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托兰历史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约翰·托兰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现在应该做的是揭露,而非控诉!

普利策奖得主、“活的历史”书写者、“二战”参与者!

二十一个国家的亲历者,数百次采访,数千份第一手资料,全景展现“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百天,揭开希特勒第三帝国毁灭的秘密。

风靡欧美半个世纪,销量近500万册!

约翰·托兰著的《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试图像叙述一百年前发生的事件那样,记下那些非同寻常的日子,并且试图本着客观的原则,而非从一个与其同时代者的角度,勾画出希特勒、希姆莱,以及戈林之流的形象。

内容推荐

《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代表作之一。记录二战最后100天欧洲战场上的大小事件:雷马根的突围、德累斯顿大轰炸以及希特勒在地堡最后的日子,分析当时世界新格局。

本书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纪实作品之一。

目录

第一部 大进攻

 1 东线潮涌

 2 “黎明即将到来”

 3 “这很可能是一次决定性会议”

 4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5 “罗斯福法官同意了”

 6 巴尔干火药桶

 7 “霹雳”行动

 8 战争与和平

第二部 西线猛攻

 9 “铁幕即将落下”

 10 潮起潮落

 11 “如果它在我面前炸毁。该怎么办呢?”

 12 “我为上帝的事业而战”

 13 “日出”行动

 14 谢尔大楼

 15 两河之间

 16 “我们度过了美妙的一天”

 17 鲍姆特遣部队

 18 在兰斯做出的决定

 19 罗斯袋形阵地

第三部 东西会师

 20 “0—5”

 21 “如此卑劣地歪曲”

 22 西线的胜利

 23 “剃刀的边缘”

 24 “元首崩溃了”

 25 “我们必须建设一个新世界,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

第四部 不完整的胜利

 26 “打野鸡”

 27 一个“意大利解决办法”

 28 独裁者之死

 29 “元首死了”

 30 “而现在,您却在我们背上捅刀”

 31 “东方的铁幕日益逼近”

 32 漫长投降的开端

 33 “自由的旗帜飘扬在整个欧洲上空”

试读章节

“他们向我们宣战,是为了阻止我们赶赴东线,”戈林说,“可不是想让东线推进到大西洋岸边。”

“这点毋庸置疑。但事实上,这毫无意义。英国报纸已经在刻薄地追问:‘这场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会议继续进行。大家漫无边际地随意谈着,从约德尔就南斯拉夫的战事作的报告到希特勒大谈俄国人的一种新型坦克,并且要设计一种新型炮弹去摧毁它。不久,希特勒和戈林突然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在降低级别重新服役的退休军官的地位问题上,两人始终意见相左。戈林,这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声名远播的里希特霍芬战斗机中队的最后一任司令,总是像军官一样看待事情;而下士出身的希特勒,思考起问题来则像个士兵。此外,自从遭遇谋杀之后,希特勒对整个军事系统变得更加不信任。“这整个官僚主义的体系,都应该立刻清除干净,”他尖锐地说道,“机构过分臃肿,文职机关的官僚机构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兔子与恐龙。”

戈林没有理会他,继续激动地争论说,军官们应该量才而用,但是要保持他们以前的军衔。

“但我不能按以前的军衔来用他们。如果因为某人以前是个上校,就把一个团交给他,那就很可能意味着谋杀这三千人。他现在也许甚至连一个班都领导不了。”

“要是那样的话,就让他去当警卫。我已经向我的几位将军提供了这个选择……”戈林不肯松口,于是两人开始像小学生一样争吵起来。希特勒再次重复道,军衔与工作应当相称。帝国元帅立即驳道:“只有一个彻头彻尾的杂种才会接受降级。只要不是个杂种,他肯定宁愿自杀。”

希特勒试图让他冷静下来,许诺说,即使将退休军官作为中士重新征用,也不会降低他们的饷银。但是戈林大叫道:“我会把钱丢到他们的脸上,对他们说:‘你们让我丢尽了脸!’你要知道,直到如今,这仍被视为对一名军官最大的侮辱。”

希特勒可没漏掉“直到如今”这几个字。“并非完全如此,”他气冲冲地说道,“这只是你这种人的看法。”

