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路、杨传杰著潘鲁生主编的《山东曹县江米人(王锡金)(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 书名 | 山东曹县江米人(王锡金)(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唐家路//杨传杰 |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家路、杨传杰著潘鲁生主编的《山东曹县江米人(王锡金)(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唐家路、杨传杰著潘鲁生主编的《山东曹县江米人(王锡金)(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主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曹县江米人王锡金从艺人文环境、手艺人生、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本书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仅仅是记载与传承,更重要的是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些濒临消失的中华传统手艺。 目录 第一章 曹县江米人的自然和人文背景 第一节 江米人和曹县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曹县江米人的文化生态 第三节 曹县江米人的用途及种类 第二章 王锡金的手艺人生 第一节 家庭生活 第二节 少年游艺 第三节 婚姻往事 第四节 卖艺琐事 第三章 王锡金的手艺传承谱系 第一节 祖师爷范思贤 第二节 师爷刘玉明与师傅王勤胜 第三节 第四代传人王锡金 第四节 曹县江米人的传承现状 第五节 曹县江米人的手艺保护 第四章 王锡金的手艺活儿 第一节 制作材料及相关工具 一、制作材料 二、制作工具 第二节 捏制手法 第三节 手艺流程示例 一、材料准备 二、捏面人演示 第四节 王锡金的新手艺 第五章 王锡金的手艺代表作 第一节 《西游记》人物 一、孙悟空 二、猪八戒 三、唐僧 四、沙和尚 五、猪八戒背媳妇 第二节 《三国演义》人物 一、刘备 二、关羽 三、张飞 四、鲁肃 第三节 其他 第六章 手艺人语录 第一节 关于学艺 第二节 手艺技巧 第三节 手艺传承 第四节 卖艺见闻 第五节 “非遗”新名词 第六节 手艺困境 附录 王锡金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山东曹县,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散走的赶不上推车的,推车的赶不上担担的。”这“担担的”说的就是民间的走访或走四方艺人——货郎担买卖。曹县“担担的”人里边四处叫卖的江米人占了不少。江米人就是俗称的捏面人,只不过这面是用江米面儿加红红绿绿的颜料调和而成的。而面人制作在中国分布就更广泛了,只要是拿面捏的,不管生熟,不管能吃能玩,都是面人。尤其在北方,面食为主,面人也就不稀罕。目前我们所见的关于面人最早的文字记载和实物发掘皆出自唐代。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载:“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帷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粻之属。”由此揣测,“假花、假果、粉入、面粻之属”与现今所说的“面人”应属一类东西,“当衢设祭,张施帷幕”的祭祀风俗现今也有流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唐代墓葬出土的面制女俑头、男俑头和小猪,无疑是千年以前古老面人的实物例证。 面人也是山东地区普遍流传的老手艺,如胶东“花饽饽”,盖房上梁及婚嫁迎娶的“圣虫”,上元节的“看场佬”,聊城冠县面人“猪八戒”,莱州面花“仙女儿”,菏泽曹县“江米人”和流传广泛的豆面灯,等等(图1—1~图1—3)。这些江米人色彩绚丽、形态多样、风格独特,流传广泛,是鲁西南地区祭祀民俗和儿童娱玩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当地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类。据曹县桃源花供老艺人讲,远古时期地处黄河流域的鲁西南灾祸横生,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每年正月初七“祭火神”,常杀猪宰羊祭天,后来演变成用面粉捏成猪、羊等家畜作供品,还增加了瓜果、蔬菜等多种样式的蒸馍,并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进行装饰(图1-4)。这便是桃源花供会的由来,江米人也与此有了不解之缘。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江米人由祭祀天地的供品演变成游艺玩具,并由单一的动物造型扩展为戏曲人物、花鸟虫鱼等多种造型,在民间逐渐形成了一套传承有序的民间手艺,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意儿。 江米人手艺主要集中在山东菏泽及周边地区。