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康熙帝登基前的时代与环境
一
平定岛原之乱后,随着锁国令的颁布,德川幕府二百六十年的统治基础终于得以稳固,将军每日醉心于竞技比赛之中,日本迎来了太平盛世。此时,在隔海相望的中国,山东一带村镇的街头巷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朱家面,李家磨,做得一个大馍馍,送与对巷
赵大哥。
意思就是朱家的面粉在李家揉,做出一个大馒头,最后被对面的赵大哥得到了。朱是明朝廷的姓氏,李家代表“闯王”李白成。而据民间传说,清朝的国姓是赵,所以赵大哥指的就是“爱新觉罗”。大馒头很明显就代表着中国的天下。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败在其逆贼李白成的手中,谁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满洲人就像一只突然从北方飞来的老鹰,打败李白成,轻松窃取了其果实。
但是,清朝这只雄鹰并非只是在天空盘旋了几圈后偶然间得到猎物的。在主人家放火,促使明朝早早灭亡的是李自成。而这场火作为天赐的良机,让清朝占尽了渔翁之利,当然,即使如此,也不能单单认为这只是偶然的侥幸。此时年深日久日益腐朽的房屋,无论谁从外部下手,都会瓦解的。而从内部起火终至自我毁灭是它的宿命。由某个统治者建立起一个新兴的王朝,再到它的巩固一鼎盛一腐败一衰亡,而后再出现一个新兴的王朝重复上述路径,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这一次的改朝换代是国民内生的要求。就像虫子通过变态发育获得重生一样,中国也正是通过许多次的政治上的死亡与重生(前后二十四次改朝换代),才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因此,虽然国民不愿意由其他(外来)民族做自己的重生手术,但旧王朝的覆灭并不会损害到国民自身的生命与幸福,反而可能会因为重获新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这里说到的这位杰出的皇帝虽不是汉族人,但他仍然是中国的统治者。因此对于他的上台,尽管会尽可能地避开普通的历史记述,但无论如何,说起他的上台,就不能不提及当时的远东局势。
首先,回顾一下当时日本的情况。奠定了德川统一天下和太平盛世基础的关原之战(1600年)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德川家康的个人能力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丰臣秀吉征讨朝鲜。如果不是由于认识不足,发动了历时七年的远征战争的话,丰臣秀吉的家臣恐怕不会分裂,也不会产生厌战情绪,并且大阪城的财力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吧。但如果因此就说丰臣秀吉的失败对于被侵略国朝鲜及其后援国明朝来说是无关痛痒的,就大错特错了。为了救援附属国朝鲜,明朝支出军费约八百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明朝两年的收入,这对于已经收支混乱的明朝财政来说可算是大手笔。之所以不得不勉强支付这巨额的开支,是因为朝鲜是从侧面牵制满洲兴盛的重要屏障。但是,文禄之役(即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年发生在朝鲜半岛)不仅使得朝鲜这个屏障的兵力受损,还使得明朝失去了全面防备满洲和鞑靼(蒙古)的能力。在中央内政顺利的时候,充实边境防卫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恰恰相反,明朝却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增税。在实施增税的过程中,有中国历朝历代毒瘤之称的宦官也参与其中。增税逐渐暴露了其恶税的本质,使生灵惨遭涂炭的,百姓怨声载道。
根据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窥见,被称作东夷一东胡的所谓化外的民族中,明朝从心底最恐惧的就是被视为非文化种族的满洲族——女真。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恰好当时满洲的统治者是清朝的太祖努尔哈赤。像历朝历代的创始人一样,作为征服者和杰出政治家的努尔哈赤锐意积蓄力量,他看穿了明朝国力的凋敝、北京的朝廷已经失去人心以及辽东防备极其薄弱,于是在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他继承汗位(王位),定国号为后金,并宣布独立,同时向明朝宣战。五十八岁的努尔哈赤在这之前忍受着明朝朝贡者的屈辱身份,利用满洲重要的财源物资马匹和辽东的人参贸易得到了经济上的利益。而此时他创设的近卫军(满洲八旗)已经多达六万人。在奉天以东、抚顺附近的萨尔浒山展开的萨尔浒战役(1619年)是影响明清朝代更替的“关原之战”。明朝十万大军中,有把加藤清正围困在蔚山的刘挺等猛将,但仅在萨尔浒战役中,就折损了四万六千多人。于是,天下形势遂定。
朝鲜受到日本侵略时,努尔哈赤表示可派援兵攻击日本。但是朝鲜和明朝关系密切,因为担心以后和明朝反目,朝鲜拒绝了他。之后,满洲和朝鲜发生了战争。太祖的秘书达海询问日本和朝鲜的外交关系时,被俘虏的朝鲜降将姜弘立回答说:“以前丰臣秀吉是我们的仇敌,但是现在却不同了。德川家康灭了丰臣秀吉的家族,表示想与朝鲜重修旧好,我国答应了。”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