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间安静得多么雅致!我一直无所事事地坐着,凝望着天空,观赏着金色阳光在地毯上投下的色斑,它的形状每一分钟都在发生变化,我的眼睛追随着它,从一幅装饰画到另一幅装饰画,又游移到我心爱的一排一排的书籍上。整个房子里没有一丝动静。我能听到从花园里传来鸟儿的歌吟,还能听到它们翅膀的扑打声。如此这般,只要我高兴,就可以整天坐着,直坐到夜色那深沉的寂静把我吞没于其中。
我的房子是无可挑剔的。由于好运,我找到了一位称心如意的管家,一个处事谨慎的女人,说话轻声细语,走路脚步轻快,体魄强壮而敏捷,能为我提供一切所需的服务,而且甘于寂寞的生活。她起得很早。到早饭时,除了剩下给食物加调料之外,屋子里的一切都已经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听见烹调器皿碰击声的机会是很稀罕的,更别说关门和关窗户的声音了。啊,神圣的寂静!
几乎没有可能会有人来串门拜访,而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出去拜访别人。我欠朋友的一封回信,我可以在上床睡觉前完成它,也可以拖到明天早晨。除非精神的需要驱使,不要轻易给朋友写信。我还没有阅读报纸。通常我把它留到散步回来,身体疲乏之后。那时,阅读报纸会给我带来娱乐——看看这个喧闹的世界在忙些什么,人们又发现了什么新的自找烦恼的方法,什么新的徒劳的苦工,什么新的冒险和争斗的理由。我可不情愿把早晨清新的大脑浪费在这些悲哀而愚蠢的东西上面。
我的房子无可挑剔。它的大小足够保持一种家居生活所需的秩序,有一点点多余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一点点空间,人就缺少轻松自如之感。室内的纺织用品结实耐用,从木器的制造工艺和墙上灰泥的工艺来看,它们来自一个比我们更悠闲更诚实的时代。楼梯踩上去不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没有让人不舒服的穿堂风;我能随意开合窗户,不用担心因用力而臂膀酸痛;至于墙纸的色彩和图案这样的琐事,我承认我漠不关心;只要墙壁不碍事突兀,我就满足了。家里首要的是舒适,如果有余钱、耐心和眼光,再增加细节和美。
对我而言,这个有书的小房间可以称得上美不胜收,主要因为它是家的缘故。我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家。我曾住过很多地方,有的我厌恶,有的我喜欢,但没有一个地方给过我居家的安全感。每时每刻,我都被恶劣的处境或折磨人的养家糊口之需所驱使奴役。那时,我内心总是有个声音在说:有一天,如果可能,我要有个自己的家。随着时间的流逝,机会变得越来越渺茫,命运的微笑如此神秘,我几乎放弃了希望。我现在终于有了个家。当我把一册一册新书放上书架的时候,我说:在那里站好,好让我时不时看看你们。那种喜悦让我颤抖得不能自持。这所房子我一下子签了二十年的租赁合同。当然,我不会活那么久的,但假如我能活那么久,也不用再担心付房租和买食物的钱了。
我很同情那些不如我幸运的人,命运的太阳不会为他们升起。我愿意为主祷文加上如下的请求:“保佑所有城镇的居民们,特别要保佑那些住在出租房、寄宿舍、公寓,以及由于贫穷和愚蠢而临时拼凑的肮脏的棚屋,作为家的替代品之中的人们。”
我思索过斯多葛学派主张的以苦为乐的美德,但徒劳无功。我知道,为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的住处而烦恼是荒唐愚蠢的。
上帝之眼所触及的一切地方
都是智者幸福的港湾和安息之处
然而,我总是崇拜远古的智慧。在哲学家大行其道,诗人的黄金分割律盛行的时代,我发现一切都那么可爱。我永远也不会达到那个高度。假装拥有一种我不可能修炼成功的美德对我有什么用?对我来说,在哪里居住和居住的方式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坦白地说,这本身就是目的。我不是一个四海为家的人。让我死在英国之外的想法是很可怕的。在英国,这里就是我最喜欢居住的地方,这里是我的家。
P6-9
我每年必重温的书一定有英国作家乔治·吉辛的《四季随笔》(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ceroft)。吉辛的书中,春夏秋冬都有一个美丽的开头,能享受四季的流转是人生的幸福之一,能读到对四季流转的精妙描摹也是幸福。每个季节的开首,我都要打开这本文学目前最优秀的随笔之一的相应章节重温。
