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丁肇中传/科学大师人生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金品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和母亲王隽英从小青梅竹马,在上海光华大学又是同班同学。大学二年级时,丁观海转学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王隽英一直在光华大学读到毕业。

后来两人都在密歇根大学读研究生。丁观海在1934年夏自费赴美研究土木工程弹性力学。王隽英于1935年初春公费赴美留学,攻读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安阿伯举行了婚礼。当夫妻双双修业期满并且取得硕士学位后,立刻归心似箭,恨不得马上能回到中国,用自己所学为祖国效力,并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本国的土地上。可是,丁观海考虑到王隽英身孕已重,临盆在即,如果在漫长的航行中分娩,可能会发生意外。于是,他和妻子商妥:由他先取道加拿大西海岸的温哥华搭船回国,王隽英暂时留下,等孩子出世后再启程。

丁观海在回国之前就已经同河南焦作工学院取得联系,并受到聘请。当他踏上国土时,开学日期已经迫近。他顾不得拜亲访友、游山玩水,就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地奔赴河南焦作去了。

身在异国的王隽英,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丈夫,怀念着祖国,待到冰化雪消、大地回春,自己的身体初步恢复时,就急忙告别师友,抱着两个多月的婴儿,在4月初离开了密歇根州。她回国后,立即前往河南焦作同丈夫团聚。襁褓中的丁肇中,开始沐浴到祖国的阳光,呼吸到祖国的空气。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天空布满了乌云。日本军国主义者交替使用外交和军事手段,不断鲸吞中国的领土:通过“九一八”事变夺去东北三省;进而通过《塘沽停战协定》,把热河、绥远、察哈尔三省和河北北部划入它的势力范围;然后又通过《何(应钦)梅(津)协定》,把北平、天津和整个河北置于它的势力范围;1935年冬和1936年春,日本军国主义者策动汉奸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内蒙自治军政府”。

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所有爱国的炎黄子孙无不义愤填膺,寝食不安。丁观海夫妇在焦作工学院所感受到的,再不是密歇根大学校园里的那种和平、静谧的气氛,这里到处人心惶惶,充满焦虑和悲壮的情绪。

游子思乡,当母亲的更是思念离家多年的儿子。丁观海的母亲除了思念儿子,想念儿媳外,特别想看看那个没有见过面的小孙子。丁观海收到的每封家书都饱含了母亲的热望和深情。可是,当时交通不便,来回颇费周折,回乡的问题在学期中间是无法考虑的。于是,学校一放暑假,丁观海立刻辞掉了焦作工学院的工作,到离家乡很近的青岛山东大学另谋了一个教职。

丁观海一家三口回到了老家——山东省日照县涛雒镇。这是一个有900多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黄海之滨,是一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好地方。但是,它跟旧中国的千百个小城镇一样,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下,生产力落后,人民贫困。布满低矮松林的小山丘上,点缀着一座座简陋的房舍,在山坡上、小溪旁,散布着小块小块的土地。丁氏家族明初从外地迁来,后成为这里的名门望族。丁氏大宅院取名为“种德堂”。丁氏家族在日照县是一个大家族,亲戚朋友很多。丁观海留洋几年,学成归国,又已成家立业,亲戚朋友自然都闻讯前来祝贺一番。

丁观海的父亲丁履巽,是一位热心在乡间办学的开明绅士,早年肄业于复旦大学,37岁时因牙病感染英年早逝,当时丁观海只有五岁。丁履巽的妻子是家庭妇女。他们共有六个儿女:长子丁镒宏,从燕京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济南山东师范大学任外语教师:二儿子是丁观海,在他下面还有四个妹妹。

社会上盛传丁惟汾(国民党元老)是丁观海的父亲,其实不然。事实上,丁惟汾只是丁氏同族的一个远房亲戚,而且不住在同一个村上。丁惟汾早年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国民党前身),后又介绍王隽英的父亲王以成加入同盟会。王以成在辛亥革命中壮烈牺牲后,丁惟汾就成了王隽英的义父。王隽英公费留美就是由她义父丁惟汾给办理的。丁观海和王隽英先后赴美留学,一个自费一个公费,只相差半年时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新学年就要开始了。丁观海只得辞别老母,携带妻儿,到青岛执教去了。

