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盛世雅言(当代谯城散文集)/谯城文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超凡主编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诗书作伴自馨香

郭修文

我爱书,大概缘于父亲的吟哦。父亲是一位塾师,闲适的时候,往往持一卷古诗击节而歌。看他那摇头晃脑深深痴迷的样子,我坚信书里面肯定有一个十分神奇而又美妙的世界。

后来我上学了,念“赵钱孙李”,念“桃花开,杏花败”。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方块字,翅膀根渐渐硬了起来之后,我便不再满足于课堂上学的那点东西。凭着对书籍的热切向往,开始探索她的神奇和奥秘。仍记得我接触的第一本课外书,是我上高小时看到的《古诗十九首》。我对照着注解一句句、一行行地啃那艰涩的文字,不料竟啃出了些许味道。那个叫罗敷的女子穿越时空姗然进入我的视野。她那令“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的超人美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而文中对罗敷服饰、劳动工具的铺陈,对“皆言夫婿殊”的礼赞,无一不透出一个“美”字。正是这种文学的美,引领我涉猎更多书籍,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惊叹“燕山雪花大如席”的瑰丽,咏叹“独钓寒江雪”的高古。“寻寻觅觅”的凄清,“大江东去”的豪壮,“人约黄昏”的温馨,“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都让人一赞三叹,不忍释手。

当然,书籍给予我的远不止这些。“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情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节操,万劫不悔“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信念,革命家“环球同此凉热”的博大襟怀,无一不给人以人生的启迪。这启迪有“立在地球上放号”的躁动,有“我是煤,我要燃烧”的呐喊,有“砍头只当风吹帽”的悲壮,也有“在烈火中永生”的绚丽。我尽情享受阅读带给我的愉悦和心灵的震颤,于愉悦中陶情怡性,于震颤中净化灵魂。书香使我忘记了学生时代的清贫,使我忘记了物资极度匮乏时期的困窘。书香也使我忘记了前进中的磕磕绊绊,忘记了诸多无绪的苦闷与烦恼。读书使我成为精神的富有者和美的不懈追求者。

对书籍的喜爱,使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茶余饭后捧一卷书,睡觉之前翻几页书,出门在外带一本书。图书馆、阅览室是常去的地方。每次上街,抑或出差,逛书店是必不可少的。偶然淘得几本好书,便会得到极大的满足。等我当了父亲、当了祖父之后,我也将书籍当作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们。几册连环画、几本小人书,也常常让孩子们兴奋好几天。直到现在,年逾古稀的我,更是不可一日无书。戴一副老花镜,执一柄放大镜在书海中游弋,在墨香中徜徉。

书香还与我的工作相伴,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她还引领我职业的选择和工作的导向。初中时,我便立下志向,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中师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地走上三尺讲台,用书籍给予我的灵犀一点,去点燃孩子们的智光,塑造一个个稚嫩的灵魂。其后,我又在创作组、文化馆、文联工作,直至退休都有书香萦绕,不离左右。是书籍,架起了我与文艺界朋友沟通的桥梁。我们一起谈“诗言志、歌咏言”的体会,谈“捻断数茎须”的艰辛,谈“功夫在诗外”的感悟。凭借一缕馨香,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心灵的碰撞、情感的火花。

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不知什么时候,我也产生了作诗的冲动,开始涂鸦,开始“诌”起来。初中时,有“豆腐块”见诸报端;十七岁时发表的一首诗竟意外地入选一九五九年度《安徽诗选》。从此,创作成为支撑我生命的另一个支点,与阅读一起成为我生命的左右两翼。我写诗,写报告文学,写剧本,写小品曲艺,还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创作新故事。我充分享受创作给我带来的欢乐——尽管这欢乐更多的是与艰辛作伴,但我无怨无悔。痛,并快乐着。

书香伴我行。有书香作伴,真好!

P16-17

后记

掩卷沉思,一些遗憾情绪油然而生。

编一套《谯城文艺丛书》,虽蕴酿已久,但进入操作阶段的节奏,却骤然而至,匆匆而就,不容精雕细琢。

原因是多方面的。

技术层面的问题不说,时间的紧迫性是主因。真的来不及反复推敲文字,甚至来不及设想一些与文字匹配而生美感的图画。

当然,学识不足,是主要原因。

编一套文艺丛书,需要深厚的学养,需要从矿山里慢慢掘采,需要广征博引,需要披金捡沙,需要才华,需要大团队互相支撑——这一切,都受限制。

所以,只能含着深深的歉意,在书后表示一魄赧之情,尤其欢迎批评指谬,或者在将来的类似工作中可以作为路标,少走一些弯路。

这,也许是有益的经验。

张超凡

于丙申年小寒节后

目录

西山随笔

问龙

落寞的打铜巷

《迟重的思念》后记

《亳州歌谣》前言

诗书作伴自馨香

开始

草药慰藉

那人·那村

西北散记

芍花,摇曳着希望的朝霞

曹操

曹丕

曹植

鲁院的竹子

乡村孩子的乐章

苦李村看场人及老师

半条老街

童年渔趣

忠武王张柔故居

汤王陵和后乐亭

芍花情结

婺源探春

芒砀山与曹操

一只玄鸟

千年时光雕刻一个“亳”

