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增补版)/克勒门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钢//淳子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老歌像旧情,是个迷人又带点感伤的事物。而我们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两首、甚至更多的老歌,联系着某个生命阶段、某个季节、某些人或事……当那段旋律响起,歌词浮现,几乎直觉的反射,有如水闸开启、时光倒流,所有相关的记忆全部霎时涌现,然而那全是过去的了。

在英国,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他知道中国有两首歌,《玫瑰玫瑰我爱你》和《夜上海》。这些歌已经成为上海的音乐名片,上海的符号。

建成开业的上海“新新公司”六层的新都饭店,别开生面地在大厅里自行设计、自行装备了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因电台的屋子四周是用玻璃隔断的,俗称为“玻璃电台”,也是当年电台透明、开放的某种象征。陈钢、淳子编著的《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增补版)》借用这个名称,是在唤起读者对当年风靡上海滩而且至今仍百唱不厌的那些老歌的回忆,以及隐藏在老歌后面那些不为人知的人和事。上海可以说是流行歌曲的发祥地,那些散发独特韵味的老歌,正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一个鲜明的印照。了解上海的文化可以先从了解这些老歌开始。

内容推荐

上海老歌是时代的声音,是国际大都会的声音,更是温馨可人、常驻心间的中国好声音。它所表达的几乎都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它也总是和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市民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老歌之所以不老,可以传唱至今,自有其中的道理。老歌不老,依然是“摩登”上海的一张名片!翻开陈钢、淳子编著的《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增补版)》,听听老歌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吧。

目录

花开不败(陈钢)

 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

 摩登上海

 先贤的声音

 玫瑰之恋

 海上歌仙

 绝唱——忆我的父亲陈歌辛

 母亲教我的歌

 唱不尽的夜来香

 又见李香兰

沉香屑(淳子)

 小红楼——当年歌星们的梦工厂

 中国流行歌曲开山人——黎锦晖

 枕流公寓里的身影——周璇

 唱出中国电影第一声——阮玲玉

 北方大妞——白光

 苏州河边——姚莉

 词三千——陈蝶衣

 上海色拉——潘迪华

 灵异的蝴蝶——李香兰

附录 老歌不老——陈钢、淳子对谈

试读章节

海上歌仙

当你跨进茫茫歌海,一朵美丽的“音乐玫瑰”——Rose,Rose,I Love You顿时就会迎面扑来!是歌坛宿将弗兰克·莱恩将这支玫瑰插上了美国音乐排行榜榜首。他那磁性的嗓音配上了弹性的切分节奏,听起来活脱是新奥尔良的爵士歌曲,也像是支带刺的玫瑰!英国的“国王合唱团”将它翻唱成一首和谐、纯真的男声六重唱,歌声中散发着“情意重”和“情意浓”的玫瑰花香。他们还引以为豪地将这首招牌曲的歌名作为主题词印在唱片专辑的封面上。可是,上海人不是早在六十年前就听过姚莉唱《玫瑰、玫瑰我爱你》吗?!那么,究竟是中国玫瑰漂洋过海,还是洋玫瑰传进了中国国土,而她的种花人究竟是谁?

当你走遍天涯海角,在凡是有华人的地方,你都会听到欢度春节时的阵阵锣鼓和声声鞭炮,而且都会兴高采烈地唱起同一首歌《恭喜恭喜》。这真是一首奇妙的歌!它竟能在同一个时间里,将不同地方的华人团聚在一起,唱之贺之。那么,它的作者是谁?

当你来到美丽的黄浦江畔,登上东方明珠远眺遐恩时,海关的钟将会倒拔六十年,袅袅响起周璇的歌声:“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夜上海》是上海的一首标志性歌曲,也是上海的一张音乐名片。它惟妙惟肖地勾画出灯红酒绿的都市风光和香醇浓郁的海派情调。只要乐声一起,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上海!这歌声又从上海漂洋过海。美国导演格林威、香港导演王家卫都将它作为影片中的音乐画框,点染了昔日的上海色调。那么,这首歌的作者又是谁?

