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属于“本色文丛”,是海天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一套名家散文丛书,入选者均为我国有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均有一定影响力。本丛书为小开本精装,清新自然,有书卷气。名家散文在图书市场上很多,但像“本色文丛”这样成批量、连续成辑推出,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却不多见。“本色文丛”自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已形成一定的阅读影响力。韩少功著的《四面八方(精)》是其中一本。
| 书名 | 四面八方(精)/本色文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韩少功 |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作品属于“本色文丛”,是海天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一套名家散文丛书,入选者均为我国有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均有一定影响力。本丛书为小开本精装,清新自然,有书卷气。名家散文在图书市场上很多,但像“本色文丛”这样成批量、连续成辑推出,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却不多见。“本色文丛”自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已形成一定的阅读影响力。韩少功著的《四面八方(精)》是其中一本。 内容推荐 《四面八方》一书为海天出版社“本色文丛”中的一种,共收入韩少功不同时期的散文随笔几十篇,兼及忆旧、游记、访寻等,既有深情的回忆,又有冷静的思辨。 目录 世界 仍有人仰望星空 岁末恒河 草原长调 你好,加藤 笛鸣香港 人在江湖 万泉河雨季 能不忆边关 守住秘密的舞蹈 试读章节 二 多少年后,1989年的法国巴黎曾经有一个酒会。主人是来自台湾的一位文化高官,主宾则是大陆一些有名气的文化人,还有少数几个法国朋友应邀作陪。主人明明可以说一口漂亮的华语,也明明知道他的主宾们听不懂英语,但更愿意用英语致词。译员当然是有的,但只把英语翻成法语,把面面相觑的一大堆中国人晾在一边。 一个大陆留学生觉得不对劲,准备提请主人注意到这一点。居然有一位作家拉住了他的衣袖:“不要非礼,这可能是人家的习惯。” 一种奇怪的形势就这样持续下去。主人对主宾们致辞,压根不在乎对方能否听懂。这种绝非疏忽的轻慢,竟然有受辱者毕恭毕敬地容忍,而且不准别人代为反抗。 中文是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所使用的语言,包容了几千年浩瀚典籍的语言,曾经被屈原、司马迁、李白、苏东坡、曹雪芹、鲁迅推向美的高峰和胜境的语言,现在却被中国人忙不迭视为下等人的标记,避之不及。 沉默的一群仍然听不懂,但没有人退场,也没有一个人站起来,用这种双方都听得懂的语言说一句:“先生,请你说中文。” 三 听说以上情景的那一刻,我猜想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侵略者从来明白,攻城莫若攻心,而一个人的心里只有语言,精神唯语言可以建筑和守护。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已经描述过向侵略者缴出语言的痛苦。清朝王族最终没能征服中原,也是被中文的汪洋大海淹没,退出紫禁城则只是迟早的问题。走出19世纪的黑非洲,身上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外来的实业家固然心狠,但有时候留下一点科学技术的扩散,留下一些大楼或公路,对殖民地的经济多少有一点刺激。比较起来,帝国最大的罪恶,影响最为深远的罪恶,莫过于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文化消解了,就像灵魂熄灭了,一个民族即便有再强健的体魄,也只能任人宰割,形如散沙,没法凝聚出坚定的行动和旺盛的生命。陷入经济上的长久困局,也在所难免。 美国长篇小说《根》里面有一段情节:主人公一次次逃亡,宁愿被抓回来皮开肉绽地遭受毒打,不惜冒着被吊死的危险,决不接受白人奴隶主给他的英文名字,而坚持用非洲母语称呼自己:昆塔。 可惜,只剩下这样一个血淋淋的名字,一代代秘密流传下去,也只具有象征意义。作为昆塔的第七代后裔,小说作者只能用英文深情地回望和寻找非洲。白人强加给他所有同胞的基督福音,无法解决那一片大陆上累积的问题:债务、战乱、艾滋病,还有环境破败和技术落后。 中国的很多字也有血迹,只是已经褪色,已经被人淡忘而已。海峡两岸的这些高官和文豪,在这一天的酒会上主动和自愿地背弃了中文。事情很明白,这些聪明人感觉到中文没有足够的含金量,至于还含注多少尊严,多少热诚,多少创造的智慧,也并非不成为问题。他们为了显示与自己领带和皮鞋相称的教养,没有必要对这种下等的语言亲近。 四 文明是一条长长的河,不断地有细流的渗去和汇人。生的就生了,死的就死了,命运严酷无情。没有充分理由断定,某种文化将长盛不衰万世永存。危地马拉南部的丛林里,玛雅文化只有废墟残存供后人凭吊和猜测。当年不会比汉语覆盖面小的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兴起之后,也呼啦啦崩溃。 …… P2-4 序言 总序:学者散文漫议 ◎柳鸣九 “本色文丛”现已出版三辑,共二十四种书,在不远的将来,将出齐五辑共四十种书。作为一个散文随笔文化项目,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也大致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以“有作家文笔的学者”与“有学者底蕴的作家”为邀约对象,而由于我个人的局限性,似乎又以“有作家文笔的学者”为数更多;二是力图弘扬知性散文、文化散文、学识散文,这几者似乎可统称为“学者散文”。 前一个特点,完全可以成立,不在话下,你们邀哪些人相聚,以文会友,这是你们自家的事,你们完全可以采取任何的称呼,只要言之有据即可。何况,看起来的确似乎是那么回事。 但关于第二个特点,提出“学者散文”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易于带来若干复杂性的问题,要说明清楚本就不容易,要论证确切更为麻烦,而且说不定还会有若干纠缠需要澄清。所有这些,就不是你们自己的事,而是大家关心的事了。 在这里,首先就有一个定义与正名的问题:究竟何谓“学者散文”?在局外人看来,从最简单化的字面上的含义来说,“学者散文”大概就是学者写的散文吧,而不是生活中被称为“作家”的那些爬格子者、敲键盘者所写的散文。 然而实际上,在散文这个广大无垠的疆土上活动着的人,主要还是被称为作家的这一个写作群体,而不是学者。再一个明显的实际情况就是,在当代中国散文的疆域里,铺天盖地、遍野开花的毕竟是作家这一个写作者群体所写的散文。 那么,把涓涓细流的“学者散文”汇入这个主流,统称为散文不就得了嘛,何必另立旗号?难道你还奢望喧宾夺主不成?进一步说,既然提出了“学者散文”之谓,那么,写作者主流群体所写的散文究竟又叫什么散文呢?虽然在中外古典文学史中,甚至在20世纪前50年的中国文学界中,写散文的作家,大多数都同时兼为学者、学问家,或至少具有学者、学问家的素质与底蕴。只是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界中,同一个人身上作家身份与学者身份互相剥离,作家技艺与学者底蕴不同在、不共存的这种倾向才越来越明显。我们注意到这种现实,我们尊重这种现实,那么,且把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纯粹的作家(即非复合型的写作者)创作的遍地开花的散文作品,称为“艺术散文”,可乎? 似乎这样还说得过去,因为,纯粹意义上的作家,都是致力于创作的,而创作的核心就是一个“艺”字。因此,纯粹意义上的作家,就是以艺术创作为业的人,而不是以“学”为业的人,把他们的散文称为艺术散文,既是一种应该,也是一种尊重。 话不妨说回去,在我的概念中,“学者散文”一词其实是从写作者的素质与条件这个意义而言的。“素质与条件”,简而言之,就是具有学养底蕴、学识功底。凡是具有这种特点、条件的人,所写出的具有知性价值、文化品位与学识功底的散文,皆可称“学者散文”。并非强调写作者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在什么领域中活动,从事哪个职业行当,供职于哪个部门…… 以上说的都是外围性的问题,对于外围性的问题,事情再复杂,似乎还是说得清楚的,但要往问题的内核再深入一步,对学者散文做进一步的说明,似乎就比较难了。具体来说,究竟何为“学者散文”?“学者散文”究竟具有什么特点?持着什么文化态度?表现出什么风格姿态?敝人既然闯入了这个文艺白虎堂,而且受托张罗“本色文丛”这个门面,那也就只好硬着头皮,提供若干思索,以就教于文坛名士才俊、鸿儒大家了。 说到为文构章,我想起了卞之琳先生的一句精彩评语,那时我刚调进外文所,作为他的助手,我有机会听到卞公对文章进行评议时的高论妙语。有一次他谈到一位年轻笔者的时候,用幽默调侃的语言评价说:“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说话风趣…… 就感受认知的质量与水平而言,“言之有物”,是要言出真知灼见、独特见解,而非人云亦云、套话假话连篇。“言之有物”,是要言出耐回味、有嚼头、有智慧灵光一闪、有思想火光一亮的“硬货”,经久隽永的“硬货”; 就精神内涵而言,“言之有物”,要言之有正气,言之有大气,言之有底气,言之有骨气。总的来说,言之有精、气、神; 最后,“言之有物”,还要言得有章法、文采、情趣、风度……你是在写文章,而文章毕竟是要耐读的“千古事”! 以上就是我对“言之有物”的具体理解,也是我对学者散文的存在实质、存在形态的理念。 我们所力挺的散文,是“言之有物”的散文,是朴实自然、真实贴切、素面朝天、真情实感、本色人格、思想隽永、见识卓绝的散文。 我们之所以要力挺这样一种散文,并非为了标新立异、另立旗号,而是因为在当今遍地开花的散文中,艳丽的、娇美的东西已经不少了;轻松的、欢快的、飘浮的东西已经不少了;完美的、理想的东西已经不少了……“凡是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请不要误会,我不是讲这些东西要不得,我完全尊重所有这些的存在权,我只是说“多了一点”。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少一点是无伤大雅、无损胜景、无碍热闹欢腾的。 然而相对来说,我们更需要明智的认知与坚持的定力,而这种生活态度,这种人格力量,只可能来自真实、自然、朴素、扎实、真挚、诚意、见识、学养、隽永、深刻、力度、广博、卓绝、独特、知性、学识等精神素质,而这些精神素质,正是学者散文所心仪的,所乐于承载的。 2016年9月20日完稿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