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经少年时(上海中学校长特写)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郑伟平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曾经少年时(上海中学校长特写)》是作者郑伟平近十年来所写的沪上九十余位校长曾经的少年时代和求学生活。这些当年的莘莘学子们,在求学中、在成长中、在磨砺中,都有各自不同的遭遇和鲜为人知的经历。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当代学生,都可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求知的方法、处世的智慧和做人的经验。是值得一读的人物特写和散文专集。

内容推荐

少年时代,青春岁月,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日子。许多年之后,这段日子依然会是每个人记忆深处扣动心弦的往事。

少年时代的所爱,也许就成了一生的追求;少年时代的故事,也许就在未来生活中延续。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将演绎成人生最纯真的诗、最难忘的歌、最美好的回忆。

郑伟平著的这本《曾经少年时(上海中学校长特写)》将记录校长们曾经的少年时代和中学生活。读者朋友,你们将在这里看到昔日学子的风采。

目录

自序

2005

 一张素描勾画了我的未来

 老师教会我阅读社会人生

 请到校长室里的临别赠言

 回想三十年前的中学生活

2006

 在中学里养成读书的习惯

 在少年时代播下爱的种子

 大西北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第一次戴红领巾的那一刻

 一直爱读书的梦与生俱来

 人生的意义贵在持之以恒

 留在心灵深处的那些话语

 深爱语文的萌芽潜滋暗长

 难忘的高中生活记忆犹新

 看到大海的感觉流连忘返

 在艰苦的生活中学习语文

 务农后才理解老师和父母

2007

 开会时重逢甄庆里的同伴

 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幸福

 穿着母亲做的布鞋上大学

 和谐的家风是父母营造的

 用二十年时间圆了大学梦

 老师赠给我人生的座右铭

 从中学时代起就热爱写作

 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做好

 三位老师走进了我的心里

 当一名教师是无上光荣的

 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关心我

 恩师之爱改变了我的人生

 老师的爱使我爱上了老师

 我在云南度过青春的岁月

 从小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

2008

 报考师范求学路上遇知音

 立志从教十年才圆大学梦

 父亲的话坚定了我的信念

 满怀深情回首人生每一步

 中学时代造就我多才多艺

 饮水思源永远不忘掘井人

 忆往昔困难重重磨砺人生

 用老师传授的学问教学生

 往事依稀情到深处都是爱

2009

 忘不了亲情情浓师恩恩重

 沿波讨源想起老师一句话

 山高水长教师恩深情似海

 教育就是雕琢心灵的艺术

 父亲的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忆往昔师长爱重父子情深

 人生的经历是宝贵的财富

 爱心无价一生难忘三本书

 上海就是我的第二个故一

2010

 人生历练自我要求提高了

 早晨的阳光照亮人生前程

 在母亲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立志从教为师不忘童年梦

 在劳动中感悟社会和人生

 亲切的笑容温暖人生之路

 这首歌又何止唱了二十年

 最初的美丽始于少年时代

 故乡崇明是我眷恋的地方

 在劳动中体验人间的温暖

2011

 难忘的高中生活如在眼前

 路迢迢始于童年的乡村中

 我们的冬天可以这样美丽

 刻苦自学迈上人生的台阶

 阳光静悄悄地照到身上了

 同学少年让我们荡起双桨

 心中蕴藏着一条爱的河流

 还记得父爱深深伴我前行

 读书的风姿雅韵回味无穷

 爱河从童年开始奔流不息

2012

 爱数学累月经年一如既往

 新年的春风轻轻吹过来了

 每次出黑板报是享受荣誉

 感受平常的日子滋味无穷

 难忘的初中生活如在眼前

 母校中感人的事情有很多

 初中开启美丽的人生景象

 再度回味老师执教的方法

 爱的种子根植于少年时代

 逐步了解和理解父亲的爱

2013

 几十年如一日治学无止境

 校园生活是如此令人难忘

 高中时代常读外语小卡片

 爱体育爱生物更加爱读书

 高中时代拓展人生的宽度

 二十多年前相与共数朝暮

 让更多的人拥有这种力量

 中学时代寻找人生的理想

 身体紧紧贴在老师的背上

2014

 从小喜欢打排球时至于今

 中学时代为什么记忆犹新

后记

试读章节

许一榕

请到校长室里的临别赠言

许榕,一九六五年高中毕业于嘉定一中,现为该校校长。当年,老师送给他“临别赠言”;现在,他赠言给一届又一届高中毕业生。

许榕在嘉定县城里的启良中学就读初中。初三那年,他担任班长。一九六三年他初中毕业,考取嘉定一中。这之前,他认识了初中语文老师侯允才。翻着侯老师批改的作文簿:佳句有圈点,单页有眉批,文尾有小结;字无涂改,笔迹工整。这之前,他学会了游泳。夏天在嘉定北城河里游泳,有人骗他:“这里水不深,你过来!”许榕过去了,双脚悬空,水深不见底。那人顺势在他背上一推,他第一次奋力地游,游向浅滩。这之前,他打乒乓球已是全县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许家三兄弟,许榕的两个弟弟中,竟有县队的主力。

