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贝尔:我认为从欧洲回国后的那段时期是我学术和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在华尔街股灾发生前的大约两周,我回到了美国。当时根本找不到工作。我回到哥伦比亚大学,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对他们说:“整个世界已经开放了。” “哦,不,”他们说,“你不要跟风,你待的地方和你去欧洲前没什么两样。”
然后我说:“见鬼去吧。”
我爸爸的钱都亏了,我在学生时期常随爵士乐队演出,在那几年里攒了一些钱。在这些钱的支撑下,我隐退到树林小屋里。我来到伍德斯托克,大量地阅读,这样过了5年。没有工作,没有钱。后来我发现作为年轻人,如果没有沉浸在某件事中,也没有能力去支持这件事,你就不需要什么钱。
在大萧条期间我给自己制定了日程安排。在没有工作或没有人告诉你该做什么的时候,你要自己找到该做的事情。我把一天分成四个时段,每个时段四个小时。我会在其中三个时段中看书,另外一个时段自由活动。
我每天早上8点起床,9点坐下来开始看书。那意味着我用起床后的第一个小时做早餐,整理房间。然后用第一个四小时时段中剩余的三个小时看书。
接下来用一个小时吃午饭,另外三个小时看书。接下来是可以选择的部分。通常情况我用三个小时看书,用一个小时外出吃饭,然后是三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再用一个小时收拾上床睡觉。所以我每天大概12点睡觉。
如果有人邀请我出去喝鸡尾酒或有其他类似的事情,我会把读书的时间安排在晚上,把娱乐安排在下午。
这个日程安排运转得很好。我每天都能有9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这样的生活持续了9年。在那段时间里我读了很多书。在莎拉·劳伦斯学院工作时,我在开始写作之前依然会在周末保持这种日程安排。
我的方法是阅读自己想读的书,然后这本书会引出你想读的下一本书。我给我的很多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当你发现一位作者特别吸引你时,你应该读他的所有作品,这样比东读一点西读一点的收获更大,理解也更深入。然后看影响这位作者或与他有关的其他作者的书,这样你会以系统的方式构建起你惊人的知识世界。大学和学校里教授的东西只是一些作家所写作品的取样器,它们会让你对叶芝十四行诗的出版日期比诗的内容更感兴趣。
在莎拉·劳伦斯学院女学生们的帮助下,我彻底改变了教授这些科目的学院派方法。
那是非常重要的经历,当时我有一点紧张。我记得那时我在自己抽屉的最上层放了一美元,我知道只要那一美元还在,我就不会饿死。那时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去莎拉·劳伦斯学院教书前的那一年,我帮别人照顾一只狗。狗的主人在伍德斯托克建了一栋漂亮的小房子。那只狗叫弗里茨,个头很大,是警犬和杜宾犬的混种。我和弗里茨相处了一年,了解到很多有关狗的事情。这条狗爱上了路上的一只猫,我试图约束它的本能反应,不让它跑到猫那里去。当然,它总能想办法过去。
这是一种没有钱的生活方式。
P61-63
约瑟夫·坎贝尔的对谈引人入胜,处处展露了他的天赋、智慧和悟性。这本书正是普罗大众急需的作品,理应获得广泛的阅读和思考。
——理查德·亚当斯
《沃特希普荒原》作者
我们对约瑟夫·坎贝尔的个人历史了解得还不够多,本书顺应了这种需求。
——迈克尔·墨菲
伊莎兰学院联合创始人
充满喜乐,充满启发性!故事大师讲述了自己的一生,本书是对伟大的导师、对瑰丽的神话杰出的介绍。
——诺埃尔·赖利·菲奇
《西尔薇娅·毕奇与迷惘的一代》作者
这些故事展现了坎贝尔的神话单一性观念是如何发端的,又是如何在漫长而沧桑的人生旅程中不断发展的。他一生不断向他人学习,又不倦地教诲他人。在阅读中,我能体会到他存在的温暖。我要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图书馆杂志》
这又是一本很难啃的书,坎贝尔的每一部作品都蕴藏着深意,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揣摩,我始终不敢说自己真正读懂了他的书。
