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遵生著的《千古传奇自风流(苏东坡)》以独特的视角及生动鲜活的文学语言,形象表现苏东坡毕其一生,践行“中庸之道”的和谐思维和人格魅力。在大宋变革时代,他既不苟同王安石急风暴雨般变法,又不附和司马光墨守祖制的守旧,而取法乎中,特立独行,坚守利国便民、循序渐进的改革,并因此造就了他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生命运。他的理想信念,他的文化人格,他的艺术造诣,彪炳史册,光照千秋。可以说,书中精心塑造的苏东坡艺术形象是一面镜子,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懂得历史、参透生活、认识自己;书中所讲述的历史如一位智者,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赵遵生著的《千古传奇自风流(苏东坡)》是一部着重描写苏东坡南下这段历史的长篇小说,讲述北宋元祐年间苏东坡自请“外放”出任杭州知州(俗称太守),历尽千般辛苦、万般磨难疏浚治理西湖的故事。书中不仅描写了苏东坡于千难万险中开浚西湖,更描写了诗人气质的苏太守笑对强豪的挑战,惩治了代代相袭,占湖夺地,称霸杭城的顽凶仅存的最后嚣张,其中更穿插了苏东坡与王朝云男女两性之间最圣洁最纯真最丰沛的精神情感,这部书无疑是一曲“悲歌为黎民”的崇高礼赞;还是一次共享苏东坡诗、词与寓言的文化大餐,是一部弘扬正能量的小说佳作。
第一章 遭遇美人劫
这是何方天地呀——
令人神驰的空濛中,浮现出海市蜃楼般的海外神山。噢,这本就是上苍缔造,诱惑着人寰千年百代的仙地蓬莱、瀛州、方丈吗?!
云旋雾绕中,但见一位平实而不失仙风的书生与一位楚楚可人的佳人飘然而过,似乎并不流连这神仙居住福地。两位又是何许人呀?噢,对了对了,那本就是佳话传千古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与美歌伎樊素吗?!
哈,他俩飘然又来到杭州的西子湖。
这里不似蓬莱,却又胜似蓬莱。盈盈碧波映青山,山山相伴拥西湖。白居易携着樊素,缓缓飘落自己的白堤上,欣然四顾——
他太熟悉、太流连这泓碧水啦!这可是他疏浚的西湖,他还给杭州老百姓的西湖!大诗人兴叹了: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欣欣然漾动着涟漪的奇美西湖。
西湖水引入稻田,禾苗摆舞;西湖水引入六井,市民畅饮;开阔的西湖上,担水的、乘舟的,熙来攘往,一片欢歌笑语。空濛的欢歌笑语中,一个老人的声音骤然荡将出来:“呵呵,好一个白居易!好一个美西湖!……”
笑声未了,一阵狂风袭来,乱云作祟,美歌伎樊素惊惧之下,猝然舍下身边人,径自遁去……
“哎哎,好姑娘你怎么能抛下白刺使?!……”
待到迷幻的空濛退去,现实回归。原来是湖中小舟上一位老人在做着大梦。此老五十开外,一身布衣,还咂巴着多须的嘴,仍似在呼劝着梦中蓦然离白居易而去的樊素。
“来了!来了!”另一位打扮一样,个子稍矮的老叟轻摇醒梦中人。
“来什么?分明是樊素她离开了白居易!不该。不该呀!”梦中人依旧半醒不醒。
“你听呀——”
随着同伴老叟的引指,梦中人甩甩头,眨眨眼,返首寻顾——
正是樊素消遁的白堤间,断桥下,隐见得一叶轻舟,悄然划去,不过转瞬之间,还是见到一位轻划兰桨的美丽剪影,留下了阵阵哀歌——
十里西湖处处笆,笆中都是豪富家。
仿佛这歌声有灵,梦中人闻歌大醒,放目望去:凄迷暮色中的西湖,与梦中的美西湖委实有天地之别,半干枯的湖面葑草丛生,干涸的湖地里果真竹篱圈圈,楼堂座座。
轻舟中的歌声:
富豪家、富豪家,享尽风光美如画。
哀歌如泣,揪人心肠。歌声随人,渐自远去……半睡不醒的梦中人彻底醒神了,自言自语着:“像是歌里有歌,话中有话呀。跟上她!”
