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伟人的足迹(邓小平档案背后的故事1904-1997)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人将要对毛泽东去世后一直领导他们的这个人(邓小平)作出判断。大多数中国人都会看到他身上的一些弱点。有些人会认为他过大于功,但绝大多数人会认为他功大于过,因为是邓小平领导他们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以往闻所未闻的水平,而这是他们的父辈做梦也想不到的。邓小平非常有活力、果断,很有想象力。他也必定具有人们所说的那种个人魅力,因为他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行动主张。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西方外交官圈子里,人们把邓小平视为中国威望高、影响大的领导人,没有人怀疑这一点。西方外交官亲眼看到了邓小平的成就,因为中国的巨大变化就发生在眼皮底下。

请看由曾珺、孔昕编著的《伟人的足迹(邓小平档案背后的故事1904-1997)》。

内容推荐

曾珺、孔昕编著的《伟人的足迹(邓小平档案背后的故事1904-1997)》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独特的角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邓小平,为读者展现出一位骨血丰满的伟人形象以及百余年来中国涅槃新生之路,真实地描绘出伟人一生的足迹,折射出他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

目录

1.乡村少年

2.重庆求学

3.艰苦的做工生活

4.走上革命道路

5.在莫斯科的学习岁月

6.在大革命风暴中

7.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

8.平生第一次政治磨难

9.《红星》报的主编

10.遵义会议的亲历者

11.红军政治工作的领导者

12.战斗在太行山上

13.上党、平汉出奇兵

14.千里跃进大别山

15.坚持大别山的斗争

16.决战淮海

17.指挥渡江战役

18.参加开国大典

19.进军西藏

20.稳固西南

21.筹建院校培养干部

22.修建成渝铁路

23.关心图书工作和广播事业

24.重视医疗事业和体育运动

25.倡导简洁的文风

26.赴京担重任

27.坚定维护党的团结

28.筹备中共八大

29.在“大跃进”的日子里

30.在顺义调查

31.组织制定《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

32.在“七千人大会”上

33.中苏论战的当事人

34.积极支持三线建设

35.在“文化大革命”初期

36.在江西的日子

37.正式复出

38.出席六届联大

39.四届人大组阁之争

40.开展全面整顿

41.“天安门事件”后再蒙冤

42.第三次复出

43.自告奋勇抓科学和教育

44.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45.为老舍和“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等案件平反

46.决定国家命运的36天

47.伟大的历史转折

48.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

49.向世界敞开中国的大门

50.为农村改革扫清思想障碍

51.关注经济特区发展

52.解决香港问题

53.重视军队建设

54.关注高科技的发展

55.情系华夏,情系人民

56.一封辞职信

57.最后的政治交代

试读章节

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州望溪乡姚坪里(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一个小地主家庭。

广安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中段的丘陵地带。境内丘峦纵横,连绵起伏。渠江自北向东穿城而过,风景秀美。唐代诗人元稹曾写有《南昌滩》一诗赞此美景:“渠江明净峡逶迤,船到明滩拽捻迟;橹窡动摇妨作梦,巴童指点笑吟诗;畲馀宿麦黄山腹,日背残花白水湄;物色可怜心莫恨,此行都是独行时。”广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故有“金广安”之称。当地流传着的一首民谣可以证明这里的富庶:“金广安,黄白莹莹然,桑麻榆枣丰,沃野无闲田。金广安,庶民百姓,忠介质朴,不畏水旱,抗拒凶顽,名冠天府,点染好家园。”除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外,广安历史亦十分悠久。春秋时期,广安属巴国,是巴文化发源地之一。秦朝时在广安设县,名宕渠县。宋开宝二年,在渠江县境秀屏山(亦称翠屏山、银顶山)下的浓洄镇置军,取“广土安辑”之意,命名为广安军,隶属夔州路,“广安”地名由此而来。元代设广安府,明清两代设广安州。1913年改设广安县。

邓氏家族在广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据广安县协兴场姚坪里的《邓氏家谱》记载:“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广安州新志》中也写道:“邓氏旧志,其先本江西庐陵人。明洪武中有鹤轩者以荐举南京兵部员外入川,遂籍广安州北姚乎家焉。”“其祖墓均在姚平,有宗祠。”

邓小平的家在广安县城北面约7公里处,是一座有着典型川东北民居风格的农家三合院,青瓦粉壁,共有17间,当地人称“邓家老院子”。院子坐东朝西,左、中、右三面房子的中间是一个平平的坝子。正东一排房子为正房。正房对面的远处是当地人称的笔架山,房子的四周是茂密的竹林,不远处还有一个水塘。这样的一个院落,凝聚了邓小平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人的心血。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红色景区,供四面八方的游人参观。正房的门上悬挂的是由江泽民同志手书的“邓小平同志故居”7个大字。

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达,勤劳,俭朴。祖母戴氏会纺纱织布。他们靠着苦心经营,置办了不少家业。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字文明,生于1886年,曾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接受一些新式教育。早年,邓绍昌曾参加当地民间帮会组织——“哥老会”(在四川又叫“袍哥会”),在广安县协兴场的“袍哥会”中先后当过“三爷”、“掌旗大爷”(即首领)。辛亥革命时期,他率众参加过广安的武装起义。1914年,他当上广安县团练局长、八县联防副指挥。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当官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邓绍昌任职仅一年多后,他得罪过的一些人重新上任后就将他撤换下来。无奈,他只得常年逃难在外,家境也随之败落。1936年,不满50岁的邓绍昌客死他乡。邓小平曾这样评价他的父亲:“父业教育,同时又是军政界中人,同时又是一个小地主。”“我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僚,是进步党的党员,民国三年我的父亲曾任四川广安县警卫总办,所以家庭当时的生活可谓丰满已极,其后进步党的势力在四川大失败,于是我的父亲亦随之下台,逃难在外约七八年之久,因之,家庭的经济亦随之而逐渐破产。”他的弟弟邓垦是这样评价父亲的:“他属旧社会的人,有旧社会的一些坏东西、坏作风。但他对旧社会不满,对我们兄弟俩参加革命一直采取支持、拥护的态度,从来没有反对过。”

P3-4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