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次开拓人类生存边界的英雄之旅,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旅行!登陆火星,开拓人类下一个生存之地!火星移民,不仅是一项使命,也是一次全人类探索未知的旅程。 多位航空航天领域专家以及诸多火星移民任务亲历者,通过《火星移民指南》,向我们详细讲述这一艰巨任务背后的专业要求,以及种种触动人心的故事。 从火星移民申请人应具备的各种硬技能,到对申请人的情商、性格、文化背景、性别比例等软技能的要求,再到移民火星任务本身可能涉及的政治、法律、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关于火星移民的书有很多,但像《火星移民指南》这本书写得这般身临其境、细致入微的,寥寥无几! 本书由诺伯特·克莱弗特、詹姆斯·卡斯、雷伊·卡斯编著。 内容推荐 有这样一个星球,那里的重力为地球重力的38%,虽然有点小,但人体足以适应这种重力;大气层虽然稀薄,但足以抵抗太阳辐射和宇宙辐射;地表虽然没有水,但既有液态水可能存在的力证,地下冻土中的冰粒也可提供饮用水;甚至连一天的时长也和地球相差无几:那里的日长为24小时39分35秒!这颗红色星球,就是火星! 这是否意味着,人类有可能扩展生存边界,找到下一个生存之地?如果现有的航天技术足以支持人类抵达火星,未来,人类是否有可能移民火星? 毫无疑问,移民火星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旅行。那么,哪些人会自愿踏上这次既悲壮、又意义深远的航程?哪些人才有资格登上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 宇宙飞船内生活空间狭小,移民们如何才能在长达七八个月的航程内安然无恙?即便能够挨过漫长的航程抵达火星,他们又如何在火星上生存? 火星移民必须是“全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修飞船、做手术、种植农作物等硬技能,还要有高于常人的情商、高超的社交能力、心智成熟的性格等诸多软技能。有时,软技能甚至比硬技能更为重要! 翻阅诺伯特·克莱弗特、詹姆斯·卡斯、雷伊·卡斯编著的《火星移民指南(精)》,让我们跟随火星移民的脚步,一起踏上这如创世纪般、开拓人类新疆域的之旅! 目录 推荐序 火星,下一个生存之地 杰拉德·特·胡夫特 荷兰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引言 他们是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人 第一部分 火星移民指南之硬技能篇 修飞船,做手术,你必须样样精通 01 随机应变,你才能活得更久 命悬一线的“阿波罗13号” 别搞砸了 技术,才是你活下来的关键 工具和氧气的问题 02 火星上没有救护车,也没有急救人员,只有你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 强烈的太空辐射 你最好切掉阑尾和胆囊 “ 夺命杀手”减压病 令人绝望的孤独、封闭与疲劳 03 对抗机能下降,永无完结的火星任务 每天锻炼2.5小时,每周6天 开展有效的运动对抗计划 火星生活的第一个月:适应重力与身体恢复 定居之本:实现新的体内平衡态 第二部分 火星移民指南之软技能篇 如果你情商高,那你可能是移民的第一人选 04 打包去火星前,别忘了打包你的人际交往能力 即将诞生的新世界 生死关头 小任务也有意义 火星,才是真正的训练场 太空危机:严重的航天员事故 比学开飞机还难的事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一场因情商低引发的混乱 EQ行动计划 为什么性格至关重要 历史总在不可能的时候成为可能 05 所有的人际交往,都是跨文化交流 驯鹿与石头 文化是情商的核心 MPQ 人格评估体系 过度和谐可能潜藏着危机 达成共识,管理冲突的前提 “ 火星一号”,一个高效团队 06 年龄,一个附带了很多标签的数字 不同年龄,不同优势 活力与衰老 代际合作,更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造新文化 07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火星 女性应该成为第一批去往火星的地球人 冲破玻璃天花板、玻璃墙,直到太空 男女搭配,成绩更好 性别话语:看得到,听不到 性别游戏:重新思考火星上的两性关系 第三部分 火星移民指南之选拔与训练篇 最后的100人,单程票大赢家 08 不是电视真人秀,而是征服未知的英雄之旅 团结起来,一切皆有可能 准备比赛,认真训练 被摄像机全程跟踪拍摄 不只有趣 09 过去的科幻,今日的现实 这个节目是否会像其他真人秀节目一样充斥荧屏 选拔与培训,开启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新世界 “ 火星一号”,成就全人类激动人心的梦想 10 他们的故事,就像摩西的故事一般 永远离开家人与朋友,余生还有意义吗 让人恐惧的,从来不只是生死 压力倍增时,就去寻找内心的力量吧! 遇见不同的人生,其实这很棒! 你万万不能和哪些人一起生活? 