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著凡尼、郁苇编的《戴望舒作品集》收录了戴望舒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诗歌与代表散文。戴望舒早期诗歌伤感哀婉,意象朦胧、含蓄,抒发寂寥、惆怅、迷惘的情绪;后期诗歌表现了浓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诗风变为刚健醇厚,语言洗练质朴。其散文清新隽永、意味深长,同样有着浓郁的诗的味道。
| 书名 | 戴望舒作品集 |
| 分类 | |
| 作者 | 戴望舒 |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戴望舒著凡尼、郁苇编的《戴望舒作品集》收录了戴望舒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诗歌与代表散文。戴望舒早期诗歌伤感哀婉,意象朦胧、含蓄,抒发寂寥、惆怅、迷惘的情绪;后期诗歌表现了浓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诗风变为刚健醇厚,语言洗练质朴。其散文清新隽永、意味深长,同样有着浓郁的诗的味道。 内容推荐 戴望舒1928年发表在19卷8号《小说月报》上的诗歌《雨巷》,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其早期作品多表现在时代重压下低沉感伤的回忆,笼罩着清淡的忧郁和幻灭。“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叶圣陶)诗人在艺术上追求音节的优美和音律的美,追求意象的朦胧美,进而探索散文化的自由诗体创作;后期作品倾向现实主义,自然明朗,基调明快。戴望舒著凡尼、郁苇编的《戴望舒作品集》精选最能代表戴望舒艺术水平的散文、诗歌及小说70余篇。 目录 前言 诗歌 夕阳下 寒风中闻雀声 自家伤感 生涯 流浪人的夜歌 Fragments 凝泪出门 可知 静夜 山行 残花的泪 十四行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回了心儿吧 Spleen 残叶之歌 Mandolinc 雨巷 我底记忆 路上的小语 林下的小语 夜是 独自的时候 秋天 对于天的怀乡病 断指 印象 到我这里来 祭日 烦忧 百合子 八重子 梦都子 致霞村 我的素描 单恋者 老之将至 秋天的梦 前夜 一夜的纪念,呈呐鸥兄 我的恋人 村姑 野宴 三顶礼 二月 小病 款步一 款步二 过时 有赠 游子谣 秋蝇 夜行者 微辞 妾薄命 少年行 旅思 不寐 深闭的园子 灯 寻梦者 乐园鸟 古神祠前 见毋忘我花 微笑 霜花 古意答客 灯 秋夜思 小曲 赠克木 眼 夜蛾 寂寞 我思想 元日祝福 白蝴蝶 致萤火 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 心愿 等待(一) 等待(二) 过旧居(初稿) 过旧居 示长女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赠内 萧红墓畔口占 口号 偶成 集外佚诗 流水 我们的小母亲 昨晚 无题 诗论零札 关于《恶之华》掇英 关于《西茉纳集》 跋《西班牙抗战谣曲选》 关于比也尔·核佛尔第《天上的 破舟残片》 关于贝德罗·沙里纳思 关于狄戈 关于阿尔倍谛 关于马努爱尔·阿尔陀拉季 雷 诗论零札 谈林庚的诗见和“四行诗” 诗论零札 附录一:《望舒草》序 附录二:从李金发到戴望舒 散文 记玛德里的书市 巴黎的书摊 香港的旧书市 巴巴罗特的屋子一一记都德的一 个故居 记诗人许拜维艾尔 山居杂缀 读李贺诗杂记 李绅《莺莺歌》逸句 无鬼论 读《李娃传》 附录:译诗 信天翁 高举 应和 人和海 美 异国的芬芳 赠你这几行诗 黄昏的和谐 邀旅 秋歌 枭鸟 音乐 快乐的死者 裂钟 烦闷一 烦闷二 风景 盲人们 我没有忘记 穷人们的死亡 人定 声音|264 发 山楂 冬青 雾 雪 死叶 河 果树园 园子 磨塌 公告 受了饥馑的训练 戒严 一只狼 勇气 自由 蠢而恶 战时情诗七章 水呀你到哪儿去 两个水手在岸上 一一寄华金·阿米戈 三河小谣 村庄 吉他琴 梦游人谣 短歌 一一赠格劳提奥。纪廉,时在 塞维拉,他还是一个孩 子 蔷薇小曲 安东尼妥·艾尔·冈波里奥之 死 呜咽 恋爱的风 海水谣 小广场谣 木马栏 一一赠霍赛·裴尔伽明 猎人 塞维拉小曲 一一赠索丽妲·沙里纳思 海螺 一一给纳达丽妲·希美奈 思 风景 一一赠丽妲,龚查,贝贝和加 曼西迦 骑士歌 树呀树 小夜曲 一一献祭洛贝·特·维迦 哑孩子 婚约 最初的愿望小曲 试读章节 无匹的散文家阿索林,曾经在一篇短文中,将法国的书店和西班牙的书店,作了一个比较。他说: “在法兰西,差不多一切书店都可以自由地进去,行人可以披览书籍而并不引起书贾的不安;书贾很明白,书籍的爱好者不必常常要购买,而他之走进书店去,也并不目的是为了买书;可是,在翻阅之下,偶然有一部书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就买了它去。.