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舌尖与脑尖/八十后杂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江曾培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学习韬奋的人民理念、文化意识、创新精神

今天(6日)上午,在上海纪念韬奋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我作了题为“学习韬奋的人民理念、文化意识、创新精神”的发言:

韬奋先生是新闻出版业的一面光辉旗帜。如果说张元济是我国现代出版第一人的话,韬奋则是我国现代革命出版的第——人。革命前辈吴玉章说:“近代中国文化界,在新闻事业、出版事业上,最有成就、最有创造能力的,要算邹韬奋同志。”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韬奋作了讲演,只用了一句话。韬奋说:“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实际上,韬奋和鲁迅一样,是“战而不屈”的。在黑暗的旧中国,他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横眉冷对千夫指”,向国内的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向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作坚决斗争。他毕生办报、办刊、办书店,做记者,写文章,没有一天不拿着笔在战斗,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按他自己的话说,是“题破稿纸百万张,写秃毛锥十万管”。他所创办的《生活周刊》与生活书店,成了当时中国最具广泛影响的进步文化事业,成了人民大众的喉舌。国内外反动势力把他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不断地拉拢、威胁,乃至囚禁坐牢,都未能使他屈服。

韬奋的“战而不屈”,是为了争取人民的解放,为了反法西斯的胜利。因而,他在“横眉冷对干夫指”的同时,又与鲁迅一样,“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办报纸、办刊物、办出版社,都是以读者大众为本位,全心全意为读者服氖为社会服氖为大众服务。韬奋把“服务精神”看作是生活书店的生命。他说:“生活的生命,就是完全大公无我的对社会服务的精神组成的!”韬奋1944年7月24日逝世后,毛泽东敬献的悼词是:“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就是他之所以感人的地方。”

今年11月5日,是韬奋先生诞辰120周年。出版人纪念韬奋,就是要学习他的“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认真做好出版工作,多出好书好刊,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为此,出版人首先要充分认识出版工作的意义,热爱出版工作。出版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扬先进文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方面,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出版和新闻一样,有着传播文化的功能,同时,它还有着积累文化的职能。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依赖着出版这一载体方能传递。我们今天能方便地欣赏历史上的名著名作,是在享前人的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今天的出版人,也应为后人造福,努力为我们后人留下一些文化精品。然而,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的文艺创作方面的问题一样,当今出版业“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数量急剧膨胀,质量蹒跚前进,数量和质量严重跛脚,表明急功近利与浮躁情绪已阻碍了出版业对精品的追求。出书并不难,难的是出高品质的书,出传世之作就更难。这需要出版人有高度事心,心存高远,忠于职守,安于寂寞,孜孜以求。(P18-19)

书评(媒体评论)

江曾培先生在耄耋之年,犹笔耕不止,写作时评杂文年龄长达60多年,可谓是上海时评、杂文界的“单打冠军”。《八十后杂弹》(三册)为曾培先生2012年后所写的文字结集,全书杂而有味、弹中时弊、锋芒不减、文采斐然。他的文章观点明快而不晦涩、思想新锐却不偏颇、典故运用巧妙、叙说娓娓动听,易为老、中、青读者所接受,传承了鲁迅杂文、林放杂文的传统,开创了一代时评、杂文的新文风。曾培文章老更成。

——吴兴人(时评杂文家)

江曾培同志是一个奇才,在《新民晚报》工作时就有“小林放”之称。退休之后,继续发挥余热,尤其是在东方网上大显身手,发表了无数的时评文章,成为该网一道靓丽的风景。我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他的时评的忠实读者。2012年10月,我在他八十大寿时,曾给他献了一首贺诗曰:“才名当年震浦江,转战文艺更风光。主政版协多创造,言论日出冠‘东方’。劝善惩恶婆心切,反腐倡廉公字扬。祝愿高产更高寿,期颐之庆再举觞。”他这本2012年之后的时评结集《八十后杂弹》(三册),可以说正是“劝善惩恶婆心切,反腐倡廉公字扬”的最好写照。

——雷群明(编辑出版家)

后记

2012年初,收入我主要作品的《江曾培文集》(7卷)付梓,此时我虚年八十,迈入耄耋之门;本想在文集出版后就“搁笔”,优哉游哉,安度晚年。可是,笔却搁不下来,不写作不仅没有使我优哉游哉,反而催生了空虚感,让我内心失去了安宁。我悟到,限于体力、精力的衰退,可以少写一点,但不能不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我不习惯的。即使退休了,也不宜过于闲懒,而是要“闲里找忙”,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老年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基于我长期在写作中形成的思索已形成习惯,写作可说已成为我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为了精神有所寄托,也为了防止老年痴呆症,我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哲学上有“我在故我思”和“我思故我在”之争。在我看来,二者是辩证关系。自然是“我在”才会有“我思”,但是,也正是“我思”,才有力地表示着“我在”。就耄耋的我来说,倘若不“思”,也就不“在”了。