第四部分 火星移民指南之未来生活篇 一个全新的21世纪 11 在火星上,建立自给自足的生态新家园 “ 新太空”运动 从新规则和新禁令开始 12 迪子的疯狂与落寞时刻 欢迎微生物 “ 与火星人一起吃饭” 独自思考的时光 火星“直播”:我们真的可以骑自行车吗 13 如画的世界 火星的悲伤 放纵,宝贝,狂欢 最伟大的表演 火星博客编年史 终极体育幻想 神奇先生 一切都将成为艺术 艺术的野心,火星上闪烁的脸 附录1 “火星一号”选拔进程 附录2 “火星一号”候选人图鉴 致谢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你最好切掉阑尾和胆囊 NASA报告称,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健康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医疗急救、辐射事件、陨石或碎屑受伤以及系统故障失灵。据估计,每15年将发生3次医疗急救,每5年半将需要撤离一名病患。但幸运的是,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并不是可怕的紧急医疗情况,包括微重力环境下飘浮颗粒造成的眼睛伤害,由骨质流失的钙沉积在-肾脏中形成的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由飞船上有限的卫生设施引发的皮肤感染,因重力消失后脊柱拉伸导致的背部疼痛。要知道,对火星移民来说,返回地球接受医疗救助是不可能的,飞船和火星定居点的卫生保健系统必须能对病人进行诊断并提供治疗,特别是在预防和早期阶段,还要能处理急性损伤,如脚踝受伤等。开展太空门诊的医疗单位应配备齐全,能提供基本急救,以及基础和先进的生命支持技术,还要有基本的牙科和心理健康保健。理想情况下,该医疗系统要包括医疗检查设备,如病理、影像和实验室测试,以及提供医疗消耗品和药物治疗的装置。 配备经过全面培训的医生,对航天员的火星旅行大有裨益,尤其是比较擅长在缺乏正规医疗条件的情况下治疗患者的医生。理想的人选应该能诊断并处理物理创伤、神经系统和心肺紧急情况。这需要他们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可以准确、果断地思考并采取行动。医疗培训最好能像无国界医生或战区军医那样,应对在世界上贫穷或偏远地区工作的医疗人员习以为常的挑战。这些医生经常需要在交通不便,很少或完全没有外界监督、医疗资源和其他医疗人员帮助的情况下,实施救治。 在太空中进行手术也受航天器微重力环境的限制。在太空的抛物线飞行和对动物进行的部分实验及研究表明,做小型手术是可能的。然而,即使是小型手术,也已被证明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太空中受限制的条件,需要让病人、医生以及手术工具等所有对象都参与进来,同时要防止手术工具四处飘浮和移动。同样,还需要有环绕手术部位的闭合座舱盖系统或足够的抽吸装置,以防止血液和手术碎屑污染舱内环境。 实际上,虽然并非不能进行外科手术,但需要尽可能地避免进行手术。NASA估计,在长期飞行中是否需要手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紧急状况,如阑尾炎。减少未来手术的一种可能方法是在任务开始前,预防性地切除太空旅行者的阑尾和胆囊。 无论其背景如何,所有太空旅行者都有必要进行医疗强化培训,学习基本的急救方法和医疗急救程序,以及日常健康监测和检查、医用器材的使用方法。毕竟,医生也需要医疗救助,而与地球通信的时间滞后,可能会使远程医疗指导受限。 为临床医疗提供远程协助,被称为远程医疗,即便存在通信延迟,对星际旅行时治疗太空旅行者仍起到关键作用。远程医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国和苏联太空计划,并从此成为地球上健康援助、研究和教育的新兴领域。尤其是对偏远或贫困地区的病人来说,远程医疗为缺乏医疗条件的人们提供了专业医疗指导,不然,他们将不得不前往医院接受诊疗。 在地球及近地轨道,还有已完成的月球探测任务中,与医疗专家和医学顾问进行实时通信是可能的。但是,一旦旅行者距离地球超过几光秒,这样的通信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从地球发出的信号到达火星需要20分钟。因此,熟悉并练习如何处理医疗信息和使用智能医疗系统,是太空旅行者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这将与星际旅行的医疗保健系统进行深度结合。智能高科技医疗保障系统,将结合获取和解读医疗数据的手段,提供疾病诊断,并根据现有的医疗资源,帮助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夺命杀手”减压病 在火星上,辐射的危险会降低,但其他环境风险将出现。NASA在200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总结道,火星移民可能遇到的危险,包括会影响呼吸的火星空气尘埃中的微粒;地质灾害,包括地质勘探过程中的事故,尤其是有关骨骼、肌肉和摔倒造成的关节问题;恶劣的环境,火星上的低温将影响人的神经认知反应。因此,对于火星移民来说,了解并认识到这些危险及其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能在资源匮乏、无法与地球上的医疗支持单位快速沟通的情况下减轻疾病的危害,显得至关重要。 在火星居住意味着,火星移民要在加压和受控环境中生活。不过,他们每天都要进行室外活动。火星上的生活空间很可能被加压到与地球海平面的压力水平相似。