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地堡里都可以嗅到一股轻微的、难以觉察却久久不散的“冷战”气息,掺杂着潮气、铁锈味和电线烧焦的味道。休息室里散发的气息可不像地堡里那样,这里充溢着文明的气息,有咖啡、优质香水和烤面包的醇香气味。
“下午好!”律师轻声说。
科尔德抬起头,镜片后面的那双眼睛像油橄榄似的发着亮光。
“下午好,您好,”年轻人站起来同律师握了握手,他的手掌又干又硬,仿佛是用木头打磨出来的,“请坐。”
“谢谢。”律师把公文包放在地上,拉出椅子,坐到科尔德对面,“您怎么样?感觉如何?有没有什么要求和愿望?”
科尔德稍微停顿了一下,打开文件夹,从里面抽出一张写了半页的纸。
“我一切正常,”科尔德扫了一眼纸上写的东西,用平静的声音说道,“只有一个请求,就是让莫里森小姐和我每天最多见一次面,而且是在新闻发布厅,不是在这里。”
丽贝卡.莫里森①是披露各种丑闻的国际揭秘组织“明基解密”的全权代表,她好像是该组织创始人奥古斯托·卡桑奇②的女朋友。卡桑奇本人已在位于伦敦的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躲避多时。他当即认定科尔德是自己志同道合的盟友。科尔德如何看待有“伟大揭秘者”之称的卡桑奇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显然莫里森小姐并未得到他的垂青。
律师想起来,在总统办公厅私下聊天时曾经提到,“明基解密”以及试图抓捕卡桑奇的各种努力,都是一场深思熟虑、巧妙策划的挑拨离间活动。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科尔德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一边仔细地打量着自己对面的人,一边思忖着,“如今在信息时代,任何毁誉材料都是潘多拉盒子,究竟有什么玩意儿会从里面钻出来,谁也不知道。”
“我会转达您的请求,”律师点了下头,“还有什么?这儿吃得怎么样?”
“谢谢,餐饮完全可以接受。”
“您觉得条件如何?”
“也许,在上面我会更舒服些,”科尔德抬眼望了一下天花板说道,“但未必会更安全。”
“您不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纳赛里?”律师问道。
“他是谁?”科尔德冷淡地问道,并未显露出好奇的神情。
“您怎么可能不知道?他的故事非常有名,迈尔汉.卡里米‘纳赛里,伊朗的政治难民。他在70年代因参加反政府的政治活动和抗议活动被驱逐出境。在未获得比利时的公民身份和护照之前,他在其他国家漂泊了好多年。1986年,迈尔汉出发到英国——他的亲戚住在伦敦。但是希思罗机场却发现,这个伊朗人没有证件,要么是他把护照弄丢了,要么就是护照被偷了。英国人把迈尔汉遣返回出发机场,法国的戴高乐机场。结果发现,伊朗人回不了比利时,理由同样是没有证件,但也没有把他从法国驱逐出境的合法理由,因为各处登记均表明,他绝对是合法入境,因为人境那会儿他还有证件。他就这样滞留在戴高乐机场的中转区。您知道有多久吗?”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