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骏所著的《黄安红安》是以“母亲”多难多灾的人生为主线,讲述了母亲娘家和夫家及其舅舅家三个家庭的革命史和家族史。作品从母亲和母亲的亲人们这些小人物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经历与故事中,反映出上个世纪大别山革命老区黄安县(今红安)革命前后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其中既有革命过程中的错综复杂和波澜壮阔,也有革命后千奇百怪的血泪辛酸;既反映了母亲家族和亲人们的人生命运,也讲述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革命艰辛;既展现了“我”生活的本无庄那不平凡的世界,也通过一个游子的视角体现了母亲的深沉大爱。
| 书名 | 黄安红安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骏 |
| 出版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骏所著的《黄安红安》是以“母亲”多难多灾的人生为主线,讲述了母亲娘家和夫家及其舅舅家三个家庭的革命史和家族史。作品从母亲和母亲的亲人们这些小人物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经历与故事中,反映出上个世纪大别山革命老区黄安县(今红安)革命前后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其中既有革命过程中的错综复杂和波澜壮阔,也有革命后千奇百怪的血泪辛酸;既反映了母亲家族和亲人们的人生命运,也讲述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革命艰辛;既展现了“我”生活的本无庄那不平凡的世界,也通过一个游子的视角体现了母亲的深沉大爱。 内容推荐 李骏所著的《黄安红安》以大别山下两百个将军的故乡、革命老区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我母亲”及其三个家族革命前后近百年来的发展变迁史。在“本吴庄”这个典型“革命村”里,人们为了寻找出路,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革命,在这个东南西北迥异的村庄里显得无比复杂,历史的迷雾无处不在。母亲和她的三个家族以及本吴庄里的人们,面对生与死、义与理、情与辱,各自经历了独特的人生窘困和大喜大悲。正直善良、坚强柔弱的母亲,一生周旋于三个家族之间,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温暖着受尽苦难的亲人们,最终在体味了种种艰难困苦与辛酸血泪之后,不幸撒手尘寰。母亲之死,意味着革命的远去和乡村的终结,也象征着一个世纪以来,这个典型南方乡村的衰落与宿命、哀歌与挽歌。小说带有浓重的个人烙印,从蕴酿到最终完稿历时八年之久,作者调动了四十年来全部的人生经验、点滴记忆与历史资料,许多情节细节都来自于真实体验,可谓是当代中国乡村的一幅世纪长卷,读来摧人泪下,掩卷长思。 目录 引子 无处安放的灵魂 第一章 革命来了 第二章 缄默的殉道者 第三章 不期而至的哀伤 第四章 无限接近的幸福 第五章 运动来了 第六章 梅雨悠长的季节 第七章 秋天的挽歌 第八章 荒原上的舞蹈 第九章 落地的尘埃 第十章 摇晃的童年 第十一章 敲响希望的钟声 第十二章 现世报 第十三章 何处是归程 第十四章 飘逝的迷雾 第十五章 向下生长的枝条 第十六章 逆行而上的河流 第十七章 逃遁与归宿 第十八章 无法把持的命运 第十九章 永远的飘落 第二十章 失落的故乡 尾声 远离稼穑的江湖 试读章节 一晃,许许多多活生生的生命,从身边走了。他们像云一样飘过,像山一样沉默,像水一样无踪。 而我无数次会想起他们。在白天行走的路上,在黑夜沉沉的梦里,在悲伤的时刻,在喧哗的瞬间,在失败的忧伤里,在成功的寂寞中。 他们,头顶草屑,被称为沉默的大多数。而正是这些沉默的大多数,让我无数次想起他们。 想起他们,我便想记下他们活着时曾经历的一切。 我写过无数个人,看淡过无数人的心,阅读过无数人的眼,穿越过无数人的身边,我发现,惟有他们,会永远在心头上坐着。 我为什么迟迟没有写他们呢?因为他们过于熟悉?还是因为他们太过卑微?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一天,我会写。不讲任何技巧地写,不顾一切局限地写,写下他们经历过的、遗忘过的、高兴过的、悲伤过的那一切。 是的,作为我们那个家族诞生的第一位作家,是该写写他们。故乡出了两百多个将军,将星闪耀,常被老一辈的人津津乐道,不在乎再多我一个。我仅想做一个记录者,记录那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故事。我常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记录者,两百多个将军的故乡所有的离合悲欢,如风往事,伟大事业,辉煌人生,生离死别,神奇经历,会像轻烟一样飘逝,最后消于无形。 消失的当然不只有轻烟,还有生命。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像一秋的草木,归于泥土,甚至没有人去体味过他们活着的价值。 在我眼里,今天的本吴庄渐渐老了,衰落的村庄人烟逐渐稀少。回去一次,我便叹息一回。往前一点看,早年参加革命的那一拨都没有回来,他们不是战死在异地他乡,都是胜利后到城市当了官,本吴庄人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他们,但他们陌生下去了,也不再回来了。往较前一点看,年青的一代通过没有多少人性的高考,终于考出去了,脱离了土地成为城市居民,虽然大多不过是过着小市民的生活,但在故乡人的眼里,他们是有本事的一群,不像今天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办到;而现在,稍微有点知识的或者有点体力的,再或根本什么也没有的,只要年轻,双腿能动,都跑到城市打工去了,一年也难得回来几次。只有像父亲那样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还在本吴庄的乡村岁月中坚守希望,但一部分人开始老掉牙了,一部分人悄悄地入土了,一部分人早已化作了大山的骨骼。我母亲现在便躺在这最后一部分人中间,发誓到了另外那个世界不再与其中的一些人来往——可怜的她,一生受了多少气啊。 人没有累死的,只有气死的。我母亲说。我母亲在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我甚至还听到她对这个世界发出最后一声悠长的叹息。 那声叹息,曾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我的心上。无论我走到哪里,走了多远,都不曾甩脱。 一转眼,我已浑浑噩噩的拥抱四十岁,到了不惑之年。人生过了一大半,如果一个知情者不写,还会有谁写呢?现在的年轻人,许多已与历史断裂甚至决裂,讲究一切“向钱看”和“向前看”,历史与他们相隔遥遥。我写他们,也不是要向历史交代,而是因为这些人物,虽然大都与我乡里乡亲,即使有的不曾与我沾亲带故,但随着母亲一走,他们从此与我相隔遥远,有的再也了无干系。我从他们中间挣脱出来,坷坷坎坎,波波折折像狼一样嗥叫着,奋斗到了今天的大城市,日子不是大富大贵,也算平顺滋润,应该相当的满足。我的生活中很少再出现故乡的人们,随着母亲的离去,本吴庄渐渐没有我的亲人了,他们还在按原来的方式和习惯生活。但我不写,他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以后即使离开了这个世界,也不会再有人知道他们的故事,知道他们的苦乐哀愁,以及内心深处埋藏了一辈子甚至永生永世的秘密。 我把这种秘密叫做乡愁。 P1-P2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