在西班牙呢,那些书店都是像神圣的圣体笼子那样严封密闭着的,而一个陌生人走进书店里去,摩挲书籍,翻阅一会儿,然后又从来路而去这等的事,那简直是荒诞不经,闻所未闻的。” 阿索林对于他本国书店的批评,未免过分严格一点。法国的书店也尽有严封密闭的,而西班牙的书店,可以进出无人过问,翻看随你的,却也不在少数。如果阿索林先生愿意,我是很可以列举出巴黎和玛德里的书店的字号来作证的。 公正地说,法国书贾对于顾客的心理研究得更深切一点。他们知道,常常来翻翻看看的人,临了总会买一两本回去的;如果这次不买,那么也许是因为他对于那本书的作者还陌生,也许他觉得版本不够好,也许他身边没有带够钱,也许是他根本只是到书店来消磨一刻空闲的时间。而对于这些人,最好的办法是不理不睬,由他去翻看一个饱.如果殷勤招待,问长问短,那就反而招致他们的麻烦,因而以后就不敢常常来了。 的确,我们走进一家书店去,并不像那些学期开始时抄好书单的学生一样,先有了成见要买什么书的。我们看看某个或某个作家是不是有新书出版;我们看看那已在报上刊出广告来的某一本书,内容是否和书评符合;我们把某一部书的版本,和我们已有的同一部书的版本作一比较;或仅仅是我们约了一位朋友在三点钟会面,而现在只是两点半。走进一家书店去,在我们就像别的人们踏进一家咖啡店一样,其目的并不在喝一杯苦水也。因此我们最怕主人的殷勤。第一,他分散了你的注意力,使你不得不想出话去应付他;其次,他会使你警悟到一种歉意,觉得这样非买一部书不可。这样,你全部的闲情逸致就给他们一扫而尽了.你感到受人注意着,监视着,感到担着一重义务,负着一笔必须偿付的债了。 西班牙的书店之所以受阿索林的责备,其原因是不明顾客的心理。他们大都是过分殷勤讨好。他们的态度是绝对没有恶意的,然而对于顾客所发生的效果,却适得其反。记得1934年在玛德里的时候,一天闲着没事,到最大的爱斯巴沙加尔贝书店去浏览,一进门就受到殷勤的店员招待,陪着走来走去,问长问短,介绍这部,推荐那部,不但不给一点空闲,连自由也没有了。自然不好意思不买,结果选购了一本廉价的奥尔德加。伊加赛德的小书,满身不舒服地辞了出来。自此以后,就不敢再踏进门槛去了。 在文艺复兴书店也遇到类似的情形,可是那次却是硬着头皮一本也不买走出来的。而在玛德里我买书最多的地方,却反而是对于主顾并不殷勤招待的圣倍拿陀大街的迦尔西亚书店,王子街的倍尔特朗书店,特别是“书市”。 “书市”是在农工商部对面的小路沿墙一带。从太阳门出发,经过加雷达思街,沿着阿多恰街走过去,走到南火车站附近,在左面,我们碰到了那农工商部,而在这黑黝黝的建筑的对面小路El,我们就看到了几个黑墨写着的字:LAFERIA DE LOSLIBROS,那意思就是书市。在往时,据说这传统书市是在农工商部对面的那一条宽阔的林阴道上的,而我在玛德里的时候,它却的确移到小路上去了。 这传统的书市是在每年的九月下旬开始,十月底结束的。在这些秋高气爽的日子,到书市中去漫走一下,寻寻,翻翻,看看那些古旧的书,褪了色的版画,各色各样的印刷品,大概也可以算是人生的一乐吧。书市的规模并不大,一列木板盖搭的,肮脏,杂乱的小屋,一共有十来间。其中也有一两家兼卖古董的,但到底卖书的还是占着极大的多数。 P189-190 序言 戴望舒(1905一1950)是现代诗派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父亲是银行职员。他从小在故乡就学,1923年到上海大学学习,不久转到大同学校学英文,后又转入震旦大学学法文。其间,在一些共产党人影响下,加入过共青团,参加过革命宣传活动。与此同时,也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后来与施蜇存、杜衡等创办过《瓔珞旬刊》《现代》等刊物,在文坛上颇有影响。1932年戴望舒赴法国留学,后又改赴西班牙。1934年回国。1936年与徐迟等创办《新诗》杂志。1937年“八一三”后,戴望舒到香港, 曾编过文艺刊物《耕耘》和《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积极参加各种宣传抗日的爱国活动。1940年创办《中国作家》(英文版),译介抗日文学作品,为抗日和扩大中国现代文学的国际影响作出了一定贡献。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戴望舒被日寇逮捕,在狱中饱受摧残,但他坚持了民族气节,后被友人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戴望舒回到上海。1948年因从事民主运动遭国民党当局通缉,再次赴港。1949年春,戴望舒经天津到北京。全国解放后,他被分配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任法语编辑。1950年病逝。 戴望舒生前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另外,还有一些译诗、论著。 戴望舒所走过的创作道路是错综曲折的。