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伊丝·劳里著的《最后的夏天》是一部美国当代儿童文学中篇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温暖感人的画面,深深的关爱与亲密感紧紧地包围着这个家……梅格的悲伤与快乐同时呈现在这部感人且富有内涵的小说中。
梅格很难不嫉妒姐姐莫莉。莫莉漂亮、开朗,而梅格完全相反。这年夏天,为让爸爸更好地写作,全家人搬到了乡下。在这里,姐妹俩住同一个房间,却摩擦不断。突然有一天,莫莉开始不停地流鼻血,从此之后,一切都变了。家里的气氛变得令人窒息,而内心其实一直深爱姐姐的梅格,终于知道了事情残酷的真相……她会选择逃避,还是坚强地面对?
《最后的夏天》由洛伊丝·劳里著。
梅格很难不嫉妒姐姐莫莉。莫莉漂亮大方、开朗活泼,像星辰一样耀眼;而妹妹则完全相反,长相平平、敏感易怒不说,还爱钻牛角尖。这年夏天,为让爸爸更好地写作,全家人搬到了乡下。在这里,这对姐妹住同一个房间,却摩擦不断,打得不可开交。突然有一天,莫莉开始不停地流鼻血,从此之后,一切都变了。曾经美丽的莫莉身上插满了管子,家里的气氛变得令人室息,而内心其实一直深爱姐姐的梅格,终于知道了事情残酷的真相……
第一章 粉笔画下三八线
是莫莉画的三八线。
她是用粉笔画的那条线——那是个白色的、粗粗的粉笔头,粉笔是我们还住在镇上时就有的。那时候,我和莫莉都还小,镇上有条人行道,我们还在上面玩跳房子。那根粉笔已经不知所踪很长时间了。莫莉把它翻了出来,它就放在去年我在陶艺课上做的一个陶土盘子里,里面还有一条细绳子、几个回形针和一块不知道还有没有电的电池。
她拿起那个粉笔头就在地毯上画了一条线。好在这块地毯没什么毛,不然她根本就画不上去。那是铺在以前老房子的厨房里的地毯,很旧、很平,磨损得厉害,所以白色的粉笔在蓝色的地毯上画出了完美的线条。然后,在我目瞪口呆的时候(因为这么气急败坏,不像莫莉的作风),她继续把线画到了贴着蓝色小花墙纸的墙上。她站在自己的书桌上,把线一直画上了天花板,接着跑到房间另一头,站在自己的床上,把另外一面墙上的线也画到了天花板。莫莉的线画得可整齐、可均匀了。幸好是她在画,要是换了我,肯定画得一团糟,线条歪歪扭扭不说,还粗细不均。莫莉画得真不错。
画完后,她把粉笔头放回盘子里,坐到自己床上,拿起了一本书。在开始读书之前,她瞄了我一眼,因为我还是吃惊地站在原地,根本不敢相信她居然画了条三八线。然后,她说:“听着,现在你随便怎么邋遢都行,但是你只能在你那边乱来,这一边,是我的。”
我们住在镇上的时候,莫莉和我都有单独的房间。分开住确实不会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亲近,但是起码能让我们井水不犯河水。
当姐妹这事儿真是滑稽。嗯,反正对我俩是如此,爸爸说过不能以偏概全。莫莉比我长得漂亮,不过我比她聪明。我一心一意地想有一天能出人头地。我希望等到我长大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是谁,因为我会做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虽然我还不知道那是什么事,不过我的成就肯定能让大家一提到我的名字——梅格·查莫斯,就赞不绝口。有一次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莫莉,她则说她希望长大以后就嫁人,改成夫家的姓,成为某某家的莫莉,某某夫人,还要生小孩,好多小孩,孩子们都尊敬地喊她妈妈,那就是她所希望的。莫莉满心欢喜地等待那一天的到来,而我却很不安分,非常没有耐心。她觉得自己期待的事情一定会实现,对此她非常确定,毫不动摇。不过我就没那么确定了,我害怕自己的梦想有一天会像盘子里的那条旧绳子和回形针一样,不知道被遗忘在什么地方。
这就是我,一会儿雄心壮志,一会儿又踯躅不前,因而我的性格草率、冲动,有时候对什么都不满意,经常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而莫莉的目标很明确,她把要做的事情都规划得清清楚楚,所以她的性格就比较文静、随和、自信,甚至有点自命不凡。
有时候我觉得,爸爸妈妈虽然分了两次来生我们,可是他们把所有的优点都给了大女儿莫莉。更多的时候我还会想,爸爸妈妈只在生莫莉的时候花了心思,而我则是用边角料做的。这种自我感觉可不好,尤其像我这样一个内心深处藏着野心、梦想和理智的人,虽然我知道事实并不是那样的。
和别人住在同一个房间最难的地方就是藏不了任何东西。我并不是说那些不成双的脏袜子,或者那十四张由于尝试创作一首诗未果而被揉成一团的废纸,尽管莫莉介意的正是这些东西,所以才要画那条三八线。我想说的是一个人非常隐私的那部分:有时你会无缘无故地流眼泪;你想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独自思考问题;有些话你想大声说出来听听看是什么样子,不过你只想说给自己听。做这些事情时,有个封闭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住在镇上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做的。
P1-5
爱和成长是最好的纪念
当你朝夕相处的家人即将被病魔带走,你会怎么做?面对,还是逃避?
