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产生以前,用这种方法记录的内容肯定是比较简略的,而且很可能会产生很多歧义、错误。下一代对符号的解读也许并非是记录者的原意,从而导致对历史的歪曲,绳结、木头的腐朽更可能造成一段历史记忆的永远消失,但它比前面第一个完全依靠口耳相传的阶段毕竟已经是进步了。
不过到录音技术产生后,口耳相传的历史又重新发挥作用,并且成为忠实保存原始声音的最有效手段。今天,录音带或有关的数码数据已经成为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重大的活动、特别是重要的讲话和现场,无不通过录音记录下来。口述历史的兴起和扩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录音技术,因为在此之前,整理者只能通过笔录,但一旦口述者去世或不能准确表述,笔录的内容就无法核对,而有了录音后,录音带就能起原始资料的作用。海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东亚研究所所长韦慕庭(Martin wilbur)的领导下,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部”,陆续约请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人物,如胡适、李宗仁、顾维钧、陈立夫等人,以“由自己决定公开发表时机”为条件做口述回忆,这些材料均已陆续在海内外公开出版,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新的史料来源。哥伦比亚大学保存的录音当中,最引起世人关注的莫过于张学良的数十小时口述历史。张学良作为改变中国历史的“西安事变”的中心人物,直至2001年以101岁高龄在美国逝世,几乎从未公开谈论过往事。这些录音内容已按协定在2002年6月5日公布,为解开历史之谜提供了新的证据。
但我们运用口述历史材料(包括根据口述整理的回忆录)时要注意,口述者的记忆,他的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其中有的是记忆发生偏差,也有的属于情感因素,即使对记录者十分信任,他也会不自觉地隐瞒一些关键事件。有时所谓的“目击历史”,也有片面性。有的人信誓旦旦说亲眼目睹,其实他可能是把两个场景混在一起了。更何况一旦掺杂人情感因素,即便是叙述者亲身经历,记忆也难免发生偏差。口述历史的局限性就在于此。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寒云),虽然曾写过“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的诗句反对其父称帝,但1920年他在上海《晶报》连载《辛丙秘苑》,回忆袁世凯称帝前后的情况,照理这些都是他耳闻目睹的,但他却处处为袁辩护,说袁世凯称帝主要是受了手下政客的怂恿,是受了蒙蔽,完全是为他父亲回避隐瞒。更有甚者,他在《三十年闻见行录》中竟编造出戊戌变法时谭嗣同私见袁世凯时挟枪恫吓等等,无异于小说家言。而十余年前,段祺瑞女儿段式巽在《上海文史》创刊号发表文章,称1926年3月18日发生在执政府门前的惨案并非段的责任,段事先曾下令不许对学生开枪,但其部下贾德耀置之不顾,悍然下令开枪,以致酿成死亡47人、伤200余人的惨案。段从此长斋礼佛,以示忏悔云云。如果没有其他证据,这样的回忆能够相信吗?我们不难想象,没有段祺瑞的命令,贾德耀敢下令向学生开枪吗?至于吃斋念佛,不少下台军阀都是这样做的,不过是故作姿态罢了。
口述历史的危险性往往是与它的重要性同时存在的。因为口述历史的作者,即口述者,一般都是在事隔多年后才讲述的,而且都未留下,或很少留下原始记录,或者自己已经没有书写能力,或者不愿意书写。但另一方面,他们与被叙述的历史关系极其密切,或者是最重要、最直接的证人,或者尽管不太重要、比较间接,却是硕果仅存,甚至是唯一还活着的见证者。他们或者因年老、疾病而影响了记忆或思维能力,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故意要隐瞒、歪曲、突出若干事实,即使不考虑记录者方面的因素,这些口述记录也可能会离历史真相很远。可是除了这类口述记录外,有的史实已经找不到其他任何证据来核对和比较了。
谭其骧先生曾告诉我这样一个例子:1928年,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主任兼国文教授夏丐尊曾带领他和班上的同学到市区一家餐馆与鲁迅见面,聚餐前进行了座谈。他早就记不得那天鲁迅讲了什么话,但他的同学黄永标在1949年后还记得很清楚,并就此事接受过多次采访。黄永标在世时,虽还有谭先生(应该不止他一人)等参加者在世,但能记住并口述的只有他一人,谈话者鲁迅和夏丐尊都已离开人间,对黄所述的真实性已经无法验证了。到1977年黄本人去世,他留下的口述记录就更具唯一性。在没有其他任何佐证,或佐证不足的情况下,对这样的口述历史应该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无论它看起来有多么重要,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P14-17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善莫大焉、功莫大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弥补严重缺乏人文精神和独立人格这一人生缺憾的机会。……我知道把专业知识和精神用浅显有趣的方式和文字表达出来是极其困难,也是最能考察作者真实的知识与能力的。从各种细节来看,本套丛书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编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永续的过程,做成一个像法国“这是什么”丛书的品牌。
——河北:王紫薇 高中生
感谢你们出了这么一套好书!通俗生动,是相当难得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对我的文科学习大有帮助,懂得了很多事。人文知识在当今中国比科学技术还贫乏、紧缺,适合大众、学生的文科读物就更少了,感谢你们为我们文科学生办的这件好事。
——昆明:陈太微 本科生
以本套丛书的思路、文风,得益者众,何愁书无销路,文无知音!
