场所

 世行改革,只是一个艰难的开始

 ECFA,影响超越台海两岸

 中非关系,需要客观评价

 推动中法关系向前走

 外国记者可以到西藏采访

 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公害

 中国内地人怎么看香港“占中”

 中国人不爱喝茶了吗?

 中国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吗?

 中国人可以信教吗?

 中国年轻人真的很物质很肤浅吗?

思·外宣

 中国媒体是否丑化或美化美国

 中国的对外传播(节选)

 中国媒体现状(节选)

 对外传播:主动才会有效果

 对中国期刊本土化目的和途径的再思考

 努力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

 气候·传播·中国形象

 增强政治意识,把好舆论导向

 解读中国发展背后的原因

 媒体在中德关系中的作用

 媒体应该促进中印两国民众加深相互了解

 感受宋庆龄与爱泼斯坦的真挚友情

 金仲华是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先行者

 对外传播需要把握好几个度

 继承宋庆龄办刊思想,努力提高办刊质量

序言

传播中国的使命感

如今的大千世界真是“天涯若比邻”。这是一本从业三十年对外传播者的文集,不是小说,而开卷却娓娓动听地讲了一个远方阿拉伯读者的小故事。在即将迎来新年钟声的前几天,作者打开手机,突然发现微信“我是阿雅”的问候。那是七年前开罗举行《今日中国》读者联谊活动时,作者有缘相识的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年轻读者。

现在的中国对外传播,常说要给外国受众讲好中国故事。而实际上记者在讲中国故事的背后,就有不少自己新闻生涯的故事,这可说是再现于本书的重要内容,为这本多彩的书增添了可读性。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人才辈出。在对外传播业界,许多前辈在退休时完成一些著作,而我这位中年好友,却是在职之际就交出答卷,而且内容之丰富,国际视野之开阔,思考探索之深入都令我钦佩。

我们今生有幸成为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创办的《中国建设》家园的成员,又有缘共事近十年。《中国建设》是宋庆龄在周总理支持下于1952年春创办的,最初是英文对外刊物,经多年发展成为我国多语种对外传播媒体,并于1990年易名为《今日中国》。当年创业颇具传奇彩色,著名国际问题学者陈翰笙先生受周总理和孙夫人委托,1951年从美国返京,因无办公室,秋天的一日,这位戴着深度眼镜的老学者和一名助手,到北京中山公园僻静角落找一张长凳,开始整理创刊号英文稿。这是新中国传播史的一段佳话。当初创业者还有金仲华、爱泼斯坦、李伯悌、鲁平、唐明照等新闻传播界的著名前辈。这本对外刊物今年正值65华诞。

我和唐书彪是先后于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加入这个家园的。那时候编辑部早已从传统的小四合院,迁入外文局大楼,虽经文革挫折,但依然是个敬业奋进、友爱温暖的团队。杂志传承真实报道的传统,以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为内容,善用事实说话,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与友谊,为世界和平与进步服务。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这本杂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传播新人。唐书彪是其中一位出色的高级专业人才。他是1986年夏天大学毕业后走进这个家园的。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杂志要增加中文版及一些外文版,急需补充新的编译人员。这样,1985年前后,杂志社就从大学应届毕业生中,吸收了好多位年轻人。

这批年轻人文化知识基础扎实,又聪明好学,富有朝气,为我们的团队增添了新生血液。唐书彪初进中文部,人较稳重,勤奋好学,又善思考。他从外出采访到组稿编稿,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从编辑记者,到总编室的业务管理,从出国访问到国际会议采访,使其对外传播的业务得到全面的历练,终于担任起本社总编辑的重任,成为本土成长的第一个总编辑。他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历史的机遇,加以本人勤奋而铸造人生的峰期。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记录了一位对外传播人三十年艰辛而多彩的人生足迹。万里传播,始于足下。深入生活,乐于跋涉,采集第一手生活信息,这是新闻传播者的基本功,也就是新闻老前辈所言,“记者是用脚写稿的”。我们的家园有个好传统,就是“赶鸭子下水”!放手让年轻记者到生活中去闯荡、实践。加上杂志的综合性,报道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外事,因而记者足迹遍布神州南北、五洲四海,使记者得以向外国读者介绍多彩的中国生活与变化。

作者在书中收入的新闻作品,不仅表明一个勤奋记者的足迹,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国家及中外交流三十年的变迁。

对外传播的走出去和本土化,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中国的对外传播,较长时间是在国内出版,然后靠国内远程邮递,往往需要一两个月才能把书刊送到外国读者手中。改革开放起步不久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探索如何改变老套路,但真正迈步走出去,实行对外传播本土化,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而作者正是亲历着这深刻变化的历史机遇。这段难忘的经历,构成本书的新鲜特色,也可以说新一代传播人,在传承基础上的可喜的超越,也是国家新时代赋予他们去创新,去构建崭新的国际传播之梦想。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一个好记者,还应善于思考与探索,要有点学究性。这点老一辈传播者为我们树有榜样,他们不仅留下大量新闻作品,还留下相关的学术著作。而本书作者也是学而效之,在繁忙业务中,关注总结经验和理论的提升,故不时提交论文,参加论坛,拿出研究成果,这是难能可贵的。

信息新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催使新闻传播媒体面临新挑战和激烈竞争。但正如一位老传播学者所言,新技术之运用,依然要靠人才的素质,依然需要坚定的信仰,要有传播中国的使命感,要有敬业奉献、勤奋创新的精神,这也是本书或可为同行提供的一些启迪。

本书具有对外传播实践性和知识性,也同样可为同行及未来的同

行—在校新闻专业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加快开放,放眼世界,今天何止于传播专业人士,社会还有更广泛的朋友或留学或旅游或经商或友好交往,也都需要了解“走出去”的相关知识与信息。这也是作者的殷切期望。

今日中国杂志社原副总编辑 陈日浓

2017年5月22日

内容推荐

改革开放的经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解说者。

以更自信的姿态,告诉全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中国故事(一个外宣人见证中国崛起三十年)》收录了作者唐书彪从事外宣工作30年来的部分作品。这30年正是中国快速改革发展的30年。作者既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和见证者,更是记录者和解说者,他坚持用自己的爱心、真心和细心不懈怠地讲述中国故事,用外国人乐见易懂的方式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这本书既是作者交出的一份连续做了30年的作业,更是作者向外宣前辈的致敬。这些前辈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做出了艰苦努力和成功示范,正是受了他们的指引和昭示,中国对外宣传的后来者才得以继续前行。

编辑推荐

《中国故事(一个外宣人见证中国崛起三十年)》中收录的作者唐书彪的第一篇文章写于1987年年初,距离今天最近的一篇文章完稿于2017年年初,时间跨度长达30年。

作者用脚写稿,有时候像显微镜一样,抓住一个小人物一个小事件,工笔描画,有时候又像放大镜一样,肚里装的是天下一体的格局。记录下一个又一个故事,告诉世界还有国人,中国是如何一步又一步慢慢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故事里我们也读懂了一个中国人的赤子之心。

本书适合关心中国发展、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大众读者阅读,也适合于新闻传播、国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专业的学生、教师和研究者,以及新闻媒体特别是对外传播媒体业界人士和其他相关领域的读者阅读参考。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