这是一个太过残酷的问题,对于大人尚且如此。对于孩子更是。
我们都习惯相互陪伴,而且认为爱只有陪伴时才能真正传达。而告别,是我们有意无意就想避开的话题。我们明白告别终有一天会到来,却怀着微小的愿望,希望那一天来得越晚越好。
告别是一门功课,似乎每个人都不及格。
在成长的路上,父母教我们如何满怀希望,如何追逐梦想,如何变得勇敢,如何心存感恩等等,却几乎从不教我们如何面对告别,尤其是与至亲之人的告别。
在我二十五岁那年,我不得不与患先天性心脏病的表弟告别。接到家里电话的那一刻,我的大脑一片空白,随之而来的巨大悲痛紧紧攫住了我,像是心里缺失了一块。随着时间的逝去,这空缺的一块渐渐结成伤疤,一触碰就会很疼。只要还有疼的感觉,这伤疤就不算痊愈。
多年以后,我翻译了这本《最后的夏天》。整本书就是一场盛大的告别。翻译到痛处,我常常有种不知所措的慌乱感。同时,它也让我开始反思,告别是人生的重要课题,我们是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一直在忽视与逃避它?
梅格和莫莉是一对姐妹,梅格多才多艺,莫莉美丽善良。梅格总是觉得莫莉太美,自己太丑;而莫莉又觉得梅格太优秀,自己太普通。两姐妹彼此深爱对方,却并不自知,而总是找茬对着干。这就是他们的日常。
这不就是每个家里的两姐妹都会有的样子吗?在吵吵闹闹中长大,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可是姐妹间的感情任谁都无法代替。等她们长大了,会看着对方出嫁,会陪着对方当妈妈,等她们老了还能手牵着手回忆小时侯拌过的嘴和抢过的洋娃娃。
她们从没想过要与对方告别,也从没想过要用告别这种残忍的方式证明彼此相爱。但她们的成长之路,在梅格十三岁的那个夏天突然转了个弯。在这个弯道上,疾病一步步带走了莫莉,而梅格唯有恐惧、慌乱,觉得犹如末日来临。
告别比任何冒险都更需要勇气。没有人教她该怎么做。她不知道该怎么陪姐姐度过人生最后的日子,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爸爸妈妈不至于伤心绝望,更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自己从悔恨和无措中拯救出来……
这些问题一股脑地摆在她面前,由不得她退缩和逃避。她能做的只有面对。姐姐的生命终究留不住,而她渐渐明白,她还拥有姐姐的爱,更重要的是,博学又幽默的爸爸、坚强而隐忍的妈妈、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威尔,还有以无比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生命的好邻居本和玛丽亚夫妇,都陪在她的身边。而那用春夏秋冬不同的色彩和力量,给予她勇气和灵感的大自然,更让她体会到,消亡之后,会迎来新生。
姐姐走了,梅格的生活还要继续。而她也学会了用那双和姐姐一样美丽的眼睛去探索这个依然精彩的世界。十三岁的夏天对梅格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仿佛一夜之间她就长大了。当然,没有任何一个孩子需要用这样的方式突然长大,可是当我们必须解答告别这道难题时,唯有好好地告别,把对方那份对生活的希望活出来,并用爱做永远的纪念。
罗玲
《最后的夏天》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温暖感人的画面,深深的关爱与亲密感紧紧地包围着这个家……梅格的悲伤与快乐同时呈现在这部感人且富有内涵的小说中。
——美国《书单》杂志星级评论
这个故事的布局是那么精巧,情节是那么引人入胜,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令人难忘的佳作。
——美国《号角》杂志
梅格是一个坚强的女孩,以乐观迎接生命中最艰难的挑战。
——美国《科克斯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