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戚继光大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范中义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范中义编著的《戚继光大传》介绍了,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了不少的军事家,但像戚继光那样身经百战,每战则胜,且总结了自己的练兵、作战经验,写下了几部著名兵书的有几人?中国古代有数百部兵书,而他们的作者像戚继光那样真正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并用于指导实践的又有淮呢?

内容推荐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的将领、伟大的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本书对戚继光一生南抗倭、北御虏的业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对戚继光为抗击倭寇所建立的军队从选兵、编伍、武器配备到技术、战术、思想训练,对戚继光抗倭的用兵艺术和战绩,对戚继光在北方为造成压倒敌人的绝对优势所采取的从军队建设到防御设施的各种措施等都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详细深入的、有创造性的描述和分析。本书对戚继光的建军思想、战争指导思想和哲学思想等作了深入而有创新的探讨,是迄今为止有关戚继光思想特别是戚继光军事思想研究最为丰富而有力的著作。范中义编著的《戚继光大传》运用军事学理论,比照明代及中国古代军事家特别是孙子等著名军事家的业绩和思想,赋予了戚继光在中国军事史、军事思想史上应有的地位,从而如实揭示出戚继光的全貌。

目录

前言

上编 抗击倭寇的英雄 百战百胜的将军

第一章 茁壮成长,将才初露

 第一节 良好家教,深明经史

一、将门之后

二、刻苦攻读

 第二节 政治黑暗,严嵩专权

 一、皇帝求仙怠政

 二、严嵩专权误国

 第三节 勤职敬业,崭露头角

一、整治军屯

二、保卫北京

三、戍守蓟门

四、备倭山东

第二章 抗击倭寇,勋垂青史(上)

 第一节 初临抗倭前线

一、倭寇肆虐沿海

二、战龙山箭射三酋

 第二节 守浙东积累经验

一、围攻岑港

二、二御温州

三、三战台州

 第三节 募兵创立戚家军

一、排众议训练军队

二、赴义乌招募新兵

三、精训练成为劲旅

 第四节 战台州连获胜利

一、整顿台州海防

二、获得台州大捷

第三章 抗击倭寇,勋垂青史(下)

 第一节 涉泥滩横屿歼敌

一、奉命进军福建

二、多方准备,部署进兵

三、涉泥作战,歼灭倭寇

 第二节 奇袭战牛田全胜

一、留闽作战,部署歼敌

二、夜袭、伏击和捣巢

 第三节 强攻战林墩获捷

一、倭据林墩,明军进剿

二、戚军班师回浙

 第四节 联友军大战平海

一、倭陷兴化,戚军再入闽

二、三路进兵,火烧倭巢

 第五节 巧部署解围仙游

一、准确判断,确保仙游

二、解围仙游,部署防御

 第六节 渡大海歼击吴平

一、欲歼吴平,组织航渡

二、登陆进攻,追击残敌

第四章 保卫北疆,名著华夏(上)

 第一节 隆万皇帝与内阁

一、无大作为朱载厘

二、幼年登极朱翊钧

三、颇有作为的内阁

 第二节 陈述御“虏”方略

一、告别南方北上

二、抗击鞑靼方略

三、面对诸多困难

 第三节 建立重兵集团

一、实现以车御敌

二、调南兵,训练军队

三、车营作用辨析

 第四节 修建边墙敌台

一、修建敌台

二、增筑边墙

三、加强防守

四、边墙的作用

 第五节 改善武器装备

一、武器求长于敌

二、更新、改设、创造

三、巧妙配置武器

第五章 保卫北疆,名著华夏(下)

 第一节 部署严密防御

一、谨烽火,远斥堠

二、部署得当,措施有力

三、阅视“实守实战”

