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谋略大典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丈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是晚清中兴重臣、核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只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续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秦楚主编的《曾国藩谋略大典》辑录了曾国藩平生的一些军事谋略、格言联语等,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精要总结。

内容推荐

秦楚主编的《曾国藩谋略大典》内容涵盖非常丰富,从处理人际关系到从政为官之道,从持家劝学到养生之道,从战胜绝境的胆略到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质,从克服人性的弱点到掌握成功的步骤……思想深远,意义深刻,读来扣人心弦。如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勤俭生活可以治骄奢、为人处世要谦和、紧迫关头只有靠自己、善于抓住时机开创局面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思想精华。只要仔细研读便能明白他的谋略之所在。

曾国藩一生严于治军统兵,勤俭持家,谨言慎行,立功、立德、立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当然,曾国藩的思想谋略精华,短短的几封书信并不能透其全貌。他的一生是一部全方位、多视角的成功学全书,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目录

辉煌人生:曾国藩传奇经历

 第一章 务农家庭走出的大人物

湘乡地灵出人杰

业农世家传家训

慈父严母的家庭

刻苦攻读的日子

一生知己情谊长

 第二章 从翰林到天子近臣

儒家道统继承者

改易品性多磨砺

节俭清廉做好官

十年七迁官运通

直言敢谏忤龙颜

 第三章 走上“以杀人为职业"的道路

子欲养而亲不待

尽忠心墨绖出山

剿匪得名“曾剃头”

练兵效法“戚家军”

编练水师湘军成

 第四章 出师不利,惶恐度日

传檄进兵初受挫

力整军转败为胜

九江鏖战遭失利

坐困江西遭掣肘

历尽艰辛终来援

 第五章 历尽艰辛始立足

奔父丧委军守制

苦蛰居再度出山

三河惨败殒国华

率军人皖署江督

钦差大臣督江南

祁门遇险缓勤王

 第六章 鏖战沙场后的胜利

攻克安庆转局势

身兼五职鼎东南

孤军围城拼死战

克天京血流成河

 第七章 如履薄冰的官场之路

自惕自概裁湘军

全力善后振经济

剿捻失利返两江

倡办洋务为自强

 第八章 鞠躬尽瘁,难扶大厦将倾

调任直隶力勤勉

天津教案留骂名

扑朔迷离刺马案

溘然长逝尽哀荣

修齐治平:曾国藩家书家训

 第一章 品性修养的磨砺

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长傲、多言为致败的凶德

力除傲字,力戒惰字

唯谦谨是载福之道

迁善改过,修德读书

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

宜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心以收敛而细,气以收敛而静

俭以养廉,直而能忍

豁达光明之识,恬淡冲融之趣

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心愈抑畏,气反愈平和

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

在自修处求强则可

 第二章 立志成事的雄心

自问立志之真不真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三十以前立志猛进

挺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

存倔强以励志

以“懦弱无刚”为大耻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第三章 读书为学的方法

求业之精,唯专而已

读书当守“耐”字诀

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蛮读蛮记,徒耗日工

读书如煮饭,须用大柴大火

善读书者,视书如水

读书一怕无恒,二怕未看明白

必知万事之本,后知文字之原

不患其不明,患其太多

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

君子贵于自知

 第四章 为人处世的要义

不可占人半点便益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

做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

牢骚太甚,必多抑塞

人以巧诈来,我以诚愚应

做人之道,不外敬恕二字

与人交际,当求诚信

丰盈之际,先自概之

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花未全开月未圆乃保泰之道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成名之人非享福之人

