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艾青评传(精)/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程光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艾青是本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的文化命运既受制于晚清以来的中国历史环境,又为二十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所冲击、所塑造。程光炜、张一兵编写的《艾青评传(精)》对艾青的人生选择、独立的个性与艺术追求,作了详尽地分析,力图通过一个作家的经历,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的文化性格及历史进程。

内容推荐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程光炜、张一兵编写的《艾青评传(精)》对艾青的人生选择、独立的个性与艺术追求,作了详尽地分析,力图通过一个作家的经历,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的文化性格及历史进程。

目录

第一章 雾一般的童年(1910.3—1925.8)

 一 “克父母的人”

 二 身世内外

 三 大堰河的儿子

 四 最初的习画者

 五 到金华去

第二章 在个人进退之间(1925.8—1929.春)

 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二 “黄埔”之梦的幻灭

 三 短暂的西湖国立艺术院岁月

第三章 “我喜欢艺术的法国”(1929.春一1932.1)

 一 上午干活,下午学画

 二 读书、生活及其他

 三 凡尔哈仑的信徒

 四 受到“超现实主义”影响

 五 圣约克街六十一号的革命者

第四章 吹芦笛的诗人(1932.3—1937.7)

 一 黯然回乡

 二 “春地艺术社”

 三 在狱中

 四 《大堰河——我的保姆》

 五 结婚

 六 往返于常州、上海与杭州之间

 七 被抗战炮声震醒

 八 往哪里去?

第五章 动荡的岁月[一](1937.1l一1938.1l:

 一北上武汉

 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三 “木刻展览”与其他

 四去临汾

 五武汉会战前夕

 六退向衡山

第六章 动荡的岁月[二](1938.11—1940.5)

 一 主编《广西日报》“南方”副刊

 二 《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

 三 “国防艺术社”

 四 生活、交友与写作

 五 初写《诗论》

 六 婚变风波

 十 蛰居湖南新宁

 八 山野所思

 九 “给我一个火把”

第七章 动荡的岁月[三](1940.6—1941.2)

 一 亡命重庆

 二 在轰炸的日子里

 三 在北碚育才学校任教

 四 “我始终是旷野的儿子”

 五 批评与反批评

 六 频繁参加“诗歌晚会”

 七 在延安、香港之间徘徊

第八章 延安四年(1941.3—1945.9)

 一 西进途次

 二 杨家岭唇沟与蓝家坪

 三 在“文抗”与“鲁艺”之间

 四 《我的父亲》

 五 主编《诗刊》及其他

 六 《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七 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八 《吴满有》

 九 整风始末

 十 秧歌队长与边区劳模

 十一 奉命北上

 十二 在张家口、束鹿和正定

第九章 在北京(1949.2—1958.4)

 一 最初的忙乱

 二 在东总布胡同二十二号

 三 结识聂鲁达

 四 婚变内外

 五 受难的日子

第十章 落难新疆(1958.4—1975.5)

 一 到何处去?

 二 石河子八师大院

 三 苦居石窝子

 四 读《罗马史》

 五 赴京求医

 六 患难之交

第十一章 重返北京(1975.5—1996.5)

 一 寄宿王府仓

 二 在“四五”的日子

 三 “诗要说真话”

 四 《光的赞歌》及其他

 五 出访途中

 六 返乡之路

 七 “朦胧诗事件”

