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之心》是一本游记散文集。作者曾郁雯多次游历京都,描绘了京都五大区的著名景点的秀丽风景,以及关于它们的人文掌故。本书还介绍了京都地方特色小吃和著名的休闲旅店,记述了旅途中碰到的人,遇到的事情,以及作者对生活的思索。
超级畅销书《门外汉的京都》、《台北小吃札记》、《理想的下午》的作者舒国治作序推荐——用最细密华美的文字,还原禅意十足的京都,曾郁雯是最适合记录京都之美的华语作家。
| 书名 | 京都之心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曾郁雯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京都之心》是一本游记散文集。作者曾郁雯多次游历京都,描绘了京都五大区的著名景点的秀丽风景,以及关于它们的人文掌故。本书还介绍了京都地方特色小吃和著名的休闲旅店,记述了旅途中碰到的人,遇到的事情,以及作者对生活的思索。 超级畅销书《门外汉的京都》、《台北小吃札记》、《理想的下午》的作者舒国治作序推荐——用最细密华美的文字,还原禅意十足的京都,曾郁雯是最适合记录京都之美的华语作家。 内容推荐 《京都之心》作者曾郁雯耗时十年游历京都五大区,以其深情的心灵之眼,透过镜头、散文与诗,不仅纪录了鲜明的四季变化,更捕捉到让人五感复活、身心安顿之纯粹,那是令人倾往的京都之心。旅人与历史的对话,似与情人倾诉又似独白的诗篇,有了思念与记忆的温度,彷若在游历间,获得一种心灵沉淀的疗愈。 目录 山宿秋红 食乐地图 祇园 石塀小路 河原町 锦小路通 乌丸通 京都车站 旅人心愿 清欢 和の纸 京都之心 古都 暗香浮动宇治川 《源氏物语》千年纪 野菜三千 月渡岚山 花开一瞬 东本愿寺 落英缤纷 樱之夕颜 椿神走过 仙客来了 天光倒影 寻找茂庵 空间之美 三十三间堂 屋顶花园 大原之气 花香相迎 为你等待 夏日已远 吾心所愿 晴鸭楼前秋无声 斩樱 梦泊神户港 奥之细道 行 浪 苔 柿 侍 湖 雨 阁 露 濑 京逸品 风球 清水烧 一泽帆布 祇园小镜娃娃 影·色 爱,很简单 七色叶 台北,幸福吗? 直哉的书斋 雨织锦 等待幸福 朱颜 樱吹雪 红牡丹 四季素描 跋 美质归返 附录一 日本史简表 附录二 京都旅游信息 附录二 京都示意图 试读章节 京都之心 在京都,很容易找回自己的心。 每次搭JR,一进站,常有回家的错觉,仿佛这些年在台北过度忙碌的生活,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补偿。 我总是睡啊睡,不断地昏睡,睡到传统小旅馆的老板娘忍不住说:“今天已经不下雨了,你应该早点出门去玩!”殊不知她一将早餐从榻榻米上撤走,我马上又把枕头、被褥铺回去,倒头再睡! 住这种小旅馆更像回家,可以跟老板娘耍赖撒娇。半夜溜出去吃拉面,还可以借穿他们的木屐,在寂静的巷弄,任由“喀喀喀”的声响,伴随一路夜色与月光。 这里的人很安静,大概观光客太多太吵,京都人变得格外沉默。沉默很好,很珍贵,尤其在台北,台北人已经忘了这两个字的存在,在喧嚣的背后,隐藏巨大的孤独,又深怕被识破,只好不甘寂寞,或不甘示弱地虚张声势。 从虚张声势的银行逃出来,我通常先去郑大哥的P咖啡馆小坐片刻,不早不晚,几乎都是要命的三点半过后。高高瘦瘦的郑大哥系着洁白围裙,从不问我要喝什么,因为他知道只有加上浓浓巧克力和奶香的摩卡,才足以松弛我紧绷的神经。 他总是弯着腰,认真地站在吧台后,在打得浓稠绵密、几乎吹不动的奶泡上,做出不同图案的拉花。嘴唇上沾着白白的奶泡,舌间滑入甜甜的巧克力和苦苦的咖啡,就像那时候为事业、家庭奔波的滋味,只有那杯神奇的汁液可以拯救我的灵魂。 郑大哥与他的妻子酷爱旅行,每隔一段时间,只要看到铁门上贴着大字报,就知道这对顶客族又跑出去逍遥了!等他们回国,大伙挤在吧台前吱吱喳喳,不管旁边的人认不认识,一起轮流看照片,交换意见,久了,盘据吧台的那群人,就变成有点熟又不太熟的朋友。 