近四年多来,我除应中国出版协会之约,为“中国出版界社长总编辑回忆录丛书”写了一本《半生出版岁月》外,还写了五百多篇杂文时评,发表在《东方网·评论》与上海、北京、天津、江西等地的报刊上。现从中选了四百多篇集成一书,书名借鉴时下流行语“80后”为“八十后杂弹”,不过它异于“80后”的,不是作者为1980年代后出生,而是说文章是作者八十岁后写的。每篇文章注明日期,多数为发表日期,少数为写作日期。

《八十后杂弹》分三集,第一集“钱不该买什么”,内容主要涉及世态人情;第二集“龙种和跳蚤”,内容主要涉及官场政坛;第三集“舌尖与脑尖”内容主要涉及文坛商海。这些文章都是‘恰为时而著”,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同时也力求“言而有文”,像前辈杂文时评家林放教导我的,要避免“言论老生”式的干瘪说教。但限于水平,虽心向往之而实难至。

感谢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资助,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接此书的出版。感谢故事会总编夏一鸣同志的大力支持,以及责任编辑詹明瑜、蔡美凤等同志为编辑出版此书付出的辛劳和智慧。

2016.11.30

目录

第1部分 出版要坚持文化的选择

 一 由纸书不死说出版以内容为王

 二 出版要坚持文化的选择

 三 学习韬奋的人民理念、文化意识、创新精神

 四 重视旧书交易市场的开拓

 五 个人文集要不要求“全”

 六 婚恋图书“鱼”多“龙”少

 七 “微博书”为何成“短命书”

 八 公款出书是要整治的“N公”之一

 九 图书过度包装亟需改变

 十 “舌尖”与“脑尖”

 十一 努力促进有质量的阅读

 十二 全面看待“读不下去作品排行榜”

 十三 书目推荐有利阅读的选择

 十四 赞上海书展与开幕式告别

 十五 “一位忧愤的小学生家长”的来信

 十六 明年政府报告还要写全民阅读

 十七 读书会是培育书迷的好形式

 十八 宣扬“别太老实”为哪般

 十九 厚貌深辞可读可思

 二十 “卧游”于“寒士”之中

 二十一 陈云发写作的“冷”“热”互动

 二十二 序《红月亮》

 二十三 有关《唐滔和他的虞山》

 二十四 人性的镜子

 二十五 治史重在感悟历史的真理

 二十六 《大国方略》上连“天线”下接“地气”

 二十七 《记住乡愁》让“乡愁”有所寄托

 二十八 思维才是力量

 二十九 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感言

 三十 闪小说:小说家族的新分支

 三十一 读网要重视选择

 三十二 “费劲”写书与“费劲”读书

 三十三 世界中国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三十四 话说看热闹与看门道

 三十五 “莫言热”中的邪热

 三十六 对莫言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三十七 怎能如此瞎捧“乌青体”

 三十八 对文字多点敬畏

 三十九 “跑奖”要和“卖奖”一道反

 四十 “鲁奖”评委沉默不宜

 四十一 鲁奖办公室应回应社会质疑

 四十二 最爱孟庄住

 四十三 外文译文书写也应“咬文嚼字”

 四十四 好读书还要读好书

 四十五 通俗而雅,可读可思

 四十六 序《大和尚憨山传奇》

 四十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四十八 “谨防捧杀汪曾祺”

第2部分 英雄的“出身”与“用武之地”

 一 “龙套”也能成“大师”

 二 杨丽萍的“美与纠结”

 三 无知的傲慢

 四 莫让违法失德者成为大众偶像

 五 对犯禁的明星不宜宽宥

 六 这股“镀金”风要刹一刹

 七 广告骗子的“帮手”与“屏风”

 八 同一广告高频率重播挑战观众忍耐度

 九 摒弃急功近利的“政绩足球”

 十 新闻出版广电都不该“出卖长子权”

 十一 教材选文宜经典重于流行

 十二 贫富差距高歌“象牙塔”

 十三 用法律之剑治“收视率造假”

 十四 对世界杯的预测只是一种娱乐

 十五 广告怎能攻陷禁地教科书

 十六 天价培训班莫成拉关系的平台

 十七 高职招生“宽进”必须伴之“严出”