 第二节 维护疆域安宁

一、鞑靼、土蛮、朵颜

二、伐兵伐谋,赢得和平

第六章 身遭厄运,晚景凄冷

 第一节 谪调广东

一、事不遂心已白头

二、贬损突来旅况愁

 第二节 矢志不移

一、身带疾病饬部伍

二、了却夙愿检内篇

三、党同伐异被罢官

 第三节 将星殒落

一、不幸不睦的家庭

二、贫病交加中逝世

三、声名不显的后代

第七章 怀念英雄,代代不忘

 第一节 祠庙、碑刻和命名

一、祭奉祠庙

二、记事记功碑刻

三、街路村井命名

 第二节 传说与习俗

一、赞扬的传说

二、沿袭的习俗

 第三节 纪念馆和雕塑

一、宣扬业绩的纪念馆

二、树立形象的雕塑

下编 光彩夺目的著作 影响深远的理论

第八章 现存著作,兵学瑰宝

 第一节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

一、概况

二、版本

三、成书时间

四、意义

 第二节 《练兵实纪》

一、概况

二、版本

三、成书时间

 第三节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

一、成书时间

二、完备的练兵著作

三、版本

 第四节 《止止堂集》

一、概况

二、成书时间和版本

 第五节 《戚少保奏议》

一、概况

二、意义

 第六节 署名戚继光的著作

一、重订批点类辑练兵诸书

二、武经将略

三、练兵实纪类钞

四、莅戎要略

五、南塘火攻秘诀

六、新编皇明戚将军将略韬略世法

七、登坛辑要

第九章 建军思想,系统完整

 第一节 练将

一、将领的地位和作用

二、将领标准

三、培养将领

四、选拔、任用将领

 第二节 练兵

一、选兵

二、编伍

三、授器

四、练兵

 第三节 改善武器装备

一、武器装备优于敌人

二、有机配备武器

 第四节 治军诸因素的关系

一、治军诸因素的关系

二、作用和意义

第十章 战争指导,多有阐发

 第一节 一般战争指导原则

一、算定战

二、攻守结合

三、灵活用兵

四、大创尽歼

 第二节 海边防思想

一、水陆兼司,陆战尤切

二、外示羁縻,内修战守

三、当其长驱,防其出没

 第三节 战术思想

一、抗倭野战战术

二、守城战术

三、水战战术

四、合同战术

第十一章 哲学思想,唯物辩证

 第一节 事必求实,重视实践

一、事必求实,反对虚套

二、重视实践,注重检验

 第二节 辩证的思维方式

一、具体分析,分别对待

二、多方考虑,有主有从

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第十二章 特点明显,影响深远

 第一节 可贵的特点

一、兵儒融合更突出

二、实际操作性更强

 第二节 广泛的影响

一、国内影响

二、国外影响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节 政治黑暗,严嵩专权

一、皇帝求仙怠政

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继光17岁。戚景通得病,感到自己不行了,就催促儿子进京袭职。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余资,这年六月,他卖掉了一幢房子,才算为儿子凑够了进京的路费。临行那天,戚景通在郊外陈设祭品,祭告祖先。他拉着儿子的手说:“吾遗若者,毋轻用之。”戚继光忙回答说:“儿当求增,何敢轻用!”一些为戚继光送行的朋友都感到奇怪,不知他们父子说话的含义。实际这是戚景通让儿子珍惜祖传的官职,不要损害它。而戚继光则满怀信心地向父亲保证,不但不损害它,而且要力争有所增加。这表明戚继光在从戎之前就有了在军中大干一场的决心。戚景通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再三叮咛,才让儿子上路。

戚继光捧着登州卫给他开具的袭职文书,踏上了征程。明代的军官袭职的手续是比较繁琐的。首先袭职者要有袭职资格。袭职者需是嫡系子孙,若无嫡系子孙则庶长子袭替,若嫡庶子孙俱无方许弟侄袭替。袭职者的年龄要在15岁以上。戚继光是庶长子,年已17,符合这一条件。其次要办理一系列手续。袭职者要有自己所在卫所开的证明文书。卫所对袭职军官事先要进行培训,使他们“素习弓马”,袭职前要进行考试,确实弓马娴熟,才能开具文书。然后袭职人拿着文书到巡按衙门挂号,领取一张限定袭职期限的“花栏号票”,进京到都督府,验明文件之后进行武艺比试。比试的科目主要是骑马越墙、越沟、射箭和骑马使枪两人对刺。第一次比试不合格,食半俸,两年后再比,不合格仍食半俸,两年后再比,仍不合格则充军,另选子弟袭替。一个单位所送的10人中,比试时如有2人不合格,该单位的掌印官就要受到惩罚。比试后再到兵部办理手续。兵部武选清吏司根据卫所开的文书要在军人的黄簿上填写袭职者的年龄、籍贯、职务以及父祖的职务等,次日还要到内府在内外黄文簿附贴上注明。兵部发给袭职者证明,袭职者凭此证明到卫所报到任职。不满16周岁的戚继光从山东的蓬莱到山东巡按衙门,再到北京左军都督府,经过都督府到兵部的武选清吏司,用了近4个月的时间才办完了袭职手续。到了初冬十月,他才回到了故乡。当戚继光袭职回来的时候,戚景通已长眠地下,送别时的叮咛成了老父最后一次教导。戚景通临死前,一次次呼唤着戚继光的名字,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对戚继光说。他在等着儿子袭职回来,但病魔没有让他遂意。他在呼唤儿子的呻吟中,于八月初二与世长辞,享年72岁。戚继光回来后,朝夕哀号,以没有听到老父临终遗言而悔恨。初冬的寒风更增加了他的伤感。