这是一本半传记性质的作品,内容源于1987年的纪录片《英雄之旅》、约瑟夫-坎贝尔在伊莎兰学院与很多人进行对话的录像,以及他在全国各地讲学的录像。通过这本书,我们对约瑟夫·坎贝尔的人生经历和研究发展会有更多的了解,对他在《千面英雄》中提出的观点也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根据坎贝尔的观点,世界上只存在单一神话,无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如何不同,神话的原型只有一个,而神话中的英雄都会经历由17个阶段构成的旅程。这17个阶段分别是历险的召唤、拒绝召唤、得到协助、出发、鲸鱼之腹、考验、遇到女神、妖妇的诱惑、与天父重新和好、奉若神明、取得宝物、拒绝回归、借助魔法逃脱、来自外界的解救、跨越归来的阈限、两个世界的主宰、生活的自由。这是一个循环。不要认为这只是英雄的历程,其实每个人都是英雄。想一想:你的考验、你的危机是什么?你取得过怎样的宝物?正如坎贝尔所说:“在你不敢进入的洞穴里埋藏着珍宝。”也许你不敢面对的是当众演讲,也许你害怕亲密的关系,或者也许你不敢违抗长辈的意愿……
此外,坎贝尔一直在强调的是,神话是隐喻,是对人生的隐喻。这解除了很多人对神话存在意义的困惑。有些人认为它只适合心智未开的小孩子,有些人认为神话是骗人的,让人对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正如坎贝尔所说,神话是在用隐喻的方式讲述美丽的人生真理。所有神祗都是心理力量的投射,他们就存在于你的内心,而不是以某种神秘的方式存在于外部。你就是神,神就是你。我们的人生目的是追求内心的极乐,与内在的神合二为一。
在坎贝尔与众人的对话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就像黑暗洞穴的岩壁上闪闪发光的宝石,例如,“我们靠杀戮生存,即使在吃葡萄时你也在杀戮。生命以其他生命为生。这就像有很多嘴的生物在吃它自己”。哦,人类是不是就像贪吃蛇,咬住自己的尾巴,最后把自己吞噬。这些智慧值得你去细细体味。最后,感谢冯征、王璐、赵丹、徐晓娜、卫学智、张宝君、郑悠然和王彩霞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
神话的新生命
——纪念约瑟夫·坎贝尔百年诞辰
1987年春天的一个深夜,我和约瑟夫·坎贝尔坐在他位于夏威夷火奴鲁鲁的公寓的门廊上,远眺太平洋海面。坎贝尔的状态非常好,讲了几个古老的爱尔兰笑话,罗列了他接下来要写的五本书的计划,欢快地一次又一次地谈论《英雄之旅》。那时他和妻子珍· 厄尔德曼第一次看到这部影片。我和执行制片人斯图尔特· 布朗把片子带到夏威夷,给他们播放,在正式发行前获得他们最后的认可。
“真了不起,太了不起了。”我记得他这样说。月光在海面上闪烁跳跃,温暖的轻风摇动着棕榈叶。我问他是否为影片得到电影制片人乔治· 卢卡斯、心理学家詹姆斯· 希尔曼以及小说家理查德· 亚当斯等人的称赞而感到吃惊。“我开心得很,”他说,“你知道,我的书不是写给评论家和学者的,而是写给学生和艺术家的。当听说我的作品对他们那么有意义时,我无法表达这让我有多高兴。那意味着我研究的神话在新一代人中还保持着生命力。你知道那正是艺术家的作用,他们重新解读古老的故事,让它们在诗歌、绘画和电影中复活。”
坎贝尔停顿了一下,呷了一口杯子里的格伦利物威士忌,然后以一种我永远无法忘记的方式,一边和我碰杯,一边直言:“正因为这个原因,坚持你正在做的事情并把它视为己任对你来说很重要。”这正是我们多年来对我和其他剧作家(比如托马斯· 施莱辛格[Thomas Schlesinger]、基思· 坎宁安[Keith Cunningham]、克里斯托弗· 沃格勒[Christopher Vogler]和理查德· 贝班[Richard Beban])联合教授的课程进行不断探讨的内容,课程的名称是“神话、梦与电影”。我的朋友和我受到《英雄之旅》的启发,更好地理解了电影原始的、梦一般的结构。应该承认,第一次分享我就神话和电影中的英雄之旅的“巨轮”所写的随笔和所画的画作令我紧张,但坎贝尔给予我很多热情鼓励。就像所有伟大的导师一样,他立即给了我继续从事工作的信心,无论它会有怎样的发展。
“哦,我认为这棒极了,”他说,“这是我的全部诉求——帮助学生和艺术家把神话看成是一次壮丽的人生冒险的反映,然后向其中注入新的生命。”