从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他的创作大致可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诗艺探索的阶段性来看,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我底记忆》是诗人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其中前半部分以第一辑《旧锦囊》为代表的诗作,是诗人1922一1924年写成的“少年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抒情主人公灰暗、阴郁、枯槁的形象,《生涯》一诗充满着悲观的气息:“我希望长睡沉沉,/长在那梦里温存。”但这毕竟是不可能的, 因此只有哀叹:“欢乐只是一幻梦,/孤苦却待我生挨!”《流浪人的夜歌》以怪枭、饥狼、荒坟来象征现实的丑恶:“此地是黑暗底占领,/恐怖在统治人群,/幽夜茫茫地不明。”然而,诗人对此却采取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宁愿让自己“颠连飘泊的孤身”,“与残月同沉”,反映出典型的“世纪末”情绪。但在情绪的渲染和意境的营造方面,诗人则更多地借鉴我国古典诗词,有明显的晚唐风味,如“人间天上不堪寻”、“朝朝只有呜咽”之类哀叹的情调。这时的戴望舒“像一个没落的世家子弟,对人生采取消极的、悲观的态度。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自怨自艾和无病呻吟”,是“离时代很远”的。 1925年至1927年间,戴望舒入震旦大学读法文,最初读雨果、拉马丁、缪塞的诗,而后又偷偷地读魏尔伦、波特莱尔,最后更迷醉于古尔蒙、耶麦、瓦雷里等后期象征派诗作,从他们那里汲取朦胧的意象和阴郁的情调,以及表现潜意识的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其时,新月派闻一多、徐志摩等正积极倡导格律诗,那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曾成为显赫一时的风尚,也曾影响了戴望舒一时的艺术追求。《雨巷》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自己那种轻烟薄雾般的哀愁在笔端中表现得萦回不绝,而又具有和谐的音律美,使它成为戴望舒诗作中最流行的作品。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既对黑暗现实不满,又看不到出路;他不甘沉沦,偶尔闪现过理想和希望的影子, 当证实为虚妄时,他仍然在无望地期待和希冀着。诗中写他“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终于“静默地走近”了他的身旁;然而仅此而已,紧接着就“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地飘过去了一一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她丁香般的惆怅。在这首富有象征意味的诗里,诗人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凄婉迷茫”的现实。把自己年轻的心关闭在如此阴暗狭窄的“雨巷”里,孤独失望的心绪又迫使他去寻觅世外飞来的安慰,于是就出现了那个幻觉生造出来的丁香姑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甚至连这种短促的幻梦也是不可能继续多久的,心目中的“希望”人物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最后,在那条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彷徨的,就只剩下他自己!这首诗可以说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情绪下诗人弹奏出的一支“梦幻曲”。此诗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不久,它抒写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典型心态。我们看到,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飘忽朦胧的: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清凄凉的蒙蒙细雨,一切都是那样“凄婉迷茫”。这时,一个孤独的过客由远而近地走来了。他撑着油纸伞走过来,又走过去。他要到哪里去,干什么,谁也捉摸不透。从第二节开始,我们才逐渐觉察到,他是在寻找一个重要的东西一一那失落了的希望和理想。但是,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现实中,是不可能寻到的。现实生活得不到的东西,只能从幻想中去获得。于是,出现了那个象征理想或希望的丁香姑娘。这是一个幻觉形象。 他是通过梦一般飘忽朦胧的形象和意境,来反映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的心境。