戚继光出生在明嘉靖初年,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已是嘉靖中期。这时明朝政治已经腐败。嘉靖帝朱厚熄原本是封国安陆(今湖北钟祥)兴献王朱祐杭的长子。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荒唐透顶的明正德帝朱厚照病死于豹房。他无子,为选出嗣君就要上推至孝宗。孝宗有两个儿子,长子即武宗,次子朱厚炜不满三岁就死了,所以孝宗这系已经绝后,不可能选出嗣君,只好上推到宪宗。宪宗有四子,长子、次子夭折,三子即孝宗,四子即朱祐杭。朱祐占杭于正德十四年(1519)去世。他的独生子就是朱厚熄。这样朱厚熄就是宪宗这系唯一能够继承皇位的人。而当时内阁官僚和皇室也都拥护,所以朱厚熄就“入继大统”,当了皇帝。

朱厚熄这个出身对他有较大的影响。他是由一个藩王一跃而成为皇帝的,所以特别看重权力,力图永远占据权位,从而求长生。朱厚熄在性格上的特点是刚愎自用。所以这个皇帝有两个主要特点:修仙迷信和刚愎自用。由于这两个特点的共同作用,朱厚熄把明朝的政治搞得一塌糊涂。

朱厚熄的荒唐程度不亚于武宗朱厚照。嘉靖二年(1523),他听信太监崔文的话在宫内举行了一次斋醮,还令内臣一些人演习斋醮的仪式。虽然大臣像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上疏谏止,但朱厚熄对这些谏止之人或疏远,或惩治,仍然我行我素,且愈演愈烈。宫中到处建道场,封自己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对他的父母和皇后也都封以道号,他穿着道士的衣服,戴着道士的帽子,“后妃宫嫔皆羽衣黄冠,诵法符咒,无间昼夜寒暑”,把个皇宫搞得乌烟瘴气,成了道家的天下。

他之所以如此崇奉道教首先是为了求长生不老,永远享受皇帝的尊荣。正如清人谷应泰所说:“世宗起自藩服,人缵大统,累叶升平,兵革衰息,毋亦富贵吾所已极,所不知者寿耳。以故因寿考而慕长生,缘长生而冀翀举。惟备福于箕畴,乃希心于方外也。爰考初政,即设斋宫。及其末年,犹饵丹药。盖游仙之志,久而弥笃,未有若斯之甚者也。”

因崇奉道教而崇信道士。嘉靖三年(1524),世宗召龙虎山的道士邵元节到京,令他专司祷祀,封他为“致一真人”,总领道教,为他建府邸,岁给禄米百石,给役40人供洒扫,赐田30顷,免除租赋。后多次封赏,拜礼部尚书,赐一品官服。死后赠少师,葬以伯爵之礼,赐谥“文康荣靖”。邵元节死后代替他的是湖北黄冈人、曾做过黄梅县吏、辽东库大使的陶仲文(初名典真)。世宗对陶仲文尊宠尤甚,授陶仲文“神霄保国宣教高士”,接着又封他为“神霄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赐官礼部尚书,加少师、少傅、少保崇阶。“一人兼领三孤,终明世,惟仲文而已。”后封为恭诚伯,岁禄千二百石,并为其建造了华丽的宅第, “以仲文子世同为太常丞,子婿吴浚、从孙良辅为太常博士”。嘉靖帝移居西内之后,大臣难得与其相见,只有陶仲文不时能见到他。相见时,世宗赐坐,走时相送,不称其名而称之为师。满朝的文武大臣没有谁能享受如此的尊崇。死后葬以伯爵之礼,特谥“荣康惠肃”。人臣谥号没有四个字的,而邵元节、陶仲文皆四字,为旷古所未有。世宗崇信的道士除上述二人外,还有段朝用、龚可佩、蓝道行、王金、胡大顺、蓝田玉等人。因为这些方士的势力很大,一些久居官场的人不得不讨好他们。P9-11