 第五章 齐家敦亲的智慧

家和则福自生

耕读、孝友之家可经久不衰

守得“勤、敬、和”三字

洗心涤虑,以挽家运

家教八字与八本

奖其所长,兼规其短

凡事当存谨慎俭朴之见

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

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

 第六章 治军用人的方略

见善者誉之,见不善者浑藏

凡将才有四大端

察人才,整营规,讲战守

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

讲求将略、品行、学术

引用能耐劳苦之正人

多置好官,遴选将才

无不可相处之悍将

善将兵者与不善将兵者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进兵由自己作主,不可受牵制

相持日久,最戒浪战

唯有一静字可以胜敌

 第七章 居官为政的宝典

以做官发财为可耻

尽忠直言,不顾身家之私

将权位推让少许,减去几成

权位所在,一言系荣辱

纵不见德,亦可远怨

位高名重,皆危道也

人以官为荣,我以官为苦

总不敢忘爱民二字

保人为难,荐贤多顾忌

才大之人,每不甘于岑寂

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志

成功心经:曾国藩著作菁华

 第一章 兵法:运筹帷幄的韬略

将才:天下强兵在将

用人:今所讲求,尤在用人

尚志:人才高下,视其志趣

诚实:诚者,物之终始

勇毅:坚忍而规远大之策

严明:治军之要,在赏罚分明

公明:居高位以知人、晓事为职

仁爱: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勤劳: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

和辑:敬以持躬,恕以待人

兵机:恃强者败机,敬戒者胜机

战守:战守机宜,不可纷心

 第二章 冰鉴:识人相人的妙法

神骨:神骨乃识人第一要诀

刚柔:当刚则刚,当柔则柔

容貌:容贵整,貌有别

情态:弥补精神之不足

须眉:少年两道眉,临老一副须

声音:闻其声如见其人

气色:大运靠天生,小运因气定

 第三章 奏稿:官方汇报的典范

天下之大患,盖有两端

孔门之告六言,必严去其六弊

唯民心涣散,为患甚大

办理乡团,以查拿土匪为主

足以纾忧者,盖莫先于得人

军事之胜败,视民心之从违

一军进止机宜有万难者

舍其枝叶而图其本根

大局为重,出兵需分缓急

事势分难易,情形有重轻

先布远势,而后应之

借兵助剿,胜则后患不测

不轻奏未定之事,不轻奏预计之说

以不蔽贤、不争功为第一美德

不可负气自矜,不可吹毛求疵

善学者用其所长,去其所短

 第四章 批牍:驾驭下属的艺术

千变万变,行伍不乱

进百姓而亲训迪之

虚心求益,谋定后战

兵法最忌“形见势绌”四字

廉明二字,可学而几也

但患文过,但贵改过

持之以静,贞之以恒

取人之式,办事之法

人不易知,知人不易

做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

尚文不尚实,责人不责己

莫恃上司恩典,宜仗自己本领

 第五章 笔记:智慧火花的闪现

礼:修齐治平,一秉乎礼

赦:知小仁者,大仁之贼

世泽:诗书、礼让、稼穑之泽

悔吝:常存省过之心

名望:君子自处,不与人絮量长短

居业: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英雄诫子弟:恒有恭谨敛退之象

君子·小人:仁义岂有常

才德:才与德不可偏重

兵气:振奋以作三军之气

才用:贤才用不好,就是庸流

试读章节

曾氏世代业农,几百年间饥饱不均,难以摆脱贫困的生活。到了曾竞希的祖父曾元吉时,经过夫妻俩一生的勤俭操劳,家业日渐发达,不仅在湘乡大界盖起了几处宅院,还在衡阳青定塘湾买了百亩薄田。在农业社会里,置房购产自然是经济实力的主要体现。曾元吉年老时,将自己辛勤了一辈子所积累的家业,包括大界的宅院和土地,全部分给了子孙。为不拖累后代,曾元吉仅留下衡阳的40亩地作为养老送终之用。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已届古稀之年的曾元吉病故。他的子孙们靠着分得的家产,开始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仅靠出租土地的租金就能维持生计。嘉庆二年,为纪念惠及后人的曾元吉,曾氏族长召集族人,决定将一年的租金收益拿出来,在圳上购置祭田10亩,每年清明时节,后人前往祭祀。曾元吉在衡阳留下的40亩田,不久也定为祀田。

曾元吉有六个儿子。次子曾辅臣,号辅庭,娶蒋氏为妻。比起上一辈人,生活或者说生存的压力减轻了许多。曾辅臣分得一份家产,但不改勤俭劳作之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年仅55岁的曾辅臣留下独子曾竞希撒手而去。