那个丁香般的姑娘虽然在诗人的幻觉中走近了他,并向他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可是又很快地像梦一般从他身边“飘过”去了,给他留下的只是“凄婉迷茫”。此时他甚至不敢奢望再有机会遇见那样一个姑娘了,即使是再一次地从眼前“飘过”姑娘的“倩影”,对他来说,也怕是渺茫的“希望”吧!响彻在诗行里的就是这种理想失落的孤独彷徨的心绪。 《雨巷》里的“丁香姑娘”是作者在黑暗的现实中、孤寂的生活里一个美好但朦胧的理想的象征。 这位“丁香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但也有着“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又彷徨”,还有着“太息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从大量凄婉的词语上,我们知道当时作者由于缺乏正确的世界观,找不到真正的出一起,充分反映了企图逃避现实而又不可能的矛盾和痛苦的心态。比之《我底记忆》,这首《秋天的梦》象征味更浓,也更多一些艺术美。另外,像《旅思》《霜花》《乐园鸟》《不寐》以及吟咏爱情的《有赠》等,都是这一阶段诗作中的佼佼者。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他的诗艺达到更成熟的境地的同时,他的诗在思想内容上越来越显示出空虚和苍白,一种深沉的幻灭感进一步变形为绝望的自我陶醉和莫名的惆怅。虽然在他屈指可数的少数诗篇里(如《断指》《祭曰》《流水》)也透露出一些积极的倾向,但总的精神危机是存在的。 抗日战争的爆发,是戴望舒的思想和创作全面更生的转机。他在时代潮流的召唤下, 以满腔的爱国激情投入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终于发出了战斗的呼号。他歌唱“新的希望”在“血染的土地,焦裂的土地”上出现,而“新的力量”也将在“坚苦的人民,英勇的人民”中生长,从而坚信“苦难会带来自由解放”(《元日祝福》)。在长期的痛苦和忧郁中喑哑了的歌喉,第一次放开嗓子歌唱了。l941年香港沦陷,戴望舒因积极从事抗日宣传被曰军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民族气节:“饥饿的眼睛凝望着铁栅,/勇敢的胸膛迎着白刃:/耻辱粘住每一颗赤心,/在那里,炽烈地燃烧着悲愤。”(《等待(二)》)尽管受尽日寇的凌侮与毒刑,但诗人毫不消沉悲观,坚强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他“耐心地等待”最后胜利的来临。“让我在这里等待,/耐心地等你们回来,/做你们的耳目,我曾经生活,/做你们的心,我永远不屈服。”在戴望舒前期的诗作里,无论如何也难找到这样感人的、充满了力量和信念的诗句。这些诗,完全消退了诗人以往的那种伤感颓废的色彩,它们就像是诗人深广的悲愤郁结成的火山,当找到一个喷射口,就一泻千里地奔突出来,夹带着一股热流,震撼着读者的心灵。然而,更为可贵的是,在恐怖阴暗的牢笼里,诗人的心却充满阳光,他的思绪越过千山万水,飞向受难的祖国大地,飞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解放区,并为此发出了流自心坎的激情礼赞。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一一《我用残损的手掌》诗人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解放区。他向往那里的人民所过的自由民主的生活,相信从那里升起的阳光一定会驱逐笼罩祖国大地的阴暗,带来民族的复兴。对将会诞生的“永恒的中国”的摇篮一一解放区,诗人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从艺术上看诗人的诗歌风格也有显著的变化,虽然不是有意为之,但内容决定形式。只有在经历了“灾难的岁月”和战斗历程后,他才找到了自己诗歌的“最合脚的鞋子”。这时,他否定了语言和观念的游戏,用精练而纯朴的手法去抒写他的真情实感,通过浓郁的诗情去开辟通往读者心灵的诗的道路,构成诗的艺术魅力。对戴望舒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转变,从沉溺于个人的低声哀叹,到满怀爱国激情地为祖国、为人民而歌。正是这样,他才能运用得上他那圆熟的技巧,用朴素简洁的语言去浇铸自然明朗的风格。戴望舒后期的诗风倾向现实主义,而且形式上转向了格律和半格律体,基调明快昂扬,音韵和谐铿锵,预示着一种新的艺术追求。可惜,1945年5月写的《偶成》成了诗人的绝响。 在本书编选过程中: 一、凡能找到出处的诗文,均标出。 二、为方便读者阅读和欣赏,有关注释力避烦琐,求简单明白。 三、字词用法除明显讹误,均保留作者同时代习惯用法,择善而从。 编者 2016年8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