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意百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以撒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语言风尚

老翻译家周克希先生在论说译者的修养时,谈到了对于语言的态度。他认为:“在翻译小说时,要慎用‘通过’‘根据’之类的大词,也不宜用‘任性’‘小鲜肉’之类未经时间淘洗的‘新词’。”的确,现在在一些文本上不断地有新词冒了出来,广泛使用,以为时新,滥用为快,以为跟得上形势。譬如前几年的“给力”,你也给力我也给力,倘若真把这些新词堆到一篇雅致的诗文里,真是破坏了美感。旧的语言未必不美,新的语言未必适用,那种不假思索就拈来放入文中,不说荒谬,也是荒唐。

周克希先生还有一个很精彩的论点:“如有可能,应少读内容粗俗、语言贫乏的书,至少不要读上心,尽量让它‘穿肠过’。好作家心里没有坏文字的容身之地。”以前总是认为“开卷有益”,太高看了每一本书的质量。天下书哪有都是精华的,那些不堪卒读的华丽垃圾,都是很需要有警觉之心,对于鄙俗的、污秽的那一部分,真的是连碰都不可碰。这就像我们的每一餐,总是期待食用绿色食品,那些天生天养的,汲日月精华的,自然而然循季节成熟的,应是我们的首选。

书法语言更须讲究,有经典的、非经典的;有纯洁优雅的、有芜杂粗野的;有经过历史检验的,也有毫无定性突兀而起的。它们的层次高下相距甚远,由此可以判断运用语言的主人的雅俗、文野。人们对语言需要敏感——取法哪一种风格的语言,使这种语言成为自己运用的常规语言,显然是与自己的审美趣味联系在一起的。譬如有人选择正统的颜柳欧,有人则选择民间的无名氏。精神生活是自由的,是通过自己的选择来践行的,但是都需要追求高的境界格调。古代的书法语言,使用那么久了仍然魅力不减,肯定有非同一般的内在之源,是释放不尽的,也就十分可靠,可以倚仗此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情思。可以说越是经典的语言越是精粹、力量,可以胜过那些没有品质喧哗一时的语言。而时兴的语言往往应景,应景而生,景过而灭,只消几个黄昏。譬如虞世南的书法语言,不激不厉,静谧平和,是不合乎时尽乎性的,任何人读罢也不能击节惊叹,它就是柔的、淡的、文的、雅的。虞世南之后有多少新语言横空出世,兴而勃焉,衰而忽焉,都没有虞世南语言之安妥。唐人白居易认为:“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为何会如此?因为今人喜好语言的风尚已不同于古人,尚气派尚艳丽,对语言的外在表现尤为在意,所谓炫目就是从外表给人以刺激,以纳时尚语言为好,缺乏对经典语言的坚守和诚意——一个人把语言的运用和时尚捆绑在一起,令人揣度其生命力的短长。

语言的变数很大,结果难以测量。可能很专一的,守其一而至惟妙惟肖:也许此消彼涨,在诸家中穿行,采撷糅合;也许不效名家之语言而追民间之迹,于僻静处得道。获得语言的渠道多多,各有门道可走。这和语言翻译很相似——譬如许渊冲先生非常讲究译文的漂亮,他认为译者和作者是在进行一场语言竞赛,高明的译者甚至使文采胜过作者。傅雷的翻译也大致循此,因此有人认为译文中见不到原作者了,见到的尽是傅雷。每一位译者既想忠实原著,却也按捺不了自己对于语言表现的愿望,在翻译中显身自己。书法中的意临也就是如此,似原帖,又不似原帖,最终还是不似占了上风——人们在阅读时见到了自己,见不到古人。《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蒙田散文、托尔斯泰小说,都有着不同的译本,掌握着翻译技巧的人争相翻译这些名著,而最终读者会比较出各自语言的审美特色,看到各自表现的差别。就像《兰亭序》的临摹者无数,无数的《兰亭序》无一相似——每一幅临品都罄露了自己的理解、功夫,在细微之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差异出现了。

有人得其神,有人得其理,有人得其气,有人得其趣,如一树多叶,叶叶不同。

P13-15

后记

读魏晋间人简札,感受与宋人欧阳修同:“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再读宋人书法,还是觉得小品特别动人,并不逊于那些长篇巨制。幅式的大小是今人所关注的,往往追求其大,大如一堵墙,纵横万千字,古人不及。那么,一幅作品是做大还是做小?恐怕没有一个定论。归结到底这是一个很私有的事,全凭个人喜好——有精力者喜作大幅式,不免大笔纵横;而喜于即兴信笔的,方寸之间三字五字亦能尽其妙。这很像庾信的《小园赋》里“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简而又简,却能见风睛雨露之态,向背远近之情。书法生活是精神生活,我对精神生活倾向于私有、自由和提升,是不须与人合作的,是依自己审美取向而为的,别人在做什么,群体在时兴什么,不是自己该关心的。同时精神生活又不能总在平而上行,还是要追高境界高格调。如此,平生倚重无所渲染,也就更于简淡为文、为书有了好感。

再读六朝书论,也是整个书论史最生动可抚的。水中花影,廉里美人,托物寄兴,清简相尚。是不是与定都于建康有关?在江南华滋的环境里,草木蒙茏,按管调弦,笔下也多微妙恍惚,委曲婉转。阅读时往往忽略了学理性的不足,而沉浸在文辞的感性和诗意里。和后来人的书论相比,六朝的书论"-3然是短小,是那时节的人不屑于敷衍吧。明人瞿佑曾说:“乐天《长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读者不厌其长;元微之《行宫》诗才四句,读者不觉其短,文章之妙也。”可见短长不论,必须有物。