火星大气压很低,旅行者在居住地与开放的火星表面之间往返,很可能出现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减压病是人从高压环境进人低压环境时,随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是,任何外出探险的人都要穿上航天服,虽然航天服是加压的,但仍然会设定为一个较低的压力水平,以使航天服内的人能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活动。完全加压的航天服就像充满气的气球,对穿戴者的运动产生相当大的阻力。航天服内的压力高于火星大气压力,但又比居住地内部的压力低。这种压力差异,要求航天服内的氧气浓度较高,以免因身体吸氧不足造成缺氧。缺氧对心血管、肺和神经系统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改变它们的功能,损害身心机能。 减压病如果得不到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在潜水中,这种病通常被称为“弯曲症”(the bends),最严重的是血液中的氮气泡析出,在血液中流动,最有可能影响像肩部和肘部这种大的身体关节,导致关节疼痛,灵活性降低。减压病将导致身体出现几个令人担忧的症状,包括皮肤刺激、心肺反应(如胸痛和呼吸急促)、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如知觉改变、健忘或视力异常)。减压病理想的治疗方法,是用氧气纯度为100%的特殊高压氧舱进行加压。然而,对每个火星居民来说,避免患病、及早诊断,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P36-39 序言 火星,下一个生存之地 杰拉德·特·胡夫特(Gerard't Hooft) 荷兰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有个年轻人与我的秘书预约,说想要与我见面,经同意后来到我的办公室。他听说我对科学与科幻的未来应用很感兴趣,恰巧他和几个朋友对这个领域有些大胆的想法,所以就想给我讲一讲,看看我怎么说。 要是你像我一样在这个新兴科学领域做研究的话,你就会发现,总会有人带着“新点子”来找你。这些点子确实“新颖”,又是原创,但都是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完全与现实脱节。这大多是因为这些人孤陋寡闻、见识浅薄,对真正的科技知之甚少。我与这些人也没什么共同语言,虽然这些点子让他们激动不已,但我只能建议他们,在找我之前,多了解一些专业人士对这些点子的看法。 现在,我面前就站着这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谈论着人类移民火星的设想。他说,他计划将新移民分期、分批地从地球运输到火星,每批4人,每次历时约7个月;抵达火星后,他们将竭尽所能地存活下去。而这些人就不要想着再返回地球了,反正人类历史会为他们记下光辉的一笔。 谈话日期:2012年4月27日 谈话对象:巴斯·朗斯多普 “移民火星所需的基础科学知识都是现成的,唯一需要的就是多通过研究把它们整合到一起,然后再把现有的航天器进行升级和全面检验。”他这样对我说。据他估算,运送第一批移民需要10年的准备时间,预算约需600万美元。 在我看来,即使朗斯多普提出的想法并未违背任何科学常识,这一切也太不现实了。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从计算的数据来看,10 年? 600 万美元?我不得不说:“你是不是少算了一个零啊?!”造一台大型粒子加速器已经耗费不低,几乎与铁路建设工程的花费相当,而研发军用飞机的投资就更加高昂了。 然而,朗斯多普确信自己的计算没有问题。可以说,他的估计过于乐观;一旦计划有变,不但战线要拖很长,耗资也会加大。他对此表示:“我们是一家私企,不涉及政府审批,也不参与政治纠纷,所以很容易就能达成一致。” 听起来确实没什么问题,不过我总觉得他太过乐观。我想从朗斯多普的话里找出破绽,告诉他这全是一些假大空的构想,但他没给我这样的机会。他考虑了所有重要问题。比如,从地球飞往火星的这7个月里,航天员在航天器里怎么生活?载人航天器怎样在火星表面着陆?着陆后,如何为火星移民提供水源、能源、食物以及持久的大气环境?火星移民如何与地球上的控制中心通信?怎样保护他们免遭宇宙辐射、高能太阳风暴,以及常见尘暴和有毒物质的侵害?这群新移民怎样度过仪器故障、生病就医、生命必需物资匮乏等种种危机? 这位年轻人不仅考虑了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还把集资计划做得非常详尽。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这将成为人类最伟大的成就,资金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涌来。” 虽说这话听起来是乐观了点,但也并非胡言乱语。理论上来讲,人们能克服前往火星途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朗斯多普的这个念头打动了我:我对他提出的方案很感兴趣。若一切成立的话,人类是可以移民火星的。虽然会历时很久,毕竟研发一艘前往火星的载人航天器,10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资金需求也肯定不止600万美元,但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若人类能飞往火星并在那里定居,那么太阳系的其他天体是否也可以实现移居呢,比如,月球、大的小行星、木星或土星的大卫星,或是外太阳系那些遥远寒冷的星球? 