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阳编著的《明月千里共婵娟(王文娟)》介绍了,王文娟,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26年12月出生于浙江嵊县,1938年师从竺素娥学戏。1947年与陆锦花合作,成立少壮剧团,1948年开始与徐玉兰的长期合作。1952年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在《西厢记》中饰崔莺莺,获演员二等奖。1953年随团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后参加部队文工队,立二等功。1954年随团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在《春香传》中扮春香,获表演一等奖。
王文娟是越剧“王派艺术”创始人,她戏路宽广在不同时期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舞台形象。在表演上善于描摹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素有“性格演员”之称;其唱腔情真意切,运腔平缓委婉,深藏一种内在的力量。其饰演的代表作品和人物有:《追鱼》中的鲤鱼精、《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忠魂曲》中的杨开慧、《西园记》中的王玉真、《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王文娟积极投入剧院体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悦阳编著的《明月千里共婵娟(王文娟)》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传记,按照“海上谈艺录”丛书的统一体例,分为“艺术访谈”和“艺术传评”两部分,对王文娟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等进行了全景式地描述,从中感受这位表演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和风范。
人生有涯戏无涯
时间:2015—2016年
地点:王文娟老师家中
受访人:王文娟
采访人:王悦阳
丙申年的新春,阳光明媚,温暖和煦,走进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派”创始人王文娟老师的家中,但见花团锦簇,满室温馨,耄耋之年的王老师神清气爽,笑靥如花,学生、子女、粉丝围绕在一旁,欢声笑语不断。
王文娟,这一辉光熠熠的名字几乎与百年越剧史密不可分。少年刻苦学艺,青年海上成名,晚年则硕果累累,蔚然大成,被赞誉为泰斗级表演艺术大师。在她的演绎之下,林黛玉、鲤鱼精、孟丽君、武则天、春香、王玉真、慧梅、杨开慧……古今中外,才女名媛,一个个鲜活地展现在越剧的舞台上,也耀眼夺目地留在了越剧“王派”艺术的辉煌殿堂里,流芳百世。
按照中国人的记岁习惯,今年是王文娟老师九十岁大庆,尽管已是高龄,可王老师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精力,特别是在越剧艺术如何传承、发展的问题上,思考尤多。只要身体允许,她依旧坚持口传心授地教授弟子们“王派”艺术的点点滴滴,从一句唱腔、一个念白,到一组身段,哪怕是一个小动作,都详细分析,亲身示范,悉心传授,毫无保留,令人感动不已。
除了教戏,王老师的晚年生活丰富而充实,每天与女儿、外孙相聚的时刻,无疑是她最开心的欢乐时光。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分享年轻人的喜怒哀乐,甚至还为他们贡献智慧,出谋划策。更何况,还有众多老友、弟子、粉丝甚至忘年交前来探望,每每相聚,谈论最多的,还是“王派”艺术。年轻人还为王老师在网上开设了专门的论坛与网站,取名为“千里共婵娟”,在这个网站中,访问者可以找到王文娟近八十年漫漫艺术生涯中各个时期的珍贵资料、录音与照片,蔚为大观。想着当下“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人,竟然也能对自己一生所创造的越剧旦角艺术如此地执著与热爱,王文娟不禁感动万分。尽管越剧发展的历史至今才一百多年,可是王文娟所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与大气唯美的“王派”唱腔,已不知感染了多少观众的心!
在越剧之外,传统书画艺术也是王老师的一大爱好。她每周雷打不动地去老师处学国画,日积月累,王老师笔下的牡丹、荷花、梅花等,也如同“王派”艺术一样,清丽悠远,淡泊雅致,散发着一派雍容大气。笔墨之余,王老师也很爱阅读,从中外名著到小说传记都读,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尽管已走入了人生的夕阳余晖之中,但王文娟从来不曾离开自己的越剧事业,近十年来,从成功举办“王派”专场演出,到写作出版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再到为了纪念越剧改革八十周年,再度登台献唱《舞台姐妹情》而引起轰动……王老师还有许多艺术上的构想要去实现。今年,在多方筹备下,一场全新的流派艺术演唱会即将举办,这也是王老师多年来的一个心愿。笔者与王老师的话题,就从这场筹备中的演出开始。
千里共婵娟
王悦阳:王老师您好,看见您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耄耋之年依旧神清气爽,真令人高兴。得知您最近忙于准备新的专场,能否请您为喜爱您的观众与读者介绍一下这次演出?大家非常期待。
王文娟:这次专场不同于我在2006年举办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王文娟艺术回顾展”。在那次专场中,我主要选择了许多艺术盛年乃至晚年时期的作品,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段,都通过我的口述串联,加上“王派”传人、弟子们的表演,一一展现。
而这次所举办的专场,侧重点是在年轻时期的一些舞台艺术作品,以及那次专场所没有安排进去的一些“王派”剧目。比如根据我早年的录音《红娘叫门》《哭塔》等所重新加工整理的唱段,想通过学生的演唱,逐个为观众展现出来。再比如我曾经演出的《晴雯之死》《梁祝——楼台会》《踏伞》,以及盛年时期所排演的《则天皇帝》等等,都会在专场中亮相。此外,我还想把早年的录音加以整理、记谱,通过编辑出版曲谱与伴奏录音的方式,回报广大越剧观众对我的厚爱与支持,这样做不仅可以结合之前出版的资料,完整地勾勒出我艺术生涯的全貌,同时也为“王派”弟子、爱好者们再多留下一些可用的材料。
王悦阳:这确实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又一次“王派”艺术大汇演。那么老师是否还会像上次那样亲身参与呢?
