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琪作品系列”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作品集共6本,写作时间跨度20多年,自1991年始,至2015年止。这套作品集,是对尚德琪业余写作和职业写作的一个总结。
本册《态度》是新闻专栏评论集,基本上都属于“专栏评论”。
| 书名 | 态度(精)/尚德琪作品系列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尚德琪 |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尚德琪作品系列”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作品集共6本,写作时间跨度20多年,自1991年始,至2015年止。这套作品集,是对尚德琪业余写作和职业写作的一个总结。 本册《态度》是新闻专栏评论集,基本上都属于“专栏评论”。 内容推荐 尚德琪,现任甘肃日报社文教部主任,高级编辑,2007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是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态度(精)》主要内容是收录了尚德琪先生20余年来在报刊上发表过的130余篇精品杂文,这些杂文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笔锋犀利,弘扬社会公平正义,鞭挞丑恶的社会现象,针砭时弊,深入人心,表现出作者不凡的时代思维和独到眼光,抒发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目录 关于品格:一个人得有点精神,一个地方得有点精神,一个时代也得有点精神 得与德 始终想到“最低”处 少喝白酒 “文化下乡”与“乡下文化” 平凡的意义 多结几个“穷亲戚” 蓄积文化素养 守住人的“底线” 做个文明的“上帝” 走出演播室 让街道风景更美丽 绿色的魅力 “形象”的回归 舆论的力度 在岗须想下岗时 总想起那些“背地”人 黄河岸边是家乡 走进群众心中 管住自己的嘴 给农民一个精神支点 关于水的话题 西部的颜色 寻找西部的诗性 认识自己 把话讲短 植物之美与生态之忧 说“活” 说“实” 微笑,并保持微笑 哪些小事打动过你 道是无情却有情 农民的影响力 减负与减人 “村官”数量与村民利益 粮农的账本伤人心 总理下乡的启示 可贵的下降与可怕的统计 给穷人以信心 让农民进入角色 认识农民工 人人都是观察员 节约是清洁的“近义词” 泪在飞,是因为爱在飞 心在一起.所以力量在一起 心随“祥云”一起飞 没有“如果” 养活自己是就业第一义 一份感动,一份正能量 敬重逝者,就是敬重生命 汉字的魅力 时间都去哪儿了 “之最”与“之先” 说“序幕” 考察“小事” 65年,和你在一起 乡愁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城镇化不是乡村的对立面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生活的城镇化 关于规则: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与钱有关,但钱的后面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 “说明会”为啥怕提问 缩小差距,先得知道差距 因为人碰不过车,所以…… “危机意识”不可少 此“三毛”与彼“三毛” 再说此“三毛”与彼“三毛” 小商品与大市场 先把地种好 关注农村大市场 广告的品位 给庄稼人一双慧眼 再说善待农民 花钱不是个小问题 一“卖”岂能“了” “虚胖”与“浮肿” 世纪末的性病广告 论再就业二题 “小舢板”绑不出“航空母舰” 低价才是硬道理 “经济”杂谈 管理就是用人 狼论 金融是经济最敏感的部位 篮子与鸡蛋 公平竞争与双向选择 为“公司+农户”求和 卖的东西都是“货” “痰价”几何 铜板的另一面 “非典保险”的勇气与理性 “以查代治”猛于虎 道路安全的柔情杀手 “开”什么“发”,而且“区” 消费贷款与贷款消费 理性的自律 谁吹的泡沫由谁吹破 政府的态度与房子的价格 “过冷”是因为“过热”过 听起来有意思,做起来没意思 “500元免赔”是为了更保险 “兰市泡沫”在眼前 “零”的背后 带薪休假:自助比强制好 “推几年再说”不是个好主意 有最低标准,也应该有最高标准 穷人没房子也没“票子” 谁想到请克林顿来剪彩 关于社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当事人,但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仅仅与当事人有关 话说“复位” 阴魂不散的“47号文件” 从“不灵通”走向“全灵通” 谁让拍卖陷入悖论 让“非典”个案成为标本 经营权与车份钱 谁连累了谁 “发现一个查一个” 鼓励专家争论的真谛 并非“扩招”惹的祸 “另类商标”能走多远 论文这根“硬杠杠” “包老马”还是“炒老马” 市场的权威 “误读”还是“误写” 日常态度对“艾滋” 为什么总是“政府发丧”? “宝马案”如何善后 地方保护的背后 谁能把“琼花”怎么样 撒谎何以成“依赖” 有多少乞讨者愿“打工” 为什么会“赔本” 风险怎么化解 “天价月饼”无法无天 “霸王”并不止于“条款” 警惕政府信用的盗用与滥用 城里人为什么不幸福: 银行.给穷人借点钱 “谢绝自带酒水”该不该 英语“巨无霸” “房产新政”的力量 商人与富人的一种默契 关于矿难三个细节的追问 “油荒”是媒体炒出来的吗 排行榜的“阴谋” 如厕收费也需“人性化” 请关注农家资产 信用公开的力量 谁忍心谋杀斑马? 成立个“讨薪办”如何? “私了”未尝不可 “轻敌”决不是自信 最理智最实用的公开 对“开票”的理性思考 救助不是另一种施舍 经济事件与“破财消灾” 商品房与住房消费 是成长还是死亡 该谁做的事谁做 公交是私车的替代品吗 为什么会演化出一场“战役”? 从“额外要求”到“回报社会” 农民为什么要当农民工 回流可能只是一次临时“罢工” 银行不必“跟班”政府 尊重艾滋病人还是尊重艾滋病? 控制用地欲望才是关键 亏了也是正常的 附录 浅论尚德琪的时评观 “我思考,我代言” 试读章节 始终想到“最低”处 苏延花是兰州市一位普通市民,为了给瘫痪20多年的丈夫治病,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丈夫去世后,她和婆婆、女儿相依为命,靠几百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对自己能享受低保政策一直心存感激。