许榕在嘉定一中就读高一时,经同学民主选举,被选为班长。班主任浦老师只管班风这件事,其他事均由学生自理。比如政治学习,劳动安排,表演节目,出黑板报等。有一次排演唱,识谱的文娱委员一拖再拖。演出日期逼近了,许榕马上学简谱,识谱后完成了这台节目。事后他与文娱委员相遇,彼此一笑了之。

陆慰萱是嘉定名师,高三语文由他执教。有一次讲李白的诗《蜀道难》。陆老师说:“《蜀道难》很长,有些字现在不常用,你们肯定背不出来,更不用说默写了。”五天后,许榕拿着书和笔走进办公室。陆老师见状,笑着对许榕说:“我相信你能够默写出来,你就不要默了。”

高中毕业考,班级中七八个同学物理不及格。老师请许榕为这些同学补课。同学问,许榕答。补课的同学补考全部及格。许榕也没有再复习物理,而高考物理试卷上的附加题他都能做出来。

许榕深知高考的结果:当时考大学要政审,他终因家庭出身问题,大学不能录取他。

当年,嘉定一中请许榕留校代课,没有成功;他报名到新疆去工作,也没有成功。第二年,他再次报名到新疆去工作。临行前,浦老师送给他一本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图案是一面党旗的小书签。这是浦老师的“临别赠言”,许榕带着它,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九年,许榕在新疆柴窝堡林场工作。之后他因顶替母亲工作才返沪。浦老师得知此事,对许榕说:“你不应该在非教育单位工作。”许榕这才重回母校嘉定一中,担任数学教师。

许榕担任校长后,他对每届毕业生说:“你们要严肃地对待生活。”而对具有特殊才能的毕业生,他就请他们到校长室单独赠言:对在校已出版两本书、考取华东师范大学的许佳,赠以“厚积薄发”;对考取上海戏剧学院的陈贝贝,赠以“清水出芙蓉”……P8-10

序言

人生在世,从宏观讲,是如何面对这一生;从微观讲,是如何过好每一天。这个问题,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当下的,又是未来的。认识这个问题,有的人在少年时代,有的人在青年时代,有的人在中年时代,有的人在老年时代。因人而异。

《曾经少年时》写什么?写上海中学校长的求学生涯和最初经历。少年时代,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人们以后所走的道路,常常起步于此,往往不知不觉。

初始混沌,何日开蒙?九十位校长的求学故事,各各不同。他们早慧而成熟的经历,既有少年时代的因缘际会,也有回首往事的一往情深。还能久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是历经了岁月的沧桑而沉淀下来的结晶。

校长都有当教师的经历,和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们处世谦慎,治学严谨;当了校长后,也不例外。追溯校长当年求学的岁月,意义将如何呢?定期专门探索,矿藏极为丰富,却在无人着意处。

少年求学,志趣相投。有多少学子,竟能够无忧无虑?少之又少啊!学子求学,犹如负笈远行,肩荷重担。道路长漫漫,行程远遥遥。请看校长当年是如何克服困难、努力前行的,个中的风采,回味再三,可矣!

鲜为人知的故事,弥足珍贵;推敲提炼的过程,适宜剪裁。晤谈以用心,交流而怀恩。针黹厚衣服之实,笔墨健文字之朗。佳句好神明之奇,妙语壮仙境之阔。构思幽曲径之深,立意旷篇章之远。百感思一理,千虑梦一得。

天不言而降生甘霖,地无语则承载万物。寒来暑往,悠悠十年;岁月匆匆,文章九十。

暮春初夏之际,晨光熹微之时,群鸟争欢,雀雀然鸣声不已。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郑伟平

二○一七年立夏前

后记

“五十岁能做什么?”黄昏散步,青绿扶疏;对景望远,确然自问。“写校长,写中学校长,写中学校长的少年时代。”想法既定后,立刻落实。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于是,我就在《当代学生》(读写版)杂志开设栏目,撰写冠名为《曾经少年时》的特稿文章;从二○○五年九月开始写,写到二○一四年九月,十年中撰文九十篇。

