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存牍辑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范用编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叶圣陶

范用同志:

嘱看《解释》一稿,我与至善共同商量,提出一些意见,写成八页呈上。此仅供贵社参考,如果要给山大同志看,不必说是谁提的意见。鄙意务望惠许。

贵社两种通讯,以后望继续惠赐。已经惠下的,一种到第七期止,《翻译专辑》到第二期止。

我欲与少甫通信,托他买书。他的通信(地)址请见告。

刻安

叶圣陶上

十二日下午(一九七三)

范用同志:

惠书并钱歌川先生著作三册昨接到。我的目力非常差,像钱著那样大的字,兼用两镜也难看清,因而只好不看。待家中几个人看几天,即当奉还。

承您好意,嘱我出书,奉答如下。《语文教育书简》已收入我的《语文教育论集》,此书由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据云下月出发排,共二册,约四十万字。至于《晴窗随笔》,到今只写了十二则。以后如身心尚可,自当继续写。待写了五六十则,再考虑整理出版,您看好不好?匆匆奉复,即请近安

叶圣陶 四月十三日上午(一九八○)

范用同志惠鉴:

久未晤面,以至善、至诚与足下接谈,深佩治事之精勤。重印闻(一多)先生集,以蒙赐赠其第一册,印订皆好,得之深喜。今欲奉恳一事,请道其详。沈从文先生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为具有独创精神之著作,我久欲买一部而未知其何处出版。近得黄裳同志告知,系香港商务出版,其价合人民币一百二十元。因此欲奉托您请香港三联代购一部,有便人来京时带来,不须交邮寄递。书价则以人民币付还香港三联。并不亟亟,请得便时嘱托即可。敬候刻安

叶圣陶

十一月二十四晨(一九八二)

四、

范用同志惠鉴:

人路同志[注一]。携来手书,敬诵悉。李祖泽君[注二]。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相赠,受之甚为惭愧,只得修书敬谢,顷已写就待发。人路同志谈起国内重印此书之设想,鄙意以为甚好。加入新材料最为特点。我又想到请从文同志看最后校样为宜。国内排版用简体字抑繁体字亦可考虑。排这类古东西,用繁体有方便处,但是全用繁体太麻烦,排版时间一定很长。能不能定个体例,哪一类字用繁体,此外全用简体。

承询辛亥前日记,已摘取辛亥壬子间之日记载于《新文学史料》,以见辛亥革命时苏州一个青年之观感。我青年期之日记共有廿二册,为时约六年,多叙友朋交往,对于时局之观点皆极幼稚,不值得供人观看。您殷勤问及此,故答复如上。序跋集各篇,我已自己修润一遍,现交至善排列次序,不久即可送上。专此奉达,即请近安

叶圣陶 启

一月十九日(一九八三)

注一:秦人路,三联书店编辑

注二:李祖泽,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胡愈之

为《新华月报》再发表毛主席题词,要我写一文。现已写成送上,请审定。其中提到韦明,我只记得当时他在国务院,现在似在北京市委。此姓名如有误,请查明改正。

关于斯诺一书[注]序文及其他,有一些问题,想当面一谈。不知书已印否?

我是前天晚上回京的。身体很好,勿以为念。

敬礼!

胡愈之

一日午后

注:斯诺《红犀照耀中国》(旧译《西行漫记》)

P3-6

后记

编后记

汪家明

范先生在世时候,交给我一部稿子——他最后编纂的书稿:《存牍辑览》。这部书稿,他约莫编了五年,从二○○五年到去世(二○一○年九月十四日)。

熟悉范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平生编书的传奇中,其中一奇,就是保存了两千多封作者的来信——不是一般的保存,而是像档案整理那样,一封封贴在自制十六开的牛皮纸本上,总计五十二本;每本封面编号,并在正中贴一邮票(未付邮的),作为装饰;封二写有本册所存通信之人名录,是范先生一笔不苟、秀气的钢笔字;封底也有同样手写的名录,许多人名边上画了红圈或打了红钩,表示其人已经去世。同一人的信尽量贴在一起,同一类作者的信尽量贴在同一本之中。这些牛皮纸本和这些由收信者本人整理过的信件,可谓出版史上辉煌的一页。

《存牍辑览》的内容,全部选编自这些来信。做了一辈子编辑,范先生却用了最笨的办法编纂这部书稿:五年间,他亲笔一封一封抄写选出的一百。三位作者的三百七十五封信。信抄在三联书店编稿废弃的校样背面。不知为何,有的信重复抄了一遍、两遍、三遍;这样重复抄的信件,也有数十封,总计所抄不啻二十万字,摞起来半尺高。既是为了发稿,抄写一笔一画,不容潦草;抄写同时,进行编辑加工——对一些旁人不明的词句加以注解;对一些套话或无意义的段落斟酌删节;对一些难认的笔迹作出判断。抄写之前,是选择:选哪些人?哪几封信?范先生在信纸上拟了一份又一份名单,在一份显然是最后的名单后面,仍注有“可能还不止这些人”的字样。你不能不惊叹范先生通信之广,一些陌生的名字,一查,竟是某一文化行当贡献非凡的人物。很难看出范先生选择抄写的标准。贴在牛皮纸本里的两千多封信,本来就是经过选择的(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给范先生写了几十封信,只选贴了一封);如果说,侧重文化大家来信,可是其中许多名流未选;如果说,选择是与重要出版物相关,则也有一些关涉范先生经手名作的信件落选……所以,我宁可揣测,与自己感情深笃或趣味相投,是范先生选择和抄写的助力。陈白尘选了十六封,萧乾、楼适夷各选了十二封,三位是范先生亲近敬爱之人;黄裳选了三十九封,唐弢选了三十五封,姜德明选了十五封,三位都是藏书家,是“书痴范用”的书友、“毛边党”同好。

