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献平编写的《匈奴秘史》25万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首次立足历史典籍,以匈奴角度,全面展现东方匈奴起源及其在蒙高原历史活动的文学长卷。重点叙述了早期匈奴传说、头曼时代秦匈之战,以及冒顿时代重大军事和政治事件。深刻解读了匈奴后期的权利纷争与军事割据,尤其对呼韩邪与郅支骨都侯两单于不同政治命运和个人性格作了较为真实全面的记录。此外,还以独特方式展现了汉武帝及其名将卫青、霍去病、张骞、李广、苏武、李陵、李广利、赵破奴等人在彼时年代的不同现实遭际、武功人格及其昭示的诸多政治和文化征象。
| 书名 | 匈奴秘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杨献平 |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献平编写的《匈奴秘史》25万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首次立足历史典籍,以匈奴角度,全面展现东方匈奴起源及其在蒙高原历史活动的文学长卷。重点叙述了早期匈奴传说、头曼时代秦匈之战,以及冒顿时代重大军事和政治事件。深刻解读了匈奴后期的权利纷争与军事割据,尤其对呼韩邪与郅支骨都侯两单于不同政治命运和个人性格作了较为真实全面的记录。此外,还以独特方式展现了汉武帝及其名将卫青、霍去病、张骞、李广、苏武、李陵、李广利、赵破奴等人在彼时年代的不同现实遭际、武功人格及其昭示的诸多政治和文化征象。 内容推荐 杨献平编写的《匈奴秘史》系首次立足历史典籍,全面展现东方匈奴起源及其在蒙古高原重大历史活动的文学长卷。重点叙述了早期匈奴传说、秦匈之战、冒顿“呜镝弑父”、围困刘邦于白登山、马踏东胡、驱逐月氏,自蒙古高原至欧洲民族大迁徙等重大事件,并对呼韩邪与郅支骨都侯两单于不同政治选择及其个人命运作了较为真实的剖析和记录。浓墨重彩地呈现了匈奴这一犹如苍狼和闪电的游牧军团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深刻痕迹及诸多铁血大戏。 目录 楔子:把匈奴的还给匈奴 第一章 关于夏桀和妹喜的猜想 第二章 鸣条之战 第三章 北部边疆的隐秘历程 第四章 苍狼之舞 第五章 雄主名将 第六章 秦匈之战 第七章 蒙恬的另一种传奇 第八章 大月氏 第九章 头曼单于 第十章 趁虚而入 第十一章 天之骄子 第十二章 闪电战 第十三章 一统高原 第十四章 白登之围 第十五章 汉匈和亲 第十六章 大迁徙 第十七章 马邑之谋 第十八章 张骞的匈奴生活 第十九章 帝国反击战 第二十章 将军百战身名裂 第二十一章 西域之争 第二十二章 西行者 第二十三章 将军李陵 第二十四章 胡天悲歌 第二十五章 匈奴内乱 第二十六章 命运绝响 第二十七章 百年消耗 第二十八章 苍狼挽歌 附录1:匈奴大事记 附录2:匈奴单于世系 附录3: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公元前1700年左右,在故地斟寻——父亲姒履癸、大禹子孙、夏王桀天生神力,智谋过人,酷爱酒色。一人可斗杀一头野牛,绑缚凶悍猛虎;双手一拉,便可拉断铁索。继位初,姒履癸也想建功立业,成一代明君。先是从胤甲时期的国都西河重新迁回斟寻。不久,又出兵征讨有意忤逆的有施氏。 一声令下,各路诸侯和方国即可汇聚,在姒履癸的统一指挥下,拔营起寨,浩浩荡荡逼近驻地在今山东藤县的夏朝众多方国之一的有施氏。这种摧枯拉朽的阵仗,对有施氏来说,肯定是灭顶之灾。 为避免灭亡,有施氏国王惊恐之余,派人向姒履癸表示臣服,并送去大批财物、美女和青壮奴隶。而姒履癸此举,也只是杀鸡骇猴,通过打击和威慑有施氏,警告那些心怀不轨的诸侯和方国安分守己,切勿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另一方面,姒履癸也想借此机会,向天下方国发出一个强硬的信号,那就是,他的万国共主威信仍在,人心未失。 