 八 从丰收胡同到东四十三条

 九 最后岁月

试读章节

徐氏八岁来蒋家做童养媳,长丈夫四岁,十九岁左右圆房。她性情忠厚柔顺,对蒋家上上下下恭敬服帖,一心一意地相夫教子,但也受不了气,尤其爷爷三十岁上娶回为人刁泼的小老婆宝珠之后,徐氏更成了两人动辄斥骂的出气筒。自楼氏被娘家接回后,她便把全付母爱倾注到小海澄的身上,不仅一人承担起全家人饮食起居的家务,调度分派几十个粗细佣工,而且精心地照顾着长孙。第一个请来喂养海澄的奶妈不是大堰河,而是本村的媳妇珠云姐。因蒋家有钱,老太太又心地善良,请人条件较优厚,体格强壮的珠云倒很卖力。可惜似乎总也吃不饱的小海澄,一吸住奶头就不松口,半年下来,珠云姐的奶头都被吮吸烂了,这样,才不得不换了大堰河。因时间太短,没见过艾青有任何回忆这位奶妈的文字。倒是小艾青十岁的小妹蒋希宁听人隐约说起过,她还听家中长辈多次谈到特别爱护海澄大哥的心眼极善的奶奶。奇怪的是,艾青本人也未回忆过奶奶。奶奶死时,艾青大约已六七岁了。

二身世内外

艾青稍解人事后,就注意到,每天除了几十个男女佣人出出进进之外,在重要的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或红白喜事的日子,总有一拨又一拨自称是堂伯父、堂叔、舅舅、姨妈之类的人前来叩访。有的着长袍马褂,戴一顶瓜皮帽,手里还提着一包点心之类;女眷则身穿粉红或浅绿的旗袍,一边手牵与自己年龄大约差不了多少的孩子,一边操着金华柔细的嗓音哧哧笑着击讲堂屡

蒋家青砖墙围起来的高大院宅,建在畈田蒋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上。推开约两米高的大门,先见着一问待客或家人围聚的堂屋,穿过堂屋,是一个三四米见方的天井。在江浙一带,天井有多种用途,除为全家老小浣洗之外,兼有为四周房屋采光之用,大户人家,还在天井靠近正屋的地方设有供奉祖宗的牌位,每逢喜客盈门,则可以摆下数桌宴席。天井对面为蒋家正屋,左边是西厢房,右边是东厢房,均为上下两层木制楼房,正屋、西厢房为蒋家老小居住,东厢房分别为书房和客房。屋梁、檐头、窗户雕刻着形态生动、寓意吉祥的图案,据说,有的还出自擅长书法绘画的蒋忠樽之手。东阳工匠们筑造这幢房屋时,蒋甚至成了被众师傅信服的设计者。宅第大门上方的金匾上“天伦叙乐”四个大字,就是蒋忠樽的手笔。

在艾青幼年恍恍惚惚的记忆里,这是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族。据老人们说,蒋家世代在畈田蒋居住,有史可查的有四代人,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等数朝,迄今这个家族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艾青的曾祖父叫蒋田相,他从祖上继承了二三百亩良田,和一处已具规模的宅院。蒋田相与原配洪氏生有四个儿子,洪氏故世时,儿子们已成家立业,并多半做了父亲。内有高宅,外有良田,一份不能算小的家业亦已由儿子们支撑起来。蒋田相完全可以撒手过几天消闲的日子,可他老先生偏偏六十岁上娶了年近四十的刘氏,在家里掀起了一场风波。刘氏(艾青的亲曾祖母),原籍江苏扬州,太平天国时与丈夫儿子逃难到畈田蒋,丈夫儿子最终仍死在乱刀之中。兵祸过后,刘氏一人沦落在此,因语音不通,只好挨家帮佣度日,境况很是凄凉。蒋田相娶她,可能是缘于一时冷悯。不想这一善举却招来四房儿子、媳妇的坚决反对。理由无非是,六十老翁娶一个贱妇,实在有损蒋家体面。性格倔犟的蒋田相却不理这个茬,照样把刘氏接进府里。儿媳们不敢把父亲怎样,私下里则把怨恨撒在名不正言不顺的继母身上,因非明媒正娶,刘氏只好隐忍着。在蒋家老少的眼里,这位妇人权且是一老妈子,家里挑水、做饭、喂猪和打猪菜等一应粗活完全由她一人承担,谁都可以支使她,给她脸色看。日子渐长,刘氏的肚子开始慢慢隆起,这意味着家族中将会增添一个小小的家产继承人。对蒋田相公死后家产一直各有打算的四房媳妇,对刘氏身体的变化自然非常敏感。好在时值冬季,刘氏推说是衣服穿得太多的缘故,这才遮掩了过去。