这些有点熟又不太熟的朋友,出国旅行时,也会寄明信片到店里,郑大哥把这些信件或照片用磁铁吸在咖啡机侧面,有兴趣的人就会主动探问,然后大伙又可以开始热烈讨论,在咖啡凉了之前。 P咖啡馆成了候鸟休息站,客人来来去去,却不曾忘记这里。十几年前台北刚刚吹起意大利咖啡潮,沉迷于“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前往咖啡馆路上”香醇氛围中。后来我的人生不再那么苦涩,不需要那么甜的摩卡,郑大哥悄悄为我换成轻松惬意的拿铁。 直到有一天,突然非常想念P咖啡,坐在熟悉位子上,才知道咖啡馆竟然已经换了主人!P几乎保持原貌,手上的咖啡依然顺口,却喝不出相同味道,心里酸酸的,加再多糖也无用。 在京都的锦小路,我依然扮演夜行动物。新旧交错却不唐突的街道,住家与商家和平共处。几乎所有的店都已打烊,我却被“茑家”咖啡的橱窗吸了过去,幽幽一盏小灯,留给客人Windowshopping,三格木制橱窗,放满各式各样精致的咖啡杯盘、水晶酒杯、荷兰冰滴咖啡壶、还有一个古老座钟,好像每件东西都藏着故事,下定决心一定要来这里喝杯咖啡再回台北。 隔日再访,店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有着京都人惯有的腼腆与沉默,不太理会客人,安静埋首工作。一屋子都是他们在世界各地旅行时收集回来的咖啡杯,整齐有致地排列或悬挂在吧台四周,每一套都值得细细观赏。小厢房还悬着一尾铁鱼,那是日本老式建筑中,用来勾住炉灶上茶壶的装饰,最令观光客疯狂。 我客气地询问可以拍照吗?老板很严肃的煮完咖啡后才笑开一张脸。咖啡如果煮得好,黑咖啡就很好喝,喝完之后唇齿留香,连空杯子都是香的!在茑家,再次体会。 来年春天重返京都,这次虽不住锦小路的老旅馆,依旧摸黑寻了去,茑家果然又早早打烊。春雨绵绵,走在光滑湿亮的石板路上,空气中仿佛飘着去年春天咖啡的香味……我又想起P咖啡馆,如果郑大哥还是主人,一下飞机就可以朝他的店奔去,一解咖啡相思之苦。 茑家,你一定要好好地继续下去,今年秋天,我将去狩猎红叶,你一定要耐心地等待。旅人的魂萦梦系,常常是那个城市的气味。 京都之心,来自岁月的坚持。 P46-50 序言 说不尽京都迷人 京都一晃眼又好两年没去了,却不时思念及之。我常想,为什么总是京都?为什么? 想来想去,我想最主要的是,它太像可以所有中国人偶要一去探看的故乡。 怎么说呢?一、它可以全面地、安安静静地让你细细端详而丝毫不被惊动。你的长相完全融于其间,不被视为西方外地之人。正由于你不受盯看,是以方得从容参详。二、只要不开口,你所收得的京都,便是最视觉之京都。而纯粹视觉下的京都,我以为正是京都的最高美感。然则此种纯粹眼睛收得之京都,必须闲闲得之,必须不被别人盯看。三、京都之最美,常在于古寺、名所观赏中途,穿街走巷所不意经过的零星片断的景致。此等景致,不是你曾于唐宋诗文读过,便是你童时上学放学田野阡陌走经,这诸多绿草野花、小桥人家、店窗肆帘、短岗土墙,便是我等外国人亦可视作故乡之最佳家山乡田也。 然如此这般的京都,或只有“在京都过寻常人家日子”之人才可获得。我等外地游客岂能妄想?看来只好扮演。 扮演,要诀在于不贪多。亦即,每日去的景点,尽量少。 例如去岚山、嵯峨野,只去一个寺院,如常寂光寺。天龙寺、大觉寺、二尊院、化野念佛寺皆不去。再就是,只选几处闲逸小区块散步,如自小督庵往吉兆附近的保津川边走走看看,如天龙寺北门的竹林,如大泽池周边,如落柿舍左近的菜畦人家,如濑户川北面的乡舍田畴。 例如去宇治,只在宇治川两岸慢慢荡步。北岸的静美人家,南岸的土堤树影,皆是几百年因缘际会沉淀下来的至佳胜景,世界之大,没有太多这样美妙的又有山水又有人烟的所在。即使没去平等院,没去源氏物语博物馆,宇治已足以让你悠闲徜徉一整个下午了。 例如一早至北山通的植物园北门前的“进进堂”二楼吃早餐,面包种类繁多。再散步至贺茂川边,南行,先逛东岸,再逛西岸(如加茂街道),出云路桥左近最值伫足,可深深大口呼吸。若遇隆冬,偶飘雪,一触川面便化,幽清极矣。 