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程万军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朱元璋24位战友血的教训

闯天下要找到领路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位好大哥。对待正确的领路人一定是要追随的,但要不要捧、要不要造神、捧上天?神化的大哥,对兄弟们是福还是祸呢?

对此,中国历史给出的答案是惊人的一致:是祸,是人祸,是人祸中之大祸。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听惯了历史评书的读者朋友,以为此“帽”乃中国历代皇帝圣旨的“标配”,其实不然。这不是“标配”而是升级换代的“高配”,是近古华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明。此前已经有了一千六百历史之久的中国帝王圣旨里,皆是没有这个“帽”的。朱元璋加这个“帽”,意在强调,他当皇帝是天意,是命中注定的。

然而,“发明家”朱元璋虽然嘴上这么说,纸上这么写,但心里应该和明镜似的:这个“奉天承运皇帝”,跟“天””关系不大,其实都是他那24位兄弟“血染的风采”。

而那24位兄弟,马上肠子就要悔青了,随着一句“奉天承运皇帝”,大哥封神,自己却将大难临头。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那么当初,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让大哥朱元璋走上神坛、失控为神了呢?

这一切还得从他们的大哥“凡间事”说起。

当朱元璋还不是皇帝时,他是一个众望所归的带头大哥。

我们知道,元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起事的时间而论,朱元璋起义造反时间是比较晚的。待他单独领兵时,不少“革命前辈”已经成了气候。但到头来,为什么无根无基的朱元璋得了天下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得人心,二是兄弟们捧。

为什么兄弟们捧他?这就需要先把第一个问题说清:得人心。

在得人心这一点上,朱元璋首先抓住的是兄弟们的心,让兄弟们认定他是一个可以追随到底、不会亏待他们的百年不遇的好带头大哥。

在打天下阶段,朱元璋充分展示了带头大哥的最优秀的品质:仗义。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是个农民中的赤贫,俗话称为“穷光蛋”。他一没文化,二没钱,所以要想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就只能拼智商和情商了。可以说,在这两商上,他出类拔萃。朱元璋的高智商体现在“悟性”上,别人一点就通;而他的高情商,则体现在“人格魅力”上。

多年以后,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回忆起江湖上的那些事儿,认为自己赢在“仁义”。说当时群雄并起,元军主要是被“前辈”们干掉的,而他的对手大多都是“义军”领袖,其中两个对手最为强劲,一个叫张士诚,一个叫陈友谅。张士诚有钱,陈友谅有兵,他朱元璋什么都没有,但却“有得是信义”:不好杀人,与兄弟“同心共济”。

这委实不虚。

朱元璋,1328年生人。生于濠州凤阳的一个贫农人家。家中兄弟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八,故起初的名字叫朱重八。1344年,时逢旱灾、蝗虫和瘟疫,父母相继去世,16岁的他为了混碗饭吃,无奈入寺为僧。三年后,以红巾军为首的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他受觉醒较早的同乡小伙伴汤和窜动,弃庙从戎,投靠了老家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初为亲兵,后因英勇善战,才能出众,被郭子兴招为义婿。虽然受了重用,但朱元璋发现,岳丈郭子兴思路狭隘,目光短浅,于是他打算独创一番事业。1353年,25岁的朱元璋开始脱离岳丈,独立创业,率领24位濠州兄弟另起炉灶开辟新战场,最终打下了自己的天下。

这二十四位濠州兄弟,可谓是当初朱元璋打天下的全部本钱。他们是:

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常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张铨、周德兴。

朱元璋首先与这些兄弟同甘共苦,表现出一个好大哥的优良品质。对这些哥们,他表现出足够大方:缺什么送什么,该给的给,该送的送。而且,他平易近人,与兄弟们打成一片,不分彼此,这些兄弟跟他也不用讲究什么名份,只不过以他为首而已。遇有不同意见,还可以据理力争。

比如朱元璋对兄弟将才之首——和他一起长大、小他四岁的徐达,那是关心备至、视若手足。甚至关心到他的生活情感问题。徐达严于律己,不贪女色,所以婚配较晚,而朱元璋就亲自选了一位美女谢翠娥许配给徐达,这还不算,后来又把徐达的长女钦点嫁给了自己的四子朱棣,与兄弟结成了儿女亲家。如此惺惺相惜,怎不令徐达出生入死、肝胆相照?