尽管如此,这些人选信件里还是披露了《傅雷家书》的来龙去脉,《读书》杂志的光彩与坎坷,《珠还记幸》题目的来由;保留了《随想录》《懒寻旧梦录》《干校六记》《云梦断忆》《郑超麟回忆录》《一氓题跋》《聂绀弩杂文集》《编辑忆旧》《读书随笔》《语文闲谈》《北京乎》《诸神复活》……一大堆书背后有趣或曲折的故事;另外,还雪泥鸿爪般呈现出通信人对学问和社会的真知灼见,比如叶圣陶先生关于汉字简繁体的意见,就从未见诸书刊。其中也反射出范先生作为文化寻矿者、发现者的执着和赤诚,反射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范用。那种人与书的难以割合,编者与作者之间的相濡以沫,经历过无数磨难的书写者展开在纸上的丝弦一样颤抖的情愫和思绪,让人感动而又感慨。这不仅是一封封信函,分明是一代文化人的心灵史,是劫后中国三十年文化史、出版史一个侧面之缩影。

然而我却从这些抄件中看到了范先生的寂寞,深深的寂寞。抄写这些信函之时,范先生八十多岁了,七八年间,书苑老友一个一个离世,一次一次的噩耗让重感情的他心酸心伤。我还记得陪他去协和医院看望弥留之际的楼适夷和韦君宜的情景,其时楼先生已不省人事,韦先生虽然认得范先生,却动不了,说不出话来。探视出来,在医院门口,他停下脚步,拄着拐杖,泪如雨下,白发微微颤着、颤着……二○○○年九月五日老伴丁仙宝的去世对他是一个沉重打击,在场者告诉我,范先生跪在地上大哭。愈到晚年,他的肺气肿、哮喘病愈厉害,呼吸粗重频繁,身骨日见虚弱;延续多年的、每月第一个星期二与三联书店老同事的聚会,随着许觉民先生去世、众友老迈而停止了;喜欢吃的东西,吃不下了;喜欢喝点洋酒的习惯放弃了;唯一余下的,就是对书的爱好。抄这些信函,也是对自己经手的书,因书交往的人、发生的事的一种怀恋和思念吧!抑或是对自己为书籍的一生的回顾(牛皮纸本中有李公朴上世纪四十年代写给他的几封信,称他为“大用弟”)。可是我无法想象,在方庄芳古园一区一号楼一单元十楼寂静、整洁的书房里,数年如一日,范先生一笔一画抄写亡友信函的凄苦心境。

说是“范先生在世时候交给我的书稿”,其实范先生直到去世也未编完。最后两年,我每去看他,总问:编好了吗?我们等着出呐!他总回答:快了,等我有空……可依我看,他天天有空,只是躺在床上不起,心情抑郁。这本书的构思,恐怕不止十年;书名“存牍辑览”,早已请苗子先生题写,就放在范先生卧室的桌子上,和那些抄件在一起;《编者说明》也已写就;他甚至设计好了封面,选定了封面用的画片,用玻璃纸小心地封住……如果说,《叶雨书衣》是范先生最后的个人著作,《存牍辑览》就是他最后的编纂著作,是遗作。二○○七年《叶雨书衣》出版时,他曾写信给我:“拟在《叶雨书衣》之后加印一面书目广告。”这页手写的广告,汇集了他编辑工作之外,一生创作和编纂的图书,共计十二种。最下一行,就是《存牍辑览》。

范先生去世后,范里和范又把他们亲爱的父亲的抄稿移交给我。蹊跷的是,那幅苗子先生的题字怎么也找不到了。我通过黄大刚,求年届百岁的苗子先生又写了一幅。过了几个月,范里整理父亲遗物,那幅字又找到了,这样,就有了两幅苗子先生题写的“存牍辑览”。这两幅字,体现着两位文化人至死不渝的友谊。范先生去世半载,我调离三联书店,来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忙于社务,一晃五年。断断续续,一直在编这部书稿,三联书店编辑王竞负责之。信函原稿,已捐上海出版博物馆。捐去之前,三联书店老一辈书籍设计家宁成春先生与朋友一起做了精心翻拍。成春先生在范先生领导下工作多年,感情很深。我曾与范先生商定,此书由成春先生设计。为编稿件,翻出三联书店一九八五年出版的黄裳《翠墨集》,蓦然发现,其封面用图,与范先生为《存牍辑览》选择的是同一幅。而《翠墨集》的设计者,亦是范用(笔名叶雨)。范先生之恋旧,由此可见一斑。编稿中,对照抄件和翻拍件,明显看出范先生编纂的意见和过程,以及他的心路;其中难解的词句,除范先生注释以外,又加注了一些;对偶尔抄错的文字,做了再次判断——如此而已。一处较大的编辑是,为了方便翻阅,把一百。三位通信人,约略分入三卷:一卷为敬爱之人(年龄均比范先生大一句以上),二卷为亲近之人,三卷为喜近之人。并不严格,乃揣摩范先生心意而为之。