争论无休止地继续着。古德里安在椅子里心神不宁地挪来动去,不耐烦地想要返回他在措森的司令部,去处理办公桌上那堆积如山的来自东部战线的难题。

“今天,我们正处于紧急状态,”希特勒抑扬顿挫地说道,“我必须为一名连队指挥官设身处地地着想。这个连队指挥官是一名中尉,对于领导一个连队游刃有余。而他的上级虽是一名上校,却根本无法领导一个连队,因为他已经远离这行足足二十五年。那么,让这么一个身着上校军装的人去领导一个排,甚至也许不只是一个排,这将导致多么糟糕的后果?该让那名连队指挥官向这个上校行礼致敬吗?”  “这种根本性的改变会颠覆并且摧毁迄今为止存在的一切。”戈林坚持道,“这种想法至今仍令人难以理解。”

“可在世界其他地方,”希特勒回答道,“早就这样做了。”

凯特尔和陆军人事局长威廉·布格道夫陆续举出一些相关的事例支持元首,在三百万心怀报复的俄国人正在祖国东部边境大举进攻的情况下,这些论据几近荒诞。与此同时,古德里安继续惴惴不安。

最终,希特勒开始逐条列举他的论据。

“首先,我不能让这些人回家。我不能偏心地征用一些已经五六十岁的不适合的人,却遣散那些服役多年的四十多岁的士兵。这不可能。其次,我不能把部队交给那些没有能力带兵的人。”

戈林打断他的话:“再次,而我,不能告诉那些曾经有能力指挥部队的人……他们不能再带兵了……”

争论兜了个大圈,又一次从头开始。

“如果他们有能力,”希特勒说,“他们就可以再去带兵。”

“他们曾经有……”

P16-17

序言

也许,在人类的历史上,再没有另外的一百天,会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百天更为举足轻重,更为影响深远。三个月之内,罗斯福、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先后离世。同样告别这个世界的还有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欧洲胜利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而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存在着极其美好的希望与极其惊人的恐怖。

我试图像叙述一百年前发生的事件那样,记下那些非同寻常的日子,并且试图本着客观的原则,而非从一个与其同时代者的角度,勾画出希特勒、希姆莱,以及戈林之流的形象。

本书的内容基于数百次采访。受访者来自二十一个国家,都曾亲身卷入书中所描述的这些事件。凡有可能之处,这些当事人都是所记述事实的基本来源。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揭露了——有时甚至是谴责了——他们自己。现在应该做的,是揭露,而非控诉。

此外,本书还基于数千份第一手的资料来源:包括事后报告;参谋部的日志和专题文章;以及至今史学家们仍未得见的大量绝密信件和私人文献(例如,巴顿的参谋长霍巴特·盖伊中将首次允许我们使用他根据巴顿命令所记的日记);最后,我还参考了大量已经出版和尚未出版的书籍。

本书中的对话片段并非臆造。它们均来自正式文本、速记的记录,或是当事人的回忆。

马克斯·比尔博姆曾经写道:“历史是一部艺术的作品,既无离题之事,亦无遗留问题。”我的希望是,通过本书再现历史,既要让时间的流逝保证对往事的追忆相对平静,又要让那些历史的调味品,“离题之事和遗留问题”,不致全然消失。

书评(媒体评论)

每一个故事——人物描写、作战计划、讽刺手法、谍战大幕、大规模暴行、疯狂、外交官、将军、士兵、狙击手、冷静之人和狂热之人;希特勒的占星术、艾森豪威尔将军受降日早晨之所读、吉斯林的最后一次乘车、命令、新命令、烦躁不安的政治家、战略争论、战火与死亡的恶臭、发往莫斯科的电报、冲锋陷阵的大军、离散的难民……扣人心弦,研究透彻、细节翔实——尽在此书中!

《纽约时报》

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叙述场景多样,从每条战线、每个会议室的秘密场景,到解放了的营地,到希特勒的地堡,再到美国兵轰炸莱茵河上的铁路桥……一幅历史画卷在托兰手中编织出来。

《芝加哥论坛报》

难得的佳作……令读者从头到尾都心存悬念……每个场景仿佛都是特写镜头,直截了当,让人身临其境,仿佛在历史现场倾听人物对话,权衡得失,体会首脑们的情绪。

《纽约时报书评》

在他的每一本书中,托兰都要采访那个历史事实的实际参与者,有时是采访好几百个,以便从这些最了解这件事的人中得到这一事件的不同方面。他尽可能地对这些被采访者持一种客观态度。“我相信这是我的责任,”他说,“把一切都告诉你,让你自己得出结论。我把自己的意见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

《当代作家传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