两位老人显然不熟船道,划桨生硬,把小舟划得歪歪扭扭的,好生费劲地追踪着有灵歌声的去处。追到断桥口,好不容易划出桥洞,早已不见了引歌的那一叶轻舟。不绝的哀歌却仍余音缭绕:
美如画、美如画,画中西子镜中花。
花开花落能几时?湖干城枯在眼下……
两位老人显然听出引歌人不能自抑的忧愤与焦盼。梦醒人不觉心神一提,顺着哀歌的余音去处提起嗓子呼唤:“歌女稍等!”只听得“吱溜”一声,小舟叫淤泥葑草堵住了。引歌人连同那一叶轻舟就此消遁……
两位老人目光从来无踪、去无影的引歌里不觉又回落到漫漫湖中的淤泥葑草间,很有些怅然若失。一高一矮的两位老人满脚污泥,跋涉着来到西湖畔的一株古樟树下,见到一位后生子正对着打上来的两桶西湖水发愣。
“后生子,你这是?……”
矮个子老叟刚问了,即被高个子老人打住。他敏感的目光已捕捉到桶里的泥水,顿时一怔,问:“你们就喝这……泥水?”后生子像看海外人一般抬起脸反问:“不喝这个喝什么?咳,能保下命就……”
“水珠她哥,你怎么还不走,等死呀?!”北山路上一妇人的招呼,打断了后生子的诉说。
两位老人循声抬目——但见北山路上,扶老携幼的逃难灾民,络绎不绝。高个子老人顿时浮想到什么……(P1-3)
仲呈祥
开罢第十次全国文代会,挚友赵遵生托我的同事兼博士生包新宇送来他的新著长篇小说《悲歌一曲为黎民——苏东坡》书稿电子版,连夜拜读,不忍释手,思绪联翩,感慨良多。他嘱我作序,本因并非苏东坡研究专家,不敢妄言,但友情为重,又确有几句真情实感,不妨从实招来,权且充序。
遵生与我,同为士人,心之相通,多少都有些忧国忧民,尤其是忧——共同从事的文艺能否真正化人养心,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人文素质,有助于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读罢书稿,我首先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深感遵生的创作实际上符合并践行了这一讲话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他强调文化自信较之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正如鲁迅所言:中华历史上多有“舍身求法”的文人志士,他们是真正的“民族的脊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无疑是其中具有独特高尚的文化人格的杰出代表。以文艺形式为苏东坡树碑立传、传神写貌,近年来作品不少,仅我有限的阅读观赏范围,就至少有传记文学两部、电视剧两部。但《悲歌一曲为黎民——苏东坡》却以独特的视角,着力以生动鲜活的文学语言,形象表现苏东坡毕其一生,践行“中庸之道”的和谐思维、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在大宋变革时代,他既不苟同王安石急风暴雨般变法,又不附和司马光墨守祖制的守旧,而取法乎中,特立独行,坚守利国便民、循序渐进的改革,并因此造就了他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生命运。他的理想信念,他的文化人格,他的艺术造诣,彪炳史册,光照千秋,不独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全人类。读此书,岂止仅为苏东坡于千难万险中开浚西湖,及其与王朝云男女两性之间最圣洁最纯真最丰沛的精神情感所感动,更为他们所彰显的恤民忧国情怀、优秀文化基因和民族传统所激励。可以说,书中精心塑造的苏东坡艺术形象是一面镜子,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懂得历史、参透生活、认识自己;书中所讲述的历史如一位智者,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一句话,读此书,有助于我们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此书问世,正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号召。