大军在有施氏国二十里处安扎,面对有施氏国王的谦卑臣服,以及众多的美女和大堆财富,姒履癸心满意足,撤兵的计划在胸中悄然形成。 太史终古似乎知道了姒履癸的心思,找到另一大臣关龙逄,当面劝谏。他们的意见很明确,既然大军出征,就要一举消灭有施氏。一旦犹豫,就会错失良机。再者,有施氏施以缓兵之计,私下再联合其他方国和诸侯进行公开反叛,后果不堪设想。 终古是夏王桀——即,姒履癸在位期间有名的谏臣,后见夏桀无道,绝望之余,主动投靠了汤。 但在此时,终古仍旧站在夏桀一边。见姒履癸脸露犹豫,上前说: “今我大军新征,士气昂然,应当趁势前进,一举歼灭有施氏。拖延日久,有妨军心,不利于作战!”终古话音刚落,姒履癸脸上就闪过一丝不悦,眼睛斜了一下终古说:“本王就是要震慑一下不听话的有施氏。现在,大军未动,有施氏已经臣服,并献来财富,目的已经达到,再攻已无必要。” 终古又躬身道:“有施氏请降献财,无非畏惧大王,施以缓兵之计,妄图借此苟且立命罢了。大王不要中了他的圈套。”这时候,一直站在一边的大臣关龙逄也说:“太史说的很有道理。再说,大王率军千里而来,倘若不战而退,恐怕使得其他诸侯及方国、部落轻蔑和耻笑。” 关龙逢这话说得肯定直接了些,有些喧宾夺主。 凡是权势人物,心理必定有所逆反。许多皇帝都这样,自己一贯正确,再忠诚的饶舌也会反感。接下来,姒履癸发怒和终古被斥是必然的。 姒履癸厉声道:“照你话说,本王按兵不攻,是在寡断误国吗?” 姒履癸把话说到这份儿上,发怒在即,本意是要终古与关龙逢等人见好就收。 可终古仍没有明白过来,或者说明知如此,还要力谏。姒履癸华话音刚落,当即辩驳道 “我等只是据实劝谏,没有私心。” 姒履癸怒气爆发,怒斥终古说: “照你之言,你们没有私心,本王就是有私心的了?” 终古和关龙逢还想说些什么,姒履癸却气冲冲地离座而去。 在场的人都觉得有些意外,按照姒履癸的暴虐性格及王者之尊,终古当面冲撞,大怒后,定要将之治罪,不死也得贬职。 姒履癸内心,很清楚当前形势,大军在外,因言而斩杀大臣,是为不吉,且会对臣心军心造成不利影响。这也说明,攻伐有施氏时的姒履癸,仍旧不怎么昏庸,且有着理性的判断和符合规范的行事主张。 尽管在执行军事任务,但作为天下“共主”,姒履癸的行军大帐一定藏满了美女和美酒,还有鲜美的衣服与水果。享受是每一个人的本能表现,身为天下共主的姒履癸当然也不例外。 夜晚过去,原始的太阳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夏军大营,连绵上百里,众多军士散落各处,吃饭——或许是啃食带血的肉。他们知道,战争随时开始,良好的体力是杀敌和活命的先决条件之一。此时,作为大夏王子的淳维也在其中,因为地位尊贵,吃喝都由奴隶送到营帐。 可作为最高统帅的姒履癸却还没有起床,在两个或者三个美女的围绕中,仍旧沉浸在为所欲为的感官享乐中。这是人人喜欢的,从古至今,似乎没有几个人例外。历代王者尤甚,天下美色,总想一网打尽。P11-12 序言 第一次看到匈奴——是在历史教科书上,正面肯定汉武帝,把匈奴视作侵略西汉疆土和极其残暴的蛮族。这种说法或者说印象至今仍旧在流传。就像欧洲人一贯把匈奴作为丑陋、残暴、文明摧毁者和极端暴力主义者一样——他们对匈奴的认知完全因于某种蜻蜓点水式的普及性教育和通史泛读。而这些教材和通史中关于匈奴的信息,大抵来自司马迁《史记》及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等。因为“毋文书”,也因为在公元4世纪中叶之后的完全消失——使得匈奴历史充满了道听途说和无证据的猜测。匈奴的历史实际上是他者对这一民族传说式的记叙乃至隔山听戏一般的捕风捉影。 这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最大悲剧。文字不仅是文明的表现,也是民族历史和文化、思想最重要的流传介质。匈奴的最终消失,或者说融人其他民族——至今很多仍然视匈奴为(华夏)异族的人,在熟读经书时,恰恰忽略或者为了某种需要巧妙“躲开”了司马迁《匈奴列传》起初一句话: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史记》)——也就是说,匈奴也是华夏民族中的一支,是以大禹子孙,第一个家天下——夏朝末代之王姒履癸之子淳维(一作獯鬻)直系后代为主体的游牧民族大部落联盟。