并不富裕的生活养成了曾竞希俭朴的作风。他少时在陈氏宗祠读书。正月上学时,父亲给他100文银作零用,五月归来时,把99文交给父亲,受到父亲的赞扬。

曾竞希有着农民的忠厚传统,为人颇为厚道。三四十岁时,家乡来了一位四川游客,俩人情投意合,很快结拜为兄弟,川客也就寄居在曾家,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一住十余年。久寄他乡思归离。一天,川客对曾竟希说要回四川去,曾竞希苦苦相留。川客说:“贤弟不要难过,我离家多年,回去看看,还要来的。”曾竞希难舍难分地说:“自古道‘少莫人广,老莫入川’,四川路遥山竣,你如今已年届半百,回到老家。怎么还能再来?”川客却信誓旦旦,说:“我一定来与贤弟共享高嵋山之乐。”说罢,兄弟二人跑上高嵋山观望,选定山麓的大西冲一处地方,打下木桩,作为两人将来的葬地。川客对曾竞希发誓:“不管谁先去世,左边(此地习俗左大右小)葬你竟希君,我拣右边。”曾竞希说:“你兄长,该葬左边。”两人再三推让,珍重而别。但川客一去不返,音讯杳然。

在曾国藩的高祖曾辅臣去世32年后,他的独子曾竟希便带着全家十多口人迁到了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小山村白杨坪,在白杨坪买了很多便宜的土地。那时的曾竞希66岁。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是曾竞希的次子。在曾氏家族血脉相传中,曾玉屏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对曾国藩的影响也最大。无论是早年求学交友,还是以后几十年仕宦生涯,在曾国藩身上,似乎都可以印证“隔代遗传”的“基因密码”。  曾玉屏号星冈,他在年少时受到父辈影响,勤奋好学,努力上进。但后来随着家境日渐富裕,他开始变得好吃懒做,不求上进,常和纨绔子弟混在一起,染上了不少恶习。每日骑马到湘潭街上,和臭味相投的朋友喝酒划拳,常常是通宵达旦,日升高头还在酣眠。

转眼一年又一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玉屏也感觉这种生活毫无意义,开始感到厌倦。一日,正在旅馆里睡觉的曾玉屏感觉口干,便下床去喝水。喝完水之后,他准备接着睡,却听见隔壁有人在谈论他。一人说:“这曾家祖辈都很勤劳,可如今却出了此等轻浮浅薄之子孙,真是家门不幸啊!”另一人也随之叹气。听到这些话,此时的曾玉屏再也睡不着了,他辗转难眠,想想这几年的所作所为,确实感到羞愧。那两个人的话像尖刀一样刺中了曾玉屏的心脏,他不想给祖上丢脸,不想把祖上辛苦得来的家业毁在自己的手上。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曾玉屏终于醒悟,他决定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一个人的名声比他所具有的各种“本事”都重要得多。受到刺激后的曾玉屏反躬自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马卖掉,徒步回到家中。从此以后,每天东方未晓时就起床来到农田,一生如此,再没有懒惰过。这就是曾门家训中的“早”字诀。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自责”后的曾玉屏简直像变了个人。湘乡地处丘陵地带,全县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是凹凸不平的山丘。在这块土地上,除了靠天吃饭外,还必须用勤劳的双手。曾玉屏像“愚公”一样,开始了在山丘上造梯田的尝试。其艰难的过程真可以感动上苍。曾国藩后来回忆说:35岁那年,他在高嵋山下盖了一间简陋的小茅屋,那儿的梯田坡陡高峻,田块的面积小得简直和瓦片一样。他开凿石山,开垦荒地,将十几块小田块连接成一片大田地。这样一来,种田人才好耕作。他夜晚亲自放水,听虫鸣鸟叫以知节气,观察禾苗上露水的情况,以此为乐。曾玉屏还种了半畦蔬菜,每天早晨亲自去除草,傍晚又叫佣工去施肥,走进屋内喂猪,出得屋来又养鱼,这样那样的事,从来没有停过。