——江川澜
对于争生存、争面包忙得不得了的现代人,于人生战场上休息下来,想换一换空气,松一松肩膀的时候,拿一册《四季随笔》来读读,也可以抵得过六月天的一盒冰淇淋,十二月的一杯热老酒的功用。
——郁达夫
亨利·瑞克罗夫特的名字从来就不曾为读者所熟知。一年前,一些文学类报刊登载的讣告也仅限于此:他的出生日期和地点,他创作的几部作品的名字,他在期刊上发表的一些文字,他的死因。当时来看,这已经足够了。即便是少数几个认识他并对他有些理解的人,也一定觉得他的名字不足以唤起更多的颂扬和纪念。就像其他的凡人一样,他一生劳作;就像其他的凡人一样,他寿终正寝了。但梳理瑞克罗夫特遗稿的责任却落到我的身上。在我决定印刷出版这一本小册子的时候,我感到需要补充一些他生前的细节,以期能更显明他在这里所做的自我陈述的重要价值。
我刚认识瑞克罗夫特的时候,他已经有四十来岁了。此时,他已经靠写作生活了二十年。他努力挣扎着生存,被贫穷及其他不利于脑力工作的环境所困扰,折磨。他已经尝试了多种文学形式,但没有一种够得上成功。但时不时地,他能挣得一些钱,不仅仅能满足他的衣食之需,还能资助他到国外去看看。自然,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脸上带着轻蔑表情的人,他必然承受许多的痛苦,像勃勃雄心终成泡影、生活的幻灭感,以及被迫屈服于现实的压力,等等。在我认识他的时候,这些磨难造成的结果却并非意志消沉,精神颓丧,而是一种经过严格训练形成的特定的精神状态和性格气质。在与他进行日常的谈话时,给人的感觉是他正在过着平静而满足的生活。只有经过几年的友谊之后,我才能对他所经历的一切,或者说,他真实的生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一点一点地,瑞克罗夫特征服了自我,把自己训练成一个每天勤奋工作,生活简朴的人。他做了大量劈柴煮水的工作;他写评论,他翻译,他写文章,很长时间才出版一部著作。我毫不怀疑,有时怨恨的情绪会控制他,身体上的伤痛也时不时折磨他,既源于精神层面,也来源于体力上的过度支出。但总的来说,他像所有其他人一样挣钱谋生,把每一天的辛苦劳作视为理所当然,极少抱怨。
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但瑞克罗夫特仍然辛勤工作,依然贫穷。心情忧郁的时候,他会谈到他正在衰退的精力,明显地,对未来的恐惧担忧让他痛苦不堪。依赖别人生活对他而言是不可忍受的。也许,我从他嘴里听到的唯一的自我吹嘘就是他从未欠过谁的债。想到这么一个人在经受过长期的,与艰难困苦的搏斗之后,最终将以失败告终,真让人难过。
一个好运却在等待他。五十岁的时候,恰恰在他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他的精力显得不足的当口,罕见的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突然从无休无止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进入一段他做梦都不敢想的心灵和外部环境都平静稳定的时期。让这个身心疲惫的靠写作谋生的人震惊无比的是,一位在他看来是个熟人而不算是朋友的人死后,遗赠给他每年三百英镑的终生养老金。由于只需要供养自己(他的妻子几年前就去世了,唯一的女儿也结婚了),他发现这笔钱可以绰绰有余地满足他的日常生活需求了。几个星期之内,他就搬出了长期居住的伦敦郊区,移居到全英国他最喜爱的地方,在靠近埃克赛特的一个农舍式的小屋安了家,还有一个淳朴的乡下管家料理他的起居,他完全彻底地进入到居家的放松满足状态。时不时一些朋友来到德文郡拜访他。凡是有幸到过那里的人,都不会忘记那所坐落在半是荒草萋萋的花园里的简朴小屋,惬意的书房以及书房对面从艾克西到霍尔顿那美丽的谷地风景,主人待客的热忱和快乐,和他一起在小巷和草地上的漫步,以及在乡村寂静的夜里宾主之间的“西窗夜话”。我们希望他的这种生活能年复一年地延续下去,真的,好像瑞克罗夫特要在平静和放松的生活中慢慢变老,直至耄耋之年。但是,在他自己毫不知情的时候,心脏病找上了他。他只过了五年这样平静而满足的生活,生命就被突然中断了。他一直希望死得突然而迅速,他害怕疾病,尤其害怕拖累别人。一个夏季的夜晚,在炎热中做了一次长长的散步之后,他躺倒在书房的沙发上,就在那里——他脸上安详的表情说明——他从沉睡自然地跨入了永恒的寂静。
