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什么是主人
使用主人这个词汇,更加口语化,更加贴近生活。主人,意味着你不被掌控。你不被控制,不只是指你不被他人掌控,在这里也指你不被自己内在的非主人部分掌控。这是一个非常本质的问题,你不被控制,意味着你是自由的,是可以把握自己、驾驭自己的;同时也意味着你有一个中心,你的中心是有王者存在的;你的系统是你自己的,是完整的,你是安住在你的内在的。所以,主人这个词汇就变得非常重要,是个焦点,它意味着我们不会被我们的其他系统包括心智的系统所掌控。心智的系统是我的一部分,它不可以掌控我。就好比一个国家,必须让一个领袖存在着,如果这个位置上没有人,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人的内在也是这样,如果你不是你的主人,你不仅会被内在的环境所掌控,还容易被外在所影响。你就会被动于你}向身体或情绪或感觉或认知或心理,并被掌控。你的内在就会混乱、焦虑。我们说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意味着你的自我意识就在那里,你的内在的环境只是你的系统的一部分,它不能成为你。
所以,主人是指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不受外力的压迫和支配,同时也不受自己内在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的支配,而是借由这些东西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这实际上是把精神胚胎实体化的过程。
做自己的主人,就拥有了自己创造自己的权利,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
第二节唤醒身体
婴儿必须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发现身体,让身体醒来,他才能够使用自己的身体。
比比40天时已经可以把手放进嘴里了,口的吮吸使比比的手一天一天地苏醒了。比比的妈妈在绳子的一端给他系了一个小木环,另一端系了一个响铃悬挂在空中。木环吊挂在比比躺着的正上方。有一天,比比的手偶然抓到了正上方的木环。当他摇晃木环时,拴在另一头的挂铃突然响了起来。对于婴儿来说,这无异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令人兴奋。
偶然的碰撞之后,比比开始想用手去抓木环,但他的手颤抖着,不受他愿望的支配,他抓不到木环努力了很久,他才偶然抓到了。当他摇的时候,系在绳子另一头的铃就响了起来从偶然抓到,到逐渐可以控制自己的手去抓,最终,手被自己使用了。这以后比比见绳就摇。
当婴儿发现手原来可以自己动,手就被感觉到了。接着,手就跟随了意愿,意愿也开始萌芽。手就这样不断地被支配和使用了。用手可以达到目的或者实现一种愿望,皮亚杰认为,这是儿童最早的智力萌芽。
婴儿不停地用手、脚做动作,做各种动作,反反复复,以感知、熟悉它们,并熟练地使用它们,最后忘却它们。最终手和脚的动作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自动和自由,走到了意识之外。
婴儿的手首先被含入嘴中。婴儿的嘴感觉到了手,嘴和手就开始协调,虽然刚开始他只能使用他的嘴,而这个举动似乎也是无意识的。他就从嘴开始起步,纯然地用嘴唤醒他未来通向智慧的手;然后爬起来,开始尝试直立形态的生活而成为人的样子;他还要逐渐把所有身体的功能在活动中协调起来,以便建构自己的协调能力。
曼曼刚1岁,就学会了走路,只是步履蹒跚。他来我家做客,先在我家来回地蹒跚着视察一番后,他仰着头,双眼聚焦在我家书架的第二层。他静静地凝视了一会儿,然后举手指着上面。他要什么呢?书架的书上放着一顶红色宽边镶有一圈黑色丝带的呢帽,是帽子吸引了他。这顶帽子被我遗忘了很多年,他哭闹着要。我拿给他,他拿在手里,惊奇而兴奋地看着它,然后开始探索它:用嘴啃,用脚踩,坐在上面最后,他多次尝试并把它戴在了头上。
可能曼曼认为自己为帽子找到了职能,这使他舒了一口气。但帽子太大,帽檐总是卡在他的眼睛上,看上去戴着不太舒服。但他很满意地戴着它,在客厅里来回地漫步,似乎他已经完成了对这项工作的探索。
接着,曼曼又被我家门后的打气筒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一下子聚集在打气筒上。他戴着这顶帽子,径直走过去抓起了打气筒,新的探索又开始了打气筒有上下抽动的气管,他的神情高度集中在气管上,并使劲地想把它拔出来。不断地尝试之后,他的手沾满了黑色的油腻,帽子也斜扣在头上了最后,帽子掉在了一边,气管却仍没有被拔出他逐渐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气管是拔不出来的。
探索完打气筒后,曼曼把它扔到一边,漫步到了厨房,在厨房转悠。
曼曼的注意力又被笤帚和带把儿的簸箕吸引了。他把它们拖到了客厅,探索又开始了
因为幼儿的心灵暂时还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他也只会简单放弃,并把兴趣转移。有的家庭有着友爱和宽容,这样一种氛围就是对儿童的爱!在爱中,儿童才可以无拘无束,他的兴趣才会不断涌现,随机产生、变化和扩展。
爱,能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
在儿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以便学会感觉身体的每一部分,把握身体的行为,从而达到身体上的独立。他依靠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来探索身体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发展内在的天赋和身体的敏锐感觉,以开发他的心理领域,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
身体的自由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何其重要!