朱元璋对兄弟们一视同仁,不分先来后到。甚至对背叛他的兄弟都讲义气。(P2-3)

后记

当本书终于可以脱手时,恰逢“猴年马月”(农历丙申猴年五月),我的感受是两“如”:如愿以偿,如释重负。

这本书不仅是给初次牵手的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个交代,更是对自己一个心结的完整交代。这个心结就是“杂文说史”心结。

杂文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历史怎么讲才有意义?自1999年开始杂文创作、关注中国政史及中曰比较史,如是之问挥之不去。直到三年前尝试“长杂文说史”、陆续登上湘视《湖湘讲堂》、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等栏目,才终明朗:那不是文人的牢骚体,也不是仅仅是“伤人”的匕首,长杂文是历史的过滤器,现实的望远镜。“杂文说史”的最佳状态,是“用通俗语言表达不俗思想”。最大功用不是“冷嘲热讽”,更非“奈何之叹”,而是“开化之方”。

基于认识的明朗,我更加坚定了如是信念:一个历史的笔述者,当然要会讲故事,但更要懂得大道理。光讲故事,不讲道理,或者不懂大道理,充其量是“天桥的把戏”。那样的说史,除了消遣,没什么意义。关于大道理,大可不必天天挂在嘴上,但却一定要懂。因为“不懂大道理”,即“写不好小文章”。一个失去“大是非”与“大方向”的写作者,至多只能修炼为察言观色、随风作文的术士,次而言之,沦为纯粹的卖文者,“著书都为稻粮谋”。坚定了创作信念的我,携激情与锋芒之余勇,对这本累积之作的整理再创作可谓用心。本书原定收工于五一前,但小长假来临时,仍嫌意犹未尽,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再过一遍。此番追加的修整用了整整一周时间,一天24小时除了起三餐起卧,就专干这一件事,围着五一小假,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节。之后再接再厉,6月又有两番这般经历,当完稿交至张修涛编辑手上,对其讲起其间辛苦,涛弟撇撇嘴不屑地说道:写好书哪有不疯便痴的,你这个把月的苦累实在不算什么。你看曹雪芹,用一生来写一本书,也只写了八十回,就顶不住了,后四十回交给了后人。

想想也是。比起明清那些飘落民间的大家,现在的作家能一脚体制内、一脚体制外地创作,实在已是偏得了。《红楼梦》已成“学”了,但作者曹雪芹却是贫寒而亡。巨额的版税,与他没一毛关系。为的什么?

我想比起“一年数本”的现代高产作家,那些用一生写作的“一本书主义”者,只能用“境界”加“文豪”两词来诠释。他们的创作,虽然也有现实生活所迫的吃饭动因,但其价值远已超出现世,更多的是“以飨后人”。

作为后人,我们从他们的大作中“飨”到什么呢?恐怕那不仅仅是一份免费的精神食粮,更是一份愿景:创造一个不再沾满血泪、超越先人的美好世界。

那么,到底后人怎么才能比前人更好?