菏泽古称陶、济阴、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东与济宁相邻,东南与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西、北三面分别与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濮阳市接壤,地域面积12000多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00多万,是个人烟兴旺的地方(图卜5)。它位于新旧黄河的夹支间,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境内除梁山(今属山东济宁)、巨野两地有几十个海拔高度不超过两三百米的山丘外,其余地势比较平坦,属于典型的平原。从整体地貌特征看,由南北向中间逐渐凹下,总趋势是自西向东呈“簸箕状”缓降。之所以将其形容为“簸箕状”是有一定的客观依据的。据史料记载,自前602年(周定王五年)至1938年,黄河下游决溢159()次之多。改道26次,有7次波及该区。由于黄河多次南、北变迁,塑造了该区向东缓降的簸箕状地形①。作为江米人的主要产地之一,曹县便位于这“簸箕”的顶端,它地处鲁、豫两省八县交界处,东临单县,东北、北和西北与成武、定陶、菏泽、东明接壤,南和西南与河南省商丘、民权、兰考毗连(图1-6)。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据史料记载,曹县,周为曹国及宋、楚地;战国时属齐;秦属砀郡;汉为定陶县西南境,属济阴郡;东汉因之;晋改属济阳郡;南宋属南济阴郡;北魏初,置西兖州,与济阴郡同治定陶,后皆徙左城;隋开皇六年(586),析定陶置济阴县,为曹州治;唐因之;宋、金、元因之,皆为曹州治②。另据载,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改属济宁府,此为曹县得名之始。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济宁降为州,县随济宁州属兖州府。1445年(明正统十年),复置曹州,曹县随曹州属兖州府。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曹州府,曹县属曹州府③。后又历经多次行政沿革,直至民国初期曹县又划为13个区,区辖乡,乡辖保。新中国成立后,初划为12个区,1个城关镇,区下设乡。1983年12月进行体制改革,至1984年年底全县划为10个区、38个乡、12个乡级镇。1996年年底,全县有14个镇,17个乡④。 曹县地势平坦,少有起伏,河道遍布,土壤肥沃。据《曹州府志》卷三《舆地志·山川》载:“曹土多平原,无崇山峻岭。其偶耸出钜、郓间者,不过单峰断阜,可一二数也。河渠故迹,盈涸不常,大率利少而患多。”⑨从地理环境看,曹县位于太行山与泰沂山之间南北走向的狭道上,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热冬冷,四季分明。 P2-6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后记 “肩上放上扁担货,走遍九州不挨饿”;“一根扁担两条绳,走遍天涯不受穷”。这是过去在山东曹县民间流传的对江米人手艺人生存的写照。虽然不是多么自豪,但多少还是带点儿优越于人的意思,不管是手艺人的自我炫耀,抑或是旁人的羡慕或向往,都看得出来,在过去的那些岁月里,一个同村里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手艺人是如何不惧背井离乡的艰辛,解决了一家人吃饭的问题。不过这种比讨饭好不到哪儿去的小营生似乎也是一种无奈,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升宫发财的意愿或条件,就凭手艺吃饭,虽然辛苦,起码不挨饿不受穷。 不过事情来得还是有些让人不知所措。流传了不知多少年的“生意不如手艺”这句根深蒂固的古训,似乎在百八十年的变化或者十几年的光景里被质疑了。正像前面我们认识的手艺人王锡金,跟年轻人相比,日子不好也不坏,难道是年老体衰的缘故?手艺还在,手艺人的优越却不再;家把什还在,营生却不再。幸好,国家出台了好多人既欢喜又不甚了了的“非遗”(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这种好事最先得益的自然也应该是王锡金这些老人,同时,也成就了比王锡金这些人有头脑的年轻人。王锡金似乎还稀里糊涂,那些有头脑的人却比他看得更清楚。他虽然依旧是早上喝糊糊就咸菜,依旧住着土坯房,没能也没指望把捏面人“做大做强”、做成产业,甚至也就是在大场合上表演过几回,但捏面人这事被政府重视了,他心里真是敞亮了许多,他很满足,虽然他依旧没多少大事儿可做。 回想此前的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或者更远,不少人以民艺或其他的呼声替王锡金们吆喝,可常常是有气无力。现时,人们在遍地“非遗”的欢喜中把目光重新瞄向了王锡金。虽然也没有比王锡金更明白,但我们像他一样认定这总是好事儿。当我们看完了、问完了、拍完了、也写完了,可还是有些不明白,原来的“心灵手巧”没人念叨了,原来的“手艺不如口艺”似乎真的被验证了。“空手套白狼”“一张好嘴养活三口之家”“知行合一”“行胜于言”“脚踏实地”,这么多的说道,何去何从让人不好选择,匠人、手艺人越来越少,大师越来越多。敬畏、专注、谦恭、执着、真诚、诙谐,等等,这些手艺人的性格哪儿去了?得心应手、言传身教、鬼斧神工,这些事情还有吗? 当我们拂去尘土,面对手艺人和他们的手艺、他们的家把什,还有他们的智慧和精神,用心去抚摸,我们的矫情作势、夸夸其谈、口若悬河,能够被触动吗?我们的观念只是天马行空、四肢只是用来指手画脚就够了吗? 文字在键盘上机械地敲完了,面对将去的手艺和手艺人,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