呜呼,斯人已逝,英灵不朽。君不见,“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它已然飞过”。

2015年8月4日

于北京双井桥畔

目录

编者说明

卷一

 叶圣陶

 胡愈之

 张伯驹

 夏衍

 冰心

 郑超麟

 李一氓

 聂绀弩

 张仲实

 黄药眠

 巴金

 艾芜

 李霁野

 楼适夷

 施蛰存

 河清

 臧克家

 陈学昭

 许涤新

 赵家璧

 陈白尘

 金玲

 马国亮

 柯灵

 周有光

 张允和

 吴恩裕

 张中行

 萧乾

 卞之琳

 叶籁士

 胡绳

 王元化

 李岚清

卷二

 启功

 唐瑜

 唐瞍

 黄苗子

 郁风

 葛一虹

 杨宪益

 赵瑞蕻

 杨苡

 戈扬

 吴祖光新凤霞

 叶至善

 陈原

 黄裳

 汪曾祺

 罗孚

 华君武

 廖冰兄

 曹辛之

 方成

 贺友直

 黄永玉

 黄宗英

 姜德明

 钟叔河

 邵燕祥

 傅聪

 董桥

 李黎

卷三

 何其芳

 徐盈

 彭子冈

 端木蕻良

 孑L罗荪

 王辛笛

 林辰

 凤子

 戈宝权

 王西彦

 方敬

 陈凡

 方行

 袁水拍

 荒芜

 范泉

 秦似

 韦君宜

 倪海曙

 秦牧

 梅朵

 田念萱

 方平

 曾卓

 绿原

 牛汉

 邓云乡

 冯其庸

 宗璞

 蒋和森

 吴羊璧

 李子云

 流沙河

 黄伟经

 痖弦

 戴天

 魏明伦

 古兆申

 池莉

编后记

通信人简介

序言

编者说明

曩昔,看过一本孔另境编的《现代作家书简》,鲁迅作序,留有印象。

由于长期从事出版工作,与文人作家交往,积存了一批书信。今选编一卷付梓,不过十一,亦雪泥鸿爪也。

其中叶圣陶、巴金、唐弢、黄裳部分书信,曾分别编人《叶圣陶文集》(一九九四年版)《巴金全集》(一九九四年版)、《唐瞍文集》(一九九五年版)、《来燕榭书札》(二○○四年版)。余为首度编次。

范用

二○○九年

内容推荐

熟悉范用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平生编书的传奇中,其中一奇,就是保存了两千多封作者的来信一一不是一般的保存,而是像档案整理那样,一封封贴在自制十六开的牛皮纸本上,总计五十二本……这些牛皮纸本和这些由收信者本人整理过的信件,可谓出版史上辉煌的一页。

《存牍辑览》的内容,全部选编自这些来信。这些入选信件里披露了《傅雷家书》的来龙去脉,《读书》杂志的光彩与坎坷,《珠还记幸》题目的来由;保留了《随想录》《懒寻旧梦录》《干校六记》《云梦断忆》《郑超瞵回忆录》《一氓题跋》《聂绀弩杂文集》《编辑忆旧》《读书随笔》《语文闲谈》《北京乎》……一大堆书背后有趣或曲折的故事;其中也反射出范用先生作为文化寻矿者、发现者的执着和赤诚,反射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范用。那种人与书的难以割舍,编者与作者之间的相濡以沫,经历过无数磨难的书写者展开在纸上的丝弦一样颤抖的情愫和思绪,让人感动而又感慨。这不仅是一封封信函,分明是一代文化人的心灵史,是劫后中国三十年文化史、出版史一个侧面之缩影。

编辑推荐

《存牍辑览》由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生前编订,所选胡愈之、叶圣陶、巴金、夏衍、萧乾、唐弢、黄裳、陈白尘、黄永玉、董桥等数十人的数百封信件,均与书有关,时间跨度达五十余年,涉及一些重要出版物如《傅雷家书》、《读书》杂志、《随想录》《懒寻旧梦录》《干校六记》等等编辑出版背后的故事,还雪泥鸿爪般呈现出通信人对学问和社会的真知灼见。

书信的特点是直接、朴素、率性,所言书事,都是当事者的自述,堪称信史;而且由于其私密性,文字表述更具个人色彩,从另一角度展示了写信者的性情和学养。

“相交无他事,唯有书与文”,这部书信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书信集,过去很少,将来恐怕也不会再有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