很多图书及影视作品将匈奴作为异族宣传和对待,这不仅是对已经不能亲口辩驳的匈奴数百万亡灵的不敬,也是对华夏大地先民的一种无意识否定。 不幸的是,我也是其中之一,至少在十年前也是那样的,也以为自己容身之地——额济纳旗曾经是乌孙、大月氏和匈奴的领地,他们都是游牧于此的华夏民族的敌人。后来细读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蓦然对匈奴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兴趣。尤其是冒顿鸣镝弑父及白登山围困刘邦三十万大军、以闪电之势摧毁东胡、将原先游牧在今甘肃张掖一带的大月氏驱逐到中亚一带等非凡作为,从内心觉得了一种辽阔的力量。我想,蒙古高原上第一支生命力量和游牧汗国,何以能够在人类历史黎明时期制造出如此恢弘壮烈的英雄大戏呢? 特别是冒顿——他的心机和强力,智谋和战略,简直就是成吉思汗的前世影像。我还想到,在蒙昧如初的蒙古高原,那些身穿麻衣、脚蹬皮靴、腰悬弯刀、背挎弓箭的人,到处都是他们骑马奔跑的身影,就连孩子们,也都骑羊射箭,在肥厚的青草上滚打摔跤。还有传说中的胭脂花——匈奴妇女用这种花的“花黄”涂红嘴唇,染红指甲。这种借助天然的美,叫人心旷神怡且又无限向往——或许我只是羡慕他们那种自由率性的生活,而没有把残酷的生存竞争、血腥的杀戮及败亡时的悲惨境遇作为想象的主题,只是站在当下时代,由个人心性而产生的某种生命境界的幻象。 1997年盛夏,我去了一次焉支山。盛夏时节,驱车从山丹县城出发,穿过油菜花盛开的村落,地势越来越高,田地越来越少,青草越来越多——到足够的高度,抬眼看到无数的青色山丘——我想到的第一个比喻是“无际的乳房”,在起伏不定的焉支山上,星群一样错落,无论再大的风,它们只会摇荡,不会干瘪。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匈奴故地吗?那些青草和泥土下面,是不是埋藏了许多匈奴的骨殖?流水的山坳间,哪一位单于和王侯扎过营帐,哪一些人的阏氏(妻子)骑着个矮善跑的山丹马,带着数十到数百不等的奴隶,在山间采撷胭脂花——还有因为牛羊粪便而滋生的白蘑菇、黑木耳?成群散漫的牦牛和骏马比岩石还要持久,雪花一样的羊群把高山压低,把持续不断的大风变成充满草腥味儿的咩咩声。 我还想到,那些以家族为单位,以木车为家,逐水草而居的人,在纪元前的草原和林地——尤其是在冒顿为匈奴汗王(撑犁孤涂单于,意为像天地一样广大的首领)的强盛时代,他们的生活一定很丰裕和快乐。民众吃半生不熟的牛羊鹿肉,喝泡着牲畜和猛兽粪便的清水;站在山包上唱古老的歌谣;甚至会在纵马驰骋的放牧途中,享受和达到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愉悦。 在一座小镇,我跑上最高的山坡,看到更多的山坡,无际的草就像是大地荣枯不尽的绒毛,与一尘不染的天空相互映照。 坐在车上,我竟然对匈奴产生了些许无端的热爱,甚至以为,作为华夏民族一支的匈奴原本不该消失——如果在今天能与他们相遇的话,再与《史记》中有关记叙联系起来,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民族史诗、历史典籍和各种民谣,持久不变的风俗和文化,还有像郅支城(郅支骨都侯单于在恒逻河或楚河的草原上修建的木质结构都城)和统万城(腾格里沙漠附近)、赵信城(今杭爱山)那样的古迹,甚至还可以按家谱找到冒顿、军臣、老上及呼韩邪等单于与西汉公主的后代,当然还有勇敢的李陵和他匈奴妻子的传人——我还觉得:匈奴与中原诸侯及汉朝的军事斗争,纯属中国内政,而不是像西方史学家所说的“中国与匈奴的战争”。 2004年6月,我又去了焉支山——这一次走得更多更深。我发现,祁连山绝对是游牧民族的家园和疆场:深山密林适合逃遁和藏匿,草原是练兵巡游的绝佳舞台,严酷的生存环境与神出鬼没的猛兽是锻炼游牧民族意志和巩固其民族狼性法则的天然训练场。难怪匈奴骑兵“去如闪电,收如飞鸟”,这么阔大的背景,怎么会演出慢吞吞的情景剧呢?