从辛勤的耕耘中,曾玉屏对自己的劳动果实十分自得。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自己亲手耕种收获的粮食、蔬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嫩肥美;凡是自己历尽辛苦得到的,享用起来也特别的心安理得。

勤劳磨炼了曾玉屏,曾玉屏也在勤劳中得到了大自然的回报。当曾玉屏把鳞甲一样的小山丘改造成阡陌相连的田地时,乡里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始则怀疑,继之赞服,后来都竖起了大拇指,而村中乡邻有什么难为之事,也都找他来排忧解难。

曾玉屏早年失学,成年后深以没有文化为耻。因此既令子孙拜名士为师,自己也喜欢交结文人,希望他们经常登门。曾玉屏认为那些饱学之士来家做客,能使寒舍增辉,是值得高兴的事,对那些品格端方,老成稳重的人更为敬重,从不敢怠慢。一般的亲戚朋友也热情接待。至于那些装神弄鬼的巫婆神汉、道士和尚、看风水、算命看相之辈,则避之唯恐不远,而对于那些落魄了的穷亲戚,则款待隆重,唯恐不周到。

乡里人看着曾氏一家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亲疏分明,自然预知这一家今后的兴旺。每当乡里邻居、朋友亲戚遇有婚丧嫁娶之事,曾玉屏从不委派晚辈去应付,而是亲自登堂,郑重其事。久而久之,曾家在白杨坪远近数十里,也就颇有声望了。若有亲友财力缺乏,不能办事,曾玉屏就拿出积蓄资助。邻里间若发生争吵诉讼,也出面居间调停。对于那些特别蛮横不讲道理的人,则严厉斥责。大多数场合都是曾玉屏摆桌酒菜,在桌面上化解矛盾。曾玉屏说:所谓正人君子,若是在民间作普通布衣百姓,则要排解一方之难;若是在朝廷当政为官,则要安定社会、平息动乱,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可见,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曾玉屏都化为实用的锦囊。

曾玉屏治家极严,一家大小,包括大他七岁的妻子王氏在内,见了他莫不屏神敛气。曾国藩的祖母平时“虔事夫子,卑诎已甚,时逢愠怒,则竦息减食,甘受折辱”。低辈分的曾家人更是毕恭毕敬,诚惶诚恐。对于曾国藩的父亲麟书、叔父骥云兄弟,管教尤为严厉。

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竞希老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条巨蟒从天而降,先在宅堂左右盘旋良久,随即又进入内庭环绕一番。老人惊悸之余,正琢磨此梦的吉凶,忽听家人报喜,说孙媳妇生了个男孩。竞希老人忙把儿孙叫来,告诉刚才所梦,并说:此乃祥兆,他日这个孩子必定光大我曾氏的门庭,你们要好生看护!

P8-9

序言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双峰小山村的一个地主家庭。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京赴考,考中进士,留在京城任职10年。在这10年,他从翰林院庶吉士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年七迁”,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权重一时。曾国藩以“屡败屡战”的精神,组建湘军,力挽狂澜,为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

梁启超曾评价曾国藩说:“曾文正(曾国藩)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也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备受推崇,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语),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及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

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务部尚书梁敦彦、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人就是此中的佼佼者。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作为一名政治家,曾国藩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37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并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作为一个父亲,曾国藩影响比较大的是对其子女们的教育。尽管曾家是侯门大族,但一百多年来,未出现过纨绔子弟。他的治家思想、为人之道、处世之法为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如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革命家。著名的《曾国藩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作为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曾国藩一生致力于结交、培养、推荐和任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文武能臣、经世之材,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天资“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督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

曾国藩还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语)。《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影响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本书将曾国藩一生的传奇经历及其著述之精髓集中汇编,从“内圣外王之法”到“观人识鉴之术”、“立业兴家之言”,再至“明心见性之道”,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曾国藩的智谋权变、学问人品、文治武功。它涉及为官智慧、为人处世、家庭教育、道德修养、军事谋略、读书治学等方方面面,使读者在切身感受曾国藩的人格与思想魅力的同时,也能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人生的警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