为什么要写校长?因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言行举止是教师和学生的楷模。为什么要写中学校长?因为中学校长的任务就是衔接小学和大学,学生应该的发蒙和明确的立志,大多数在中学阶段完成。为什么要写中学校长的少年时代?因为写中学校长的少年时代,不但可以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可资借鉴的作用,而且彼此之间还可以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交流和互动贯穿其中。没有决心,难以做事;没有恒心,难以成事。校长是适应环境和平衡内心的专家。回忆曾经少年时,是他们经过了十几年、几十年之后,对那段往事的过滤和筛选。他们当年求学以及克服困难的情况,是实在的、艰辛的,并非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直面人生、上下求索,是他们少年时代的主旋律。曾经少年时,反映了当时当刻校长的审美观念和心中向往。由此可见,读者又何止是教师和学生。

校长不同于厂长、经理等干部。校长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而有灵性的个体——学生,而非工厂里生产流水线上不断复制的、干篇一律的而又毫无生命的机械零部件。当代的学生有个性、有共性,有思想、有疑虑,有追求、有迷惑。但看今日中外之大学、中学和小学,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校训不尽相同。可以说,每所学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培养人才的目标。学校培养人才,从深处看,是培养具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茂林的创造者;从广处看,是培养具有根植在本国社会之大地的劳动者。两者兼具,而不偏废。一个国家,其中无论从事哪项工作的人才,他们最初成长的摇篮,离不开学校,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校长。校长的责任可谓重矣,其劳动中包涵巨大的创造性的成分,是不言而喻的。

国之有宝,所贵其才;家之有宝,所贵其贤。学校联系干家万户,教育影响千秋万代。教育,见证了一个国家变化的缩影:教育,显示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实在;教育,绘就了一个国家创造的蓝图。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教育的渴望,与日俱增。反映这个领域里的作品,相对于快速变化的时代来说,实在不是很多。根据自身具体的情况和工作的特点,写一写教育领域中基层的领导——校长的曾经少年时,这样的事情,是可以尝试并应该做一做的。  五

《曾经少年时》专栏文章,每篇一千字。尽管素材丰富,但篇幅已经限定,而且还有必须要交待的信息,这就使构思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问题如何解决?概括内容,提炼主题;布局篇章,斟酌段落;推敲语句,精简文字。熟能生巧,巧能出奇;奇能孕变,变能传神。高山流水,以求知音;厚土涌泉,以求知己。立意的新颖靠的是思想的提炼,而思想的提炼靠的是人物的描写;人物的描写靠的是细节的生动,而细节的生动靠的是材料的丰富。其中,记事是本源,语言的简洁至关重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避免重复和雷同,并克服故事的虚滑呢?午休时到公园旁观下象棋。放眼一看,弈者甚多而神态各异,其喜乐忧愁,无不毕肖。人生如子个个活,世事如棋局局新。观者不语。大凡看家,太能者无味,不能者无趣;然介于能与不能之中者,趣味盎然。看棋看什么,看输赢吗?否!高手对弈,功夫了得,排兵布阵,变化万端。或奇兵突起,或守卒不动;或缓和颓势,或平夷险情。尤其是一些很难下,却又不得不下的应着,能观赏一步妙着,局面顿时改观,全盘为之一新。这时的看棋,并非只是一饱眼福,已经是渐入佳境了。如何缓、如何急,如何徐、如何趋,心中便有了喜悦的感觉。写作《曾经少年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应该有化境的追求。对弈中处理关键一步棋的方法,是具有参考的价值的。假如没有这样的收获,岂不是光阴虚掷了吗!

须知学问深,贵在点滴勤。习于文、游于艺、践于行,莫不如此。且看这些校长,年龄相差五十岁;至于他们的求学生涯,有的人上小学开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的人上大学结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求学一甲子。教育的循序渐进、世事的沧桑巨变、社会的万象更新,由此可见一斑。当初,与校长的“一面”之缘,无论交流多么契合、言谈多么恳切、述说多么畅达,文章写好后,一律送给校长复核,这是必须的。不这样做,作者不会满意;不这样做,校长不会满意。两者都通过了,校长这才提供照片。如此这般,写出来的文章才可能拥有更多的读者。

“为他人作嫁衣裳。”后人用这句唐诗比喻编辑工作。其实,编辑工作岂止这些!时间之犁一次次翻新了我们脚下的土壤,岁月之河一次次浇灌了我们周围的树木。曾经当过编辑,是有体会的;现在当了作者,体会更深一层。保持了文章的原样,斟酌了个别的语段,框定了妥帖的版式。感谢上海远东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罗伟国编审的热情举荐、黄政一先生的全面统筹、徐婧华女士的精心编辑,感谢使《曾经少年时》这个专栏发端并发展的团队,也感谢校长们所提供的鲜活素材。值此本书出版之际,谨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郑伟平

二○一七年谷雨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