麦子平安

春雨

飘雪的日子

秋韵

偎雪煎茄

风物染人

做故乡深处一株安详的稻麦

人从草木寄文章

段谋南

毙马石与神农坊

月停谁的花园

时光交错古地道

私房酒和私房菜

丑树

等待

母亲的麻叶

五分钟的温暖

像花儿一样安静

腊月里有道风景叫回家

印象凤凰

共与桃花笑春风

当父母老去,我们是如此无能为力

度人容易度已难

穷人家的孩子,更要好好上学

再黑的夜,也会迎来黎明

秋末海棠

响沙湾纪行

月夜

读山记

两只暖袖

两串蚂蚱

老子、庄子和陈抟的“非常道”

该出手时就出手

那些不愿被束缚的灵魂

那些寂寞的树

如何才能睡个安稳觉

有个声就行

灯·书·梦

豆田小香瓜

美人蕉

怀念母亲

一根针

童年的春天

清明,念及姥

与荷有约

老砖街访故

那个人,那些事

探幽采石矶

梨花风起正清明

芍药绽红绡

三枚核桃叶

白发亳州

建安风骨在谯郡有龙伏

卿艳独绝,世无其二

玉儿

爱的鼾声

草原之行

行走在秋风的寂寞里

古城的历史写在老街上

女人如玉

感谢月光

遥寄父亲

关于妖的随想

怀念一只猫

亳社观梅

野草:从清明到中秋

黄鹂来鸣桑葚美

母亲的本草

老街剪影

儿时影像(四章)

槐花飘香的季节

贴锅饼烙焦馍

瓜事

还说瓜

毫城无处不飞花

最浪漫的浪漫

中秋节的光鲜水果

后记

序言

如果从“楚灭陈,下焦邑,筑谯城”算起,正是春秋五霸互露峥嵘的岁月,距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历史。

作为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重要枢纽,涡河文化,参与了黄河文明对中华文化的缔造,涡河,无疑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座落在涡河上的谯城,曾经三为国都——汤都亳,魏设都于谯,小明王“大宋”都亳;曾经历为重镇。谯、亳之名,多次转换。良风厚土,蕴育了文明,亦滋长了文学,从“八斗之才”曹植被奉为谯亳文学泰斗之后,才人辈出,不胜枚举,在华夏文学天宇上,星辉屡现。璀璨史书。

继承和发展,历来是文学艺术的叶脉;灿烂的文明,是火把,把薪火递下去,是传承。

在“十三五”开局之际,谯城区文联、区作家协会和各文艺团体,不甘平庸,以发展经济的急迫感,共同编辑了这套《谯城文艺丛书》,集中展现了谯城当代文艺术界的阵容和成就,有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谯城著名老作家的散文,有当代谯城作家的担当用心之作;有书法绘画作品;有民间曲艺的茁壮身姿;有民间故事、歌谣吟唱的史诗;有民间的艺术积淀;有折射社会生活的摄影镜像……,这些作品,基调昂扬,主题鲜明,既有丰沛的艺术元素,又激荡着社会良俗的主旋律,是谯城文学艺术的佳作代表。

由于时间紧迫,编选工作未能尽善尽美,留有很多缺憾,或者存在一些失误,这些,都留给时间检验和方家批评吧。

编者

2016年12月

内容推荐

张超凡主编的《盛世雅言(当代谯城散文集)》为一部散文集。三千七百年历史的谯城,文人辈出,杰作浩瀚。这本著作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谯城作家的散文作品,收录了47位作家的作品,展现了古城谯郡的灿烂文明和人文风物,呈现了当代谯城几代作品的风貌。

编辑推荐

《谯城文艺丛书》集中展现了谯城当代文艺术界的阵容和成就,有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谯城著名老作家的散文,有当代谯城作家的担当用心之作;有书法绘画作品;有民间曲艺的茁壮身姿;有民间故事、歌谣吟唱的史诗;有民间的艺术积淀;有折射社会生活的摄影镜像……,这些作品,基调昂扬,主题鲜明,既有丰沛的艺术元素,又激荡着社会良俗的主旋律,是谯城文学艺术的佳作代表。

张超凡主编的《盛世雅言(当代谯城散文集)》为该丛书的其中一本,主要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谯城作家的散文作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