冬去春来,全家上下都在为新的一年兴奋地忙碌着,对东厢房楼上的动静,谁也不曾留意。直到有一天早晨,东厢房上面传来一阵又一阵婴儿尖锐的啼哭声,全家人才猛然意识到,一个新成员来到了这个家庭。一时气急败坏的四个媳妇立即咚咚咚地冲上楼,声言要摔死贱妇的小孽种。但她们马上被限眼前的一幕情景惊呆了:地板上铺着一堆凌乱的稻草,草堆里躺着蜷缩在一起的母子俩。时值春寒,刘氏却只穿着一件单衣,所剩衣服都当做了婴儿的襁褓。只见这男婴天庭宽阔,鼻梁笔直,虽然脸还是皱着的,没有完全展开,但仍可以辨出十分清秀的面目来。可能是对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动了侧隐之心吧,几个媳妇没吱声就下了楼,等于承认了他在这个家族的存在。这个生不逢时的婴儿,就是艾青的祖父蒋文蓬。P6-8

序言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是教育部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酝酿多年的一个课题计划,它的主旨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现代社会以来中国文化在极其复杂的语境下是怎样孵化出一大批文人名流的窗口,从而回到历史的现场,更真切地从历史的脉络和缝隙中识别那个时代的文化真实,体悟那个时代里名人的心路历程。

近三十年来,海内外陆续出版了许多文化名人的传记和评论著作,可谓十分繁多,其中亦不乏可圈可点之佳作。但总起来说,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要么就是注重文本的传记特征,凸显其文学性,而淡化了史料性和学术性;要么就是从纯学术性人手,只注重对传主遗留文字内涵的学术性发掘与剖析,而忽略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对其工作与生活事件的叙述以及对文本艺术性和文学性的追求。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这似乎只是个体例问题,其实它关乎到的却是文化理念以及方法运用等宏观统摄的大问题。

我们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关于怎样在大量的史料基础上完成评与传的问题,尤其是传的部分,如何运用合理的“历史的想象力”,是每一个学者应该持有的基本价值立场。

当“历史是一个被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成为许多历史学家回避历史真实性的遮羞布时,当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成为史学界治史的箴言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历史一次次被歪曲的历史悲剧。我们是一个不缺乏历史教育的国度,但是,我们的历史教育往往是建立在充满着过度丰富的“历史的想象力”之中的,实用政治对历史学的干预往往建立在夸张、扭曲、变形和虚构的基础之上,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历史的误读——远离历史的真实成为一种历史的常态,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事情。当然,我们也十分清楚,历史是永远不可能“还原’’和“复原,,的道理,但是,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却是每一个史学工作者最最基本的学术道德底线。然而,这个底线为什么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次又一次被突破呢?实用历史的观念把历史学推向了深渊。曾几何时,对秦始皇的过分褒扬而掩盖其非人性的残酷一面,无非是为彼时的专制制度树碑;对各朝各代法家的歌颂无非是为维护其专制统治而立传;对成吉思汗穷兵黩武的膜拜无非是为人类“兽性”张目,因而,当q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文学抒情,却成为史学界的治学指南时,注定会产生历史学教育的悲剧结局。同样,对辛亥革命的由贬到褒的过度性阐释,片面地追求“历史的想象力”,也正是体现了史学界实用主义的治学理念,倘若这种理念不改变,我们的历史学教育仍然会沿着错误的道路滑行。即便是并不遥远的现代史,涂抹历史的记忆也同样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我们以为,“历史的想象力”应该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公开的基础之上,它应该是照亮历史幽暗处的一束光线,使其成为更加光明的原动力;它更应该是填补历史细节不足的润滑剂,成为使其更加丰满起来的驱动力。它不能建立在凭空想象的基础上,没有坚实的史料作为基础,没有基本史实作为实证的依据,就不能抵达历史真实性的彼岸,只有在实证加合乎逻辑的想象前提下,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真实的原态。