例如去奈良,在最无人时分,伫足猿泽池畔,亦可高高站于东北面的阶梯(通往五重塔者)上,可细细体会一两百年前江户小说的典型场景。自一の鸟居,穿过江户三旅馆的木屋群落,东南行,至浮见堂,再往志贺直哉旧居,这一路上,树林景,池塘景,民家景,俱最洒然。奈良公园,处处可流连,尤以二月堂向西向北稍走,景最雅驯,大汤屋、钟楼可略看,正仓院这大木架床式仓库建筑,可远眺。 例如每月二十五日去北野天满宫,逛古物跳蚤市场,一两小时逛完,可至北野白梅町站,乘京福电铁这种小火车,慢慢吞吞地坐个四站,至御室前,此站正对着一座寺院(仁和寺也)的山门,何等凡俗的庶民街坊小景,却又是何等独绝天成的至妙奇观。这节小火车可一直坐至岚山,车窗外全是伸手可及的寻常百姓与店家。这一路上,即使不去龙安寺,不去等持院,不去金阁寺,不去妙心寺,亦绝对是一块令人怡悦的京都。 要能舍得,才更有获取。近读曾郁雯新书《京都之心》,发现她玩赏京都每日只专注一二件主要事,竟是感触极深。关于食物,名目细细描写,材料花色娓娓记录,或许有赖她的勤于拍照,勤于做笔记,甚至有赖于她的不厌其烦的询问。关于日本人的体贴,或日本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腻设计,她巨细靡遗,尽看在眼里;或在于郁雯自己便是来自很懂体贴的家庭,自己原是享受体贴也享受贡献体贴的一个佳美生活实践者。 郁雯或许对于美、对于物质、对于生活,有极高的着迷,有极精密的凝视,有极探根索柢的好奇心,这样的人,日本,或说京都,于她真是再理想也不过的地方了。 她写到吉田山庄,我经过多次,从未进去。她写晴鸭楼,写好些个料理旅馆,皆有意思之极,教我这个一家料理旅馆亦未下榻过的门外汉亦不禁心生羡意。尤其她说早上起不来,可以赖床而女中亦不来催促,与深夜套上旅馆拖板往墙外深巷吃宵夜,更是令我常住晚上有门禁而早上十时前必须离店的这种小旅馆住客感到汗颜之极:于京都太不晓缱绻人情之享受,只一意拘守简俭、屈就于日本人冷峻之无谓惯律,太不值也! 加上她写景有一股跃跃欲喜(因出游太兴奋矣)的笔意,毋宁暗合“和风”的轻巧灵动(像描写某人用“寡言毛衣男”字样)。她写京都“煮妇”喝百货公司地下楼的下午茶,“聊啊聊,聊到该准备回家煮饭了,会突然回魂,马上作鸟兽散”,去买“半熟品”,“回家加工几下,就不会被发现整个下午打混的秘密”。说到吃汤豆腐,“先回旅馆冲个澡……记得千万别喷香水”。 她的生活实情感受恁是饱满,很自然便能道出“宇治……和故乡三峡很像”这样生动之譬喻,太多太多字里行间对游赏异地千花万草的无尽感激与人生在世的知足满意,这才真是旅行写作最富深情之流露也。 舒国治 后记 美质归返 假使文学呈露的是生命的真情实意,那么对于一颗自年少青春即倾往文学的隽永之心,哪怕由于红尘行走,现实呈碍,奔波于世俗营碌之余的夜晚到临,倦颜回眸,心所惦念的,竟就是案头未读完的小说,几年未竟的稿笺。 飘移在作家与珠宝设计师这两个角色之间的郁雯,十几年来大约多少遭受到这种似乎矛盾的困境。文学毋宁是作家少女时代誓言的终生志业,时往昔移,而今颇有创意声名的珠宝设计师头衔,亦为这生在北台湾古镇三峡的美质女子累积评比极高的人生指标,但只有她明白,她那慧黠美丽的心,终将归返文学。 2005年初夏开始发表在《中华日报·副刊》以及《皇冠》上的映象诗文,令人惊艳的“京都系列”将春末北国樱季、古街、旅人心境,透过纯净含带人文素养的历史情怀之映象,加上神来之笔的短诗,引领读者自然心领神会的融入京都景色情境。郁雯以此宣告,从此决意重返文学。 十多年来,这毕业于台大历史系的三峡女子,拥有着:GIAGG(美国宝石学院一一研究宝石学家)位阶,终日置身于华丽的晶钻之间,她却永远不忘以文学的美质,思索如何在珠宝设计上予以人文素养,不重俗艳宁取高洁,在《珠宝,女人最好的朋友》一书,当可见其创意与文学相融无碍的圆满。 以秀异的摄影留下“京都”的前两个月,她人在冬寒雪冻的布拉格,再往前推移几年,郁雯则远赴意大利……也就是说,在她奔忙于珠宝设计事业之同时,念念不忘的仍是久疏却眷爱的文学书写,她以旅人的身姿勇往直前。 