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开慢点儿”当成耳旁风
加完油,准备开车离开,加油员对我说:“开慢点儿!”我回应一声:“谢谢。”然后缓缓起步。
“开慢点儿”这话,不知听过多少回了。探亲访友、外出办事、每一次告别,几乎都能听到这句话,而每次听到,心里都是暖暖的。
“开慢点儿”,相当于日常送客时的“慢走”,蕴含着依依不舍的感情色彩,既符合传统礼仪,又代表着现代精神文明,无论说者与听者关系是亲是疏,一句“开慢点儿”,足以从感情上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但是,一声“开慢点儿”,不仅仅是礼貌,更表达了对驾车者安全的关切。
如果开车的人切实把“开慢点儿”记在心里,时时绷紧“开慢点儿”这根弦,行车安全系数就会更高一点。路口开慢点,特殊路段开慢点,即使在宽阔的道路上也没有必要肆无忌惮地“放野马”。同样遇到意外情况,车速慢一点,就有回旋的余地,甚至可以规避事故;反之,“十次肇事九次快”,已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验证出来的事实。
本来,有关管理部门依据法规和实际情况对不同道路、不同路段的行车速度有着明确的限制,约束人们“开慢点儿”,采取这样的措施,是对驾车人负责,也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遗憾的是事关生命财产安全、违章超速行驶的事情时有发生,或者越快越好,或者争道抢行,更有甚者“勇”闯红灯,这样的行为,自然存在危险因素。
说起闯红灯,我曾在一家报纸上看到过有文章介绍经验,说红灯时做好准备,绿灯亮起立刻加大油门,快速通过路口。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几遍,觉得很不得劲。文章的作者不但对交通法规理解有误,而且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不负责任。城市道路行车本来就有限速规定,接近路口更应该减速,绝不是能开多快就开多快。有朋友说得好,“抢行无异于抢祸”,稳妥的司机接近和通过路口时往往半踩刹车,即使遇到突然情况也能泰然处之,倘若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求快,就离出事不远了,前不久所闻“绿灯头撞上绿灯尾”事件,应该就是很好的佐证。
闯红灯比一般抢行更为危险,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总是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尤其在没有监控、录像设备的路口,闯红灯现象屡有发生。我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候,曾经几次目睹一位年轻的女士硬是从逆行车道闯过红灯,那架势,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她也是到学校接孩子的,我就不理解,如此拿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安全不当回事,难道就没有人对她说过“开慢点儿”?
有人嘱托“开慢点儿”是福分,千万别听得多了就不珍惜而当成耳旁风。
放下手机,立地成佛
儿子和一位同事过马路时遭遇了车祸,儿子左腿腓骨骨折还有几处擦伤,虽然要受一些苦痛,但不幸之中的万幸是没有生命危险。儿子的同事却没有那么幸运,身上多处骨折,最严重的是头部受伤,尽管做了三次开颅手术,却迟迟没能醒来,七八天过后依然没有脱离险境。
车祸发生在一个夜晚的九点左右,第二天上午我看了车祸现场,那是马路靠近人行道的一侧,一条宽约六十厘米、长约两米的血迹,横贯自行车便道并延伸喷洒在路沿石上,令人触目惊心。看过现场之后,我很奇怪司机为什么偏离了正常的行驶方向,而且现场没有任何刹车痕迹。
车祸发生之后,司机在第一时间逃逸了,逃逸行为的确令人愤恨,但只是愤恨也不解决任何问题,医护人员、亲属、同事、朋友最着急的是救助伤员。(P3-6)
《点亮心中的红绿灯》终于付梓,我深感欣慰。
我本是一个退休赋闲的人,本可以安享盛世逍遥度日,却偏偏有码字的爱好,平日里喜欢在键盘上敲敲打打直抒胸怀,也是无心插柳,居然不知不觉成就了几本书稿。多年前,我学会了开车,加入了有车一族,在行车的实践中,免不了有一些所见、所闻、所思,而这些感悟变成文字之后,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激励变动力,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不知不觉就有了十余万字的行车感受。
近年来,私家车逐渐进人寻常百姓家,迅猛激增的汽车上路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日渐增多,怎么做一个中国好司机,安全行车、文明行车、科学行车,是广大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本书中所写的文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读者释疑解惑。
年近古稀,名与利已然淡薄,能够为社会的文明和谐贡献出绵薄之力,能够对他人安全行车、文明行车、科学行车有所裨益,我愿已足。
本书问世,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向支持本书的文化工作者和出版社表示诚挚的谢意!
开车做人中国梦
8岁那年的一天,忽然听到大街上一阵喧哗,我立刻冲了出去,眼见得一个大家伙驶过,人们在喊:“汽车啊,快来看,汽车啊……”这就是汽车呀——隆隆作响,空气中还弥漫着汽油的味道,比生产队的马车跑得快多了!