当第一首圆舞曲在中国这个秧歌大国里陡地旋转而起时,人们立即能从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音乐星空中嗅到现代城市文化的奇特香味。当时的一首圆舞曲《春天的降临》被誉为是中国的《春之声》(施特劳斯曲)。除了这首圆舞曲外,作曲家还写了一系列华尔兹圆舞曲。如为女高音写了《春恋》、《迎春风》、《何处不相逢》;为花腔女高音写了《海燕》、《布谷》;甚至还用慢三步写了《寻梦曲》。旋转的旋律、旋转的节奏、旋转的人、旋转的心,这就是旋转的华尔兹所表现出的现代大都市——旋转的上海!除了华尔兹外,作者还在抒情艺术歌曲《初恋女》中,借探戈舞节奏,表现了游吟诗人伤感的踱步;而在他的另一首名曲《蔷薇处处开》中,则用“狐步”来描写“无处不在的青春”。能将中国民间音调与外国圆舞曲节奏结合得如此巧妙,而最终酿成经典名曲者,此人是谁?

他创造了这么些第一或第一流,可是,当我们拐进上海的历史胡同时,蓦然回首,还会发现另外两个第一:中国的第一部歌舞剧《西施》和第一首前卫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后者是1936年发表于《音乐教育》上的中国第一首现代派作品。他试图用游离晃动的无调性手法来表现李后主的哀思悲情。由于他过于超前,学院派的刊物便不再敢发表他下一首又不知何去何从的新作了!那么,这个胆大包天的音乐叛逆者又是谁呢?

他不但是位才华出众的作曲家,同时还是诗人、学者、语言学家、乐队指挥和男中音歌唱家。他一面寓情于乐,一面以词托意。除了自创词曲的《永远的微笑》、《梦中人》、《海燕》、《布谷》等外,还修改了戴望舒的《有赠》,化出了《初恋女》;此外,他还为《五月的风》、《恨不相逢未嫁时》等歌曲作词,以尽诗性。他在“大光明”开过独唱音乐会,昂首高唱过《伏尔加船夫曲》。他指挥过交响乐队,在电影配乐时,他与黄贻钧、陈传熙被誉为上海乐坛的“三只秒表”(因为对画面分秒不差)……可是,他并没有进过音乐学院深造,更没有像不少书上介绍的去意大利留过学。他是个特立独行者,完全用自己的双手构筑起自己的音乐殿堂和文化书斋。从小,他就喜欢吹笛子、拉二胡(还用它为自己的歌曲伴奏录音),还能即兴演奏钢琴;之后又随当时旅沪的外国音乐家弗兰克、施洛斯和丢庞等学习作曲与声乐——用他的“选择性学习法”,指定老师教授他所需要的课程内容。在格致公学求学时,他竟然能在这所全部用英语教学的学校里连续跳级,而且以后还成为精通数国文字、并参与新文学改革的语言学家。别人说他是天才,他摇摇头说是努力。他像海绵般饥渴地、竭尽全力地吮吸当时特殊的文化空间所提供的丰富养料,酿出自制的音乐美酒。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在北京和上海为作曲家们讲授配器时,那本为分析而用的钢琴谱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注解和笔记,这是关于天才与努力讨论的一个颇有说服力的注解和佐证。

他是一个浪漫的放歌者——因为他的歌声传遍天涯海角;他又是个孤独的游吟诗人——当年,他的祖先就是从印度远渡重洋,漂流到中国来的;而他自己,也漂泊四方,浪迹一生。最后,就像一只漂流瓶,漂流到天外云间去了…“

他曾想化作海燕,在海上自由翱翔,高歌猛进;可铺天盖地的暴风雨一刹那间就将他从乌云中席卷而去。

他多想把全部的爱献给世界,可不公的世界却想将这个春天的儿子塞进黑洞,永远蜷伏在那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里……

可是,人们没有忘,也不会忘,当然,也不一能一忘!

他是谁?

他的英文名字是Svingalin,那是印在他自制的总谱纸右角上的。他的中文名字呢?很多很多,在格致公学求学时叫“馨砚”,以后又有了很多笔名,那么,大名呢?