习近平总书记还号召:“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遵生真正坚守了以文化人、以艺养心的艺术理想,《千古传奇自风流——苏东坡》堪称是高尚的文艺,因而我确信此书能产生引领社会风尙的正能量效应。虽然作为一部普及性的通俗读物,但书中苏东坡乃至王朝云形象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生命本真,蕴含着深广的历史、文化、人性内涵,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遵生在其间所坚守的艺术理想,所表现的史识、史才、史德,所显示的思想穿透力、审美洞察力、形式创造力,都令我钦佩。他是怀着说真话、写真人、抒真情、求真理的力求把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结合起来去关照历史和苏东坡、去再现历史和塑造苏东坡的,是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去以苏东坡文化人格精心刻画苏东坡形象的。唯其如此,苏东坡的“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民”坎坷奋进一生,苏东坡以绝唱“大江东去”创豪放词风之文学高峰,苏东坡的直言进谏、不重乌纱、不计得失、锐意报国,苏东坡对王朝云的“不是夫人、亦似夫人”圣洁情感……都在他笔下栩栩如生起来。这是他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定力,远离浮躁,不求功利,摒弃低俗,“板凳坐得十年冷”结出的果实。
我真诚地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推荐这本好书。
2016年12月5日于北京
写苏东坡,大略是天赐的缘分吧。
缘此,在探究先贤的心灵历程里,对笔者自身的心灵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与洗礼,共鸣之下,性情、人格、操守,多所得益。写青年毛泽东、写张澜、写欧阳修们,亦然;是一种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自身的再塑造。
缘此,延伸出的电视剧《苏东坡》,结识了王扶林导演;演绎出的话剧《苏东坡》,结识了李文岐导演;相约而新出的此长篇历史小说《千古传奇自风流——苏东坡》,又进而相知了总编彭明哲先生以及读了电子版书稿,共鸣之下不顾身体不适,于百忙中欣然命笔作序的仲呈祥先生,都成了好朋友。不啻是以文会友,更是因苏东坡先贤而成友。岂不有缘?!岂不开怀?!
缘此,九百年前杭州的“老市长”——苏东坡,激起了新世纪亦能不忘先贤的新杭州长官们的情怀,能一脉相承、一脉相通,小而言之是西湖之幸,大而言之乃是中国之幸!谢谢了。谢谢你们久来的勉励与支持,还有以传承民族美德、传播正能量为己任的宣传部、文联及其久来关注、提议、慰勉的热心领导与朋友们!
苏东坡走了吗?走了;可又没有离去。他的神、他的魂,犹如一具不灭的幽灵,仍在新世纪的赤县神州游荡。不说惠州西湖,不说许昌三苏祠,杭州西子湖苏堤头上的苏东坡塑像跟前那永无止息的中外游客,便足可为证。
杭州之能成功举办2016·G20——世界20国及其发展中国家总统峰会,缘此而更驰名四海,西湖亦是一大功臣。设想,倘若没有西湖,大略就未必有此杭州的峰会,也不会有那场西子湖上惊艳世界的《最忆是杭州》的晚会。而这西湖,倘若没有先后开浚西湖的唐朝白居易、宋朝苏东坡、明朝杨孟瑛,大略就未必有现在的美西湖了;他们是西湖永远的功臣!而这三次的开浚中,规模最大、难度最大、风险也最大的非苏东坡莫属。之前的州官们,未必都甘心弃西湖于不顾,而是惧于牵一发动全身,官袍加身,任期有限,权衡利害得失,都选择了“上上之策”——放弃。诚如苏东坡走访杭州通时,老人们都如实相告:再过二十年,人占的占了,湖半干枯的也全干了;这西湖也就没有了。亦诚如苏东坡所说:西湖有如杭州的眉目,眉目不存,还成其美杭州吗?足见这美西湖,一如人之眉目也,断不可失!
作为幸运的西湖人,被联合国评为“最佳人居环境”“最具幸福感”的杭州人,作为成功举办2016·G20世界峰会的举办地、受益者,我们不能不怀着敬畏之心,感谢三位前辈,尤其是历经风云变幻,备尝艰险,甚而危及身家性命的宋朝苏东坡先贤。
苏东坡一生笃信:民心所欲,天必从之。
——这应是千古不变的真谛。
有朋友亦戏亦真地问我:假如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多几个苏东坡会怎么样?个中的潜台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官场中人,若不以我为重、以官为重,而是能以民为重,以国为重,以人世间的互通、互利、共赢、共荣的美好生活为重,那就毋庸置疑——
我们的中国梦,若不说指日可待,也必定大可期待!
2016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