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L.夏伊勒著的《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是由大量一手资料写成的一本纳粹德国崛起的历史记录。资料翔实、文笔流畅优美,有很强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在1941年7月第一次推出就成为超级畅销书,至今畅销不衰,是夏伊勒作品中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本书是译者张若涵全新修订版。
| 书名 | 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美)威廉·L.夏伊勒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威廉·L.夏伊勒著的《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是由大量一手资料写成的一本纳粹德国崛起的历史记录。资料翔实、文笔流畅优美,有很强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在1941年7月第一次推出就成为超级畅销书,至今畅销不衰,是夏伊勒作品中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本书是译者张若涵全新修订版。 内容推荐 威廉·L.夏伊勒著的《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是作者1934-1941年间作为驻德国记者,在纳粹德国耳闻目睹的原生记录;是一部痛惜野蛮战胜文明的有温度的历史记录。 《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前传,后者有大段内容直接引自前者。本书有非常丰富的一手资料作为支撑。夏伊勒以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协和广场暴乱、德奥合并、捷克斯洛伐克被瓜分以及纳粹帝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书中还记录了涉及波兰战役、苏芬战争、挪威战役、西线战役和英吉利空战等事件的大量珍贵史料。夏伊勒作为一位记者,还对二战初期战事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尽管他并非军事专家,但在战略问题上却颇有见地,其敏感性和预见性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对于研究二战史极具借鉴意义。 本书1941年7月在美国推出后立即成为畅销大众类图书。至今仍在世界长销不衰,是夏伊勒作品中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目录 第一部分 战争前奏 第二部分 战争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洛雷特·德·马尔,西班牙,1934年1月11日 我们的钱用完了,后天我必须回去工作。我们还没有过多考虑此事。来了一封电报。一个工作机会。《先驱报》驻巴黎分社提供了一个不怎么好的工作机会。但在能使自己处境好转前,倒是可以解决眼下危机。 于是,就结束了我们曾经历过的,最好最快乐最宁静的一年。这是整整一年的超脱尘俗,是我们的“安息年”,我们住在西班牙小渔村,幻想独立于外面的世界,独立于事件、人群、老板、出版商、编辑、亲戚和朋友。这当然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我们也不愿总这么下去,但如果不是积攒的1000美元突然贬值为600美元的话,我们还可能再待些时候,等待更好的工作机会。我觉得休息一段时间的确很好。1930年到1931年,我在印度、阿富汗工作,因疟疾和痢疾大伤元气,现在才得以康复。1932年春天,我在阿尔卑斯山滑雪时出了事故。当时我甚至可能完全失明,幸运的是最终只瞎了一只眼。 刚刚过去的1933年,可能不仅对我们个人而言是转折性的一年,对于欧洲和美洲而言也是如此。罗斯福在国内的做法几乎带有社会和经济革命的味道。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执政已整整一年。在维也纳的记者朋友报道说,法西斯势力正向奥地利迅速蔓延,其形式是柏林的,但有当地宗教色彩。在西班牙这里,革命正在变味。