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上下)/博雅文渊阁》吸收了宋代以来各种古文选本的一些优点,选用了大量堪称“观止”的古文。这些文章大部分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经受了时代的考验,成为我们今天所要批判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止谤》,《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鲁仲连义不帝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以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许多文章,都是历来公认的佳作,今天看来也是古文中的精华。
《古文观止》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古文共二百二十二篇,是一本流传甚广、影响甚大且传世不衰的文章选本,原为为当时的学童和其他读书人编纂的一本古文启蒙读物,旨在使读者初步了解古文的内容、文体、风格,增长历史、文学知识,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
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上下)/博雅文渊阁》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师生共同执笔,对每篇古文都进行了题解、注释和白话文翻译的工作。底本采用中华书局的排印本,同时参照清乾隆年间映雪堂刻本加以比勘。题解交代选文背景、中心内容,并对选文作简单评价;注释言简意赅;译文文笔优美,便于今天的读者学习、欣赏。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一位夫人,名叫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兄弟二人。庄公生时难产,惊吓过姜氏,所以起名叫寤生。姜氏便不喜欢他,而偏爱共叔段,总想立共叔段做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一直不肯答应。
后来庄公即位做了国君,姜氏就要求把制邑封给共叔段。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曾在那里丧命。封给共叔不大妥当;其他地方,可以唯命是从。”姜氏于是要求京城,庄公同意共叔住在那里。从此,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
有个名叫祭仲的大夫说:“一般都邑的城墙如果超过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患。先王遗留下来的制度,大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城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超过规定,不合制度,将来恐怕您会感到受不了的。”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做,又怎么能规避这场祸患呢!”祭仲说:“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我看不如早点为太叔作出安排,以免这个祸根滋生蔓延。一旦蔓延起来,可就难对付了。蔓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您那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坏事做多了,必然自取灭亡。您且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又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表面上属于庄公,而实际却归自己管辖。公子吕对庄公说:“国家不能容忍这种两属的情况,您究竟打算怎么办吧?若是想把君位让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吧;若是不想交给他,那就请您赶紧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疑心。”庄公还是说:“不必这样做,他会自找倒霉的。”后来太叔又进一步把两属的地方公开划归自己所有,一直扩展到廪延一带。公子吕又对庄公说:“现在该动手了。土地扩大,就能控制更多的人力。”庄公说:“对国君不尽义,对兄长不亲昵,土地越多,崩溃得越彻底。”
太叔修治城郭,集结兵力,整治装备武器,征调士卒和战车,就要偷袭郑都了。姜氏也准备开城门做内应。庄公了解到他们约定的日期,就说:“现在可以了!”他命令公子吕统率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城。京城人背叛了太叔,太叔只好逃到鄢邑。郑伯又亲率军队攻打鄢邑。五月辛丑这一天,太叔逃出郑国,投奔到共国去了。
《春秋》上写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太叔不讲孝悌之道,所以不称“弟”;如同两国的国君在交战,所以用了“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刺他对弟弟不加管教。这里说郑伯早有杀弟的意图,而又不明说太叔出奔,都是对庄公的责备。
此后,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边远的城颍,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之下,决不再见面了。”可是,不久他又后悔了。当时颍考叔正在颍谷一带做掌管疆界事务的官,他听说此事以后,便借贡献礼物的时机来见庄公。庄公赐给他食物,颍考叔吃的时候,故意把肉挑出来放在一边。庄公便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小人家里有老母,总是吃自己带回去的食物,还从来没吃过您的东西,请允许我把这些食物带给她吃吧。”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我却偏偏没有啊!”颍考叔便说:“敢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把此事的前因后果告诉了他,并且说自己已经感到后悔。颍考叔回答说:“您何必在这件事上发愁呢!如果挖掘土地,直到见了泉水,然后你们就在地道里相见,又有谁能说不是在黄泉下相见的呢?”庄公按照他的话去做了。庄公进入地道里赋诗说:“大地道里面啊,那是很快乐的!”姜氏出来也赋诗说:“大地道外面啊,那是很舒畅的!”于是母子和好,仍然和当初一样。
君子说:颍考叔的孝行真纯正呀!他不仅尊敬自己的母亲,而且还影响到庄公。《诗经》上说:“孝子行孝道,没有亏缺,上天就永远赐给你们福禄。”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P7-8
余束发就学时,辄喜读古人书传。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要领。若乃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也。
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气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统师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披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冁然以喜矣。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亟命付诸梨枣,而为数语,以弁其首。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阳日愚伯兴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