我想,无非就是“开化”二字。  说到“开化”,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在这一点上业已到头。著名的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就是持此观点的最具代表性一位。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他出版了《历史的终结》一书,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反响。福山认为,历史的进步就是自由意识的进步、人人获得自由的过程,终点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当一种文明体系能够从根本上满足了人性中这种需要的时候,历史就走向了终结。而冷战结束以后,人类文明体发展就到达终点,从此之后,构成历史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

为此,福山还找到了历史依据,他说:进入20世纪,为了和西方文明竞争,为了取得更快的社会发展,很多国家尝试了不同的文明体系,但是其中没有一种能被证明是比西方文明更为先进,更有希望,更有生命力,更能代表未来前途的。除了以自由民主制为核心的西方文明,人类社会没有别的进化可能,这就是历史的终结。

应该说,在对人类进步的终极目的分析上,福山的话有一定道理,但以西方文明盖棺人类文明,我认为不是一种科学的进取态度。人类由微不足道的地球生物成为万物灵长,难道不正是文明无限发展的力量?况且人类在精神文明方面全球范围的“开化”,迄今为止远远不够。这不仅仅是指背着二千多年封建包袱的中国人、还包括东西方各国人,都需继续完善和开化。早在20世纪初,西化日盛的日本就有一部分学者质疑对西洋文明的全盘复制,反对“西方文明永恒代表最高文明”的观点。而作为一个成长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杂家,我对文明也持如是发展眼光:一切较高文明都是“开’’而“化,,之产物。而最高文明是相对的,并非固定不变的,高新文明的出现始于各地区、民族之间的碰撞与交流。随着东西方国家相互开放融合,将来世界文明的中心未必不能再移回东方,更不能排除,古老中国再创一种领先世界的新文明的可能。

当然,一切的一切,都必须有个前提条件保障。“开化”的前提是开明与归化,而这个前提的前提,是“长记性”。从已经发生的世界史来看,一个民族最大的不幸,不是灾难,而是“不长记性”。健忘与麻木是一对孪生兄弟,充斥了这样兄弟的族群千年难进一步。记得日本“维新三杰”之首西乡隆盛就曾这样评价过近代中国:“自孔子之后,历八十余世而不进步,此乃中国特色也。”休怪日本人话难听,他们的认真与求真是一种好品质,这种品质更令人接近科学与真相。认真想一想,实事求是地讲,从公元前221年的始皇帝赢政、到公元1912年的末皇帝溥仪,中国封建制度两千余年未有变局,难道不是事实吗?多么合理多么好的政治制度两千年不变还会有活力?何况是不怎么合理不怎么好的政治制度!能令繁衍于这种制度下的族群“开化”到哪里去呢?

无须讳言,就一个现代人的开化度而言,即便现在最时尚的中国人,也往往远不能达标,问题表现之一,就是缺少放眼世界的大历史观。中国一些历史爱好者,热衷以“成王败寇”而非“政治进退”为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此等视野虽越过了伪君子的牌坊,但却只专注于庸俗的利益餐桌,一如“桌子底下放风筝”,出手就不可能高。

那么,话说回来。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讲史、观史、听史、评史,才有意义、才会长进呢?

我想,那就是不戴别人交给你的“有色眼镜”,而是带上发乎你大脑的“开化”眼界。这就是本书的中心思想所在。唯有“开化”,才能令一个国家得到长足进步,这大概才是我们这个离“人的现代化”还有相当距离、古老民族的头等大事。

所以,记性、开化、长进,这三组词不仅是关键,且呈阶梯上升。本书列举的30条血训,就是30条记性,为我们开化之必需。虽然这些教训是用键盘敲打出来的,但每一条都是血流成河。岂能一笑而过、无动于衷?一定要刻骨铭心,才对得起那些为我们每进一步而流血的先人。

总之,千言万语,化为一腔热血寄愿:先人上过的当我们不要再上,先人趟出的光明大道我们要接着走下去!希望我们这个曾经拥有高贵精神血脉和无上荣光的华夏民族,今后大错永远不再犯,大方向永不迷失,此亦为我“杂文说史”之心愿。倘若本书能达此愿十之一二,辍笔无憾!