10岁那年,转到父亲工作的地方上学,跟在一位老师的屁股后面,爬上了一辆车,说是客车,却是拉货的敞篷车,叮叮咣咣,上百千米的路,时而泥泞,时而颠簸,等到了目的地,我已经吐得一塌糊涂。第一次坐汽车落下一个印象:这汽车还真是好看不好坐呢!
长大后我参了军,提了干,还带过一个新兵连,一个连的新兵绝大多数分配到了汽车连,日后这些司机见面就亲热地喊我指导员,还多次把驾驶座让出来,嚷着要教我开汽车。我可没兴趣——不可能为别人开车,也不可能拥有自己的车,学会开车有啥用?
时间一晃就是几十年,几十年间社会发展、时代巨变。年近六旬,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剩下的岁月就是为自己、为家人服务,必须与时俱进,理所当然享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该学车、买车、开车了!于是,苦战5个月,驾照到手;于是,“思迪”开到家门口,让母亲瞧瞧,让父亲坐坐,让老人在晚年也感受一下汽车时代的幸福生活。
有车,自然方便多了,走亲、访友、旅游、购物……当然,利用率最高的是接送孙女上学,除了假期和周末,几乎一天不落。
光阴荏苒,弹指之间已然十年,十年的日常生活与车密不可分。有车的日子很快乐,有车的日子很幸福,除了生活上的便利,开车的经历也让我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有些宽容不能用于自己》是我写的第一篇行车之悟,出乎意料,很快被几家报纸刊登;继而《有理让三分不是示弱》被收入专著;紧接着《停车如做人》在《新民晚报》见报后,不但被多家报刊转载,还引起众多网站的关注。我明白了:我国已经发展到汽车时代,汽车进入千家万户,怎么开车实在是大有文章可做。一方面,汽车逐步进入普通家庭,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迅猛激增的汽车上路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也日渐增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社会的文明和谐离不开交通安全,离不开交通文明。我是社会一员,我是一个开车人,有必要、有义务把自己这么多年来开车经历和感悟写出来,为建设道路交通的文明和谐,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说到中国梦,不由想起儿时的梦想。那时候人们挂在嘴边上的话是“共产主义是天堂,社会主义是桥梁”,向往的幸福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记得有一位基层干部介绍美好未来时说:“到了共产主义也有‘瓜菜代’,当然了,那时候的‘瓜菜代’只一丁点儿白菜,别的净猪肉……”那时候做梦也不敢想自家拥有汽车,可如今汽车开进家门了。毋庸置疑,社会物质文明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当年人们的预期,但按照现代人的追求,现代社会的文明不过是站在中国梦的新起点上。我们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一个经济富国、政治大国、文化强国、军事强国、美丽中国、和谐世界。这个美好、和谐的未来,离不开道路交通的发展,包括交通基础、交通工具、交通环境、交通秩序等。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维护、遵守交通法规,尊重、珍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文明和谐的交通秩序,就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具体行动。而实现良好的交通环境和交通秩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社会成员,尤其每一个开车的人都是责无旁贷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开车是一场修行》,提倡在开车的日子里改造自己,升华精神境界;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开好车,文明安全出行。这看似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人行为,但如果能变成大家的共识,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不但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交通秩序能够变成现实,而且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大有裨益,从而为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在开车的日子里,我根据自己的感悟陆续码出了一些文章,或宣传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或呼吁开车人提高自身素养,或交流开车、用车的心得体会,篇篇充满正能量,其中多篇见诸报纸、杂志与网络。出于奉献社会的愿望,我把这些文章编辑成册,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读到。书中收入的文章都是本人亲感实受,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点亮心中的红绿灯”,强调遵章行驶,突出安全行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开车是一场修行”,说说思想改造,有车了更应该有“车德”;第三部分“开车的人最应该学些什么”,介绍一些用车的基本常识。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文章中读出些什么、悟到些什么。
中国梦是每一个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也是我的心愿。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就是我的心愿。做中国好司机,“开车做人中国梦”,与各位读者共勉!
李业陶著的《点亮心中的红绿灯》为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历、观察和感悟写出的亲感实受,以通俗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或宣传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或呼吁开车人提高自身素养,或讴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篇篇充满正能量,其中多篇文章曾见诸于报纸、杂志与网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点亮心中的红绿灯”,强调遵章行驶,突出安全行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开车是一场修行”,说说思想改造,有车了更应该有“车德”;第三部分“开车的人最应该学些什么”是开车人应该掌握的基本用车技巧。精炼,实用,读者能够从这些文章中读出些什么悟到些什么。
作者提倡在开车的日子里改造自己,升华精神境界;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开好车,文明安全出行。这看似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人行为,但如果能变成大家的共识,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不但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交通秩序能够变成现实,而且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大有裨益,从而为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李业陶著的《点亮心中的红绿灯》文章篇篇充满正能量,其中多篇见诸报纸、杂志与网络。书中收入的文章都是作者亲感实受,大致分为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