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谈“历史的想象力”,可能会有许多古往今来的事例可举,只一部《红楼梦》就足以证明它在文学艺术中的生命力所在。但是我想举证的恰恰是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学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滥用“历史的想象力”的弊端。

自台港文学中的武侠历史小说流人大陆以后,效仿戏说历史的风潮开始蔓延,作为一种消遣休闲文学,这似乎是无可指责的创作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事实:许多喝着这样文学奶汁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居然将那些虚构出来的人物故事当做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来阅读,尤其是在这个人文意识日趋淡薄、工具理性日益发达的时代,那些只希望在“快餐”中获得和完成人文教育的人,是无视历史学和消遣文学之间的界限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文学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悲哀。

如今的历史题材创作已经到了不戏说和不杜撰历史就不能成书的地步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家们对于那种需要查阅大量史料,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有凭有据地发挥“历史的想象力”的功夫已经失去了耐心,那种“十年磨一剑”、“二十年磨一剑”、“一辈子磨一剑”的严肃创作态度已然被消费文化时代的“快餐”制作法所取代,谁还愿意穷几十年的皓首来“磨铁杵”呢?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的严谨创作已不复存在,为弄清楚一个历史细节花费巨大精力的创作将会成为历史。不知道这是文学的幸还是不幸呢?

从没有“历史的想象力”到过度的“历史的想象力”,我们的历史和文学走过的道路并不曲折,但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看到的结局。我们需要的是贴近历史原态的价值理念,所以,我们希望这套丛书成为一个运用合理的“历史的想象力”的典范。

本着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原则,我们在准备编纂这套丛书时,就明确要求作者将“传”与“评”尽可能完美地结合。所谓“传”,是作者以叙事的方法再现传主的生活历程;所谓“评”,是作者直接站出来阐释、论说传主的人生意义与文化成就。做到在真实可靠的史料考察基础之上,既具备叙事的文学魅力,又不失清晰的学术剖析。我们充分注意到了读者的受众面一一既要为少数文化研究者提供可资的史料和学术视野,同时也要兼顾广大文化和文学爱好者拜视文化名人的嗜好,为文化普及做好基础工作。因为我们深知,无论是专业研究,还是业余爱好,一旦失去了其趣味性,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达到一个“自由王国”境界的。所以,我们倡导在严谨的叙述中,避开那种繁琐考证和过多纠缠于枝节问题的写法,力图着眼于大事件和传主之间的勾连,以及传主行状与时代思潮之间的关联性,以此来勾勒与构筑传主在历史现场的真实存在。

毫无疑问,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是守成主义者,固守拒绝任何想象的传统“评传”写法,摈弃一切文学的想象和合理的推论。但是,我们绝不提倡那种以出卖传主隐私而获得名利的商业性炒作,反对那种“演义化”写法。因此,本丛书的编撰原则就十分清楚了,广大读者也可从中看出某种端倪。

为了丰富本丛书史料的直观性,我们要求作者尽可能提供一些有关传主的图像资料,内容包括生活照、手稿、书影等等。其目的就是在严肃的学术性观照中增加历史现场感,同时给书籍的装帧增添一些活泼的色彩,融学术性与艺术性为一炉。

丛书将会以成熟一批出版一批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多属新制原创,少量是旧著修订新版,我们也将在此过程中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将这一套丛书做成一流品位文化书籍。我们相信,有众多高水平作者的支持,有广大高品位读者的呵护,有一个高要求的编委会以及出版单位的努力与支持,这套丛书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丛书编委会

2012年1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