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映像》是作者李雪冰的散文集,共收文133篇,包括《萝卜地》、《一只葫芦》、《听父说武侠》等,内容是对故园、土地、母亲的真实情愫的记录,是她生命维度的真切展示。作者脉承了中国现代散文传统,文字既有谢冰心的细婉,也有朱自清的生动;但更多的,还是作者自己独有的韵致。
| 书名 | 乡村映像/中国书籍文学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雪冰 |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乡村映像》是作者李雪冰的散文集,共收文133篇,包括《萝卜地》、《一只葫芦》、《听父说武侠》等,内容是对故园、土地、母亲的真实情愫的记录,是她生命维度的真切展示。作者脉承了中国现代散文传统,文字既有谢冰心的细婉,也有朱自清的生动;但更多的,还是作者自己独有的韵致。 内容推荐 中国散文的传统,是书写作者的真性情。《乡村映像》不仅是作者李雪冰对故园、对土地、对母亲的真实情愫的记录,也是她生命维度的真切展示。作者表示,生如夏花,逝如秋叶;叶落归根,自然是生命的轮回与延续,而回眸过往的生命,除了瞩目远去的故园,还有梦中的朝花夕拾。相信阅读本书,读者会看见20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北方的乡村,不仅没有“行走在消逝中”,而且与李雪冰的文字怡然相伴,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目录 第一篇 村野 拐弯 俏 货郎 联营 地蛋 棒豉 收割 蛙鸣 歇晌 炊烟 油灯 青草 韭菜 花生 搂草 萝卜地 白毛风 瓜干子 井拔凉 青口河 洗澡 撅把子 猪圈 风吼 草垛 锅屋 歪勺子 捉鱼 萝卜窖 煤炉 乡音 麻广 瞎瘦 臭孩 骂架 早点 口福 公家人 澡堂 红玲 散药 糖跩 雁阵 青目官 姐了猴 蚊子 崖头上 回到过去 第二篇 乡思 一只葫芦 嘎拉汤 苹果的旅行 忌口 咸烤鱼 包饺子 难得糊涂 烙饼 笑馒头 裙子 愿望 一对双 张老师 看电影的女孩 哥俩二人转 破案 护树 夜行 两间半 来电了 搭车 过河 会飞的鹅 冰上的“一撮毛” 鸡们物语 卖鹅 瓦盆记 烫发女孩 过节 暖 袜子里的电影票 天空之影 查票 小古书 藏书记 年画 压岁钱 小布孩 美人头 来信 讲故事的哥哥 风吹过 恋曲 县里来了杂技团 小皮鞋 舅奶奶的故事 发髻 家里来了姨奶奶 俺舅老 喝喜酒 父亲的老家 京剧缘 第三篇 春晖 听父说武侠 我有一个心愿 妈妈,你要上哪儿去啊 怀念母亲 我的母亲是支书 少年与母亲 马陵山道上的母亲 心之痛 窗外但闻风雨声 跟着母亲回老家 忙年 照相 赶饭时 善待 端午节随想 月白色短袖褂 母亲的好友 夜谈 赶车 密林深处 一床旧棉胎 回城 婚姻大事 传 迷路 梦 留下一点点 坚硬的温柔 母亲别怕 母亲的眼泪 家有少年初长成 给天堂里母亲的一封信 有娘的日子 后记 试读章节 拐弯 如果把人生这条线捋直了看,就会发现,在童年,或少年的时候,人生特别容易拐弯。一阵风浪打过来,原来是想往东去的,可是,因着这股外力,就挡不住地朝斜侧里去了。 童年的小伙伴里,就有这么一小群,按他们的智商,现在都应该是大学教授、专家才对,可令人唏嘘的是,就在童年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一起拐了个弯,朝着另一个方向去了。 这群小伙伴里,有一家人。他们的父亲,是村里有名的“酸秀才”,叫M,智商远超过一般人。不知早年受过什么教育,熏陶得一窝五个孩子,个个脑瓜子机灵,嘴皮子利索,那是忆苦思甜比较兴盛的年代。村里流传着一个段子,说是这家每次吃饭,饭菜齐备,摆上桌子,孩子们刚刚端起白米饭,就听那父亲说,且慢,先把瓜干煎饼拿上来,让我们想一想过去…… M家的梁头上,有一些被厚厚的尘土覆盖的《国语》课本。来串门的孩子们发现了,爬上梁头搬下来,争着翻那些图文并茂的字画,那些个繁体字,认起来有点吃力。正在孩子们生吞活剥地念字的时候,说也怪了,正在门边补鞋的M,接着孩子们念破的句子,不时从嘴里冒出一串话来。