就在那一年,1987 年的10 月,坎贝尔逝世,享年83 岁。不久之后,他的书和录像带的销量飞涨,他的名字成为了神话学的同义词。我们的影片《英雄之旅》广受好评,美国和欧洲几十个地方邀请我去放映这部影片。一天夜晚,我在纽约开放中心(Open Center)放映这部影片,观众爆满。我和坎贝尔的妻子珍坐在前排。之后,我问她觉得坎贝尔在得知自己突然受到大众文化的欢迎后会说什么。珍的眼睛闪闪发光,说道:“我确信他会说我们应该搬到博拉博拉岛去,因为电话和信件会干扰他的工作。” 自从本书1990 年第一次出版以来,我收到了来自全世界,来自可以想象得到的各行各业的读者来信。如果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渴望表达对约瑟夫· 坎贝尔的谢意,感谢他帮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之旅。密歇根的一位房屋油漆工在信中写道,英雄之旅的模型促使他将每个新项目都看成是一次冒险。一位来自纽约的雕塑家写信告诉我,这本书让他想起了“神话形式的永恒光辉”。加州福尔瑟姆监狱的一名男子写信来说,在“人生之旅的迷宫中”他不再感到那么孤单。一位前全国橄榄球联盟的球员参加了我的一次工作坊。这位前运动员说英雄之旅的模型让他相信,如果你知道如何改变你的故事,那么在不断变化的人生中便不只有一种旅程。硅谷的一位顾问寄给我他绘制的一张图表,将英雄之旅根据商业人士进行了修改,说这样有助于他们看到每一笔交易的开始、中间和结尾。巴西圣保罗的一位医生发来电子邮件,说他反复读了这本书,因为这帮助他找到了在贫民区从事工作的意义。
还有无数知名人士曾联系我,比如忧郁布鲁斯乐队(The Moody Blues)的创始人麦克· 平德(Mike Pinder)。他说坎贝尔的作品说服他把余生奉献给将神话与音乐带给年轻人的工作上。再比如具有传奇色彩的巴黎面包师里欧奈· 普瓦兰(Lionel Poilane),他告诉我在阅读了坎贝尔的作品后,他认识到了在采访中强调面包起源的重要性。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次讲演后,已故作家亚历克斯· 哈里(Alex Haley)的妻子默默地走过来,告诉我坎贝尔的作品是她丈夫之所以乘船远赴非洲寻根的主要原因。建筑师安东尼· 劳勒(Anthony Lawlor)写信给我说,坎贝尔的作品让他回忆起自己对设计的热爱,在我们迷茫时,这种热情会成为新的避难所。宇宙学家布雷恩· 斯威姆(Brian Swimme)告诉我,他认为坎贝尔的作品:“等同于精神领域的基因工程……每一个思考者都应该认真对待这个惊人的事实:现在我们拥有了所有远古的深奥的编码。我们将如何利用这种非凡的力量?”阿伦群岛的一位前牧师达拉· 马洛伊(Dara Malloy)对我说,坎贝尔的作品推动他消除了他所继承的基督教的神话色彩。他基于古代凯尔特人的教义提出了更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的作曲家R.B. 莫里斯(R. B. Morris)私底下告诉我,坎贝尔的作品使他相信不应该放弃自己生命早期的伟大神话,从阿巴拉契亚的故事到詹姆斯· 艾吉(James Agee),应该让它们在他的音乐中成长。很有影响力的温尼贝戈族巫医鲁宾· 斯内克(Reuben Snake)告诉我,现在很多印第安人学校中的长者采用坎贝尔的书和影片教学,借此复兴人们对印第安神话学的兴趣。
这些回应一定会让约瑟夫· 坎贝尔的内心感到暖暖的,2004 年为纪念他的百年诞辰而再次发行《英雄之旅》也是如此。如果真的像诗人约翰· 邓恩所说的,“死亡是升入更好的图书馆”,我相信坎贝尔正读着无穷无尽的神话图书,安享永恒。
菲尔·柯西诺
旧金山
2003年3月
黄珏苹译的《英雄之旅(约瑟夫·坎贝尔亲述他的生活与工作)(精)》由约瑟夫·坎贝尔与世界各领域的精英人士的对话交织而成,颇具巧思。这些人士包括诗人罗伯特·布莱、人类学家安杰利斯·阿里恩、电影制作人戴维·肯纳德、大门乐队鼓手约翰·登斯莫尔、精神病学先驱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歇·吉耶曼等。坎贝尔一生专注于思考神话的起源与功能、艺术家的责任,以及爱与浪漫的仪式化问题。他用诗一般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追求,为一生都在探索神话传统兴奋不已。在坎贝尔的眼中,神话传说就是“人类zui伟大的故事”。
约瑟夫·坎贝尔著黄珏苹译的《英雄之旅(约瑟夫·坎贝尔亲述他的生活与工作)(精)》充满机锋与智慧,讲述的是心理学者、人类学者、文学家、电影制作人等与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对话。坎贝尔从他所研究的神话中体验生命的智慧,鼓励人要过一种开放、开放、再开放的生活,努力去挖掘内心世界。他发扬了美国当代神话学研究的传统,同时开辟出神话学的新领域,将神话带入现代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