P2-4

书评(媒体评论)

丁教授的研究,已为人类开拓了宇宙未知的领域,并使基本粒子物理学迈进了一个新的境界。

——英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教授威斯纳

丁氏的成就,为认识丰富无穷的微观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华民族争得了光辉。

——高士其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对外的交流越来越好,研究科学的人越来越多,在21世纪,一定会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拿诺贝尔奖。

——丁肇中

后记

怀念

丁肇中

父亲去世了。

父亲突然而又安详地去了。

去年八月我第一次感到不祥的兆头。我在由新加坡到韩国汉城(今已改名为首尔——编者注)的旅途中,飞机中途停在台北机场,我给父亲打了个电话,得悉他已经不能说话了。去年年底,他的情况已很严重了,医生对他的病已经作了结论。四星期前,我去看望了他,推着轮椅陪他在台湾大学医院做最后一次的放射性治疗,他的行动已经很困难了,然而他仍然很平静和安详,庄严地等待着即将发生的事件。

他为我们的小儿子取了一个中国名字,还请我的继母为我小儿子特地刻了一颗名章。他非常艰难地亲自给我的妻子、他的孙儿女,以及他在北京的姐妹们写了信。一月十九日当我向他告别时,他为我写了一首中文诗,鼓励我不要满足于已经做过的一切,而要继续不断地前进。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他一点也不为他自己担忧,但是我十分悲伤,我觉得我要永远地失去他了。

父亲的一生,即使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总是能泰然地处置他个人的事情,并且能始终清晰地理解和理智地分析一切事物。

对父亲的回忆,最早可追溯到我五岁的时候,那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件发生的日子。那时我们全家都在重庆,当时,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防空洞中度过的。那天父亲告诉我,以后日本的轰炸会越来越少了,我们的日子也会慢慢地好过些了。

我七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去参观了重庆的一个工业展览会。展览会上的那些新机器和工具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那时父亲是重庆大学的教授,母亲是四川师范大学的教授。这一年我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家里,父亲常常向我讲述上世纪及本世纪的一些伟大科学家,如法拉第、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希尔伯特和冯·卡门的故事。他们的成就以及父亲谈起他们时的神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能正是由于童年时的这些印象,使我立志要成为一个科学家。

从父亲那儿,我开始知道了原子这个名词。那是在一九四五年八月轰炸广岛以后,他向我讲解了什么叫原子,以及它的应用在世界历史事件中的含义。

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七年期间,我单独和父亲一起住在青岛。父亲在山东大学当教授,并为联合国救济总署工作。父亲把我送到由德国修女办的一所非常严格的天主教学校去上学。因为在战争年代,我从来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另外,我原来对学校也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在这所天主教学校中,我的学习遇到了很大困难。非常值得感激的是,我的父母从来不管束我,而总是激励我的兴趣,他们不像许多中国父母那样强求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中得到好分数。

我非常留恋和父亲在山东度过的那一年的生活。在那里我见到了我的祖母和丁氏家族中的许多成员。父亲常常带我去看京剧和看电影,却从来不强迫我念书。

由于内战和社会动乱,一九四七年和一九四八年在中国的生活是很困难的。我记得,当我们从我家的第一台收音机中听到济南被解放时,父亲很感慨地谈到,国民党很快就会失去中国了!在那些日子里,我和弟弟都得了重病。父母果断地花费了他们的全部积蓄购买了当时刚刚出现的新药——盘尼西林(青霉素——编者注)。如果他们不那样做,或许我们就不能幸存下来。

一九四八年以后,我们到了台湾。父亲开始在台南工学院教书,后来执教于台湾大学。在那时我开始接受了正规化的教育。

在我的少年时代性格形成期间,那时台湾的政治制度是很僵硬的,新闻是被严格控制的,没有言论自由。那时我对当局组织的一些学生活动很有兴趣。然而,父亲却明显地对当时台湾实施的一些政策持有不同观点。我在高中学习期间,父亲继续和我讨论关于牛顿、麦克斯韦、冯·卡门及其他科学家的生平,以及他们的伟大贡献。他给我一本关于法拉第生平的书,这本书对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我在密歇根大学工学院念书期间,父亲来看过我几次,送给了我几本朗道等人写的量子电动力学和现代物理方面的书。读这些书,对没有受过物理学训练的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在一九五七年的圣诞节假期中,我将它们读了一遍,书中清晰明了的物理学思想和数学表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母亲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父亲到了美国和她生活在一起。母亲的病以及她的去世,明显地对父亲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决定回到台湾而不留在美国继续工作。

