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成,后来仰仗李秀成在太平天国的功劳和地位,无功劳苦劳也封了个忠王宗(六王宗)、扬王,但出生时以及后来又叫什么名字,语焉不详,而“明成”的出现和排行,显然是随李秀成(李寿成)名字而来的。
从李秀成原名“以文”,以及后来的“秀成”名字,质之李姓行第、辈分,再无他人排行,可见确实是本家支脉孤单,形影孑立。自只有一个兄弟李明成,再也无他人了。
而同是居住新旺村的李世贤,却所属一个庞大的宗族,盘根错节,叶茂枝繁,直属的族叔就有李遇茂、李元茂,族弟有李世光、李世祥、李学金和李仁寿等人。当李世贤为太平天国侍王时,就以他为核心组成了一个荣枯共存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全听命于侍王,它是侍王的支柱、基础。
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出现过很多此类军事集团。
前期有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后期有陈玉成、杨辅清以及童容海(洪容海)、汪海洋等。
大小军事集团,独来独往,自成一体。李秀成对此大有感触,所以在他成为高层的军事领袖后,也处处扩张自己的既得利益,为巩固权力,不断分配再分配财富和地盘,相当注意张扬以自己为核心的血缘准血缘圈。
他拉广东人李春发、李远继等为“宗弟”。
他认部属李恺顺、李恺运为“宗弟”;认广东嘉应州(梅州)人、小刀会叛徒、大清候补道李文炳(李绍熙)为“本家”。
他与安徽人李昭寿义结金兰,引为儿女亲家。
第二节三年私塾
李秀成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他没有什么异赋天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农民革命太平天国李秀成故事定红之时,突然冒出来种种少年李秀成的英武传说,说他是疾步如飞,能够快步捉上奔马,阶级觉悟特别高,自觉地捉弄下乡作威作福的清军绿营小千总,等等。这些都是实无所据,说说而已。
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洪秀全和太平天国,也许李秀成一辈子就在偏僻山村里耕种打蓝。
太平天国的风起云涌造就了李秀成,给了他机遇。
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的极大多数高级干部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李秀成却有些不同,青少年时候,他读过一些书。
但他不是自学成材,或无师自通。
李秀成的启蒙老师是他的舅父陆均平。陆均平是一个塾师。
李秀成说:“自幼时八、九、十岁,随舅父读书。十岁之上,俱自与我父母寻食度日而已。”
这是李秀成三年的私塾生活。
李秀成的父母不反对儿子读些书。那时李秀成还常住在古制村舅父家,据近年调查,古制村至今还保留着李秀成所睡过的那张巨木精制的卧床。
三年私塾,使李秀成识得不少字,而更要紧的却是养成他喜欢读书、追求知识的习惯。有一个说法是,自永安突围途中,时为百长的李秀成因获得了几部书,没有按太平天国规定必须烧毁,反而寐夜阅读,被告发判以死刑,在未执行前因清军来袭营,队伍被打散,但他仍戴着刑具回到原有队伍,主官为他的诚恳所感动因而饶恕了他的死罪。
李秀成有些文化,曰后确实是靠这些浅薄而又恰到好处的基础文化颇有作为,他不须靠府中军中书手自己就能看懂上下文书报告,能遂心意起草布告书信。著名的李秀成痛斥李昭寿招降书写得还真有些义薄云天、不与叛徒共戴天的气势。在太平天国高层和军事领袖行列中,他正是鹤立鸡群、别树一帜。当然这些未来出现的独特态势,乃是穷山僻谷里生长的李秀成始所未能料及的。
十岁以后,李秀成回到新旺村,跟随父母耕作。他在供词中几次提到“帮工就食”,就是指那时的耕山种田、种蓝、烧炭;稍后些,也外出在周边小村帮做短工。相传就在古制村陆顺得的父亲和大哥处,先后当过短工。
在此期间,李世高病死了。
李秀成就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此后若干年,见于近人调查和考察,年纪轻轻的李秀成主要从事有两个职业:一是在大黎里的几处私塾做雇工,所谓帮工各塾,具一各知;二是做商店学徒、店员。
李秀成曾在大黎里三岸村洪圣寺塾馆充当伙夫。
洪圣寺私塾塾师是周村人覃瀚元(石仙),在当地是被称为饱学的秀才。李秀成在厨房做饭,耳朵伸得很长,时时聆听隔墙的覃瀚元讲课。
P2-3
《李秀成大传》推出了。
一百多年来,太平天国后期军事领袖李秀成的故事,一直是近代中国史学、特别是太平天国史学的一个热点。自20世纪50年代初,罗尔纲先生在《太平天国史稿》为作《李秀成传》伊始,史坛上先后就有多种同题材的传记专著间世,诸如罗尔纲《忠王李秀成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54年6月版)、沈起炜《李秀成》(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7月版)、苏双碧《李秀成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2月)和张一文《李秀成》(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4月版),还有以《李秀成》书名列入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华书局1959年6月版)的小册子,使李秀成的故事广泛普及。