于是我答应朗斯多普:“我可以帮你做引荐,但不能帮你申请资金,因为我没做过你说的那些计算。”这项计划若能落实,时间不是问题。它能带来的科学进步和奇特发现也不可估量。退一步而言,即便“火星一号”未能成功将人类送往火星,这个项目也足以勾起人们对火星的兴趣,引发人们对火星探索相关技术的研究兴趣,从而为最终实现这一目标铺平道路。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人类何时、以何种方法前往火星,但它有朝一日一定会成为现实。 其实,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答。首先,我们需要机器人协助人类工作。也就是说,在人类登陆火星前先派机器人到那里工作。你可能会心存疑虑,机器人能做什么?“火星一号”难道没发现通过机器人去完成任务,可能面临重重困难吗?我们需要的机器人是一种目前还没被研发出来的智能机器人,其研发过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其次,新移民到火星后会发现周围环境对生存不利,必须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勉强生存。他们的住所也要覆盖厚厚的泥土以阻挡宇宙辐射,否则他们将难以自保。 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问:人类移民火星对科学进步有什么帮助?不少科学家认为这种航天工程费钱、费力,而用机器人来解决这些问题既省钱又高效。诚然,如今许多科学问题都可以用机器人来协助探索,但人们最初对其他行星、月球如此感兴趣,不就是因为我们怀着渺茫的希望,期待有朝一日在其他星球上定居吗? 在我看来,载人探索太阳系本身,就是一项令人拍案叫绝的科学实验。在那些目前荒无人烟的星球上,人类能否创建一个与地球相似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若是成功了,那个生态系统将如何发展?智人会再度进化吗?他们会不会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界威胁?要是真的有灾难降临,人类能否坚强地生存下去?我们究竟能进行到哪一步?机器人是否可能代替人类,殖民这些星球? 我支持推广“火星一号”计划,因为它堪称同类任务的鼻祖。与其他民间科学家提出的想法相比,这个设想十分超前。或许一开始它未必会成功,但无论出现了哪些错误,都对今后的探索具有指导意义。 《火星移民指南》是记载这个计划的图书之一,详细叙述了火星新移民将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应对策略。火星移民不仅需要空气、食物、水源、宜居条件,还要有克服社交困难、工作压力、孤独感以及可能出现的其他困难的坚强意志。火星移民一定要坚持不懈、顽强抗争,才能克服这些困难。 虽然条件艰苦,但至少有一个好处:第一批火星移民一定会像奥运健儿那样受到万众瞩目,并赢得地球人的钦佩与尊重。他们在火星上的后代,也会因为他们的奋斗和开拓而享誉全球,因为他们是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人。 后记 “火星一号”是一个由民间发起的新兴太空项目,一经提出,就面临诸多质疑和挑战,因为没人相信它能成功实施。在接受翻译任务之前,我们和很多人一样,抱有类似的想法,内心也忐忑不安。但在阅读《火星移民指南》的英文原版书后,我们就深信,这本书值得推荐给中国的读者,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火星移民。 《火星移民指南》并不是由一位或几位作者写成的,而是由众多参与“火星一号”项目的科学家、火星移民候选人代表的所感所想共同创作而成的。每个人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火星移民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内容涉及火星移民所需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小团体内部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矛盾冲突的方法和能力,火星移民选拔过程全程录像可能造成的后果,未来在火星上的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这本书涉及的学科知识,至少包括行星科学、航天技术、建筑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这也意味着,翻译这本书给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带来了很大挑战。 尤其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每位报名参加“火星一号”计划的申请人,在明知将远离家人,一去不返的时候,表达出了对家人、朋友和地球母亲的留恋,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创造新世界的渴望,对为人类开拓未来的勇气……这种精神,恰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蓬勃动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有品质。 