提一个字,知道是哪一行的,提一句话,知道是哪一篇的,真的神了。 M家的鸡也与众不同。别人家的鸡都是在鸡屋子里过夜,M家的鸡全都宿在一棵大树上。那棵大树在他们家院子南头,不知有多少个年头了,阔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像一把绿色的大伞罩住了院子和草垛。鸡们,就在那些密密匝匝的枝叶里各得其所。小时候,每次到他家去玩,总是奇怪,那些大大小小的鸡们,茶壶一样团起身体,在树杈的夹缝里盘踞着,眯着眼睛,悠游自在的样子,怎么不会掉下来? M家的孩子,有两个在村小,而且在一个班,一个叫三丫、一个叫四小。姐弟俩学习一个比一个好,尤其是算术。台子上老师题目还没报完呢,这边这个叫三丫的,已经嘴唇子一吧嗒,得数出来了。再来点复杂点的呢?嗐,越难越来劲儿,满教室里就听到三丫、四小争着报得数的声音。在孩子们大多觉得减法比加法难,除法比乘法难的时候,这俩孩子,个个都是口算大王。每当考试卷子发下来,对比周围那些画满了红叉叉的卷子,三丫、四小的卷子上,毫无例外地写着100分,字体又大又醒目,红红的。那些口拙心笨的孩子只有暗自叹气,这俩脑袋是咋长的呢。 生活如果一直是这样,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可是,不知冥冥中是否真的有一种东西,在左右人生的走向。正在孩子们羡煞三丫、四小的算术能力,嫉妒得直冒酸水,跳起来都够不着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三丫、四小的父亲死了! 那天的校园与平时没什么不同。课间,孩子们依然麻雀一样撒满了院落。唧唧喳喳的声音里,有一个声音幽幽地钻进了孩子们的耳朵。那个叫三丫的小姑娘,此刻正被一群孩子围着,煞有介事地描绘着什么,“俺大昨夜给我托了梦……”。 村里人说,M和村人一起去野地里起坟。那坟不知是哪个年代的。一群人挖了大半天,还没见底。一直干到日落西山的时候,终于看到大坑里隐隐露出了棺木。那坑有几人深,年轻人不敢下去。M下去了。待他揭开棺木,低头探视的一刹那,坑外的人就听到“啊!”的一声大叫,M双目紧闭,身体朝后“轰”地倒下了。 村里的老人说,M被陈年古墓里尸体溃烂后散发出的毒气熏死了。 M从村里消失了。这家的顶梁柱塌了。五个孩子先后退了学。梳着一双乌溜溜的大辫子的大丫头,很快在北乡定了婆家,知道的人说,那地方是黑泥糊,下一场雨,三天都出不了村。三丫、四小不久也从村小消失了。再从他们家路过时,不知怎的,院子里弥漫着一股说不出的破败之气。树上的鸡也不知飞到哪里去了。M那瞎了一只眼的邋遢婆娘斜大襟的怀敞着,半边瘪耷拉着,露出一片皱皮。那会儿,阳光已经漫过草垛。那婆娘好像才睡醒,哈连天的。从她身后的屋里,随后钻出一个人,那是村里一个有名的懒汉。知道的人摇摇头说,这家子完了。 几十年过去了。再打听这家人的情况时,村里人说,这家孩子就出息了一个,三丫。她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巫婆。 P2-4 序言 挥之不去的乡村记忆 三十年多年前,当我在繁华的都市街道上漫步的时候,望着沿街两边花花绿绿的各色店铺,心里涌起一种感觉,城市真好。三十多年过去了,近万个城市生活的日日夜夜,不知怎么的,在内心深处,竟越来越生出一种逃离感。充耳的喧嚣、浑浊的空气、灰突突的建筑,还有,人与人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隔膜,时时有窒息的感觉。 梦境深处,竟不断地涌出几十年前乡村生活的情景来。碧透的蓝天,摇曳的麦浪,浓郁的森林掩映下的村庄,还有,飘荡在村庄上空的那一缕缕炊烟,萦绕在耳畔的,那种泥土气息浓厚的乡村言语。更为难忘的,是那些与村人一起怡然自乐的鸡鸭鹅兔,那种源于生命本源的温情,使今天的我,觉得,曾经经历过的那段田园生活,真好。 现在,乡村是回不去了。听说如今的乡村,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乡村。取代蓬蓬勃勃的田野的,是一家家排放着废水废渣的企业、还有建好的,或是在建的房产,那一栋栋千篇一律的方形门窗,像一只只张开的大嘴,向世人诉着说不尽的欲望。