这些传记都是在不同时期显示了对李秀成的认识和研究。笔者也就是在读了这些同书名的传记,获得启发和诱导,本着开展百家争鸣、发展学术繁荣,爬在他们的背脊上,学习、开拓,另作新篇的。
在写作此书前,前辈学者陈旭麓先生以及上海太平天国研究会同侪郭豫明、沈渭滨诸教授,多曾与笔者作过讨论,今诸位师友驾鹤西行,抚今思昔,不胜怀念。
李秀成是近代历史人物,因而写李秀成也就是写历史,从学术求争鸣,远离泛政治化,只能是说史,有一份史料说一分话,由是提出个人认识,展示个人研究成果。为了便于能广泛阅读,本书力求摆脱旧套陈说,且本着左史右图读法,笔者相应自绘了三十余幅示意图,以资参照。
本书能得以出版,当感谢上海书店出版社许仲毅社长。早在二十年前,当我们谈及此题材时,他就很有兴趣。由此在此稿写作进行时,不断受到他的支持和鼓励,并指令曹勇庆先生为责任编辑。我与曹先生曾有很好的合作,当年他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时,就曾责编我写的《{品三国)商议》,并在书中首次采用了我所绘的地图,此次又在他的鼓励下,我又手绘了若干地图。
三十年前,在作者拟为李秀成作传时,即承太平天国学大师罗尔纲先生和时为上海图书馆馆长、版本学家顾廷龙先生分别赐以题签。见字如见人,他们的音容至今难忘。
近代中国是个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
在这一转折时期,中国诞生和孕育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大小才俊。他们在不同领域里留下的足迹,为百年来中国历史,增添了五彩缤纷的颜色。
其中一个就是太平天国的李秀成。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领袖。他的十四年业绩,从一个农民子弟成长为统率百万大军的军事领袖,铁马金戈,驰骋万里,包括在被俘后的十八天,奋笔疾书的一部几万字供词,都引起了后来者对他的兴趣和研究。
读近代中国史不能忽略李秀成。
认识近代中国农民活动,也不能忽略李秀成。
太平天国后的中国历史已走过了一百五十年,李秀成其人其事定格,多时曾众说纷纭。对他的认识、研究,仍乃是见仁见智,诸说不一。但它始终是个学术问题。只有学术争鸣,才是最好的钥匙。
在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李秀成确有很多过人之处,超人之才,是太平天国后期朝中军中难得见有的才俊。比之知识面广、熟悉西方的洪仁歼,他有丰富的军事实践和政治实践;比之勇冠三军、攻城略地的陈玉成,他有更多治国抚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而他的对手都害怕他。如果李秀成不回救天京,李鸿章也就不能出上海攻苏州。所以,曾国荃因李秀成防守天京有方,使他强攻多曰未下而愤懑,对被俘的李秀成加以严刑割切,发泄一股流氓无赖气。
李秀成鞠躬尽瘁,勤劳忠勇,是太平天国的干城,可是见于他的农耕社会执持的思维定势和价值法则,又限制和影响他的认识和进步。李秀成供词,写得井井有条,很好地总结了“天朝十误”。但他却没有认真总结自己所犯的不应有的错误。作为军国大帅,这些军事错误,也对风雨飘摇的天国后期江山,带来了不应有、而且有的还是致命的损失:
一、为独占苏南和两浙之地,排挤陈玉成,以个人恩怨,影响合力抗敌。
二、为巩固苏南,几次主动进攻上海,开辟新战场,加速了与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武装冲突。对此局外人王韬就看得很清楚,太平军将领赖文光就代表了军中多人的看法:“又有忠王李秀成者,该不知机,违君命而妄攻上海,不惟上海攻之不克,且失外国如约之义。”(《赖文光供词》)
三、1861年为西路主力军援安庆,路经皖南,因不属于己之领地,又匆匆行军,放走了曾国藩祁门大本营。
四、与陈玉成会师武昌误期失约,又急于回军,避实击虚,走向浙江,致使安庆加速失陷,此乃大误。
五、1862年冬,由上海、苏州回师救援天京,为保存己部实力,又失去调度,以绝对优势兵力和武器,与清军大战四十六天,不敢再坚持战斗而撤退,此亦是大误。 六、1863年,勉强奉诏北征,进军草率,退军仓促,致使主力损失殆尽。
这些失误,有的只须端正态度,以天国事业为重,是可以避免的、纠正的。可是李秀成私心太重。洪仁玕说他是“贪乐苏杭,不顾江北,”黄文英说他是“那忠王也是顾己不顾人,顾私不顾公的”,可为至评。
李秀成是一个复杂人物,也是一个多面人物,对他的言行,包括他的供词等等的评述,都很难以一言而蔽之。本书作者只是借鉴前辈和同侪学者的研究成果,抒发自己的思路而作,作为学习、探索与争鸣展示而已。
李秀成是太平天囯后期一员重要将领,曾国藩、左宗棠等都对他有所评说,李鸿章“既深佩其狡猾,更积恨其忠勇”。由盛巽昌著的《李秀成大传》以超越以往55部李秀成传记的丰富的史料,以一个史学者的平实的语言,就李秀成如何从一个平凡的农民到封王,到太平军失败被俘,到最后被砍示众,完整揭示了李秀成的人生经历。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本书以扎实详尽的史料为基础+平实客观地叙述了李秀成由一个贫苦农民而拜将封王+面折廷争+运筹决策+又随太平军失败被俘身亡的跌宕人生历程+同时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展现了太平天国运动乃至晚清中国的复杂历史图景。
《李秀成大传》由盛巽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