序言

前言

戚继光是杰出的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是因为他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说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在抗击外敌倭寇的入侵中取得了非凡的战绩。戚继光一生对我们这个民族、对我们国家有两大贡献:一是他南抗倭北御“虏”,南征北战,为巩固边海防,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一是他写下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著名的军事著作,丰富了祖国的兵学宝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他自认为是定远(今属安徽)人,也称世居东牟(今山东蓬莱)。他出身于将门之家,父亲戚景通官至大宁都司都指挥使、神机营副将。生长在这样家庭的戚继光,从小就习文弄武,深明经史大义,练就一身好武艺。嘉靖二十三年(1544),17岁的戚继光袭祖辈封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这时的明廷,嘉靖帝朱厚熄斋醮怠政,刚愎自用,内阁首辅严嵩专权,政治黑暗。这时的明军,经过百余年的太平日子,已开始腐败,边海防废弛。嘉靖二十九年(1550),北方的俺答率兵内犯,进逼都城,大掠而去。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倭寇猖狂侵犯东南沿海地区,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大明帝国的统治受到威胁,东南沿海的民众惨遭兵燹。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这位忧国忧民的年轻军官,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奔赴抗倭前线。第二年,任宁绍台参将(三十九年任台金严参将),担负起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抗倭的重任。他整顿卫所,整顿屯田,招募新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有别于卫所军的新军;他根据敌情、我情和江南地形,创立了适合对敌作战的新阵法——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他率领这支新军,采用新的阵法,于嘉靖四十年(1561)取得了著名的台州大捷,保卫了当地的百姓,使倭寇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进犯台州。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

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奉命率部援闽,先后取得了横屿、牛田、林墩等大捷,年底晋升为分守温(州)、处(州)、福(州)、兴(化)、福宁中路副总兵。嘉靖四十二年(1563),再次赴闽,四月与俞大猷、刘显联军取得了平海卫大捷;十月,晋升为镇守福建福、兴、漳、泉、延、建、邵武、福宁并浙江金(华)、温(州)二府总兵官;十二月,大破倭寇,解仙游之围。戚继光率军追剿逃敌,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首破敌于同安县的王仓坪,再破敌于漳浦县的蔡陂岭。福建倭患基本平息。当年俞大猷歼灭进犯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与俞大猷联合渡海作战,于南澳基本消灭了勾结倭寇的吴平。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福建总兵官兼管惠、潮二府并伸威营,负责全闽及部分浙、粤的防务。  横行于东南沿海十余年的倭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的一次严重外患。戚继光为平息这次外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计全胜八十余战”,可谓常胜将军。在中国历史上称常胜将军的并不算太多,而戚继光这位常胜将军与其他常胜将军相比还有其独特之处:第一,他是善于打歼灭战的常胜将军;第二,他是善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胜利的常胜将军;第三,他所打的每一仗都直接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

戚继光是善于打歼灭战的。他说:对于入侵的倭寇“非大创尽歼,终不能杜其再至”。为此,他力求每战都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把敌彻底消灭。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的花街之战,主力接战之后,倭寇很快不支,戚家军则猛追猛打,全歼这股倭寇。五月的上峰岭之战,戚家军与敌先战于上峰岭,再战于白水洋,2000余倭寇彻底被歼。同月的长沙之战,戚家军水陆配合,经过几次战斗,打得2000余敌人“只樯不返,而贼部中之枭雄悉绝”。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的横屿之战,戚家军周密部署,水陆配合,全歼盘踞在岛上的倭寇1000余人。九月,戚家军对万余倭寇作战,连破牛田等倭巢,又追及至林墩,尽歼之。嘉靖四十二年(1563)三月,戚继光同俞大猷、刘显一起进行的平海卫之战,同样是一次漂亮的歼灭战。十二月,戚继光的仙游之战在粉碎万余倭寇对仙游的围攻之后,又追残倭,于四十三年(1564)二月先破倭于同安的王仓坪,再破倭于漳浦的蔡陂岭,围攻仙游的这股倭寇被歼灭殆尽。戚继光就是这样,对于每一股入侵的倭寇,只要它到自己的防区,就要把它彻底消灭。即使由于兵力等原因不能一次将敌人消灭,那也要追歼残敌,直至彻底消灭为止,使其有来无回。正是因为如此,倭寇才畏“戚家军”如虎,不敢再来。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有名将领当中,像戚继光这样不是打一两个歼灭战,而是打的每一仗几乎都是歼灭战的将领,是很难找出第二人的。