右派政府的希尔·罗夫莱斯和亚历山大·勒鲁瓦似乎倾向于恢复王权,或是模仿意大利建立法西斯国家。也可能两种方法都采用。1925年,我在21岁时首次去巴黎,像爱一个女人那样爱过她,但我后天将去的巴黎将完全不同。对此我不抱丝毫幻想。看上去似乎我们正在返回的世界,与一年前我们收拾衣物和书籍由维也纳来西班牙时相比,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世界。 我们是在由巴塞罗那出发沿着海岸远足时,偶然地发现了洛雷特·德·马尔。它离铁路约5英里,在比利牛斯山脚下,位于广阔的沙滩上,几乎像月球一样荒凉。苔斯立刻便喜欢上了它,我也是一样。我们在海边发现了一所配家具的房子,有3层楼,10个房间,两个浴室,中央供暖。当房主说每月租金15美元后,我们预付了一年房租。我们的开销,包括房租在内,平均每月60美元。 在过去12个月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呢?并不很多。没有什么伟大的成就。我们每天游泳4、5次,从4月可以游到圣诞节。我们去延伸到村庄和海边的比利牛斯山麓远足,途经无数橄榄林、栓皮栎林和白色农舍,往往流连至次日方才返回。每次爬山,我们都爬到山顶,那里春末秋初皆白雪皑皑。我们还读书。当每晚都要用电报发稿,而且不停地从巴黎到伦敦再到德里时,我几乎没时间阅读。我自己的书单包括:一些历史书、一些哲学书以及斯本格勒的《西方的衰落》、托洛茨基的《俄国革命史》,还有《战争与和平》以及一战后最有创意的法国小说家塞林纳的《茫茫黑夜漫游》。另外,还有威尔斯、萧伯纳、埃利斯、比尔德、海明威、多斯·帕索斯和德莱塞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作品。有几位朋友来访并小住,包括杰伊·艾伦斯、罗素、帕特·斯特劳斯,以及路易斯·昆塔内拉。后者是一位极有前途的西班牙年轻画家,也是狂热的共和主义者。安德雷斯·塞戈维亚则与我们比邻而居,晚上常常过来聊天,或是拿着吉它弹奏巴赫或阿尔贝尼茨的作品。 在这一年里,我们有时间相互了解,游荡玩耍,畅饮美酒,享受美食,下午去看斗牛,晚上去巴塞罗那逛华丽俗气的唐人街;有时间去感受色彩,群山的橄榄绿,春天地中海无与伦比的蓝色,以及马德里那令人惊奇的、凄凉的、灰白色的天空;有时间去了解西班牙的农民、工人和渔民,他们极为自尊、富有勇气且诚实正直,尽管过着悲惨的、半饥饿的生活;有时间去普拉多博物馆和托莱多城欣赏格列柯的作品,其形式和色彩的包罗万象使我们为之折服,在意大利曾看过的所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甚至包括达·芬奇、拉斐尔、提香和波提切利在内,与其相比都显得苍白、贫血。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年。(P2-3) 序言 大多数日记可能都不是为出版而写作。它们不会考虑读者的眼光。它们是个人的、私密的、可信的,是作者的一部分,最好远离粗鲁的外部世界。 这本日记并不想伪装成上述那种类型。可以肯定,它是为我个人喜好和心灵平静而作的记录,但是完全坦率地讲,也曾想着某一天其中大部分内容可能会出版,如果有出版商愿意将其付梓的话。显而易见,这倒不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对于公众或其中某类群体存在什么重要价值。我这样想的唯一理由就是,由于机遇和我所从事工作的性质,使我得以有绝好的机会,可以对欧洲事务进行逐日的、现场的记录。当时,这个欧洲已经处于痛苦之中,并将在未来岁月中一步步地、无可挽回地滑向战争和自我毁灭的深渊。 因此,这本日记的主题,除个别情况外,并非是其主人,而是他以日益增长的兴趣和恐惧所观察着的欧洲,看着它在30年代后半期疯狂地沿着通往哈马吉多顿的大道狂奔。欧洲大陆动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个国家和一个人。那个国家即德国,那个人即阿道夫·希特勒。我在国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那个国家及那个人附近度过。正是在这一有利位置,我看着欧洲民主国家摇摇欲坠,直至最后崩溃。她们的自信心、判断力和意志力逐渐瘫痪,由一个阵地撤退到另一个阵地,直到全面失败,只有英国除外。在那个极权主义堡垒中,我可以观察到希特勒是如何以一种玩世不恭、粗鲁野蛮、坚定果敢的风格行动。他头脑清醒,目标宏大,可以说欧洲自拿破仑以来就未曾见过。他由胜利走向胜利,统一并重新武装了德国,粉碎并兼并了周边邻国,直到第三帝国成为大陆的军事统治者,大量不幸的人民成为他的奴隶。 我对这些事件作了逐日的记录。