尽管由于作者迥异,每一篇文章的风格差异很大,但作为一部科普书,每一篇文章的叙述都非常直接,文字表述也十分精练。当然,其中仍然会有一些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本着让所有人都能读懂的初衷,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了不少注释,希望能提升读者阅读的流畅感,感受到阅读此书的乐趣。我们从普通读者的角度,选取了阅读过程中可能会让人不甚了解的专业术语,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写成注释。这里可以悄悄剧透一下我们的翻译技巧:在翻译有关电视真人秀的一章时,为了更好地理解辛迪的参赛经过,我们还特意去补看了美国版《极速前进》第19季,方才体会到作者撰写第8章时的心路历程。 曾经,火星是人类仰望星空时的红色战神,移民火星如神话般遥不可及。曾经,火星是科幻作家们驰骋想象力的重要场所,在他们的笔下,涌现出丰富多彩的火星人、火星运河、火星社会。而今,随着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实施,火星已经成为太阳系中除地球外,人类了解最为透彻的行星。我们也已经知道,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也是唯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移民的星球。移民火星从曾经的遥不可及,到现在仅有一步之遥。 移民火星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太空任务,也将是改变人类历史的重要事件,它将真正开启人类跨星球生活的伟大蓝图。我们相信,未来20年,人类将首次登陆火星:未来50年,我们在火星上将建立一个有上千人口的小镇;未来100年,火星上将出现有上百万人生活的城市;未来1 000年,人类将把火星改造成另一个地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星空。“火星一号”的星际旅行能否成行,我们尚不得而知,但这种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尊重。我们并不奢望能成为第一批火星移民,但我们希望在青少年心中播下这颗希望的种子。 读完《火星移民指南》,你会对“火星一号”有更全面的了解,或许也会对移民火星充满希望,并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希望每一位读到此书的人,都能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仰望星空。而当你看到夜空中那颗红色行星时,也一定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最后,感谢朱永超、班超、胡国平、付晓辉对翻译本书的付出,他们的建议与专业知识让本书中文版更为完善。 郑永春,门雪洁 2017年7月1日于北京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书评(媒体评论) 人类通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将火星改造成为人类宜居的第二个栖息地。移民火星,使地球-火星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姐妹共同体。《火星移民指南》展示了人类在现有科技能力的条件下,“火星一号”的移民先驱将要面临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的艰巨挑战。起步艰难,前景辉煌!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任重道远! ——欧阳自远,“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火星是最让我激动的行星,没有之一。前往火星是现在活着的人都有可能看到甚至经历的事情。这些年我买下了国内能见到的所有关于火星移民的书籍,但都没有《火星移民指南》这本书写得如此身临其境、细致入微,让你好像真的做了一回火星居民。 ——韩松,科幻作家 《火星移民指南》提到,第1批移民火星者不仅要拥有全面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工程经验,还要在情商和社交能力上有过人之处。在这个问题上,人类文明创造的许多正确的东西都会有用武之地,而人类文明创造的许多错误的东西也将第1次丧失全部话语权。 ——李剑龙,理论物理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科学漫画微信公众号“Sheldon42”创始人 人类即将于20年内登陆火星,这是你我有生之年中,对人类意义重大的事件之一。年轻的你,就可能成为第一批登上火星的人之一。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火星人”,你要知道哪些事情,掌握哪些技能,做足什么准备?《火星移民指南》这本书正是你需要的——通往火星的长征路上,一本不可或缺的口袋书。 ——刘博洋,NGO青年天文教师连线创始人,“天文八卦学”专栏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