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海藏族唐卡(娘本)(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胡雪涛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胡雪涛著潘鲁生主编的《青海藏族唐卡(娘本)(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胡雪涛著潘鲁生主编的《青海藏族唐卡(娘本)(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主要介绍娘本中国唐卡大师从艺人文环境、手艺人生、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本书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仅仅是记载与传承,更重要的是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些濒临消失的中华传统手艺。

目录

第一章 热贡唐卡生态

 第一节 环境孕育

 第二节 时代变迁

 第三节 唐卡生态

第二章 娘本的于艺生涯

 第一节 生在画乡

 第二节 风格形成

 第三节 手艺新生

第三章 娘本的于艺传承

 第一节 传统传承

 第二节 传承创新

 一、建立热贡画院

 二、保护与传承

 三、唐卡展览与唐卡教育

 第三节 传承谱系

第四章 娘本的唐卡技艺

 第一节 工艺类别

 第二节 材料工具

 一、唐卡的绘制工具

 二、唐卡的绘制材料

 三、唐卡的基底制作

 第三节 工艺流程

 第四节 特色工艺

第五章 代表作品赏析

 第一节 师傅夏吾才让作品

 第二节 娘本代表作品

 第三节 娘本的“新唐卡”

 第四节 徒弟作品

第六章 访谈实录

 第一节 谈师傅

 第二节 谈手艺

 第三节 谈传承

附录 娘本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建立热贡画院

唐卡传承步入当代,在从业规模和从业人员上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对大量纪念品唐卡的需要,冲击了当地传统的从业、传承模式。许多商人看到了热贡唐卡的投资价值,纷纷过来出资建厂,产生了规模化的唐卡生产模式。生产的工期缩短、工序简化,工业生产的化工颜料取代了艺人循古法自制的矿物质颜料,致使质量下降,技艺一度衰退。有些艺人为了迎合市场,不再长时间地去精心绘制一件作品,开始大量出产低质量唐卡。从业人员混杂,反而使坚持品质、坚守质量的艺人们没有了生存之地,许多传统的技艺面临着丢失的危机。市场扩大以后,收藏市场也瞄上了热贡唐卡这块资源。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的一些艺术品收藏者开始购买、定制唐卡,使唐卡原本作为宗教用品的属性逐渐改变,成为可供欣赏的艺术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求学者。在这种接受群体和从业群体的变化下,手艺的宗教意义、民俗意义的内涵和技艺本身的传承传播都面临着未知的变革。

这时娘本和徒弟们从拉萨回到了家乡,看到传统手艺正在发生着如此巨大的变化时,娘本开始思考唐卡的技艺保护问题和传承问题。传统的家庭式作坊和家族内部的传承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唐卡需求环境了,而盲目地扩大和缩短学时、工期,只会对手艺造成严重的损害。现在虽然对于唐卡的需求多了,市场大了,但完全地按需生产,使艺人们只关注少数几个市场上受欢迎的品类,好多传统的样式、题材都面临着无入学、无人画,正迅速地消失的情况。娘本在想,师傅晚年一直思考的是手艺传承的问题,他一直对学生们说,要把祖宗的好东西传下去,不能在这代人手里断掉。自己生在吾屯,学在吾屯,目睹了当代热贡唐卡的步步发展,从1981年组建“热贡艺术研究筹备小组”,到1 986年“热贡艺术馆”“热贡艺术研究所”的成立,师傅一直身在其中,为手艺的发展尽到了老一辈艺人应尽的职责。作为这代艺人,想让唐卡更好地发展,首先就要在传承上去努力。要把手艺的精髓传下去,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掉。于是娘本打算将十几年在外画唐卡挣来的积蓄全部投上,建立一所唐卡学校,这样既能保护好技艺,又能容纳更多的人来学习,能让手艺更广泛地传播、传承。