在阅读书法史上人与事时,觉出古今文人学识修养差距的鲜明。古书家中,大书家也罢,小书家也罢,尽管脾性有异,或与世同尘或违时矫俗:或井渫之洁或风尘之慕;或春风得意平原纵马,或蹀躞垂翼有志难伸。见出文野、雅俗,却都是有文人品性的。不仅仅与书法关联,还与其他文艺门类有非同一般的关系,甚至就是跨界人物。至今,他们的情怀、识见比他们曾经的声名更让人感到生动,今人欲度越前修,又关山几重?文学素养的浅薄,使当代书法家惯于抄古人诗文,就是很有声名的书法家也大多如此。所谓风雅已是旧时景象。缎鳝游潢潦,岂知江海阔,不由得让人怀想呜琴而治弦诵不绝的时节,那时,不废吟咏能为诗赋,我手写我文,新意便时时见矣。清人袁枚认为:“盘飧别有江瑶柱,不在寻常食谱中。”有自家文辞,也就更有自家情性,此时濡墨挥洒,卓然不群。

循古人之行,持守于撰写,也就渐渐萌生文人情调,注重为文为艺的那些实质,意在牡牝骊黄之外。尽管时日推移使古今书家的精神差别日渐遥远,真要康衢上行,还得蹈古人辙迹,以古人为范。写文真是一个实在的过程,感觉起于朦胧而逐渐明晰,写一篇,是一篇;持续写,遂成书。时日总是于笔下忽忽而过,碧草盈陌,柳色如烟,已是渐渐热烈起来的初夏了。

感谢鲍伯霞女士的编辑之功。感谢陈淑熙女士把我涂涂改改的手稿变成字迹清晰的卷面。感谢研究生高炎丹的整理和调节的辛苦。

朱以撒

2017年5月于福州

目录

○一 草木本心

○二 情调可贵

○三 画蛇添足

○四 优婉不迫

○五 语言风尚

○六 鸢与凤

○七 平易为上

○八 乐趣所在

○九 再上一步

一○ 缨络相联

一一 眼睛眉毛

一二 左右有别

一三 循序而行

一四 心净笔静

一五 梅有病乎

一六 树犹如此

一七 神游三代

一八 杂不如精

一九 箫鼓向晚

二○ 取上法乎

二一 手感生动

二二 绳枢之道

二三 牛鬼蛇神

二四 有如方言

二五 飘忽不定

二六 同与不同

二七 搏一兔

二八 不可教

二九 一生一幅

三○ 吞吐之间

三一 语言秘境

三二 峰回路转

三三 小儿学语

三四 戒之于满

三五 倚重无名

三六 好神情

三七 手稿草草

三八 兰蕙之别

三九 拍搭衬副

四○ 信札启示

四一 洁净而为

四二 草书之气

四三 个人空间

四四 记忆之功

四五 加法减法

四六 同中寻异

四七 当快则快

四八 椟胜于珠

四九 贵于自省

五○ 特色有无

五一 看家本领

五二 清洁之书

五三 闲闲然

五四 各鸣各的

五五 古淡今浓

五六 化合之功

五七 持守于细

五八 摹写之最

五九 本小枝大

六○ 善道以久

六一 面对赝品

六二 譬如酿酒

六三 手工劳作

六四 缘何心焦

六五 书法安全

六六 整体方略

六七 虚而不虚

六八 气量有别

六九 快读慢读

七○ 看到神气

七一 见怪当怪

七二 扬才露己

七三 谢安效应

七四 似水长流

七五 表达之异

七六 文武之简

七七 同中求异

七八 游历得失

七九 植物之境

八○ 把玩九生

八一 何必借色

八二 庐山烟雨

八三 风马牛

八四 各有短长

八五 情怀迁变

八六 一头驴

八七 技之上

八八 情如水

八九 道阻且长

九○ 宜与不宜

九一 我觉得

九二 空间转换

九三 二手经验

九四 离与合

九五 知音难得

九六 贵时书弊

九七 米薛兄弟

九八 南方笔调

九九 亚子遗风

一百 遣兴舟中

后记

内容推荐

《书意百谭》收录朱以撒先生近年来创作的书法修习心得共一百篇。这些文字每篇皆以短小精练见长,浸润作者的广闻博见与深厚学养,充满卓越的想象力。所言之事每每由书法艺术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起笔,由此延展开去,完美呈现了作家本人对艺术、对社会、对人生以及日常生活的种种感悟,所谓思接千古、神骛八极,旁征博引,种种典故和逸事,尽皆信手拈来。话题虽每涉古代书家,但与二十一世纪的当下现实社会生活毫无脱节之感,将传统古典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下大众的百态,行云流水般一一道来。

编辑推荐

《书意百谭》题材为散文集,收录朱以撒近年创作的习书心得一百篇,一题一旨,以文学情怀观照解读书法艺术,旁征博引,常由书道笔法谈起,涉及自然、历史、社会生活等诸方面,丰富细腻清雅高蹈。本书以散文的笔法阐述书法的奥妙,是古代书法研究与当代散文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对书法、自然、历史、生存等诸多问题的探讨阐释,同时融合书家的艺术感悟,行云流水任意遣兴,情思怀古心态闲雅。这样的学者散文,同类者不多,对书法爱好者、学习者有所裨益,对于不谙书法的一般读者也有收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6: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