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不远的一道山坳里,我有过一个夜晚的醉眠——清晨,雨水从帐篷顶上像银子一样滴在眉心,敲得骨头和灵魂一片清澈。早上,旭日初照,密密艾艾的没膝草尖以上,飞舞的都是白蝴蝶。我觉得,这里简直就是仙境——在山上,所有的俗世凡念如风遥远,整个身心干净得似乎只剩下薄如蝉翼的灵魂。 在康乐草原(今肃南县境内),从车窗看到几只笨拙的旱獭,在草丛中的跑,就像滚动。在密集的松林里,我第一次看到了裕固族叫做金露梅、银露梅的花朵,一种红,一种黄,站在森林边缘,背靠坑洼不平的大石头,像一个个匈奴小居次(公主),娇弱而野性。在马蹄寺的傍晚,看到一袭红衣的喇嘛站在危崖上,心神顷刻虔诚起来。有一次,伫立在流水激荡的红水河边,仰望冠盖缟素的祁连主峰——落日似乎是一位慵懒而又性感的妇人,将白雪镀成了美轮美奂的天堂抑或是这世上最宽敞和最具创意的洞房。 …… 南匈奴内融后,其后裔虽有过数次建国与重新崛起的欲望,但时不我与,力量的寡弱和自身智慧的欠缺、凝聚力的逐渐丧失,只是在中原地区像自燃自灭的星星之火——最终再次融人华夏民族之中。今天,他们的后裔大致分布在今陕西、河南及山西等部分地区,还有朝鲜和越南等地。其中有宇文氏、呼延氏、刘氏及万俟氏等。当然,至今也有人自称是匈奴的后裔。但谁也拿不出可资说明的铁证。 但不管怎么说,匈奴毕竟存在过,是华夏民族一支。在纪元前和公元4世纪,在人类历史上进行过精绝而又悲怆的表演——他们以自然灵物崇拜为主,对萨满无比宠信;当然,这些行踪诡秘的巫师们时常会参与匈奴内部政治斗争,并扮演重要角色。 他们是蒙古高原的先驱,是游牧民族的最彪悍的先祖之一,也是传奇时代的积极参与者和演出者。 他们是引发中亚及欧洲大陆民族大迁徙的强力发动机,是在西汉历史时期形成鲜明对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他们在中国王朝的北部边疆乃至今天中国大部分版图上留下了闪电一样的深刻足迹,尽管这些痕迹现在已经无迹可寻。 任何历史也都是当代史,任何亡者也都是生者。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热衷于这一个消失的民族,但理由一定非常明晰,那就是:一个对待历史及其每一个过往者的态度,就是他对个己生命、现实境遇乃至世界本身的态度。 备感蹊跷的是,内融的南匈奴后裔在公元431年——以最后建立的小国北凉亡于柔然帝国而宣告消失;公元453年,亦即阿提拉亡后一年,其不同阏氏所生的子孙在争权夺利的内耗中分崩离析,最终毁灭于入侵的汪连尔部落。两者前后相距不过12年,且一在东,一在西,其间的路程何止五千里?匈奴的这种命运——究竟蕴含了怎么样的玄机和奥妙呢?南匈奴最后的王国——夏,似乎是对其大夏先祖的一种回应; “上帝之鞭”阿提拉暴亡于婚床——死因至今是一个谜。 南匈奴末期的刘元海(刘渊)、赫连勃勃和沮渠蒙逊都是当世奇才,但由于缺乏政治上的清醒、军事上的连续性,也因为急功近利、耽于享乐,致使这三个由匈奴人建立的王朝勃兴迅即、败亡也速。他们都是汉文化的热爱者及受益者,他们对匈奴乃至大禹的家族认同和思想归属,强烈过任何历史时期。从夏后氏“苗裔”淳维远走北野,至最后一个匈奴政权北凉沮渠安周在高昌被柔然大军击灭,匈奴在东方——北部边地、蒙古高原和新疆等地若隐若~2150年。自北魏后,匈奴在东方倏然消失,更多的生者融人到华夏民族之中,成为汉字历史上一道渐行渐远的光束,一个猜想不尽的传奇。一个时时都像梦魇一般在人类历史档案中展开的苍茫画卷。 本书既有评论式的线条勾勒,又有较为深人的历史及人性思考,部分章节采取场景复原方式,对某些人物及场景进行了力求逼真的刻绘,力求以恢复历史原貌,使阅读更为清晰确切。本书的写作,得益于司马迁、班固、范晔、魏收、勒内。格鲁塞、钱穆、于格叔侄等大师、先贤的丰厚启发;也得益于谭其骧、王柏灵等今人的书面馈赠。得到了伍绍东等人的切实意见。这里一并致以由衷敬意和谢意。因学识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肯定有不少疏漏与错讹处,恭请师长及朋友们批评惠正。 作者信箱:xiongIlu@yeah.net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