大名就叫歌辛。为什么叫辛,据他自己的说法:“我的歌曲是师法劳动号子与民歌,因此不能数典忘祖,我们必须为辛劳的大众而歌。”  陈蝶衣先生对此也有一段回忆:“有一次,歌辛给我看一张名片,叫歌幸,不是辛苦的辛,是幸福的幸,是印刷所把他的名片印错了。他说,幸就幸吧,幸福总比辛苦好一点。”

他一生的辛酸和他的歌给予世人的幸福,也许就是这两个字:幸和辛的内涵和外延吧!

可是,他有一个也许是最合适的名字,那就是六十年前爱他的人们赠与他的一个桂冠,那就是——一代“歌仙”陈歌辛!

P29-33

序言

留住上海的万种风情

陈钢

当我们走进上海的大门——外滩时,首先听到的是黄浦江上的汽笛长鸣和海关大本钟扬起的钟声。那是上海的声音、历史的声音和世界的声音。接着,我们可以看到那一道由万国建筑博览群组成的刚健雄伟、雍容华贵的天际线,它展示了作为现代国际大都会大上海的光辉形象。当我们转身西行,乘着叮当作响的电车驶进满街梧桐的霞飞路(现淮海路)时,又会在不知不觉里被空气中弥漫的法国情调所悄然迷醉,也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张爱玲所说的“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除了这张爱玲所特别钟爱的上海“市声”外,我们还能在电影、舞厅和咖啡馆里找到世界的脉搏和时代的节奏,找到上海的声音。丹尼尔·贝尔认为,“一个城市不仅是一块地方,而且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独特生活方式的象征”。上海是中国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它不仅使古老的中国奇迹般地出现了时尚繁华的“东方华尔街”和情调浓郁的“东方巴黎”,而且催生了中国的城市文化——海派文化,催生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第一个交响乐团、第一所音乐学院和诸多的“第—”……

“克勒”曾经是上海的一个符号,或许它是class(阶层)、color(色彩)、classic(经典)和club(会所)的“混搭”,但在加上一个“老”字后,却又似乎多了层特殊的“身份认证”。因为,一提到“老克勒”,人们就会想到当年的那些崇尚高雅、多元的审美情趣和精致、时尚生活方式的“上海绅士”们。而今,“老克勒”们虽已渐渐离去,但“克勒精神”却以各种新的方式传承开发,结出新果。为此,梳理其文脉,追寻其神韵,同时将“老克勒”所代表的都会文化接力棒传承给“大克勒”和“小克勒”们,理应成为我们这些“海上赤子”的文化指向和历史天职。于是,“克勒门”应运而生了!

“克勒门”是一扇文化之门、梦幻之门和上海之门。推开这扇门,我们就能见到一座座有着丰富宝藏的文化金山。“克勒门”是一所文人雅集的沙龙,而沙龙也正是一台台城市文化的发动机。我们开动了这台发动机,就可能多开掘和发现一些海上宝藏和文化新苗,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可以自由地陈述、交流、碰撞和汇聚。

“克勒门”里美梦多。我们曾以“梦”为题,一连推出了十二个梦。“华梦”“诗梦”“云梦”“戏梦”……从“老克勒的前世今生”到“上海名媛与旗袍”,从“海派京剧”到“好莱坞电影”,从“小口琴”到“大王开”……在“寻梦”中,我们请来作家白先勇畅谈他的“上海梦”,通过“尹雪艳总是不老”来阐明“上海永远不老”的主旨。当然,上海的“不老”是要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实现的。于是,我们紧接着又将目光指向年轻人、指向未来,举行了“青梦”,三位上海出生的、享有国际声誉的“小克勒”回顾他们在青春路上的种种机遇、奋进和梦幻。梦是现实的奇异幻境,可它又会化为朵朵彩云,洒下阵阵细雨,永远流落在人世间。

“克勒门”里才俊多。这里有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演员、记者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们。他们不仅在这里回顾过往、将记忆视为一种责任,更是以百年上海的辉煌作为基点,来远望现代化中国的灿烂未来!有人说,“克勒门”里的“同门人”都很“纯粹”。纯粹(pure)和单纯(simple)还不完全一样。单纯是一种客观的状态,而纯粹,是知晓世事复杂之后依然坚守自己的主观选择。因为“纯粹”,我们无所羁绊;因为“纯粹”,我们才能感动更多“同门人”。