戚继光又是一位善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胜利的常胜将军。他说过:“杀人三千,自损八百,此谓势均力敌者立说也。杀人三千,我不损一,则称比之术也。”他就是主张“称比之术”,主张“称干比戈”。在实践当中,他确实做到了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我们不妨看一看具体的战例。南湾之战,擒斩敌281人,己方只伤4人,无一阵亡。花街之战,擒斩敌310人,而己方阵亡只有3人。上峰岭之战,全歼倭寇2 000余,获首级349,而己方阵亡也只有3人。横屿之战,全歼倭寇千余人,俘斩377,己方阵亡13人。牛田之战,俘斩敌698人,己方无一阵亡。平海卫之战,斩倭2 451,己方阵亡16。仙游之战,取倭首498颗,己方阵亡24人。在抗倭战争中,戚家军阵亡最多一次作战是林墩之战。这战戚家军阵亡哨官周能等69人,但消灭敌人也是比较多的,俘斩973人,“焚溺数千余徒”。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在众多有名的将领中,有哪一个将领像戚继光这样总是以这样小的代价获取那么大的胜利呢?同样是找不到第二人的。……

从蔡景榕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被掳去的中国人,不是被折磨死,就是被带回日本国内,髡头跣足,食糠籺,寝下床,干重活,沦为奴隶,不时受鞭打之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二,掳中国人的确实是真倭,掳蔡景榕的就是日本有田产的一个小名主,而且日本僧人南林寺的住持俊可也说:“念我国人扰彼国未静也”,也就是说当时被掳的中国人和日本僧人都说入侵中国的倭寇是日本人,而四百年后的今天,有的人则一口咬定入侵中国的倭寇“不是外族人寇”,真是岂有此理;第三,蔡景榕回来时所乘乃是漳州通番舶。它说明即使是在抗倭战争时,去日本的走私商船也还在照常通行,明廷的海禁并没有那么严,商人还是可以做买卖的。王直等人,不做买卖,而勾结倭寇掠夺沿海,不是因为海禁太严,无法做买卖逼的,而是他们不想做买卖,他们感到做无本的生意更合算。

还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从武器装备和战术来讲,倭寇也是日本人,而不是中国人,抗倭战争也绝不是什么“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而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族人寇的战争。

长刀刃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共长六尺五寸,是日本武道中独特的兵器。日本的剑道非常发达,凡是武士,均会剑道技术。长刀在日本就是“剑”,至今日本武道界仍盛行双手使用的“剑道”运动。中国原无长刀,中国有此兵器是自倭寇那里得来的。戚继光指出:“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善跃,一进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嘉靖四十年(1561年)台州大捷时,戚家军缴获了这种长刀及其使用方法,而后在戚继光的部队中才有了这种武器。倭寇的箭也有特点:“大端倭、虏矢皆重,弓皆劲,发皆不远,不轻发,发必中人,中者必毙,故人畏之。”而中国“弓软矢轻,中者多生。倭夷被射中,常拍其臀,以为我辱。”抗倭战争中,明廷曾调狼土兵抗倭,开始曾取得一些胜利,而后则败北。为什么?戚继光就所使用的兵器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狼土兵“所用皆长牌、短刀,而倭寇则长枪、重矢,此所谓短不接长。及短刀相接,刀法迥不如倭,此所谓以不能而斗能也。”倭寇的船也同中国的船不一样。“倭舟自来矮小,如我之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是以每每取胜。”倭船“其形卑隘,遇巨舰难于仰攻,苦于犁沉,故广福舡皆其所畏,而广船旁陡如垣,尤其所畏者也。”倭寇所用的甲“贵而短”,也和中国的不同。总之从当时的人们讲述的情况来看,倭寇所使用的武器装备都与中国的不一样。它从另一方面证明当时入侵中国的倭寇确实是外族,当时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战争是反对外族入侵的战争。