离开伦敦时,瑞克罗夫特也告别了写作生涯。他告诉我,他再也不想为出版而写一个字了。但在他死后,我整理他留下的文件时,却发现了三本书的手稿,它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他的日记。从其中一本的首页上注明的日期来判断,他是在刚刚定居到德文郡不久就开始写作的。阅读了几页之后,我感到这些手稿纯粹是日常生活的记录。显而易见,他不能彻底放弃手中的笔,于是,他依据自己的心情,要么写下一段思想,要么记下一段记忆,或者一个白日梦,有时描述一下他的心情,等等,而且仅仅标明写作的月份。坐在我和他曾经常相互陪伴的房间里,一页一页地翻动书稿,我有时似乎又听到我朋友的声音,在对我说话。我仿佛又看到他疲倦的面容,时而暗淡,时而微笑,还有他熟悉的姿态和手势。但在这些手稿中,他所显露的自我比跟我以往交谈时显露的自我更细腻更私密。瑞克罗夫特一向沉默寡言,作为一个承受了许多痛苦,心理敏感的人,他很自然地倾向于温顺地附和别人,避免争论,避免公开自己的主见。而在这里,在这些手稿中,他放开约束,自由自在地向我说出他心里的话,当我读完手稿之后,我对他有了比以前更多的了解。
确实,这些文字不是为了发表而写作的,但在很多章节中,不仅仅因为措辞,我感到他有要把它们变成文学作品的意图——这是他长期的创作习惯造成的结果。特别是,如果不是瑞克罗夫特内心隐隐约约地有一种构建文学作品的想法,他根本不会费力去复现他一些特定的记忆。我猜测,在他幸福的悠闲时光中,他内心产生一个再写一本书的欲望,一本纯粹为了自我满足的书。显然,这将是他所写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但他好像从未尝试过把这些片段做一个组织安排,可能因为他不能决定该赋予它们一个什么形式。我猜想,他不愿意采用第一人称,他感到那样太自命不凡,他在等待合适的时机。直到笔从他手中坠落,他没有机会了。
这样的猜测让我想知道,这些不规则的日记是否会超出最初其外表给人的印象,从而激发更广阔的读者层的兴趣?如果它们对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那么,采集其中的精华,编辑成一本小册子,至少这些文字的真诚,也能打动读过它的人的眼睛和心灵。我再次阅读了这些手稿。这里展现了一个谦逊而朴素的人,他不仅感到了满足,而且享受了极大的幸福。他谈到很多不同的事情,直抒胸臆,写自己所想。他尽可能真实,不加掩饰地袒露自我。它们对人类具有普遍的价值,我决定把它们付梓出版。
文字的编排要加以考量,我不喜欢给读者一个粗糙的大杂烩。给不相关联的章节提供一个标题,或按主题进行分类,将破坏原文的自发性,而保留这种自发性是我首要的原则。通读我选择的材料之后,我突然发现,这些文字多么经常地提到自然的景观,作者的许多思绪又与之多么地协调对应!我知道,瑞克罗夫特是一个易受天气的变化或季节的迁移所影响的人。因此,我突发灵感,把这本小书分成四章,分别以四季来命名。就像所有的经典著作一样,这种安排并非完美,但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乔治·吉辛
《四季随笔(吉辛101篇手札珍品)》是奠定乔治·吉辛文坛地位的经典佳作,这本半自传体散文集原名《亨利·瑞克罗夫特杂记》。吉辛在书中虚构了一个叫亨利·瑞克罗夫特的人物,此人酷爱读书,写作20余载,却被贫穷以及其他不利于脑力工作的环境所困扰。他在50岁时,有幸得到一笔巨额遗产,自此他隐居乡野,过着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纯粹生活,一种读书、喝茶和漫步田间的宁静生活,一种保全个性和品格的理想生活。
《四季随笔(吉辛101篇手札珍品)》是一本纯粹为了自我满足而写的书,却成就了乔治·吉辛的不朽文名!它与《瓦尔登湖》齐名。乔治·奥威尔、周作人、郁达夫、施蛰存、梁遇春等10位大牌作家对其推崇备至!除了对四季流转有精妙的描述外,本书更是年轻人应当如何幸福度过青春的人生指南!
老树精美插图30幅与原著水乳交融,妙不可言!
翻译家马永波、张云海全新译作,译文极尽准确流畅。
醇美男中音弥亚牛倾情诵读精华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