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安娜·卡列尼娜/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文学经典,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小说中追求爱情与自由,并为自己的追求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女主人公安娜,被评为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一百多年以来,安娜不断活跃在戏剧舞台、影视荧幕上,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小说通过两条线索进行,与安娜这一条线索并行的是列文这一条线索。在列文的身上,有托尔斯泰的影子。列文是贵族地主,他看到当时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变革,进行了积极不懈的探索,力图从困境中突围。小说心理描写细腻入微,堪称经典。著名翻译家力冈先生倾力翻译,用词精准优美,忠实原著,同时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传世译本,值得收藏。

内容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讲述了:安娜是美丽优雅温柔聪慧的贵族少妇,伏伦斯基是英俊潇洒聪明多金的高贵武官。他们相遇在莫斯科火车站,他对她一见倾心,疯狂热烈地追求她。他们陷入不伦之恋中不能自拔。安娜最终卧轨自杀,为爱情和自由献出了生命。文学史上不乏为爱情和自由奉献所有的动人女性形象,但安娜这朵娇艳脱俗的玫瑰无疑是最经典的,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如果只是讲述一段简单的不被世俗接受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不会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杰作。与安娜这一条线索同时进行的是列文,作为贵族地主,他在面对当时农村剑拔弩张的矛盾危机时,进行了不懈改革与探索,志在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150多个鲜活的人物,不动声色的矛盾冲突力透纸背,生动再现当时的社会矛盾。

目录

作者年表

试读章节

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情。

奥布朗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套。妻子发现丈夫和以前的法籍女家庭教师有私情,就向丈夫声明,不能再跟他一起过下去了。在口角之后第三天,司捷潘阿尔卡迪奇奥布朗斯基公爵(社交界都叫他的小名司基瓦)在惯常的时间早晨八点钟醒来,不是在妻子的卧室里,而是在自己的书房里,在上等山羊皮沙发上。依照他九年来的老习惯,不等起床就朝他在卧室里挂晨衣的地方伸过手去。这时他才猛然想起自己为什么不睡在卧室里,而睡在书房里,于是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皱起眉头。“是啊!她不肯原谅,也不可能原谅。而且最糟糕的是,一切都是我的过错。”他想道。

“唉,唉,唉!”他回想起这次口角中最使他难堪的场面,灰心绝望地叹起气来。奥布朗斯基是一个以诚对己的人。他不能欺骗自己,不能让自己相信他已经悔恨自己的行为。他这个三十四岁的风流美男子,不再爱一个只比他小一岁,已经是五个活着、两个死去的孩子母亲的妻子。这一点他并不后悔,后悔的只是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把妻子瞒住。“以后自会有办法的。”奥布朗斯基对自己说过这话,站起身来,穿上晨衣,来到窗前。他拉开窗帘,使劲按了按铃。贴身老仆马特维听到铃声,立即走了进来,手里拿着长衣、靴子和一封电报。奥布朗斯基拆开电报,把电报看了一遍,他的脸顿时放起光来。

“马特维,我妹妹安娜阿尔卡迪耶芙娜明天要到了。”“谢天谢地。”马特维说这话,表示他和东家一样理解这次来访的意义,就是说,奥布朗斯基的好妹妹安娜阿尔卡迪耶芙娜这一来,会促使他们夫妻和好起来。“给她收拾楼上的房间吗?”马特维问道。“你去禀报达丽雅亚历山大罗芙娜,她会吩咐的。”“是,老爷。”

当马特维回到房里来的时候,奥布朗斯基已经梳洗完毕,准备穿衣服。“达丽雅亚历山大罗芙娜吩咐我传话,说她要走了。说让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好啦。”马特维说。奥布朗斯基没有作声,他的脸上出现了有点儿可怜的笑。“啊?马特维?”他摇着头说。“没事儿,老爷,会雨过天晴的。”马特维说。“好吧,给我穿衣服。”他对马特维说着,很果断地脱下晨衣。奥布朗斯基尽管生活放荡,官衔不高,年纪较轻,却在莫斯科一个机关里担任着体面而薪俸优厚的主官职位。这个职位他是通过妹妹安娜的丈夫阿历克赛亚历山大罗维奇卡列宁的关系谋得的。卡列宁在一个部里担任要职,莫斯科这个机关就隶属于他那个部。不过,即使卡列宁不给他的内兄谋得这个职位,奥布朗斯基也可以通过许许多多其他人士,谋得这个职位或者其他类似的职位,可以得到六千卢布的年俸。这笔进项他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尽管他的妻子有大宗财产,他的家业却已经败落了。