金色的希望
白商
一切均源于童年。
童年当是人生基础的奠定。大多时候童年的心境延续至永远可助他愉悦人生,取得成就,渡过逆境,抵抗风险;也可使他软弱无能,心理多病,没有建树。这个意义上,人不过活一个童年。除了爱情的补偿,高校的打造、工作的阅历、金钱的填充都难得根本收益。
改变童年的环境,就可改变人生,改变社会,兴盛国家,优化民族。
但人们的童年是怎样的景象啊!在望子成龙的背后,成人不经意地、潜意识地、频繁地强制和干扰儿童,向儿童宣讲成人的观念和功绩以及对他们训导,似乎认为这样能教育出人才。
而每一个童年都在人们所说的教育中,在其中成长、求知、快乐、苦难,甚至毁灭。
教书育人型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真的存在吗?训导和指教真是起过积极作用的吗?
教育当是创造人自身的事业,而基础教育更当是创建人自身之基础的事业,那是一种至深基础和无限高远的事业,但它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真正的重视。才高志远的人们远离着基础教育,人们不愿去造就人而更愿意去制造物。
在发达国家,教育思想早在半个世纪前就从旧有的转了180度,但我们的旧教育思维既没有寿终更没能正寝,新教育理念也没能顺利成长和主流化。
教育,如果我们还继续用这个词的话,应该赋予怎样的新内容呢?首先,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师说: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坏了。其次,它不能是育,又一位教师说:我终于相信,儿童是自己成长的。
教育究竟是什么呢?人们开始认识到旧教育的问题,并使用素质教育这个词,以求改变旧观念,但旧观念绝不轻易辞行。
教育,如果它真的存在,那是一个理性的演绎,还是一个感性的牵情?是一个现实中总在忘怀、总在远离的理想的原则,还是理想中难以把握、难以付诸的现实的生活?
教育,如果它真的存在,它首先应是一种快乐幸福的生活,它构造了人生的花季;然后,它应是在生活的美解中注入了洗练的科学在那表面看来应是一种有意的帮助和启导中,在那种无意的模拟和传授的活动中,应有一种至高的艺术。那里深层发生的,是一种感觉的萌发与积聚,一种逻辑的组建与完备,一种已有经验的重现与内化,一种已有理性的索取与储存,那是创造更高的新思维产生、原材料准备和新能力演习。而在家庭、学校、社会营造爱和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从心灵中感受到它,就能实现这一切。 真实的、真挚的爱,从活动直到心灵的真正自由。老师们如是说。
爱和自由——这是一个创造,一个思想,一种精神,一个呼唤,一个对过去和未来的深刻总结。
爱和自由学校邂逅新世纪人类理想的曙光,以国际儿童教育发展史的近现代教育学说为始发点,从现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人类思想体系中吸取思想和方法,在国际儿童教育现实、中国教育现状、他们自己的实验实践中解释爱和自由,充实它们,发展它们,从那里展开她理想的翅膀。
愿美好的事业驶向并到达那金色的彼岸。
开篇语
第一章 什么是完整的成长
第二章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第一节 什么是主人
第二节 唤醒身体
第三节 身体的禁锢对儿童成长意味着什么
第四节 不同阶段的身体发展特征
第五节 隐藏在儿童身体里的生命力
第三章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第一节 儿童天然拥有情绪
恐惧
伤心
喜悦
愤怒
第二节 情绪共生
第三节 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
第四节 怎样陪伴儿童情绪的成长
第五节 儿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六节 伴随情绪,儿童进入生命深处
第七节 精神情绪
第四章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第一节 感觉是发现的智慧
第二节 感觉是儿童认知的基础
第三节 感觉让儿童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
第四节 感觉带领儿童进入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第五节 感觉是良知和善(道德)的来源
第六节 对感觉的新认识
第五章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第一节 心理,扩展了儿童内在的空间
第二节 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事件被接纳
第三节 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人和物被接纳
第四节 经历不同的心理过程,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
第五节 父母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
第六节 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
第七节 心理成长的缺失,阻碍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八节 心理、意识和思维
第六章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第一节 从感觉上升到概念,就是智力
第二节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内驱力
第三节 环境的真实,是儿童认知的条件
第四节 意志力的产生和形成
第五节 认知,在真实的生活中发展
第六节 认知被局限在头脑的系统中
第七节 认知和儿童内在生命的成长
第七章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第一节 儿童是天生的精神贵族
第二节 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
第三节 走出精神,创造自我
第四节 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第五节 如何为儿童创造精神成长的环境
第六节 在爱和自由中,儿童精神的成长
第八章 精神胚胎的引领
第一节 精神胚胎
第二节 无与伦比的觉察
第九章 自我创造的历程
第一节 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萌芽:我的私有财产
第三节 自我的诞生 我的想法是我的
第四节 自我的力量
第五节 自我的丧失
第六节 自我的替代品——小我
第七节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第十章 完整的人
第一节 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第二节 完整的人
第十一章 再谈感觉
第十二章 不同角度的洞见儿童成长阶段的几个经典理论
第一节 成长阶段的发现
第二节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