2016年6月于北京惠风书房

目录

记性一 致兄弟:造神多变魔,别把带头大哥捧上天

 1.朱元璋24位战友血的教训

 2.小站兄弟长记性了

记性二 致皇权:此物乃媚药,勿服也勿造

 1.20年的长命太子,10个月的短命皇帝

 2.还有更囧的,熬了19年的他只干了29天

 3.启示录:皇权这烈药,谁嗑都癫狂

记性三 致人性:人性靠不住,规则趋善恶

 1.杨广的人性与屠兄欲

 2.李世民干了同样事

 3.《资治》无解:欲望无罪,罪在规则

记性四 致血统:血缘怎治世,能力定输赢

 1.明清同期三代领导人的素质比拼

 2.世袭与世选:一字之差的明亡清兴

记性五 致伯乐:此君行不行,看他十七岁

 1.赵佶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2.莫走眼:向太后的千古之恨

记性六 致人杰:君前“三种人”,人类“三级跳”

 1.谁让金家人睡不着觉

 2.孙中山为何不做皇帝梦

记性七 致贤人:好好先生者,未必是好人

 1.世无八贤王

 2.遍地萧冯道

 3.好人之害与平庸之恶

记性八 致红颜:红颜之祸水,大多君栽赃

 1.爱碎马嵬坡

 2.什么样的女人能够祸国殃民

 3.非正常男女关系的典型结局

记性九 致贪官:王的天空下,若非“忠与叛”,休道“廉与贪”

 1.学习阿桂好榜样

 2.他比和珅干净多少

 3.一个菜鸟变贪官,需要几步

 4.反贪嘉庆不伟大,权斗猴戏怎休止

记性十 致清官:草民岂止青天心,权力终为权源谋

 1.清官毓贤为什么比贪官还可恶

 2.海瑞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

 3.大都“装青天”

记性十一 致儒士:“狼会爱上羊”,儒教是首流行曲

 1.寻找“孔赢千年组合”的幕后推手

 2.司马懿绝非儒家真信徒

 3.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怎评儒

记性十二 桃源:均贫富?古代“理想国”从未实现

 1.幻灭乌托邦:农民领袖钟相杨幺食言记

 2.想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更断肠

 3.一次次健忘,一次次上当

记性十三 致文人:秀才成事,拳头须和道理一样硬

 1.一个书生武士,吓破了满大人的胆

 2.土匪窝里,如何建立君子游戏规则

记性十四 致官商:一红就死,并非所有官商宿命

 1.胡雪岩的结局无人艳羡

 2.一个打破“胡雪岩式结局”的红顶商人

记性十五 致政坛:官僚做大官,政治家做大事

 1.李鸿章不是政治家

 2.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3.如何一眼辨别政治家与官僚

记性十六 致国本:强国之本,不在强君,而在强民

 1.大明争国本,越争国越衰

 2.友邦无家奴:老佛爷缺堂启蒙课

 3.打醒装睡人:一人自由之国,必输人人自由之国

记性十七 致气数:“魂、才”归零,气数是个可以量化的词

 1.清王朝之四大命门

 2.清廷死亡倒计时:最后的“才”做了掘墓人

 3.在劫难逃:清人的“魂”在这一刻崩溃

记性十八 致知性:知性为证,旧君臣造不出新家国

 1.袁世凯的总统府邸藏着什么书

 2.政治失明:大人物读书少的严重后果

记性十九 致道义:占据大是非,陡增百万兵

 1.北洋军是怎么被一群学生兵打败的

 2.小六子破局:人家有三民主义,我们没有

记性二十 致未来:预言本倒推,凡事“在人为”

 1.揭开中国改朝换代的“谶语”之谜

 2.起底三大奇书:《马前课》《推背图》《烧饼歌》

 3.历史不相信眼泪,更不迷信宿命

记性二十一 致战败国:天敌可以断你手臂,也可令你长出翅膀

 1.中日第一战:战败国的收获比战胜国多

 2.没有甲午海战,就没有中国千年变政

记性二十二 致日本:宾服大和民族,唯做“世界一哥”