半个莫斯科和半个彼得堡都是奥布朗斯基的亲戚和朋友。他生来就在新旧显要人物的圈子里。因此,地位、租金、租赁权等等人世间福利的分配者都是他的朋友。奥布朗斯基要弄到一个肥缺,也就不需要费多大力气了。需要的只是不亢、不嫉、不争、不怨,而他生性随和,一向就是这样的。奥布朗斯基担任这个职务已是第三年,不仅得到同僚、下属、上司和一切跟他打过交道的人喜欢,而且也得到他们的尊敬。这天奥布朗斯基来到自己的官府里,走进他的小办公室,跟同事们握过手,便坐了下来。

他说了几句笑话,说得恰到好处,便收住话头,开始办公。还不到两点钟,办公厅的大玻璃门忽然开了,一个体格强壮、肩膀宽阔、下巴上留着鬈曲胡子的人走了进来。“原来是你呀!列文,难得难得!”奥布朗斯基打量着来到跟前的列文,带着亲热的笑容说。列文和奥布朗斯基几乎同庚,列文是他少年时代的伙伴和好友。尽管他们性格不同,志趣迥异,他们的友情却是深厚的,“你怎么不嫌脏,到这种鬼窝儿里来找我啦?”奥布朗斯基说过,握了握手,“来了很久了吗?”“我刚到,就想来看看你。”列文一面回答,一面朝周围打量着。“哦,对了,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奥布朗斯基说,“这是我的两位同事:菲里浦伊凡内奇尼基丁,米哈伊尔斯坦尼斯拉维奇格里曼维奇。”然后转身对着列文,“这位是康斯坦丁德米特里奇列文,地方自治会议员,自治会的新派人物,畜牧学家,猎手,我的好朋友,谢永盖伊凡诺维奇柯兹尼雪夫的弟弟。”

“我有幸认识令兄谢尔盖伊凡诺维奇。”格里涅维奇说着,伸过他那指甲老长的瘦长的手。列文皱起眉头,冷冷地握了握手,立刻转过身和奥布朗斯基说话:虽然他非常尊敬已成为全俄闻名作家的异父同母哥哥,可是,当别人不是把他当作康斯坦丁列文,而是当作有名的柯兹尼雪夫的弟弟的时候,也还是无法忍受。“不,我已经不是自治会议员了。我跟所有的人都吵过,再也不参加会议了。”他对奥布朗斯基说:“太快啦!”奥布朗斯基微微笑着说。“是怎么一回事儿?因为什么?”

“说来话长,以后再说吧。”列文说,“咱们在什么地方再见见面呢?因为我非常非常需要和你谈谈呀。”“哦,好吧,咱们就一起吃晚饭。”“吃晚饭?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不过有两句话要说说、问问,以后再细谈。”“那你现在就说说这两句话,到吃饭的时候再细谈。”P1-4

序言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1828年出生在图拉省一个贵族世家。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51年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托尔斯泰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60年代他的创作进入高潮,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渐渐对俄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而本能地同情农民。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1873~1877年托尔斯泰经过12次修改,完成了其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①,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情节线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列文的情节线则延伸在淳厚浑朴的俄国宗法制农村。安娜的情节线牵引出贵族上流社会的芸芸众生,展示了他们腐朽的精神和没落的生活方式;列文的情节线既再现俄国农村的动荡变化,又昭示古风盎然的民族道德风貌。两条情节线相互呼应,再加上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的奥布朗斯基和陶丽的次要线索,从而共同完成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风俗史和精神发展史。

小说主人公安娜年轻漂亮,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一次在莫斯科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安娜可爱的脸上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特别亲切的意味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伏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伏伦斯基的疯狂追求使安娜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他们不顾社交界人们的非议,公然同居,安娜还有了伏伦斯基的孩子,但在分娩时患了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安娜向丈夫请求宽恕,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但安娜病愈后还是和伏伦斯基一起逃到了国外。

安娜回到俄国后,又涉足于她所熟悉的社交界,但物是人非,人们已经不再欢迎她,相反地,用冷言冷语将她拒于千里之外。在遭到不能将心爱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得不到卡列宁的离婚许可、伏伦斯基常常外出而将她一人孤独地留在家里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安娜心灰意冷。在一次与伏伦斯基发生口角之后,安娜陷入绝境,选择了卧轨自杀。

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

此外,托尔斯泰的妇女观和家庭观是小说总体设计的思想基础之一。小说中贤妻良母式的吉娣和忍辱负重、恪守妇道的陶丽是托尔斯泰理想的妇女形象。

江南大学 王燕张光毕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