一九六〇年,我决定从事实验物理学的工作,而不像当时一些成绩优秀的中国学生那样选择工程或理论物理方面的工作。我进入了一个中国人几乎不涉足的领域,进入了一个对父亲也很生疏的领域。或许我的决定曾使父亲感到惊讶或失望,但他确实从未流露出这种感情。

然而,当我开始发表文章的时候,父亲也开始对我的工作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还向我要文章的油印本。过去的三十年间,我的研究工作以及实验结果的意义,成了我和父亲谈话的主题。父亲非常愉快地接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邀请,出席了一九七六年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典。他也感到十分荣幸地作为邓小平的客人在一九八九年十月访问了北京,正是这次访问使他见到了阔别四十年的老朋友和姐妹。

由于我参与的实验越来越复杂,工作占用了我越来越多的时间,很少有机会和父亲见面。然而,每次我们的会面,他总是对我的工作表示出强烈的兴趣。

父亲是一个有非常才智的人,他的记忆力极好,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而最突出的是,他总是——即使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也非常安详和平静。他对我的最大影响是:在我少年时代就引导我认识了伟大的科学家们的工作和成就,对我所做的一切总是给予很大的支持,因而,应该说,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目录

前言

一 战火中的童年

 中国血统美国国籍

 逃难岁月

 不甘落后

二 “我要探寻自然的奥秘”

 万丈高楼平地起

 崇慕法拉第

 无声的竞赛

 向往物理学

三 密歇根大学

 重返密歇根

 转入物理系

 怪人塞缪尔

四 抉择

 良缘

 大型实验基地

 由理论物理学转向实验物理学

五 高能物理学的新秀

 尼文斯实验室的机遇

 科科尼教授

 重光子

 量子电动力学错了吗

六 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

 麻省理工学院

 丁肇中实验小组

 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

七 诺贝尔奖

 挑战常识

 J粒子

 科学发现的狭路相逢

 华夏之声响彻诺贝尔颁奖大厅

八 超越诺贝尔奖

 与中国物理学家首次合作

 三喷注现象

 “只有三代中微子”

九 宇宙之谜

 神奇的反物质

 AMS实验-

 揭开探寻宇宙之谜的序幕

 科学上谁正确就得服从谁

 贵在创新

十 未有穷期

 “四分之一”观

 傻子与天才

 “格物”与“致知”

 寻根之旅

 真知灼见

 继往开来

丁肇中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怀念

序言

丁肇中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我曾参加过丁教授的合作实验,获益匪浅。他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

《丁肇中传》一书的作者在占有丰富素材的基础上,以生动、清新的文笔,翔实地描绘了丁肇中教授的成长过程,展现了他在科学道路上拼搏进取的人生经历。相信广大青少年读者会从这本书中得到有益的启迪,获取知识和力量,进而激发探求科学的兴趣。

丁肇中教授有一句名言:“只要你肯干,肯自强,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有伟大的成就。”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成功将永远属于那些在科学征途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们。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孝威

2006年3月

内容推荐

丁肇中是备受瞩目的华人科学大师,受到全世界华人的敬重。在所有诺贝尔奖得主中,他是第一位在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说的华裔科学家。过去,人们对丁肇中的了解大多仅限于诺贝尔奖得主这一方面。事实上,作为一代科学大师,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着独特的思想和个性。周金品著的《丁肇中传》以生动的笔触,翔实地再现了丁肇中传奇的成长经历和勇于创新的人生风采,给人以巨大的激励和启迪。

编辑推荐

丁肇中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我曾参加过丁教授的合作实验,获益匪浅。他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

《丁肇中传》一书的作者周金品在占有丰富素材的基础上,以生动、清新的文笔,翔实地描绘了丁肇中教授的成长过程,展现了他在科学道路上拼搏进取的人生经历。相信广大青少年读者会从这本书中得到有益的启迪,获取知识和力量,进而激发探求科学的兴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