——江苏:胡光云 银行职员
我是个罪犯,我唯一的建议就是,你们能把“人文社会科学”带进小学吗?从娃娃抓起,使他们从小就明白“人文社会科学”,最好是“伦理学”“社会学”“法学”。如果我从小读到这些书该多好!
——湖南:曹泽崎 服刑人员
作为人文科学殿堂的北大,值此新世纪之初出版此丛书,乃我之大幸,希望北大以其博大的胸怀让更多追求你的人们从你那里获得更多知识吧!
——山西:申永军 大专生
这套丛书很有价值,能让我粗略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比较全面,而且作者都是国内有名的学者,希望继续出版更多的这类丛书。
——浙江:邱芳烈 硕士生
本书能够问世,首先得感谢本套丛书的策划杨书澜女士。当她第一次向我提出写这本书的建议时,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能写出来。只是因为对这一题目的兴趣,再加上她的反复劝说,才姑妄应之。直到书名和作者见诸广告,甚至在赵世瑜兄写的2001年中国历史学的回顾文章(文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1月16日)中已经提及时,本书还未最后定稿,要不是杨女士的耐心和坚持,或许早已流产了。
但要是没有周筱赟君的参与,我肯定也无法写出此书。周君是我指导的博士生,此前曾自告奋勇整理过我在复旦大学的几次讲演记录,我看后很是满意。在对杨女士的盛意无法再推辞、而我又抽不出多少时间的情况下,我与周君商定,由我拟出提纲,分段口述,请他录音,并与我当场讨论,然后据录音整理成文,再作加工。
实际上,周君不但完成了整理,而且为我核对了大量史料,补充了不少例证,也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意见,纠正了我的错误和自相矛盾之处。例如,对“历史”一词的来历,我以前只有模糊的印象和猜测,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还写信请教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徐文堪编审、香港《词库建设通讯》的黄河清先生,并委托日本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的博士学位候选人钟狲先生查阅日文文献,终于找到了确切的证据。他还就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学术问题请教过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系的江晓原教授、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朱正编审、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顾志兴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樊树志教授等人,他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记录和整理,这本书是我们两人合作的产物,他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是当之无愧的。
此外,英国巴思大学(University of Bath)社会政策与科学系(Department of social policy&science)的陈广华、长沙中南大学金融系的陈枫、大连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的王晓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宣炳善、吴滔、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的田贞余、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的陈洁、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王卫东、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左鹏、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程海鹏诸君,都曾先后在各方面向作者提供了热情而无私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我还应该感谢本书的编辑,她们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由于本书最终经我定稿,对可能存在的错误均应由我负责。
葛剑雄
2002年元月
阅读说明
序一 让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滋润心田
序二 重视人文学科 高扬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在哪里?——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引言
一 历史的来历
1 “历”和“史”
2 从口耳相传到结绳记事
3 图画与历史
4 文字与历史
5 遗迹遗物与历史
6 神话与历史
7 民间故事与历史
8 历史还是新闻
9 历史信息
10 未来的历史
11 历史学是什么
二 历史的类型
1 时间系列
2 空间系列
3 内容系列
4 人物系列
5 另类历史
三 为什么要了解历史
1 董狐的力量
2 《春秋》笔法
3 太史公的地位
4 《资治通鉴》:历史的“资治”作用
5 古为今用
6 影射史学及其遗风
7 走出庐山
8 历史的智慧
9 从历史看未来
四 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
1 有没有真实的历史
2 要不要真实的历史
3 能不能获得真实的历史
4 了解历史
5 复原历史
6 认识和把握历史
阅读书目
后记
编辑说明
记得第一次见到“历史”这个名词,是小学三四年级时看一种《中国历史故事》,比上历史课时间还早。当时并没有注意这书是谁写的,只是觉得很有趣,以至过了那么多年后还能记得其中的大致内容。读初中时,历史已是我最喜爱的课程之一。虽然那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历史的研究和教学会成为我以后的职业。从我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到现在快满二十年了,但当北京大学出版社约我写《历史学是什么》一书时,还是让我颇费踌躇。我一遍遍地问自己:历史学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或许正因为如此,我又产生了像当年看《中国历史故事》一样的兴趣。何不趁此机会,将历史学弄个明白?即使只是一知半解,也不妨写出来,或许能起到当年的《中国历史故事》一样的作用,引起年轻朋友们的兴趣。
不过,要讲“历史学”自然比讲“历史”更困难,更抽象。一方面我自己所知有限,另一方面,要将这些有限的所知讲清楚也非易事。好在我并不希望这本书成为艰涩的理论著作,专供专家学者研读,所以尽可以避虚就实,多谈些具体内容。
历史学有其普遍性,历史也不限中外,有中国史,更有世界史。可惜我对中国以外的历史了解有限,外国的历史学所知更少。与其强作解人,或拾人牙慧,还不如将本书的内容集中于中国。严格地说,本书的题目应该称为《中国历史学是什么》。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作者葛剑雄围绕“历史”“历史学”“中国历史”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
畅销10年,风靡中国,销量突破100万册!学界权威,心血之作,名家智慧,深入浅出。听名师之言,再论人生所向!
历史究竟是什么呢?史海钩沉,索隐考据,葛剑雄的《历史学是什么》激发你对真相的渴求。从听故事到讲故事,我们穿越时间隧道,触摸帷幔下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