第三节 蒙特梭利关于成长阶段的划分
第四节 鲁道夫·斯坦纳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第五节 爱利克·埃里克森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附录:词语释义
后记
4年前,我着手写《自由中的规则》。在这本书中,关键性的两个词汇是自由和规则。基于做实际工作的经验,我担心阐述时被读者误解,就不得不从自由开始谈起。
20年的职业生涯让我知道,我们成人都是在权威中长大的。在权威中长大的人,意味着已经有了一套思维模式,例如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的。这是一种思维的套路。用已有的模式理解自由和规则,就会回到我们已经走过的老路上,禁锢又产生了。我试图想让读者尝试走出固有的模式。
成长的目标,是尽可能地由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自己,未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程度。这是衡量成长状态水平的一个度量计。
我还有一个目的,期望不要停留在文字上,我期望思想可以实施在我们的生活中,以此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它应该呈现在我们作为人类最显著的特征上创造一种生活,由此使你的孩子我们共同的后代,可以以崭新的生命状态活在这个地球上,成为新人类。
自由最核心的概念: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做自己感觉的主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做自己心理的主人,做自己认知的主人,做自己精神的主人,由此由儿童自己创造一个完整的自我。
在阐述自由的过程中,我原本想把这个理论系统放在自由这个命题里,但发现文字太多了,它是一个庞大的生命系统,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自我实现者,他的成长过程,最重要的是自由。所以,在阐述一个生命在自由中是如何长大的时候,就先诞生了另一本书《完整的成长》,而且把这一部分内容从《自由中的规则》里完全剥离出来。
在这本书第二版出版的时候,需要再写一个序。这时候生命有了更深入的成长,关于自我的部分,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思考。一个生命成长的历程,从生到死,是有阶段性的,我们称为成长。但是,如果把一个生命体,放在整个人类上下6000年的文明史中来看,我们称为进化。我提出这样一个思考的结果,就是在我们此刻的这个时代,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人类开始形成自我。而这个自我的形成是依靠儿童自己完成的,这是个体意识进化的一个标志。也许,几千年以后回视,这个自我的状态可能是一个较为原始的状态,但今天,自我的进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有了这个台阶,我们才能从一种意识状态中上升到另外一种意识的状态,这是生命的又一次诞生,意味着我们归属于自己,从权威中走向平等;意味着我们成为自己,从自身的生命中找到真理;意味着我们可以真正地意识到我们是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迷失在一个整体中。自我的诞生,终于像人类的第二次出生一样,可以在今天被呐喊出来。它的意义是重大的。期望有更多的人发现这一点。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感谢所有孩子的陪伴,感谢所有孩子对我们生命的滋养。
感谢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一起从事爱和自由的教育,她们都是爱和自由教育精神的实施者。正是她们的努力工作,这个教育才得以实施。
感谢杨利霞,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她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和我一起度过了一段又一段的精神时光。
感谢王晓燕,在这本书的精神和情境里面,她总是能和我达成精神的共振。
感谢杨丽宁,她总是能提供自己孩子最翔实且最具连续性的材料,并且和我一起探讨。而且也让我有幸去和孩子交谈,并且观察孩子。
感谢叶万红,她总是和我热情洋溢地谈论孩子的状态,我一直为她作为一个母亲为孩子所做的事情而感动。
感谢薛梅和我在教育精神上的讨论。
感谢安长喜、段武宽、李燕,他们总是和我在一起探讨并提供小学孩子最真实的生活情境和资料。
感谢刘红梅、刘佳、王芸、唐双环、吉野宁,她们总是可以和我一起兴高采烈地谈论儿童,谈论一个小的生命发生了什么。那些精微的生活情境,总是给我们很大的热情和享受。
感谢丁淑红,感谢她对精神的敏感,并同时提供了她的孩子内在的真实的想法和记录。也感谢李丁玉丹,丁淑红的孩子,就在前不久,已经成人的她,在学校里义务实习。我对她的生命的觉察和自信,万分感慨。
感谢王树、何智明,没有她们的催促和触动,这本书的第一版不会以那么快的速度与读者见面。
也许,还有很多没有感谢到的人,但是,如果这本书对其他人有所帮助的话,那份感谢就存在着。
孙瑞雪著的《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全新增订第3版)》继承并发展了作者前面一本书《爱和自由》的核心思想,进一步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家长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一个完整的人。本书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了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有关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如蒙特梭利理论、皮亚杰理论和卢梭理论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孙瑞雪著的《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全新增订第3版)》是《完整的成长》一书第三次再版。书中修订了一些错误,加了一些注释,旨在更好地为你们——亲爱的读者服务。
书中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由精神升华这是人内在的不同存在层面。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的自我。而我们成人已经失去了或未曾珍惜创造完整自我的机会,我们眼生羡慕地看着儿童的成长,并由此反思自己。他们的成长令我们啧啧称奇,也从中重获完整成长的机会。
究竟儿童哪些行为是在进行自我创造,成就他自己,书中都有详尽的表述。
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们一起成长为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