90年代,这位追随着国宝级偶戏大师李天禄先生,为求近身采访远赴法国的作家,初试啼声,以四年光阴,完成了如今允为珍贵史料的《戏梦人生一一李天禄回忆录》,而后陆续可见她的长篇小说《阿足——台湾的母亲》、《爱情是毒药》,散文集《鲸鱼在唱歌》等,那大约止于1998年,此后郁雯似乎与文学全然失约。 失约并非告别。在2005年春归返文学的前几年,她在影视编剧的另一角色印证着坚定而美丽的许诺。电影《天马茶房》剧本入围金马奖,令人意外的是,如今传唱不休的《幸福进行曲》让郁雯获得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而她为故乡三峡所填词的《阿嬷的雨伞是一朵花》亦受到2005年金曲奖入围肯定。 据她所言,这是她至今仅仅写过的两首歌词,其实无非出于对文学的殷切期盼,仿佛坚信,书写,正是她实践理念的方式,由此可见这外表温柔,内在执着的作家兼珠宝设计师,对于她一生所坚持的文学眷爱,有着巨大的期待且有着无限之可能。 归返。有心的读者多少能够循着郁雯映像的呈露而寻得文学脉络;这是相异于一般摄影者以景观心的逆向,也就是说,她在按下快门的刹那,事实上早以文学思索予以构图在心,所以映像的文学美质显得格外纯净、内敛。 郁雯从不讳言,昔日诸如收录在《鲸鱼在唱歌》散文集中的“城市书简”系列连作,是在方刚创业的珠宝设计及为生活需索,必得奔波的苦涩忙碌里,在台北东区工作场域间,得以偷闲得暇的书写,对她已是最大的慰藉。无奈面对现实中的纷扰,她由断裂的文学书写中。提示自我切不可失去文学的美质。 美质。正是郁雯可贵可感的终极价值。 文学。在这贪婪浮华、是非不明、价值混淆的台湾社会,怕是无以为继却又是暗夜仅有的微弱烛光。对倾其半生所爱的文学许诺,郁雯却显得格外的坚持,那种自许无可比拟。 郁雯之值得重视,在于初写就呈现自我形塑之风格。这是文坛少见的异数,她如同珠宝专业般切割映照凝看,映象构图、诗文布局,自有她一种独特诠释的美学,耐人寻味。 如果自我期许,四十岁后生命之抉择,珠宝设计师是红尘角色之外,“文学作家”想是这美质女子下半生誓言奋力的终极指标了。文学之路,无以一蹴而就,必得长年累积、蕴育,足可庆幸的是郁雯已在二十年前逐步出发,那么虽说中途略辍,再启脚程,相信思维必然更臻进境,身影必然更为漂亮而沉稳。 小说《阿足——台湾的母亲》及《爱情是毒药》多年前已预告她不俗且蕴含的文学才情,岁月沧桑必然让按捺、隐忍多年的作家更为练达涵融。是以,读者以惊艳有别小说、散文之“京都系列”的映象文学,自是郁零归返的重大喜讯。 布拉格冬雪,京都之春。一定程度的氛围里,感受到樱与山茶花在微冷乍暖的大气里隐约的喘息、呼吸。必须从纯净的文学思索去探询作家何以显影风景配以诗情?图文捧阅之间,影与诗合一,抒情其外,人生况味其中。 归返文学的郁雯,竟以如此漂亮、纯净的方式宣示,往后想必更有深邃而可期待的散文、小说一一呈现;不再辍笔荒疏,相信从文学里,她与生俱来的美质应会给予沉寂的台湾文学一种另类的新姿。近观新出版的图文书《今天是幸福日》只是启幕,舞台才正开演。 文学既是一生最美丽的恋人,蛰藏多年决意重新归返的作家,如同远游还是必得回家的旅人,郁雯的美质,必然会在书写中重生。 林文义 原载2005年9月2日《中华日报》副刊 书评(媒体评论) 郁雯或许对于美、对于物质、对于生活,有极高的着迷,有极精密的凝视,有极探根索柢的好奇心,这样的人,日本,或说京都,于她真是再理想也不过的地方了。 ——作家舒国治 如果说舒国治美在个性,曾郁雯则是美在灵性。《京都之心》摆脱了历史与知识的沉重包袱,行游于一座犹如唐朝古装片的古城,于心灵与感官,都是—场美不胜收的盛宴。 ——台湾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瑞芬 文学即是一生最美丽的恋人,蛰藏多年决意重新归返的作家,如同远游还是必得回家的旅人,郁雯的美质,必然会在书写中重生。 ——作家林文义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