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登吉著的《幼学琼林》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广为流传的蒙学读本,当时曾流传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毛泽东幼年读私塾时,对“四书”和“五经”不感兴趣,却对《幼学琼林》情有独钟,并且狠下了一番功夫,以至于几十年后他还能背出其中许多段落,由此足见《幼学琼林》的影响之大。
蔡瑶主编、黄少雄译注的《幼学琼林诠解》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四个部分。我们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参考了时下的一些权威版本,并做了大量的考辨工作。对每一个典故都尽量注明了出处,并用简洁的白话文表迭出来,以方便低幼年读者轻松阅读。
《幼学琼林诠解》由蔡瑶主编、黄少雄译注。
《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一般认为原著者为明末西昌(今江西新建)人程登吉。清朝嘉庆年间,文人邹圣脉对其做了一些增补注释,并且更名为《幼学琼林》。民国时期,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潘等人又对其做了一些增补,遂成为流传至今的版本。
《幼学琼林》全书分四卷,内容广博,集天文地理、鸟兽花木、饮食器用、婚丧嫁娶、典章制度、文事科第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囊括了历朝历代的人文典故、逸闻趣事、名人警句以及成语故事,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幼学琼林》通篇采用骈文写成,文句错落有致,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细读此书,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百科知识,还能从中掌握诗文写作的对偶技巧,更能了解一系列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是一部针对性极强的儿童启蒙读物。
天文
【原文】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②。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③。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④。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⑤。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⑥。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⑦。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⑧。
【注释】
①混沌:混混沌沌的元气。乾坤:天和地。奠:定,形成。
②气:元气。轻清:轻薄清朗。重浊:厚重浑浊。
③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星。七政:古代人们以为日、月、五星的运行变异,是天在告诉人们政治的好坏,帝王因而以此作为施政的参考,所以称为七政。三才:指天、地、人,生生不息,各具才能,故合称三才。
④宗:根本。象:象征。
⑤螮蝀(dì dōnɡ):虹。淫(yín)气:指阴阳之气不和。蟾蜍(chán chú):俗称癞蛤蟆,传说嫦娥偷吃了不死之药,奔向月宫,化为蟾蜍。月魄:月初生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
⑥石燕:形似燕子的石头。传说零陵山有这样的石头,风雨来时会迎风飞翔,风雨停止又恢复原状。商羊:一只足的鸟。齐国的宫殿前曾出现这种鸟跳舞,孔子解释说,商羊舞是天将大雨为灾的征兆。
⑦羊角:指羊角风,旋转似羊角。雷鞭:指神话中赶雷车的鞭子。
⑧青女:神话中掌管降落霜雪的神女。素娥:即嫦娥。
【译文】
模糊一团的宇宙一经开辟,天地从此奠定。轻清的元气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浊的部分凝结在下面便形成了地。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大星并称为“七政”;天可覆盖万物,地能承载万物,人能创造万物,因此,天、地、人被合称为“三才”。太阳是阳性事物的源泉,月亮是阴性事物的象征。虹,又可以叫作“螮蝀”,古人认为虹的出现多与现实中的灾害、邪祟、生育、男女等事相关,因而被认为是天地间的“淫气”;月宫里的蟾蜍,是月魄的精华所在。将要起风的时候,石燕就群起而满天飞翔;即将下雨的时候,被称作商羊的独足鸟就展翅起舞。旋风因屈曲盘旋像羊的角,被称为“羊角”;闪电过后是雷鸣,故闪电又被称为“雷鞭”。青女是古时候神话传说中掌管霜雪的神女;素娥即古代传说奔月中的嫦娥,故古人常常用嫦娥代称月亮。
【解读】
《幼学琼林》开始就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载我”,中国人也有天为父、地为母的观念。依佛教的观点,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满虚空,具有无量功德,无限妙用。以下分别说明涵盖四大元素的山河大地、日月风雷之结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展现法身的体、相、用。古人认为的天地来源,相传是盘古开天地,打开了混沌。盘古是如何打开混沌的呢?古书上描写的很多。大概说来就是这样的:某日,盘古生在混沌中,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来的,也没有人知道他从何而来,反正就是某天就在那里了。盘古在天地之中,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天地慢慢分离,天每日增加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日长一丈,这样,万八千岁后,天地相距九万里。这样,天地就分离了。利用神话来解释天地的由来,把深奥的天地形成之谜,形象生动地展现给人们。
【原文】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①。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②。欻火、谢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③。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④。甘霖、甘澍,俱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⑤。
【注释】
①律令:周穆王时候的人。因他最会跑,所以死后就在雷部里做小鬼。阿香:一女子名。传说有个姓周的人,出城,日暮,见路边有一座新茅屋,里面一个女子接待周氏进去借住。二更时分,听见外面有人喊:“阿香,官家叫你去推车。”这个女子便出去了。她走后,忽然雷雨大作。早上,周氏起来一看住的地方,原来是一座新坟。
②云师:管云的法师。丰隆:神话中掌管云的神灵。滕六:神话中掌管雪的神灵。
③欻(xū)火、谢仙:雷部两个鬼的名字,掌管施放雷火。飞廉:神话中掌管风的官,是一种能起风的神鸟。箕伯:月亮行经箕星就多风,故神话中称司风之神为箕伯。
④列缺:古称闪电为列缺,后来就附会为管电之神。望舒:神话中为月亮驾车的神。
⑤甘霖、甘澍(shù):久旱之后的雨叫甘霖,应时而下的及时雨为甘澍。玄穹(qiónɡ):玄,黑中带赤的颜色。穹,高,借指天空。彼苍:那青青的天。
【译文】