“克勒门”里故事多。还记得当“百乐门”的最后一位女爵士乐手、88岁的俞敏昭被颤颤巍巍地扶上舞台,在钢琴上弹起《玫瑰玫瑰我爱你》时顿时青春焕发的动人情景吗?还记得“老鸿翔”小开金先生在台上亲自示范、为爱妻丈量旗袍的三十六个点的温馨场面吗?当见到白先勇在“克勒门”舞台上巧遇年少时的“南模”同窗,惊讶地张大眼睛的神情和“孙悟空之父”严定宪当场手画孙悟空,以及“芭蕾女神”谭元元在“克勒门之家”里闻乐起舞,从室内跳到天台的精彩画面时,你一定会觉得胜似堕入梦中。当听到周庄的民间艺人由衷地用分节长歌来歌颂画家陈逸飞,“90后”老人饶平如初学钢琴、在琴上奏出亡妻最爱的《魂断蓝桥》,特别是当配音艺术家曹雷在朗诵她写给英格丽·褒曼、也是写给自己的那首用心写的短诗时,你_定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动!还有,作家程乃珊的丈夫严尔纯在笑谈邬达克精心设计的绿房子时所流溢的得意之心,和秦怡老师在“王开照相馆”会场外意外发现亲人金焰和好友刘琼照片时所面露的惊喜之情,都会给我们带来一片片难忘的历史的斑痕和一阵阵永不散落的芳香……

记忆是一种责任。今天,当我们回望百年上海时,都会为这座曾经辉煌的文化大都会感到自豪,但也会情不自禁地为那一朵朵昔日盛开的文化奇葩的日渐萎谢而扼腕叹息。作家龙应台说,文化是应该能逗留的。为了留下这些美丽的“梦之花”,为了将这些上海的文化珍宝串联成珠、在人世间光彩永放,“克勒门”与发祥于上海的“老牌”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共同筹划出版了这套“克勒门文丛”,将克勒门所呈现的梦,一个一个地记录下来。这里,我们所推出的这本书是陈钢与淳子合著的《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

上海的“现代性”(modern)就在于它的“新奇和时髦”。当年“四大公司”中的“新新”(SunSun)与“大新”(The Sun)的名字里都包含着一个“新”字,依照“新新”公司总经理李敏周之子李承基的说法,“新新”之命名,语出《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句,意谓日日都有新的进步,日日都有新的成就。“新新”进入上海市场的年份大大晚于“先施”和“永安”,但它出奇制胜吸引客人,自行设计、装备了上海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因电台的房子四周是用玻璃隔断的,俗称“玻璃电台”。有人这样描写,“玻璃电台”常有艺人登台演出,不少食客喜欢赶时髦、图新鲜,闻讯纷至沓来。听众既能大快朵颐,又能大饱眼福,一举两得。食客济济一堂,致营业额一路飙升。“玻璃电台”吸引听众络绎不绝确有妙招,如请“大牌”评弹艺人说长篇评书,往往在紧要关头之时,艺人一拍惊堂木,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吊足了食客听众“胃口”,使他们欲罢不能,心甘情愿接二连三前来就餐并视听“玻璃电台”。

当年,我母亲金娇丽曾在“玻璃电台”任广播员,还曾作为校花上过《良友》杂志,可谓是当时标准的“时尚女性”。现在,当我们通过《玻璃电台》这本书来“鸳梦重温”时,不仅可以翻阅一篇篇文章,看到姚莉、周璇、白光和李香兰她们缓缓地走来的身影,而且可以穿越一曲曲上海老歌,听到歌曲背后的故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玻璃电台”的反射,看到一个开放、透明的现代国际大都会的缩影,听到这座城市的留声。

“克勒”是一种气度、一种格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克勒门”和“克勒门文丛”,寻找上海,发现上海,书写上海,歌唱上海,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有历史守望与文化追寻的梦中人,传承和发扬高雅、精致和与时俱进的海派文化精粹,用我们的赤子之心留住上海的万种风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9: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