 1.盛唐在此:汉化日本,化到了骨子里

 2.德意志大哥,满足了日本征服欲

 3.美军来了,日本为何集体不反抗

记性二十三 致沙俄:“鞑靼”族群前,要么做强敌,要么做奴仆

 1.“俄始皇”的精神教父来自蒙古高原

 2.你不欺负他,他就欺负你

记性二十四 致老美:因据“两大法器”,故能“独步世界”

 1.清人分不清美国人和英国人

 2.“山姆宝宝”的“生辰八字”

 3.多么深的领悟:独文明不如众文明

记性二十五 致黑帮:法西斯与黑手党,两瓶相克的毒药

 1.铁腕肃黑的墨索里尼是谁的噩梦

 2.两瓶毒药,与其选喝,不如宁渴

记性二十六 致霸道:恶霸与善霸,霄壤之别两物种

 1.霸之恶:希特勒向左

 2.霸之善:丘吉尔向右

 3.给“善霸”下个准确定义

记性二十七 致信仰:信仰如伴侣,无有聊胜糟糕

 1.战犯东条,一个虔诚的神道教徒

 2.绞刑架下的“变教”

 3.识别信仰好歹的基本功

记性二十八 致狼道:狼道当死,军国不是强国最高境界

 1.短命军国的古代样本

 2.短命军国的现代样本

 3.美国魂何以胜过和魂武士道

记性二十九 致人道:人道是衡量文明高度的世界标尺

 1.“仁道”的中国故事

 2.说破“文明”惊煞人

 3.“准文明世界”始自治罪“反人类”

 4.正义可以伪装,野蛮无法隐藏

记性三十 致爱国者:由爱国方式,可见一个民族有无长进

 1.东瀛漫话:从“为它去死”到“让它去死”

 2.爱国的三个层次

后记 曾经血流成河,岂能一笑而过

序言

读史是为了“鉴”,更是为了“进”

历史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有多种用途。可以消遣,可以娱乐,可以“涨姿势”,可以“古为今用”。

古代中国最有名的读史著作,当属《资治通鉴》。一个“鉴”字,标明了历代统治者读史的最高境界——避免失败的历史,复制成功的历史。

但是,历史是有局限性的。就像我们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小人书”,“内容提要”总是在赞美英雄的同时,加上批判性的中心思想: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否则,这些英雄镇压另一类英雄——民族英雄去打农民领袖——的“过错”就说不过去了。

可见,历史是个圈,高瞻远瞩者需要跳出这个圈,“借一步说话”。所以,读史的最高境界,我认为不是重复历史——无论是成功史还是失败史,而是超越历史。不做“失败李自成”的同时,也莫做“成功朱元璋”。一切跳不出历史圈的“鉴”,都是穿新鞋走老路,换个马甲而已,到头来还是一样的兴,一样的亡,一样的“忽焉”。

那么,如何结束这种无望地重复历史,从而超越过去呢?

那就是不在原地打转,让一个民族从历史的教训中长记性、得到“向前进”的想象力。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不能趴下也不可原地踏步,宁可一步一个跟头,也要奋力前行。

读史读到哲学的境地,当然是最高的,但即使是这样也有本国与世界之分,古代与现代之别。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告诫人们,不要重复犯同样错误。我想,我们中国人仅仅通过国史就可以得到上述理解。现代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他所言的“人类”是不是专指中国人呢?倘若此,不妨把这句话说得再直白点:中国人从历史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重复历史。正因为我们一再重复,不思进取,所以先秦和汉唐的积淀不知不觉就见了底,乃至到了近代已是积贫积弱,从古文明社会彻底倒退为半野蛮社会。

20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目睹中国被蕞尔邻国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曾这样棒喝屡遭外族征服的中国人:我爱中国人,但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抵抗凶恶的军国主义,中国的文明将有大部分被摧毁,他们似乎没有别的路可走,不是被征服,就是采用他们敌人的各种“劣习”。

罗素这里所指的“中国文明”的“大部分”,我的理解是“封建糟粕”,这些东西,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或许是文明的,而在现代世界人的眼里未必文明,甚至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所以弃掉并不可惜。只要稍动脑筋,大概也能想通这个道理:一个动辄就被野蛮征服的文明,是怎样的文明?还有多少保留的必要呢?一段复一段被侮辱被损害的历史,怎么能就这样轻易地忘记、重复、不懂得长进呢?