7月份,肉价涨得最快的时候,她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她已经几个月没有买肉了:“肉价涨了,低保金能不能涨一点呢?” 苏延花可能只是随便说说,但她没有想到,过了没几天,甘肃省政府就做出决定,为确保困难群体享受救助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今后5个月,给城市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增发15元的临时补贴。又过了不几天,国家发改委也表示,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价格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最低工资和低保对象保障标准。 低保低保,保的是最低的生活标准。但是物价一涨,有些最低的东西就“保”不住了。为了平抑肉价,政府为能繁母猪保险提供了保费补贴;为了让困难群众在肉价涨了以后仍能吃得起肉,政府为低保对象增加了临时补贴。表面看起来,这一切好像只与钱有关,但是,政策能有如此鲜活的细节,却传达出了比钱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党和政府一直把困难群体放在心上。 任何社会中,都有一些人难以照料自己;如果没有他人的关怀,他们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有尊严地生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城市到农村的延伸,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不断提高,从一个侧面表明,政府已经越来越主动地承担起了这种关怀的责任。 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就说过:“世界上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要懂得穷人经济学,首先要不歧视穷人,要最大限度地关注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而要穷人不被歧视,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能够维持最起码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一个程序的两个步骤。没有前者,后者就可能被当作“施舍”;没有后者,前者就可能被指为“矫情”。只有两者充分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尊重,真正的体恤。 从最低工资标准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廉租住房到助学贷款,从农民种粮补贴到农村医疗合作,一系列针对穷人,针对弱势群体的政策,都是在尊重前提下的体恤,在体恤基础上的尊重。这一切,不仅改变了“最低阶层”的生活现状,也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心态。 群众利益是党的“最高利益”。始终想到“最低”处,始终看到“最低”处,让普通百姓和困难群体享受到政策阳光,享受到发展成果,就是维护党的“最高利益”,就是实现党的“最高利益”。 人都会将心比心。如果一个需要关怀的人得不到关怀,他周围的人也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灰心;同样,如果一个需要关怀的人得到了关怀,即使与这个人不直接相关的人,也会感受到一种真切的抚慰。对困难群体的关心,不仅温暖了困难群众,也将温暖他们的亲戚朋友,温暖他们周围所有的人。 《人民日报》2007年9月17日,“人民论坛”专栏 P6-8 序言 写专栏评论的条件 这本书中收入的作品。基本上都属于“专栏评论”。关于专栏评论,我曾经写过一本小册子,叫做《影响力:专栏评论写作实践与研究》;还出过一本专栏评论作品集,叫做《表达》(收入其中的绝大部分作品,未收入本书中)。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是专栏评论引领我走上了新闻道路,也让我渐渐体会到了新闻职业的神圣感。 关于专栏评论,我仍然想重复过去的几个观点。 我曾在《新闻战线》杂志发表过一篇心得体会文章,其中谈到了写专栏评论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它们是: 第一,敏感性。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刺激就有反应”,思想麻木不行,感觉迟钝不行;二是“有刺激才能反应”,不能未酒先醉,不能无病呻吟。 第二,思想性。这也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多少要有一点道理”,没有馍馍就不要空嚼;二是“多少要有一点自己的道理”,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馍。 第三,个人性。这还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用自己的嘴巴说话”,不能拿腔拿调,不能鹦鹉学舌;二是“用自己的脑子写文章”,要有自己的思维风格,体现自己的逻辑力量。 后来,我在为自己的专栏评论集《表达》所写的序言中,又加了一条: 第四,正义性。这同样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道德底线之上说公道话”,不能强词夺理,不能意气用事;二是“在法律基础之上说良心话”,不能图一时之快,不能泄一己之愤。 现在,我觉得还需要再加一条: 第五,宽阔性。这也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言”,可以一事一议,但不能就事论事;二是“在一定的前景下发言”,可以就地取材,但不能原地打转。 收入这本集子中的作品,风格可能并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明确表明了一种态度。这也是这本集子之所以叫做“态度”的原因。 是为序。 尚德琪 2015年11月9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