雷部里有一个行动敏捷的鬼叫“律令”;雷部里有一位负责推雷车的神女叫“阿香”。行云神的别名叫“丰隆”;掌管降雪神的别名称“滕六”。欻火和谢仙是主管雷火的神;飞廉和箕伯都是风神。列缺是掌管电的神;望舒是为月亮驾车的神。“甘霖”、“甘澍”都是指有益农作的及时雨;“玄穹”、“彼苍”都可用来称呼上天。 【解读】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为古人所说的“人生四喜”,其中“久旱逢甘霖”排第一,可见人们对久旱时及时雨的渴求之心多么强烈。关于甘霖、甘澍般的及时雨,“诗圣”杜甫,写过一首千古绝唱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
【原文】
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①。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②。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恩深者,如雨露之恩③。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④。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⑤。
【注释】
①六出:花开六瓣叫六出。三竿:古人用竹竿测日影,日出高三竿,指时候快到午时了。晏:迟晚。
②吠(fèi)日:吠,狗叫。传说蜀国因日照少,狗一见到日出,就冲着太阳叫。喘月:吴国天气特别炎热,牛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所以害怕得直喘气。
③望切:深切盼望。云霓之望:指大旱的时候盼望云霓出现。雨露:古人认为夜气之露是上天降下的祥瑞。
④参商:指西方参星和东方商星。牛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晚上。
⑤后羿(yì):夏代东夷族首领,他的长生不老药被妻子偷吃,妻子奔逃到月宫。傅说(yuè):商朝高宗的宰相。箕尾:箕星和尾星。
【译文】
满天飞舞着六朵花瓣的雪花,这样的瑞雪预兆着明年将有一个丰收的年景;太阳已经升上三根竹竿那么高了,就说明时间已经不早了。蜀地的狗对着太阳狂吠,来比喻世人少见多怪;吴地的水牛见到月亮就气喘吁吁,是在嘲笑世人因疑心而过分恐惧,分不清事物的真假,见到表面相似的东西都害怕。形容人急切盼望的心情,可以说像久旱盼望雨一样;形容得到人的恩惠很深,可以说像万物得到了雨露的滋润一样。参星、商星分别位于西方、东方,一个升起,一个降落,永远不得相见;牛郎星、织女星被隔离在银河的两岸,只有在每年的七月初七才相会一次。后羿的妻子私自吃了长生不老药,飞到月宫变为传说中美丽动人的嫦娥;商朝的宰相傅说死后,他的灵魂寄托在箕、尾两个星宿之间。
【解读】
民间广泛流传一句谚语:瑞雪兆丰年。说明充沛的冬雪能预兆来年的丰收。还有一句更形象的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说明及时的冬雪,可以保证来年衣食无忧。“蜀犬吠日”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开,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就觉得奇怪,就会狂叫。因此蜀中有“天无三日晴”和“蜀犬吠日”之说。“蜀犬吠日”常比喻少见多怪。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吴牛喘月”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牛郎织女是千古流传的美丽爱情故事,人人皆知,牛郎织女这对相爱的夫妻,由于王母娘娘的反对被迫分隔在广袤的银河两岸,一年只能相会一次。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有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才得以相会。所以,这一天被称为七夕、七夕节、乞巧节或女儿节。
P1-4
《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幼学故事琼林》等。一般认为原著者是程登吉,字允升,明朝末年西昌人(今江西新建);清朝嘉庆年间,邹圣脉作了一些增补注释,并且更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民国时期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另外,清代广州聚贤堂版《幼学须知成语考》标明作者为“内阁邱文庄公”,邱文庄即明代的学者邱溶(1419—1495)。在目前无法作进一步考证的情况下,我们采用通行的说法,即认为程登吉为原著者。
《幼学琼林》是一本启蒙读物,其内容是综合性的,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典籍制度、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体制、文事科第等与人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知识于一体,几乎囊括了明代以前有名的历史典故、趣闻轶事、名人警句和成语故事。作者广泛地吸收了前代的成果,更直接取材于宋元以来《事类赋注》《古今事文类聚》《事类捷录》《故事黄眉》等赋体或包含赋体的类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作者在概述这些知识时,不忘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节、谈吐、伦理道德做出规范,对于每一个社会角色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做出了具体规定。
《幼学琼林》采用骈体文写成,全文句式整齐、通篇对偶、错落有致、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细细读之,不仅能获得百科知识,更能从中训练掌握对偶技巧,可谓一举两得。此书篇幅不长,却得以跻身“传世名著百部”,足见其影响深远。
《幼学琼林》堪称中国古代蒙学读物中的独领风骚者,是中国古代蒙学读物中编得最好、影响最大的读本。在清代,《幼学琼林》是流行最广的蒙学读本之一。由于它内容丰富,熟读后可以引经据典,用于口头交际、书信往来、写诗属文、撰写楹联,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在民间一直流传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毛泽东同志读私塾时对“四书”和“五经”不感兴趣,却觉得《幼学琼林》很有趣味,几十年后还能熟背出来,并常常摘引其中句子和人谈论。足见《幼学琼林》的影响力之大。中国近现代一批文化巨匠,也无不受其滋润。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现在有足够的胸襟与眼光来接纳、审视各种文化遗产,为我所用。阅读《幼学琼林》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同时对我们阅读古典文学和旧体诗词写作,大有裨益。而且,书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仍有参考价值。
《幼学琼林诠解》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四部分。编写此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权威版本,做了较多的考辨工作,力求精确、简洁。同时,在原著的基础上,注入了些许自己的认知和感悟,但更多的还是参考了他人的一些著作,在这里,向这些著作的作者和编著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学识水平有限,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