中国是颇讲究阵法的国家,《续武经总要》载有实用阵法22,不实用阵法17,另还有复演阵法正宗18势,而《武备志》中所载阵法更多。但在这些阵法中,找不到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仓皇仰首,则从下砍来”;也找不到“前耀百脚旗,以次鱼贯而行,最强为锋,最强为殿,中皆勇怯相参”的长蛇阵。《武备志》中载有长蛇阵,“势如常山之蛇,若出师行兵,或以奇为首,或以正为奇。若遇敌人,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这种长蛇阵则与前耀百脚旗的长蛇阵截然不同。至于吹海螺聚众,四分五裂布阵,单列缓步行军,先遣一二人跳跃蹲伏冲锋等则又是中国人所未见所未闻。戚继光正是根据倭寇的战术特点制定了他的抗倭战术。他说:“夫倭性疑,疑则迟。兵临之时,我若进而有制,彼若先不预闻,便不就合,我得易于分布。余数年百战,但见诸贼据高临险,坐持我师,只至日暮,乘我堕气冲出,或于收兵错杂,乘而追之,又能用乘锐气盛以初锋。又其盔上饰以金银牛角之状.五色长丝,类如神鬼,以骇士气;多执明镜,善磨刀枪,日中闪闪,以夺士目。故我兵持久,便为所怯。余所著操练图令内,切切分详退兵之法,谆谆面谕鸳鸯阵势速战之条者,良以此也。”戚继光的鸳鸯阵就是根据倭寇善使双手刀等的战术特点制定的。戚继光还指出:“夫倭性人自为战,善于抄出我后,及虽大败,随奔随伏,甚至一二人经过尺木斗壑,亦藏之,往往堕其计中。”正是根据倭寇善伏这个特点,戚继光制定了戚家军的搜伏防伏之法,而使倭寇的埋伏不起作用。

从我们以上叙述的倭武器装备和战术的特点来看,倭寇确确实实有着完全与中国人不同的武器装备和战术。当时亲自与倭寇作战的人深深感受到这一点,戚继光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位杰出的代表。我不知生活在四百多年后今天的某些人,如何否定这一点。

嘉靖年间侵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尽管有不少跟着跑的中国人,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倭寇,当年那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族入侵的战争,在那场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的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后记

后记

我对戚继光的研究是从1982年元月开始的,当时是为撰写《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戚继光的抗倭战争》。1983年认真读了十八卷《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1984年在国家图书馆发现和认真阅读了沉睡300多年的十四卷本《纪效新书》。1985年写了《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评传》一书中的《戚继光》,并撰写了《明代军事史》中有关戚继光的章节。1986年修改《明代军事史》中有关戚继光的章节。1987年写了《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的成书时间和内容》和《论戚继光军事思想》两篇文章。1988年开始注释十四卷本《纪效新书》。这之后基本没有中断对戚继光的研究,除写一些有关戚继光的文章外,1996年出版了中华历史文化名人评传。兵家系列的《戚继光评传》,2001年出版了校释的十四卷本《纪效新书》,2003年出版了《戚继光传》,2004年出版了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戚继光评传》,2007年出版了《戚继光兵法新说》。

这次撰写《戚继光大传》就是在上述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1996年出版的兵家系列的评传,一是受当时文字的限制,二是当时研究不够,写的比较简单。2003年的《戚继光传》,军事思想部分写得不够。2004年的《戚继光评传》,因是思想评传,事迹部分写的又比较概括。此次写大传,尽力弥补前三部书的不足,反映我30余年对戚继光研究的成果。但因自己水平有限,书中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乃至错误,敬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不少同志的帮助。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的陈大元同志给了我亲自到戚继光战斗过的浙江、福建和蓟北大地实地考察和了解戚继光业绩的机会,社会科学院的张德信、王熹和蓬莱的李克同志给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值此完稿之际,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

2012年12月1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