 十八 克莱登式“李鬼大学”何其多

 十九 怎样提高教师的教育魅力

 二十 高考加分政策亟须改革

 二十一 由张曙光案对科学“两院”提三建议

 二十二 这顶院士帽子被摘好

 二十三 教学与科研要“一碗水端平”

 二十四 学术期刊打假要真假期刊一道打

 二十五 英雄的“出身”与“用武之地”

 二十六 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叫好

 二十七 改进领导报道要破“官本位”

 二十八 不要为吉尼斯纪录肆意劳民伤财

 二十九 学术可以通俗化,不可娱乐化

 三十 清除“肉模”不宜因噎废食

 三十一 更需“回头看”的是医院等级制

 三十二 “反腐败零容忍”与“腐败无死角”的误用

 三十三 对购物卡要禁其所当禁

 三十四 “毒跑道”中的“毒中毒”

 三十五 能工巧匠是不可或缺的高端人才

 三十六 创新发展需要更多的“爱迪生”

 三十七 这是“麻雀变凤凰”吗?

 三十八 “海龟”中为何出现“海带”

第3部分 “黄金茶”的背叛

 一 粽香杂异味

 二 “黄金茶”的背叛

 三 不容“46岁鸡爪子”横行

 四 8元白开水与38元大虾没有“本质不同”

 五 莫让消费者骇胆惊心

 六 酒业协会是否有“鬼”

 七 用反腐利剑破除房价成本之“谜”

 八 寄生“三公”的行业需谋变转型

 九 过多的科研经费都去哪了

 十 六个公章未能阻止造假

 十一 劳动保障部门应介入刘先军“加班死”

 十二 “助考”拒绝肮脏的手

 十三 整治违法高尔夫要行大于言

 十四 经济结构调整勿忘变废为宝

 十五 过度政府补贴会导致企业“软骨症”

 十六 九成房产项目为何敢于违法

 十七 尽快取缔所有120黑车

 十八 全面清查“带血的利润”背后.

 十九 敬重揭开福喜黑幕的“卧底”记者

 二十 科研拒绝“老板”

 二十一 中华医学会的“难言”之谜

 二十二 整治快递业,莫“让快递飞”

 二十三 建筑短命与持权任性

 二十四 赞物业“老娘舅”

 二十五 上海老字号为“中国制造”增辉

 二十六 “明码标价”就没有问题吗

 二十七 以知识产权推动创新经济发展

 二十八 莫让U盘变“忧盘”

 二十九 搅动了高校“官本位”死水

 三十 幼儿园不宜扔给市场

 三十一 由“红包”说医患和谐

 三十二 解决“医闹”要去“以暴制暴”思维

 三十三 严厉打击医药诈骗广告

 三十四 对“一糯千金”应做深入解剖

 三十五 打假,也要打假和尚

 三十六 坚决遏制“瘾君子”发展

 三十七 企业公民应负社会责任

 三十八 东莞扫黄重点不要在“小姐”

 三十九 “全裸式黑名单”是有效的“紧箍咒”

 四十 单双号限行不宜常态化、法制化

 四十一 “禁烟令”不是“杀鸡用牛刀”

 四十二 莫让法规告示成为空文

 四十三 望“食品监管渎职人罪”能拨乱反正

 四十四 多点“马路钟点菜场”

 四十五 “舌尖上安全”要加强法制保障

 四十六 将厕纸的“公地悲剧”化为“喜剧”

 四十七 “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

 四十八 房产业:魂兮归来!

 四十九 “天价片酬”并非市场经济的正常产物

 五十 说“恶搞”

 五十一 由消费外流说国货复兴

 五十二 激发了守法与崇德意识

 五十三 “序长”与“序爵”“序富”

内容推荐

江曾培著的《舌尖与脑尖/八十后杂弹》文章基本上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官场商场,学界民间,国计民生,世态百相,等等,无所不包。作者面对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及当下的社会现象,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了深刻的剖析,见解深刻,启人才智,让人品尝到历史深处的隽永况味。读者或许能从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的思想状况,以此来关照当下问题。

编辑推荐

江曾培著的《舌尖与脑尖/八十后杂弹》杂而有味、弹中时弊、锋芒不减、文采斐然。他的文章观点明快而不晦涩、思想新锐却不偏颇、典故运用巧妙、叙说娓娓动听,易为老、中、青读者所接受,传承了鲁迅杂文、林放杂文的传统,开创了一代时评、杂文的新文风。

作者的杂文写作所秉承的正是鲁迅等前辈作家所开启的中国知识分子杂文传统,虽然数量繁多,但绝不像网络上的许多文章那样乖戾邪气、肆意妄为。这些文章都是‘恰为时而著”,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同时也力求“言而有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