所以,为未来计,我们不仅要看中国历史,而且还要看世界历史,因为遍览中国历史,可见太多的“精于权术昧于世界大势”的“猿猴智慧”、中国式怪胎,要跳出猴戏的圈子,就要放眼世界文明的演进。从世界历史中汲取文明养分,现代思想亦大多包含于此。如是才能不再盛产“昧于世界大势”的怪胎,顺应世界文明潮流,完成人类彻底的进化。

很难想象,一个停留在《资治通鉴》领域的阅读人,能有世界眼光和追求。譬如那位被一些庸俗史学家奉若“神明”“伟人”的袁世凯大人,由“大臣”跳到“大总统”、由“大总统”跳回“洪宪皇帝”,再从“洪宪皇帝”被打入进“窃国大盗”的十八层地狱,不就是因为自我总结的那样——“历事多读书少”吗?因为“历事多”,他没有政治信仰与信念,以实用主义开道、历练为官场的不倒翁,捡了一个国家政权的大便宜;因为“读书少”,只读古书不读现代文明的启蒙书籍,他的地位变了,官称变了,但心没有改变,所以将旧中国的发型一换就匆匆步入民国了。他的那帮北洋兄弟也大同小异,指望这帮“脱旧衣摺新衣”的旧君臣打造一个“新中国”、率领中华民族“向前进”,岂非缘木求鱼、痴人说梦?

可见,读书也好,读史也罢,最大的用处,不是改变谋略,而是改变人心。人心,甚至比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还重要。在我看来,制度与人心,对一个国家而言,就像杯子和水质。一个国家的总人口犹如一汪水,将水装在制度这个杯子里,杯子是什么样子的,水就是什么形状的,但即便杯子由圆变方,水质也不会变,该清澈还清澈,该浑浊还浑浊,这就是科学所言的物理反应与化学反应差异。显然,一个民族要想“向前进”,对水流进行化学意义上的“正本清源”才是完成式。

因而,我的这本书的关键词只四个,一是“视野”:放眼世界,横看中国史;二是“人心”:用心读,促“变心”;三是“记性”:长记性,不掉旧坑;四是“向前进”——这是笔者希望实现的最大创作价值,但愿各界朋友读过之后,能取得如是共识:

悠悠五千年华夏,不能否定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可以且应该接力历史,但不能倒着走,也不能背着历史麻袋走,要卸去历史包袱,撕掉裹脚布,轻装向前进。走进世界大家庭,走向可望可及的地球村里的桃花源。

倘如是,华夏子孙不为历史所累,而为现代文明洗礼之“弄璋”“弄瓦”之喜,该有多好!

内容推荐

程万军著的《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是一本以我国历代王朝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为主线、以世界文明发展史为坐标、以历史教训为内核、以破解历史无解之题为结点的历史通俗读物。

在本书里,作者通过中外历史上的30个重大事件,告诉读者30个历史经验教训,来帮助读者了解历史的纵深发展,熟悉历史发展的脉络,认清中国历史及相关国家的文化本质,不仅要“以史为鉴”,而且要“以史为进”,藉此强调读史是历史,促进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同、增强对国家长足进步的认识。

编辑推荐

程万军著的《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共采用作者30篇历史随笔,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开讲,以中国历史的30条记性为主线,以借故推今,认清人类历史发展经验和教训为辅线,分析和总结了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客观规律,让人们感悟至深,启迪人们正确的进行国家建设和健康生活。

本书的关键词只四个,一是“视野”:放眼世界,横看中国史;二是“人心”:用心读,促“变心”;三是“记性”:长记性,不掉旧坑;四是“向前进”——这是笔者希望实现的最大创作价值。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