王文娟:年纪大了,都快90岁了。我有时候在想,要是能让我年轻十岁该多好,我就可以干很多想做的事情了!现在岁月不饶人,希望专场能够顺利举办。如果身体状况允许的话,也许我会亲自上台。
王悦阳:王老师孜孜不倦、探索不懈的艺术精神真令人感动!的确,您从艺近80年,舞台生涯几乎涵盖了大半部越剧艺术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位历史的见证人与亲历者。能谈谈儿时的您最初是如何与越剧结缘的吗?
王文娟:1926年12月,我出生于越剧之乡——浙江嵊县(现嵊州)黄泽镇坑边村。嵊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我的印象里,差不多人人都会唱几句越剧,当时叫“小歌班”,第一代女子越剧演员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等,她们的戏我都看过。
王悦阳:在您的幼年时期,所看到的早期越剧原生态演出是怎样的状态?一般会演出些怎样的剧目?对此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剧目么?
王文娟:现在都说,越剧是1906年诞生的。为什么说是1906年呢?最初它是农民在田间劳动中休息的时候,或者是过年高兴的时刻,随口唱的一些小调,目的是自娱自乐。到1906年,演变成为庙会草台戏,即兴化装,演一些民间小戏。所以越剧的历史是从1906年算起的,当时叫“的笃班”,因为那时没有音乐伴奏,只是靠鼓和一副板,敲起来“的的笃笃”。
当时演出人员都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因为当时比较封建,男女不能在一起演出。后来演出慢慢多起来了,男艺人的家属也被拉上舞台,就出现了女演员,已成为半专业团体,因此又改称为“小歌班”,常演剧目有《珍珠塔》《双看相》等等。1917年“小歌班”进入上海,虽观众寥寥,但前辈们并不气馁,前后三四次进入上海演出,看到了京剧演出,看到了绍兴大班等等,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吸取了京剧的表演程式、技巧与锣鼓经,剧目上则大量借鉴移植,如《梁祝》《十美图》《碧玉簪》等大戏。另外在“戏客班”请了三位乐师,组成了越剧第一支专业乐队,用丝弦伴奏代替了声腔伴奏,演员与乐队共同研究建立起板腔体音乐框架。因为艺术上有进步,所以1919年在上海终于站住了脚。
到了1921年左右,男班艺人相继把“小歌班”改名为“绍兴文戏”。1925年9月17日,首次在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出现了“越剧”这种称谓。到1938年前后,基本就普遍称之为越剧了。
在我的印象里,当时的演出场地基本上是茶楼和小型剧场,观众主要是家庭妇女,以及酒楼、染坊、锡箔庄的工人师傅们等等。P3-5
为越剧艺术宗师王文娟老师写传记,曾经是自己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但命运就是这样神奇,让我得以在老师的耄耋之年走近大师,登堂入室,聆听教诲。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诞生。感谢上海市文联的首肯,感谢老师本人的信任,也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这本书,是向王文娟老师的致敬之作,更是献给中国越剧艺术的一片诚心。
文娟老师一生坎坷、丰富、精彩,几乎见证了中国越剧百年历程。她淡泊名利,钻研艺术,诚恳待人,谦虚谨慎,无论在生活中、在艺术里,她都是令人尊敬的前辈大师、泰山北斗,而在我们这些小辈眼中,老师更是亲切慈祥的祖母、有求必应的好人,热情、开朗、睿智、幽默,可爱可亲,令人敬佩。
数年前,老师曾花了很大的力气为自己写就了内容丰富的传记,这本自传真实、真切、真情,全面地回顾了她自己一生的艺术生涯、荣辱得失,堪称剖析自我、见证历史的经典之作。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写老师的艺术评传,可谓难上加难。既不能“炒冷饭”,又需要写出读者爱看、要看的内容,还要能够较为准确地涵盖、勾勒出老师近八十年的艺术生涯,真是难坏了我。好在老师包容、宽厚、大气,自始至终都热情地鼓励我,细致地帮助我,找寻角度,回忆历史,补充细节,特别是对于“王派”艺术的表演、唱念特色的总结,老师以每一部艺术作品,每一个艺术形象,每一段表演、唱腔为例,具体分析,详细讲解,可谓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毫无保留地与我一起总结、回顾、提炼出来,献给广大读者与观众。这也构成了这本书最大的看点与亮点。此外特别要感谢著名作曲家金良老师撰写了“王派”唱腔艺术分析论文供我参考,以及老师的粉丝团和他们所制作的网站“千里共婵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王派”艺术研究资料,为本书写作提供了巨大方便。
的确,“王派”艺术是一部浩瀚的大书,这里面有细腻丰富的表演,有质朴纯粹的唱腔,更包含了老师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八十年来,她借着一个又一个舞台艺术形象,来向观众表达自己的心曲、心声、心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王文娟一生所塑造的诸多鲜明无比的舞台艺术形象,构筑了她华丽、动情、真挚的表演艺术,也构筑了她丰赡、大气、美丽的内心世界。而这种不凋的美感,生生不息,美意延年,得以传承至今,缕缕不绝。
今年是老师的九十大寿,隆重热烈的专场已经成功举办,希望这本小书的出版,能为老师的寿诞继续增光添彩。虽然它有很多不足,也难以全面概括王文娟一生的精彩,但作为馨香一瓣,希望得到广大“王迷”与读者的喜爱与鼓励!
愿王文娟老师长寿长乐!愿越剧“王派”艺术发扬光大!愿越剧艺术永续辉煌!
王悦阳记于丙中年小满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