在西藏待了八年的娘本,回到家乡后很多人都不认识了,连镇长是谁都不知道。他先找到自己所在的吾屯村的村委主任和村支部书记,把建唐卡学校的想法告诉了他们,书记和主任听后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吾屯的一个艺人自己想要为家乡做这么大的贡献,我们全力支持,但学校的话要求会比较高,需要很多的审批,并且只靠你一个人的话也教不起来啊。你可以成立画院,画院可以研究、展示唐卡,也可以按照我们吾屯传统的方式带学生。画院一定要办好手续,全要正规地来,这是好事要办好,我们帮你去跟镇政府说去,帮你办手续。”就这样,在吾屯村干部的帮助下、同仁县政府的支持下和娘本的努力下,2007年8月,历时一年建设、占地四亩、建筑面积达两干平方米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画院”建立起来了,娘本担任院长(图3—11、图3—12)。

画院的建立,改变了以往家庭作坊的规模,改善了对手艺保护和传承的条件,建立了对外交流的平台,但在管理和运营上也提高了难度。娘本对画院的设想是开拓传统手艺的现代发展,所以在教学上,仍是沿用吾屯传统师带徒的传习模式。他让已经出徒的学生,在画院里一边从艺一边授艺,与学生们画在一起,以起到随时示范的作用。一旦有大型的唐卡绘制工作时,也会按照传统的生产模式,学生和老师一起协作,分工进行。学生在画院里管吃管住,不但不收取任何费用,还会定期发给生活费,这让一些贫困家庭出来的孩子能够安心学艺。在管理上,他请弟弟来负责日常的运营,妻子负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家人的努力下,这个公司性质的画院逐渐有模有样地运转了起来(图3—13、图3—14)。二、保护与传承

热贡画院建立以后,娘本首先在保护和传承两方面下工夫。

在保护方面,画院里设立了常年开放的展厅,用于展示热贡艺术和各个时期的唐卡作品。娘本从艺多年来一直喜欢收藏各类老唐卡,他到每处地方,看到了珍贵的唐卡都会不惜代价地去购买。

P53-54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后记

从着手撰写传承人书系《青海藏族唐卡·娘本》卷开始,到书稿付梓之际,已有两年之久,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通过数次与娘本和他的弟子们接触,全面地了解到国家级传承人的唐卡艺术和他的手艺传承。娘本的从艺,可以说是近代热贡唐卡极具代表性的艺人从艺模式,从拜师到出徒,再到收徒传艺,整个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条由近代到当代的热贡唐卡艺术的发展脉络。其中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当代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都能够在他的手艺传承中合理地融汇到一起。当我们翻看历史时,也能够找到诸多可以对应的解读。我国的手工艺术文化容纳众多,而一个显著特点则是延绵不断,其中无不显现着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手艺智慧。另一方面,吸收与融合,也是唐卡艺术所蕴含的深层文化特征之一,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唐卡都能够在保持自身本质价值的同时,通过吸收其他文化的审美元素、文化观念而使自己富于发展的活力。

再看娘本的手艺传承,也体现了我国手艺行业中师带徒的优良传统制度,这种师徒制是在以家庭为基础的作业模式中逐渐形成的,师傅与弟子以手艺为纽带,最终形成了亲如父子的情感维系。手艺人对手艺的尊重、对师傅的敬重,使手艺无论经历何种起落,总能够保持生命力,能够一直存活下来。在每次谈到师傅夏吾才让时,娘本总会眼眶湿润地回忆着、复述着师傅的一言一语,当娘本的弟子们谈到老师时,也会以师傅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并认为师傅的手艺是最好的,是自己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工艺方面,手艺人就地取材,量材为用,在朴素的口诀当中,承载着一道道严格的手艺工序和技艺流程。但正是这朴素的艺诀艺理,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出民间艺术的特色和民间的工艺智慧。

最后,在书稿的结尾,我首先要感谢潘鲁生先生,是先生对民间艺术无限的热爱,才有这套丛书的面世,先生的学识和对待民间艺术的真诚,是我追求的目标。然后要感谢董占军先生,是他多次对书稿的编写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才能有本书至今的面貌。还要感谢张传寿、李炎、陈义磊同志,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具体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