曾经清澈的河水,日渐浑浊,水草在泥糊一样的水里,盘结着,四处蔓延。蓝天在哪里?扬起脸来,看到的,是与城里一样的雾霾。 梦回故乡。故乡只在梦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故乡的影像竞也渐渐模糊起来。似乎那些个人、物、事从来都不曾发生过。心底的深处,竟莫名生出一种恐慌。隐隐感到,是时候了,记下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个点点滴滴,那些个鲜活的日子,虽然今天看来有那么一点点苦味;但是,回味的时候,却有一股掩不住的温馨涌出来,给在城市的马路上拖着如灌了铅一样双腿的我以泉水般的滋润,更多的,是前行的力量。 这股力量,与自然有关,有土地有关,与生我、养我的母亲有关,这就是这些文字对于我,对于亲人,还有愿意阅读这本书的读者的意义。 2016年3月于南京 后记 2010年,围绕乡村这个主题,展开了对土地、自然、母亲的系列回忆。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如滔滔河水,一泻而下。一个强烈的感受是,文字,竟然能够复活那个年代。在文字钩织的画面里,母亲走来了,当年的乡邻走来了,那片土地、森林里的一切的生物都涌来了;那沉睡已久的乡村的声音,重又在耳边回响,那么鲜活,一切宛在昨日。 我又回到了童年。肩挎着花布缝的书包,走在乡间那条曲曲弯弯的土路上,路两边,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农田,郁郁葱葱的青草里,成群的蝴蝶在翻飞。我又回到了“两间半”,在那里,母亲笑声朗朗,正在和乡邻们交谈,炉子上,大铝锅子里的水,咕嘟咕嘟冒着热气。 文字漫涌到哪里,哪里一派生机,一派笑语喧哗。在这些文字里,一种近乎白杨生长的力量在我的骨骼里、血液里蔓延开来了。 支持我写下去的,是两位重量级的读者。一位是三哥李惊涛,在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上著述颇丰;一个是妹妹李洁冰,早已在小说创作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他们极其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我的每一篇文字认真阅读,不断地给以引导、鼓励;对于一些不足的地方予以补充,时有点睛之语。就这样,按照两位兄妹的指点,我一步一步地,向着一个想都不敢想的目标走来了。 这个目标,就是出一本书。出一本与我们三十多年前曾经生活过的那个乡村有关的书。在那片土地上,母亲度过了她事业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在那片土地上,我度过了最为快乐的童年。在浓浓的亲情、乡情里,如一株小小的幼苗,在蓝天白云、清风明月的世界里,渐渐成长为一棵挺拔的白杨。 母亲给了我太多,那片土地给了我太多。回味过去,除了抖掉身上的尘埃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 2016年3月于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书籍文学馆”并非一个场所,它是一套中国当代文学、当代小说的大型丛书。这里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值得关注、值得期待的。所以“中国书籍文学馆”又真正构成了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我们不仅能鉴赏当代文学中那些最为引人注目的成果,更能怀着发现的惊喜,去寻访当代文学中那相对安静的区域,那里或许是曲径幽处,或许是别有洞天,或许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敬泽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