不幸的是,一些原始记录已经丢失;有些则被我烧毁,以免其和我本人都落入盖世太保的魔掌;有些事我不敢写下来,试图记在脑海里,以便日后安全时再作记录。但是,大部分记录和所有广播稿都被我偷运了出来。在可能存在错误之处,我引用了自己写的电讯稿和广播稿作为补充。有少数几处地方,我不得不根据记忆重新回顾当天的事件,尽管很清楚这种方法的缺陷和保持绝对诚实的必要。 另外,德国国内一些人或有德国亲戚者的姓名,或被隐去或用与其真名无关的字母代替。盖世太保将不会发现任何线索。 查帕奎阿,纽约 1941年4月 后记 《第三帝国的兴亡》是夏伊勒代表作,《柏林日记》则堪称其前传,重要性自不待言。 这本书比较全面客观地记述了上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政局及战况,文笔细腻生动,颇具欣赏价值。关于希特勒的内容是个亮点,描述准确生动,分析鞭辟入里。在战略问题上的敏感性和预见性令人称奇,相当准确地预测了战争走向。预测战争的难度,不亚于预测天气。张伯伦、希特勒、斯大林等大人物,都在这方面栽了跟头闹了笑话。据说,中国有许多股神,能够准确预测股价。那么,夏伊勒准确预测战局,似乎也可称为战神。 夏伊勒确非凡人,其实相貌平平,是个矮胖秃顶独眼龙,但在欧洲混得不错,可以说是风生水起。风光旖旎的日内瓦湖畔有他温暖舒适的家,本人则穿梭于柏林巴黎罗马华沙维也纳,出入于豪华酒店,交游尽名流美女,在瑞士草坪打高尔夫,在法国山村痛饮红酒,闲时写作小说戏剧,有空也不忘参观博物馆,自信地对大师画作发表权威性看法。在工作中,夏伊勒采访过无数总统首相总理甚至罗马教皇,与希特勒戈林希姆莱戈培尔经常亲密接触。他出手豪阔,苏芬战争时,两天通讯费就达1500美元,约值70两黄金。行踪诡秘,眼线遍布德国各地,甚至总理府内部也有线人,时常琢磨刺杀希特勒的方法,播音时会暗示英机快来空袭,抑郁时则诅咒德国人全都炸个粉碎。夏伊勒还是个军迷,在德军参谋陪同下走遍战场,对军事形势进行颇有见地的分析,谈及如何打胜世界大战则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刹不住闸。奇妙的是,夏伊勒身上也有浓浓的公知范儿,永远年轻,永远正确,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夏伊勒听着戈培尔的演讲忍不住笑了。我看着夏伊勒的日记忍不住也笑了。华丽词藻精心编织的漂亮外衣下,包裹的无非是一具赤裸裸的帝国利益。否则,谁又会一掷千金供他挥霍,允许他日夜驰骋于纳粹心脏中呢? 重温当年欧战,同亚欧大陆另一端相比,几乎是惊人的相似,只不过晚了几年而已。难道大自然在这方面也讲对称?这确实值得深受人民爱戴的专家们深思。一方心怀侥幸,步步退让,一方志得意满,步步紧逼。最终退无可退,避无可避,双方在懵然中迎头相撞。当然,也有不同之处,那就是亚欧大陆东端的战事,更加漫长、血腥、残酷、可怖,以至于夏伊勒会写下如此绝句:“甚至中国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人道灾难!”相比欧洲诸国迅速土崩瓦解,中国抵抗到底直到最后胜利,表现真不可同日而语,后人尤不宜妄自菲薄。此书为十年前所译,世易时移,年龄渐长,几乎将其忘却。赵超编辑联系到我,希望再版此书。的确,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一切都如山岳般古老。历史的车轮转动了近百年,竟然几乎又回到了老地方,只不过更换了舞台和演员。当年错综复杂阴险肮脏的国际权谋,如今就在床榻边活色生香再次上演。世事如棋,但规律不变,无非利益争夺。温习旧棋局,有助于赢得新棋局。再版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 为方便阅读,在文字、注释上作了些润色修改。水平有限,敬请指正。 张若涵 2016年11月7日夜于金山 书评(媒体评论) 威廉·夏伊勒是大量历史事件的第一亲历者。这使得他能以超乎寻常的熟悉程度来评说希特勒的德国……他没有忘怀也没有原谅纳粹。 ——威廉·曼彻斯特 关于第三帝国的崛起,决不会有美国人写出比这本更好的书了。本书对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的描写既扣人心弦又让人肝肠寸断。 ——拉玛尔·格雷厄姆 如果真的存在20世纪版的尤利西斯,他必是威廉·夏伊勒无疑。 ——《休斯敦纪事报》 一个民族到底要在精神上沦落到何种程度,才能在这个无赖身上看出一个领袖的模子,看到令人追随的人格魅力? ——卡尔·冯·奥西茨基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